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苏东坡的一首《浣溪沙》将茶的生津解渴作用表露无遗。 茶是世界流行的三大非酒精性饮料之一。数千年来,中医视茶若药。《神农本草经》写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以荼而解之”,文中的“荼”是人们当时对茶的称呼。《本草纲目》中说:“茶苦味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唐代医学家陈藏器甚至提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发祥地,茶的传播源头。茶,最早的名字叫荼,汉唐以后才通称为茶。周朝《诗经·大雅》里说:“周原月无月无,堇荼共如饴。”(周原肥沃又宽广,堇葵茶叶像饴糖)《诗经·邶风》里也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由此可知,我国人民早在三千年前就已采食茶叶。把茶叶列为重要饮料。随后,人们又将茶饮作为招待宾客的一种礼仪。如《三国志·吴韦曜传》载:“密赐茶以当酒”把茶与酒等同对待,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唐代陆羽始创煎茶法,并著《茶经》三卷刊行于世。宋代有了种茶专业户,茶叶市场,茶坊,茶馆。许多社会名流,经常以茶会友,…  相似文献   

3.
谁谓荼苦?     
《诗经·谷风》:“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荼”,苦菜也。一些地方也称之为“苦苦菜”,或“苦荬菜”。不过,在古代“茶”与“荼”一度是通用的,都指茶叶。很长一段时间里,有些人甚至是一些名人都将茶叶与苦菜相混了。如陶弘景在其《本草经集注》中就写道:“苦菜,疑即茗也。茗一名茶,凌冬不凋,作饮,能令人不眠。”很显然,陶弘景是错将苦菜当作茶叶了。  相似文献   

4.
周顺福 《大众医学》2012,(12):37-37
古之论健康茶道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古代《本草纲目》已将茶入药。茶的医药、保健价值早在5000年前的“神农”时代,就已被我们的祖先所发现并证实,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载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乃解”;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论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一日无茶为滞.三日无茶则殆”.足见茶之功效卓著。  相似文献   

5.
袁艺 《健康天地》2010,(5):72-73
<正>唐代以前,"茶"字还没有出现,那时,茶的名称五花八门。《诗经》中有"荼"字,《尔雅》称茶为"槚",《方言》称"蔎",《晏子春秋》称"茗",《凡将篇》称"荈",《尚书·顾命篇》称"诧"。另外,还有一些别称,如水厄、酪奴等等,其中以荼字为茶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6.
<正>《红楼梦》可谓是半部《茶经》。也难怪,曹雪芹这样一个享受过荣华富贵的公子理应是对世上的珍奇玩意儿司空见惯的。而茶对于贾府来说可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是精致生活的体现,权势与财富的象征。因此,《红楼梦》中的茶就十分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7.
品茶墅园馆     
《长寿》1995,(6)
品茶,亦称茶道。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相传,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神农本草》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后人尊炎帝神农氏为“茶王”。  相似文献   

8.
韦辰 《大众健康》2005,(8):42-43
夏日酷热潮湿,各种疾病易乘虚而入,若能吃些含有“苦”味的食物,有益于身心健康。史书《周礼》中记载:“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意思是说,大凡调配饮食,春天多酸味,夏天多苦味,秋天多辣味,冬天多咸味。《本草备要》也指出:“苦能泻热而坚肾,泻中有补也。”  相似文献   

9.
茶叶起源于我国,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传统饮料。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茶说》中云:“除烦去腻,故世不可无茶”。就连蒙、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这样的谚语:“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由此可见,茶叶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多么重要。还是绿茶好市场上出售的茶叶,根据加工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等。红茶是经过发酵的茶,如祁门红茶;未经发酵的茶是绿茶,如黄山毛峰;经过半发酵的茶称为乌龙茶,如福建铁观音;采用经过加工干燥的茶坯与含苞待放的某种鲜花混合窨制而成的再加工茶,称为花…  相似文献   

10.
“茶为万病之药”,是唐代医药学家陈藏器对茶的多功能保健作用的高度评价。中医学认为茶叶苦、甘,性凉,入心、肝、脾、肺、肾五经。苦能泻下,燥湿,降逆;甘能补益缓和;凉能清热,泻火,解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茶体轻浮,采摘之时,茅孽初萌,正得春生之气。  相似文献   

11.
茶是广大人民喜爱的饮料,产地广、产量高、品种多,各种茶的色香味迥异。我国饮茶历史悠久,一些人学士把它与书,墨并列为三香,把茶的品位归纳为宁静淡泊。唐朝名医药学家孟诜《食疗本草》,描述茶的药用价值:“利大肠、去热、解痰、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  相似文献   

12.
吕斌 《现代养生》2011,(5):66-67
众所周知,咖啡、茶、可可被称为世界性的三大饮料,作为其中的两大巨头,目前咖啡和茶都拥有数以亿计的忠实粉丝,二者分别是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的“国饮”。“我不在家就是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这句巴黎俚语,非常形象地把西方人对于咖啡的热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3.
《后汉书》“李固列传”中曾记载了他写给黄琼信中的几句话:蛲晓者易折,佼佼者易污.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寥寥数语.画出了人生的真谛。老子《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认识别人可称为机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算高明,战胜了别人可称为有力,只有战胜了自己才算强大。  相似文献   

14.
荠菜,又名野荠、野菜、地菜、护生草,鸡心菜,为十字花科植物,生长于田野、路边及庭园.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辛弃疾曾有诗云:“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充分透出了春天的气息。《诗经》中也有“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这可能是对荠菜的最早描述了。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中对茶有极为突出的描写,洋洋百万余言中提到茶事的文字就有260余处,有的一个章节竟有11处之多。咏及茶的诗词有10余处。作者不惜用一个章节——“贾宝玉品茶拢翠庵”来专门品茶论水。曹雪芹不愧是品茗高手,茶道行家,他将茶的知识、茶的功用、茶的情趣,全部熔铸于《红楼梦》中,其描写茶文化篇幅之广博,细节之精微,文采之斑斓,为中国小说史上所罕见,以致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神仙传》一书记载封君达、黑穴公服用黄连50年,最后得道成仙,炼就了不死之身。对于这个传说,李时珍持怀疑的态度。他翻阅了《黄帝内经》等上古典籍,又仔细研究了黄连的性质,认为它是“大苦大寒之药,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李时珍认为,没有什么药物服用后会使人长生不老,养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不死”,而是让人在健康的基础上尽享天年。所以,在撰写《本草纲目》时,他明确地提出了“炼仙丹不如善养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茶,源于中国,遍及世界,其历史之悠久,传播之广泛,论茶作者之众多为其它任何作物所不及。 茶是我国人民传统的饮料,茶叶作为药用,历史久远。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开始采茶树之鲜叶,生煮羹以解毒。《神农食经》曰:“茶主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悦志”。可见其清热,利尿,兴奋中枢的作用。明代顾元庆所著《菜谱》中说:“人饮真茶、能  相似文献   

18.
《药物与人》2004,(6):32-33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非常了解茶叶与健康的关系。明代顾元庄所著《茶谱》中说:“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不可一日无茶。”茶是健康饮料、文明饮料,这已是大多数人的共识。目前全球有160多个国家与地区近50亿人喜欢饮茶。  相似文献   

19.
一姜御百邪     
早在周朝,姜已被人工栽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姜本写作“疆”,为“御湿之菜”。我国的一些名人对姜情有独钟。春秋时大教育家孔子很懂得养生,据《论语》中记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并且“每食不撤姜,不多食”。姜作为调味佳品,已是众人皆知的了。王安石在《字说》中指出:“姜能强御百邪,故谓之姜。”可见姜治病疗疾的药用价值很高,被推崇为中药之“将”。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  相似文献   

20.
《长寿》1996,(5)
荠菜,民间俗称地菜、荠荠菜、田儿菜。 荠菜被人食用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诗经》上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诗句。到唐代时、荠菜已成为新春的食物。人们在立春的这一天,都要吃荠菜馅的“春饼”,还将以荠菜为主料的“春盘”作为节礼互相馈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