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年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的影响以及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分析183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情况,对比不同年龄段骨髓单个核细胞数、原代间充质干细胞数量、细胞增殖速度、细胞形态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不同年龄段骨髓有核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没有明显差异,单个核细胞数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没有统计学差异.不同年龄段收获原代间充质干细胞数量、细胞增殖速度有明显差异(P<0.01).年轻组、中年组收获原代MSC细胞明显多于年老组,增殖能力明显强于年老组.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增殖能力衰退,在干细胞临床治疗中,不适宜从老年患者中获取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与周围神经修复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多种成体细胞。MSCs易于贴壁培养,具有相对特异的表型,在各种诱导因子的作用下可以呈现不同种系的分化。与周围神经的修复相结合,阐述了与周围神经相关的研究进展,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骨髓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病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的病理生物学特性,以探讨MSC在MM骨损伤发生中的作用,取11例初治MM病人和5例正常人骨髓,用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MSC。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MM骨髓MSC表型,MTT法检测MSC增殖能力,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细胞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能力。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干细胞生长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浓度。收集MSC培养上清作为条件培养液,按梯度浓度加入人SKO007骨髓瘤细胞系培养体系中,MTT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差异。结果表明:与正常人骨髓MSC比较,MM患者骨髓MSC的表型无改变,均一表达CD29、CD73、CD166和HLA-ABC,不表达CD45和CD31;MM患者骨髓MSC增殖和分化能力正常,且具有相似的成骨和成脂肪分化功能;MM骨髓MSC分泌IL-6和SCF的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MM来源的MSC培养上清显著促进SKO007细胞的增殖。结论:MM患者骨髓MSC的增殖分化功能正常,MM时骨损伤可能与MSC分化功能无关,而IL-6和SCF高表达为骨髓瘤细胞提供了必要的生存信号。  相似文献   

4.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多种造血细胞因子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为了研究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造血中的生物作用,采用RT—PCR方法在mRNA水平上分析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造血因子的表达,以及氢化考的松对BM—MSC表达造血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体外传代培养的正常人、白血病和淋巴瘤等血液病人BM—MSC均能表达SCF,Flt3-ligand TPO,LIF,IL—6和IL—11等重要的造血细胞因子,但不表达G—CSF,GM—CSF和IL-3。不同代数的BM—MSC细胞,造血细胞因子的表达相同。BM—MSC经氢化考的松作用7—21天后,可谤手G—GSFmRNA表达,但不诱导GM—GSF的表达,细胞在形态学上也未发生明显改变。结论:体外培养的正常人和本组血液病病人BM—MSC具有促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5.
背景:将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相结合,通过不同的细胞因子对间充质干细胞的修饰,不但可以赋予其新的能力,更能增强其本身的功能。但是在西北高原的低氧环境下,间充质干细胞的功能发挥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目的:文章综述了间充质干细胞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在与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后功能上的扩展,并寻找新的手段使其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充分发挥功能。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关于间充质干细胞的文章,以间充质干细胞;低氧诱导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或mesenchymal stem cells;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epatocyte growth factor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检索文献总量为71篇,选择文章内容与间充质干细胞及其临床应用有关方面的文章,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35篇符合标准的文献。通过应用细胞因子的转染,将细胞因子的功能与间充质干细胞相结合,使得间充质干细胞的功能更全面,在高原低氧的恶劣环境下,依然能够有效的发挥临床效用,满足其临床上的治疗需求。  相似文献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骨髓中的非造血细胞,构成造血微环境,支持造血,具有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成肌/心肌细胞、脂肪细胞、神经元等分化的潜能,表达多种表面标记物,但不具特异性.骨髓、外周血的MSCs是一循环的整体,具有其自身代谢、更新的循环,终末分化可能跨越胚层界限.MSCs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背景:将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相结合,通过不同的细胞因子对间充质干细胞的修饰,不但可以赋予其新的能力,更能增强其本身的功能。但是在西北高原的低氧环境下,间充质干细胞的功能发挥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目的:文章综述了间充质干细胞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在与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后功能上的扩展,并寻找新的手段使其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充分发挥功能。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关于间充质干细胞的文章,以"间充质干细胞;低氧诱导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或"mesenchymal stem cells;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epatocyte growth factor"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检索文献总量为71篇,选择文章内容与间充质干细胞及其临床应用有关方面的文章,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35篇符合标准的文献。通过应用细胞因子的转染,将细胞因子的功能与间充质干细胞相结合,使得间充质干细胞的功能更全面,在高原低氧的恶劣环境下,依然能够有效的发挥临床效用,满足其临床上的治疗需求。  相似文献   

8.
曹星宇  肖践明 《临床医学》2013,33(3):111-114
间充质干细胞(MSCs)为具有多分化能力且能自我更新复制的骨髓间质细胞,已被多个临床试验证实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潜能,可被应用于组织损伤修复,如心肌梗死、脊柱及脑损伤、软骨及骨损伤等.而间充质干细胞“归巢”是其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前提,因此进一步了解“归巢”机制可以为临床更有效的应用MSCs提供理论依据及有效的移植方法.  相似文献   

9.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胚胎干细胞造血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髓基质细胞的前体细胞 ,在体外具有一定的造血支持作用 ,与造血干细胞共移植可促进其植入。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应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共培养作为一种新的分化体系的可行性。首先分离、培养并鉴定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然后利用扩增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共培养 ,通过造血集落培养和RT PCR观察造血分化的特点。结果表明 ,分离、扩增培养至第四代之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均一 ,高表达Sca 1,CD2 9,CD4 4和CD10 5 ,而CD34和CD4 5等造血与内皮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呈阴性 ;特异性诱导体系内传代后 (>4代 )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与悬浮分化体系相比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初始分化的胚胎干细胞含有显著增加的拟胚体形成细胞而没有造血集落形成细胞。此外 ,RT PCR检测发现 :共培养细胞表达胚胎干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ct 4 ,而造血标记Flk 1,GATA 1和 β H1为阴性。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胚胎干细胞的初始分化 ,但是共培养体系来源的拟胚体产生造血集落的能力显著高于悬浮体系  相似文献   

10.
背景: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促使其迁移至损伤部位,可对患者的康复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目的: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探讨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作用机制.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Pubmed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BMSCs,chemotactic factor,migration",中文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因子,迁移",排除重复性研究,计算机初检到68篇文献,最终保留23篇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分化潜能,在临床疾病治疗中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同时鉴于该细胞取材简单、方便,易于体外培养,所以就其增殖、分化、迁移的研究实属国内外热点.相关细胞因子的干预,促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加强,这就使得细胞因子对该细胞的促迁移研究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体外培养和鉴定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cell,MSC)的方法,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受损心脏、改善心脏功能的研究打下基础。方法采用Percoll(1.073g/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骨髓中单个核细胞,用含10%的胎牛血清低糖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扩增骨髓MSC,并通过FCM对其纯度进行鉴定。结果Percoll液能成功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显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活跃的增殖倍增能力。体外扩增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29、CD166等表面抗原,不表达CD34、CD45等表面抗原。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分裂增殖能力,体外培养无明显的分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发现地塞米松能有选择性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目的:了解地塞米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2代后分两组培养,对照组不加地塞米松,实验组分别加入10-9,10-8,10-7 mol/L地塞米松,作用3,6,12,24 h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MTT法检测地塞米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率的影响.取10-7 mol/L地塞米松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4 h,反转录后检测Caspase-3和bcl-2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10-8,10-7 mol/L地塞米松作用12~24 h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有明显促进作用,且与作用浓度和时间存在相关性,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率有增高的趋势.MTT结果表明10-8,10-7 mol/L地塞米松作用24 h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率影响显著,这与上述流式细胞仪的检测结果相符.RT-PCR提示地塞米松作用组Caspase-3显著增高,bcl-2降低.结果证实地塞米松可能是通过细胞外通路和(或)线粒体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培养条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适合生长、堵养的条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对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以及体外培养亦没有统一的方法,而培养出生长状态良好、数量足够多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进行以上实验的重要前提.目的:寻求适宜有效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观察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4/09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中心完成.材料;6~8 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只,体质量120 g,用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培养.方法:采用仝骨髓培养法获取间充质干细胞,按不同接种密度(1×106,5×105,1×105,5×104,1×104 cm2)、血清体积分数(体积分数5%,10%,15%的胎牛血清)、首次换液时间(接种后6,12,24,48,72 h)及pH值(分别为7.0~7.1,7.1~7.2,7.2~7.3,7.3~7.4,7.4~7.5)分组接种,10 d后进行活细胞计数.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培养条件对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的影响;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及传代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绘制细胞的生长曲线,并计算细胞倍增时间;常规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传代间充质干细胞CD44、CD34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传代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周期.结果:①以1×106,5×105cm2密度接种的细胞数较多,余3种接种密度获得细胞数明显低于上述2种密度(P<0.05).首次换液时间为48 h获得的细胞数量最多,各组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体积分数5%血清组较体积分数10%、15%血清组细胞数量少(P<0.05).pH值为7.1~7.2,7.2~7.3的培养液细胞生长活跃,细胞数量多,以pH值为7.0~7.1和pH 7.4~7.5培养的细胞生长缓慢,数量较少.②刚接种的间充质干细胞呈圆形,培养6~8 h后开始贴壁,呈纺锤状或类圆形;约10 d左右细胞基本汇合长满瓶底;传代后,细胞形态以梭形为主;经过一二次传代后,细胞呈放射状或平行排列,形态趋于一致.③传代一二天细胞生长缓慢,生长停滞期:自3 d起,细胞生长进入对数生长期,四五天达到高峰:之后进入平台期,细胞倍增时间约为39.5 h.④传代间充质干细胞存在CD44抗原表达,而CD34呈阴性表达.⑤传代后82.93%的间充质干细胞处于G0/G1期,G2+M+S期细胞占17.07%.结论:细胞较佳接种密度为5×105cm2,合适血清体积分数为10%,首次换液时间为48 h,pH值为7.2左右;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生长状态良好,增殖速度快.  相似文献   

14.
间充质干细胞既是骨髓基质细胞的祖细胞,又可分化为骨、软骨、肺、心肌、肌腱、脂肪、神经等细胞,且具有来源方便、扩增能力强且多次传代后仍保持干细胞特性等优点,在组织修复、基因治疗和造血重建等实验和临床研究中皆取得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造血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背景: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促使其迁移至损伤部位,可对患者的康复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目的: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探讨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作用机制。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Pubmed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BMSCs,chemotactic factor,migration",中文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因子,迁移",排除重复性研究,计算机初检到68篇文献,最终保留23篇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分化潜能,在临床疾病治疗中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同时鉴于该细胞取材简单、方便,易于体外培养,所以就其增殖、分化、迁移的研究实属国内外热点。相关细胞因子的干预,促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加强,这就使得细胞因子对该细胞的促迁移研究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背景:研究发现地塞米松能有选择性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目的:了解地塞米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 SD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 2 代后分两组培养,对照组不加地塞米松,实验组分别加入 10-9,10-8,10-7 mol/L 地塞米松,作用 3,6,12,24 h 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MTT 法检测地塞米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率的影响。取 10-7 mol/L 地塞米松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24 h,反转录后检测 Caspase-3 和 bcl-2 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10-8,10-7 mol/L 地塞米松作用 12~24 h 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有明显促进作用,且与作用浓度和时间存在相关性,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率有增高的趋势。MTT 结果表明10-8,10-7 mol/L 地塞米松作用 24 h 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率影响显著,这与上述流式细胞仪的检测结果相符。RT-PCR提示地塞米松作用组 Caspase-3 显著增高,bcl-2 降低。结果证实地塞米松可能是通过细胞外通路和(或)线粒体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骨髓中的非造血细胞,构成造血微环境,支持造血,具有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成肌/心肌细胞,脂肪细胞,神经元等分化的潜能,表达多种表面标记物,但不具特异性。骨髓,外周血的MSCs是一循环的整体,具有其自身代谢,更新的循环,终末分化可能跨越胚层界限,MSCs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张坤  李芳  肖东杰  高德海  孙志军  刘华 《新医学》2022,53(10):733-739
目的 探索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方法 分离并培养UC-MSC和P-MSC,流式细胞术检测间充质干细胞(MSC)的表面标志物,油红O、硝酸银和茜素红S染色检测MSC的成脂、成骨分化能力。收集条件培养基,用芯片检测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通过ELISA及实时PCR...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he patients with lethal irradiation after sucessfu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had blood recovery, but did not avoid to died of 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 To overcome the block, the article investigated mechanism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protecting lethal radiated mice from multiple organ failure after haploid bone marrow cells transplantation. Method BALB/c mice irradiated with 8Gy60COγ-ray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MSCs group, infused MSCs labeled with cm-DiI and bone marrow monocytes of CB6F1 mice; Control group, only infused bone marrow monocytes; normal group, mice were infused cm-DiI marked MSCs without irradi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MSCs and the serous densities of Il-2, Il-10 and TNF-α in the recipients were observed after transplantation. Results MSCs collected in the bone marrow and the intes-tine in normal group at 15 d,in MSCs group MSCs enriched the different organs at 3,15 and 30 d. MSCs regulated down the secretion of IL-2 and TNF-α,and up the IL-10 density. Conclusions MSCs protected mice from multiple organ failure through above effects and may be open a new treatment strategy on acute radiation syndrome by stem cells.  相似文献   

20.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脾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对脾细胞免疫反应性增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分别采用有丝分裂原刀豆球蛋白A(ConA)(20 μg/ml)和异基因抗原(异基因小鼠脾细胞)作为刺激因素,观察不同比例mMSC对同基因和异基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MTT法测定脾细胞免疫反应性增殖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细胞比值、CD4+CD25+细胞百分比;ELISA法检测IFN-γ、IL-2、TGF-β1.、IL-4水平.结果 ①ConA刺激时,mMSC对同基因和异基因(BALB/c)脾细胞的反应性增殖的抑制作用相似,呈细胞数量依赖性,当细胞比例为1:1时,抑制率为84.21%.在异基因抗原刺激下,mMSC对同基因和异基因脾细胞反应性增殖的抑制作用相似,细胞比例为1:10时,抑制率为88.07%,呈细胞数量依赖性.②在ConA刺激下,mMSC-S脾细胞比例为1:1组的CD4+/CD8+比值为2.61±0.24,CD4+CD25+细胞比例为(6.34±0.6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异基因抗原刺激下,1:10组CD4+/CD8+比值为2.49±0.14、CD4+CD25+细胞比例为(8.31±0.8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共培养体系中mMSC可抑制IFN-γ、IL-2的分泌,促进TGF-β1、IL-4的分泌,其水平与mMSC的数量呈正相关.结论 在体外培养体系中,mMSC呈数量依赖性抑制同基因或异基因脾细胞对有丝分裂原和异基因抗原诱发的免疫反应性增殖;在mMSC作用下,脾细胞中CD4+/CD8+比值增高、CD4+CD25+细胞比例升高,致炎因子分泌降低、抗炎因子分泌升高,并呈mMSC数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