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鑫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0):75-76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腹部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3月~2010年3月我科腹部外科术后发生DVT患者42例,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组(观察组)22例和单纯低分子肝素组(对照组)2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肢周经缩小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5.00%和8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用尿激酶是治疗DVT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优于单纯低分子肝素治疗,且与单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安全性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观察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防治伴高凝状态妇科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入院顺序将140例行手术治疗的伴高凝状态妇科肿瘤病例进行编号,将其分为观察组(单号)与对照组(双号)各70例,对照组只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给予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h、术后7d凝血系统分子[纤维蛋白原(Fbg)、D 二聚体(D D)、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抗凝血酶(AT)]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聚集率、下肢周径值及血流速度、并发症情况、DVT发生率。结果 术后7d,观察组Fbg、D D、vWF、TAT水平、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T、APTT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下肢周径值与血流速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3%、DVT发生率为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00%和571%(P<005)。结论 伴高凝状态的妇科肿瘤患者术后接受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能显著改善其凝血功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大量聚集,优化下肢血流状态,降低DVT风险,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王旭东 《基层医学论坛》2014,(11):1375-137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2例骨科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5例未预防性使用任何药物;预防组67例围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性治疗并监测血小板计数(PL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的变化。术后7d~14d2组患者均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DVT形成及2组术后DVT发生率。结果对照组7例(20%)发生DVT,预防组3例(4.5%)发生DVT,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PLT、APTT、TT、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能有效预防骨科手术后DVT的发生,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黄绍贤  李洪韬  谭勇明  卢家灵  梁坚 《广西医学》2009,31(12):1787-1788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DVT)的效果.方法将180例行单侧全髋置换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A组应用丹参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中静滴,B组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c组同时使用丹参注射液静滴及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疗程均为7d,比较3组的预防效果。结果A组出现DVT9例(15.0%),B组12例(20.0%),c组2例(3.3%)。3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发生率低于A、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其效果比单独使用丹参注射液或低分子肝素好,且无不艮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防治髋部手术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 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髋部手术患者1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达法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非药物方法防治DVT,研究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防治DVT。结果:2组手术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DVT发生率为5.26%,对照组DVT的发生率为6.32%,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髋部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低分子肝素钙无明显的防治作用,与常规非药物防治方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术后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间歇充气加压(IPC)及传统方法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方法:选取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共360例,随机分为LMWH组、IPC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20例。比较各组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1)LMWH组与IPC组术后DVT、PE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LMWH组DVT、P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IPC组DVT、P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与间歇充气加压均可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对30例胸外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于术后24h开始每12小时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3ml,连续3d,行超声检查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情况(研究组),并以30例未应用肝素者为对照。术后检出DVT7例,其中研究组1例(3%),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6例)(P〈0.05),血栓最早于术后1d检出,单纯小腿肌间静脉血栓6例,胫后静脉血栓1例。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1d时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3d时FIB、D-二聚体显著降低(P〈0.05)。低分子肝素显著降低术后高凝状态,减少下肢DVT发生;超声可作为术后早期监测无痒状小腿DVT及预防措旆效果的首诜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低分子肝素联合人力挤压腓肠肌对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对140例髋、膝关节手术及髋关节周围手术后患者,分别采用低分子肝素和低分子肝素联合人力挤压腓肠肌的方法预防下肢DVT的发生,观察两组患者双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后发生下肢DVT3例,发生率为4.29%(3/70)。对照组手术后发生DVT11例,发生率为15.71%(11/70),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人力挤压腓肠肌可以降低骨科手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下肢DVT形成。  相似文献   

9.
杜秋 《四川医学》2014,(6):666-667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与全麻对下肢骨关节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下肢骨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全麻)和观察组(硬膜外麻醉),对两组麻醉前(T0)、麻醉后6h(T1)、术后24h(T2),对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 Fbg)等凝血功能指标,以及围术期血栓性并发症( DVT)发生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与T0相比,在T1、T2时间点,两组PT、TT时间明显延长,而观察组APTT时间明显延长, 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DVT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下肢骨关节手术患者,硬膜外麻醉能够有效降低围术期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高凝状态临床疗效。方法将住院治疗的3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痛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速碧林)4100UIH q12h×7d。统计两组病人住院天数,并进行D-二聚体(DD)、血浆内皮素(ET-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等指标的测定,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病人的指标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DD、ET—1下降(尸〈0.05),对照纽治疗后DD下降(P〈0.05),两组病人治疗前后iT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可降低血液的高凝状态,缩短病人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50例严重创伤患者按损伤严重程度分为S1组(69例)、S2组(51例)、S3组(30例),按损伤部位分为A1组(34例)、A2组(59例)、A3组(57例),以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凝血与纤溶指标。结果研究组各损伤程度亚组PIJT、D—D、Fbg、PT、TY、APr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1组、S2组、S3组各指标水平变化趋势经Spearman检验,PLT、D—D、PT、1tr、APr】陌与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Fbg与损伤程度呈负相关(P〈0.05)。研究组各损伤部位亚组PⅡ、D—D、Fbg、PT、TT、APT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A1组骨折患者较对照组下降,A2组颅脑损伤及A3组多发伤患者较对照组显著升高;D—D:A1组、A2组、A3组患者均较对照组升高。A2组低于A1组、A3组;Fbg:A1组、A3组较对照组下降,A2较对照组升高;PT:A1组、A2组、A3组患者均较对照组升高,A2组高于A1组、A3组;TT:Al组、A2组、A3组患者均较对照组升高,A3组最高,A1组最低:APTT:A1组、A2组、A3组患者均较对照组升高,Al组最高,A2组最低。结论严重创伤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并随病情严重程度加重,不同部位损伤凝血和纤溶指标变化不同与发病机制相关,其中D-D与Fbg适于作为临床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低分子肝素的不同剂量对普胸外科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普胸外科临床有效病例1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术后注射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LMWH)的试验I组、Ⅱ组、Ⅲ组。观察患者术前和术后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及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比较组问、组内的差异。结果:术后各组胛、APTr延长,Fib、D—D升高,PLT第3天降低而术后第5天开始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剂量(4250U)的LMWH对改善术后高凝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肺癌的疗效,并与传统开胸手术进行比较,探讨两种术式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62例肺癌患者,分为胸腔镜组32例和对照组(传统开胸手术)30例,比较两组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的凝血指标PT、APTT、PLT、DD的变化。结果胸腔镜组的手术时间、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术前PT、APTT、PLT、DD分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7d检测发现,两组PT均延长,APTT缩短,PLT明显降低,而DD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的PT、APTT、PLT、DD变化较胸腔镜组更为显著(P0.05)。胸腔镜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具有比传统开胸术损伤小,血栓栓塞的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且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较小,在肺癌手术治疗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于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人工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102例,随机分成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各51例。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4 100 IU/d皮下注射,持续用药2周;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片10 mg/d口服,持续用药2周。于治疗第2周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并检测术前术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各项指标和记录术后引流量。结果:低分子肝素组发生深静脉血栓7例(1.7%),利伐沙班组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5.9%),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术后引流量、血液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利伐沙班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利伐沙班能有效预防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腰椎术后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治疗组4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七厘胶囊口服;治疗组术后给予加味桃红四物汤口服。观察术前、术后第1天、第5天、第10天抽血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的变化。结果:两组术后APTT均无明显变化;术后第5天PT均较术前缩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0天PT进一步缩短,治疗组变化不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和D—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d治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桃红四物汤可有效改善腰椎术后血液高凝状态,降低术后血浆D—D水平,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严重创伤患者D二聚体(D-D)的变化与凝血功能进行探讨。方法以51例健康人(R1)组为对照与152例严重创伤患者(R2)组比较,又将152例患者组分为车祸、多发伤(R3)组,外伤性脑出血(R4)组,外伤性骨折(R5)组,分别监测其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及D-二聚体(D-D)。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R2、R3、R4、R5组分别与R1组比较:各组TT、aPT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D、Fbg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在除R5组外的各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在除R4、R5组外的各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2、R3组中D-D、Fbg、PT、PLT含量明显升高(P〈0.01);R4组中Fbg、PT含量明显升高(P〈0.01)、D-D升高(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PLT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R5组D-D含量明显升高(P〈0.01)、Fbg升高(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PT、PLT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D的异常以及Fbg的升高对各类严重创伤性疾病的诊断以及病情判断均具有参考价值,而PT、PLT的改变在不同类型的严重创伤性疾病中的变化不同,提示在严重创伤疾病中D-D和Fbg的检测可以作为首选筛查试验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结核病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和结核病不同分型之间凝血指标的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CA-50半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结核病患者611例,其中继发性肺结核患者33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94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72例和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15例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凝血酶时间(TT)。用Ac.T diff2血球分析仪计数血小板(PLT)。结果结核病患者Fbg、PLT升高,TT延长(P〈0.01),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常规化疗和对症治疗后,结核病患者好转组Fbg、PLT、TT明显降低(P〉0.05),结核病患者未好转组指标无变化,仍高于正常人(P〈0.01)。继发性肺结核患者330例PT延长(P〈0.05),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15例PT缩短(P〈0.05),结核性胸膜炎94例患者和结核性腹膜炎72例患者的TT延长并高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结核病患者凝血指标发生变化并与治疗效果相关,不同型结核病患者凝血指标也有显著差异,可作为结核病诊断、监测治疗效果和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乌司他丁对二尖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液的保护作用,为更合理地应用氨甲环酸和乌司他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96例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氨甲环酸联合鸟司他丁组(A组)、氨甲环酸组(B组)、乌司他丁组(C组)、对照组(D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4、12h测定4组患者的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二聚体(D—D)水平,同时记录术后输血量,0-8、9-16、17-24、24h以后4个时间段的引流量。结果:4组患者术后1、4、12h的PLT计数和Hb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B组、C组术后各时间点PLT计数和Hb与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1、4h的PT和APTT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B组、C组术后各时间点PT和APTT水平与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1、4h的FIB和D—D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12hFIB和D—D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B组、C组术后各时间点FIB和D-D水平与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0-8、9-16、17-24h引流量、总引流量及输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联合乌司他丁对二尖瓣膜置换术患者有血小板保护作用和抗纤溶作用,显著减少术后输血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超微量肝素治疗微循环障碍疾病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符合诊断标准的78例微循环障碍病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常规组给予液体复苏、氧疗或呼吸支持、血管活性药物、保护重要脏器、应用抗菌素及去除病因等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肝素,4~6u/(kg·次),静脉或皮下注射,好转后减少注射次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7例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前DVT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术前DVT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287例手术患者术前37例检出DVT,发生率为12.89%。DVT组年龄40岁以上各组比例明显高于非血栓患者(P<0.05),术前卧床时间30d以上比例最高(P<0.05),合并高凝状态疾病组、合并其他创伤组、高能创伤组、吸烟组比例明显高于非血栓患者(P<0.05),D-D二聚体<500μg/L、术前抗凝预防措施组比例明显低于非血栓患者(P<0.05)。年龄、合并高凝状态、合并其他创伤、D-D二聚体水平是术前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抗凝预防措施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术前存在较高DVT形成风险,并与年龄增长、D-D二聚体水平升高、高凝状态及合并其他创伤密切相关,应加强重点人群的预防和筛查,术前低分子肝素抗凝预防治疗能有效降低DVT发生,但应结合出血风险,制定合理预防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