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介绍颞盂入路切除向颅内外扩展的颈静脉球体瘤。方法采用颞盂入路联合乳突或乳突枕下入路,监控颈内动脉(ICA)和面神经远心端,从颈静脉孔外、后、下3个侧面,于直视下分离切除肿瘤。结果5例颈静脉球体瘤成功切除,术后恢复良好(无下颌运动障碍)。结论颞盂入路联合乳突或乳突枕下入路,可监控ICA远心端和面神经,充分暴露并安全切除颈静脉球体瘤。  相似文献   

2.
听神经瘤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改良听神经瘤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方法,预防并发症,减少手术损伤。方法 对12例听神经瘤采用单侧枕下乳突后小“J”形皮肤切口,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后颅窝开颅术改咬骨窗为开骨瓣术。结果 10例肿瘤全切除,1例全切除;面神经解剖保留9例,术后2-9个月复查面神经House-Brackmann(H-B)Ⅰ-Ⅱ级、Ⅲ-Ⅳ级,Ⅴ级1例。术后见明显并发症。结论 改良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是一种有效、安全、便捷的微创手术入路。它的优点是解剖复位、创伤小、并发症少,并有利于美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突-颞下迷路外径入路面神经减压术治疗颞骨骨折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01-2008-04收治的26例外伤性面瘫患者行乳突-颞下迷路外径入路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功能House-Braek-mann分级:Ⅴ级12例,Ⅵ级10例,Ⅲ级4例。术前纯音测听检查示:16例纵行骨折语频气导平均听阈为52dB,10例混合性骨折均为重度感音神经性聋。颞骨轴位CT示:13例可见骨折线。虚拟耳镜观察9例听骨链中断,面神经曲面重建显示膝状神经节区、鼓室段及乳突段骨管不规整。结果:全部患者术后一期愈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0.5~3.0年,平均1.2年。面神功能恢复达House-BrackmannⅠ级15例,Ⅱ级6例,Ⅲ级5例;语频气导听力平均提高33dB。结论:乳突-颞下迷路外径入路面神经减压术治疗颞骨骨折面瘫高位面神经减压保全和重建听骨链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枕下一颞下联合入路切除颞骨良性肿瘤的方法及体会。方法:对3例颞枕骨化纤维瘤、颞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颞骨血管瘤的巨大颞骨良性肿瘤,均采用枕下一颞下联合入路(倒钩形切口)。辅以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手术摘除肿瘤。结果:3例均基本完整切除肿瘤,无颅内外感染、脑脊液漏、迷路及颅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经术后随访1.5年~2年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采用枕下一颞下联合入路切除颞枕骨良性肿瘤可获理想的暴露,最大范围切除肿瘤,可避免损伤毗邻的颅神经、血管以及内耳结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面神经迷路段的手术入路和显微解剖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以面神经迷路段手术入路为依据的面神经迷路段和毗邻结构的显微解剖以及各手术入路的比较解剖.方法对6例(12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依顺序模拟经乳突-上鼓室入路、经迷路入路、经颅中窝入路的手术操作,对各入路涉及的解剖学标志及暴露范围进行观测.结果经乳突-上鼓室入路可以显示面神经的乳突段、鼓室段、迷路段远侧端的0.94 mm±0.06 mm和膝状神经节;经迷路入路可以显示颞骨内段面神经全程;经颅中窝入路对于迷路段近脑端的面神经管入口、远侧端的膝状神经节及其分支岩大神经节均显露良好.各手术入路均可确定恒定的解剖标志对面神经加以保护.结论各手术入路对迷路段面神经暴露程度不同,存在不同的优缺点,临床应用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用多螺旋CT双斜位多平面重建技术(MPR),进行经乳突-上鼓室入路面神经手术中涉及的面神经段及定位解剖标志同层重建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在1具尸头标本上模拟经乳突-上鼓室面神经手术入路,观察面神经暴露的范围及定位解剖标志。利用双斜位MPR,对30具完整的成年国人尸体头颅标本进行经乳突-上鼓室面神经手术入路中涉及到的面神经段及定位解剖标志同层面重建,并对4个不同方位图像同层显示解剖标志的程度进行分级评价。结果:经乳突-上鼓室入路可显露面神经垂直段、面神经锥段、水平全段、膝状神经节和迷路段远端,定位解剖标志有水平半规管、匙突、上鼓室前隐窝。以上解剖标志在双斜位MPR重建图像中可同层显示,显示成功率均为100%,显示程度双斜位均优于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不同方位图像显示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斜位MPR可清晰同层显示经乳突-上鼓室入路面神经手术中涉及的主要解剖标志,结合手术进路及手术目的,利用双斜位MPR,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解剖标志的同层重建,能为术者提供更有使用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7.
枕下极外侧入路切除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枕下极外侧入路切除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的效果,并对一些手术技巧加以改进和讨论。方法 采用枕下极外侧入路对8例颅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病变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本病8例病 ,6例痊愈,2例好转。7例肿瘤病人,5例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面瘫1例,后组脑神经轻度麻痹1例,脑脊液漏1例。结论 枕下极外侧入路可以满足颅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病变手术野的显露,是切除该部位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中颅底内侧肿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例侵及鞍旁、海绵窦、岩尖部的中颅底内侧肿瘤的治疗,均采用截断颧弓、颞肌下翻的低位颞部骨窗人路.结果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术时只需轻抬颞叶即可获得良好暴露.结论中颅底内侧肿瘤切除应用颧颞入路可获理想的暴露,术中应注意面神经额支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颅底28例病变手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底新手术入路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对28便颅底病变分别进行扩大颅底入路、经额颞眶弓入路、经岩骨幕上幕下联合入路手术。结果: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7例、部分切除3例,严重并发症少,无1例死亡。随访5-29个月,无复发。结论:与传统的手术入路相比较,新手术入路具有显露谅这颅底病变距离短,脑组织牵拉轻,有充分的手术操作空间,可同时切除颅内上的肿瘤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枕骨大孔区肿瘤的合理手术入路,进一步提高其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全组手术均在显微外科条件下完成,其中14例取枕下正中入路切除,8例取枕下远外侧入路切除。结果:本组全切除肿瘤18例,次全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讨论:由于位置深在,解剖结构重要,复杂,枕骨大孔区肿瘤的手术切除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性质选用枕下正中入路可枕下远外侧入路,枕下远外侧入路更适合于枕骨大孔区前方和前外侧方肿瘤的显微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两种入路切除向中后颅窝侵犯的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对两种入路治疗的24例中后颅窝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手术入路选择为幕上额颞开颅为基础辅以硬膜间(Dolenc)入路,幕下开颅枕下乙状窦后开颅为基础的硬膜下入路。结果经幕上组入路共16例,全切7例,次全切9例,经幕下组入路共8例,肿瘤全切6例,次全切2例。结论额颞硬膜间(Dolenc)入路残存率、死亡率较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低,但肿瘤全切率及神经功能保留率较幕下入路低。  相似文献   

12.
枕下极外侧经髁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延髓腹外侧区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探索合理的手术入路,进一步提高延髓腹外侧区病变的手术疗效。方法:取枕下极外侧经髁入路,显微手术治疗7例延髓腹外侧区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结论:延髓腹外侧区结构重要,解剖复杂,常规手术入路难以到达,枕下极外侧经髁入路,其切口和骨窗更靠外侧,不必牵拉脑干和小脑,术中可经颅神经间隙,脊髓与颅底和椎管的前壁,从而扩大视野和操作空间,更适用于延髓腹外侧区肿瘤的显微手  相似文献   

13.
颈静脉球体瘤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体瘤手术进路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18例患者术前均行神经耳科、影像学检查,根据肿瘤的大小及肿瘤的部位、扩展方向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即耳内入路6例;耳后入路4例;侧颅底入路、颞下窝入路5例;经颞枕颈联合入路3例。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或大部分切除4例。结果:18例中,14例肿瘤全切除均满意,其中2例术后3年复发;4例部分切除术后残留瘤体放疗后1年复查无变化。随访2~6年,复查纯音测听:6例听力恢复平均24dB,12例听力与术前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CT、MRI复查结果:12例患者的术腔为软组织填塞,未见肿瘤复发;2例术后3年出现患耳耳鸣,经CT和MRI检查见乳突腔有瘤组织复发,再次手术治疗后2年随访未见复发;4例次全切除和部分切除的患者,经术后放疗后2年复查CT、MRI,结果与放疗前瘤体的大小无明显差异。结论:手术治疗是颈静脉球体治疗的有效手段,根据肿瘤大小选择手术入路可以确保肿瘤的完整切除,术前肿瘤局部选择性血管栓塞可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和手术时间,对于残留组织可用放疗控制其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月-1999年12月收治的9例枕骨大孔区脑膜瘤,采用枕下正中入路,枕下远外侧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合理选择手术入路能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和脑神经保护率,枕下远外侧入路是切除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有效手术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15.
颞下经岩骨前部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Kawase入路)的解剖特点。方法:10例20例成人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显微解剖和测量。结果:岩骨前部切除后可暴露位于前外例的颈内动脉管水平段,以及颈内动脉管和内听道之间的耳蜗基底转。岩骨前部切除可分别在岩尖上面和内侧面开出面积为2.6cm^2和1.9cm^2的骨窗。与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相比,暴露范围在斜坡面向下扩大至斜坡上部、在脑干面扩大至椎基底动脉连接部和桥延沟水平。此入路暴露的岩斜坡区硬脑膜主要由脑膜垂体干和咽升动脉供血。结论:Kawase入路可同时暴露中后颅窝,其对后颅窝的暴露范围局限于岩斜坡区上半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适应证、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术中注意事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手术治疗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头部CT、MRI和全脑血管DSA检查,病变位于中脑和脑桥4例,脑桥11例,延髓1例,直径大小为(1.3±0.4)cm。采用枕下后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四脑室入路7例,枕下经天幕入路1例,颞下或颞枕入路4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4例。术中行脑神经监护、神经导航引导下切除病变。结果术前所有患者均有出血史及脑神经症状和(或)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共济失调表现。16例中涉及中脑病变手术入路选择以颞下、颞枕或枕下经天幕入路为主;脑桥病变多选择枕下后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四脑室入路;脑桥前外侧方病变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而病变位于延髓者以枕下后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四脑室入路为主。显微镜下将肿瘤全切,无手术死亡。随访4~48个月。16例均无复发及再出血者。结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个体化地选择显微手术入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神经导航导引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把握好手术时机,积极手术治疗,完全可以达到治愈目的。  相似文献   

17.
经额颞眶颧联合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肿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经额颞眶颧联合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肿瘤的优越性。方法 经头颅CT或MRI确诊,手术采取经额颞眶颧联合入路,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7例,大部分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随访2~8年,恢复原工作26例,肿瘤复发9例,其中恶性肿瘤6例,蝶骨嵴脑膜瘤复发3例。结论 颅眶沟通瘤经额颞眶颧联合入路显微镜下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侧切开额眶颧颞联合入路切除累及中颅窝、中颅底、颞下窝的上颌窦恶性肿瘤的效果,并对手术方法做适当改进。方法:采用鼻侧切开额眶颧联合入路同期对2例侵犯中颅窝、中颅底、颞下窝的上颌窦恶性肿瘤进行了手术切除。结果:2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手术后出现暂时性偏瘫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联合入路切除颅、颞下窝、上颌窦沟通瘤,术野显露良好,切除肿瘤更彻底、更安全,重建颅底方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鞍内病变的疗效与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鞍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其中垂体腺瘤116例,Rathke囊肿16例,颅咽管瘤4例,均采用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鞍内切除病变。结果垂体腺瘤116例,肿瘤全切90例(77.6%),次全切26例(22.4%);Rathke囊肿16例,均全切16例(100%);颅咽管瘤4例,全切1例(25%),次切3例(75%)。术后视力及视野改善83例,内分泌指标恢复正常95例。脑脊液鼻漏7例,2周后自愈;一过性尿崩25例。本组无死亡病例,无颅内出血等其他并发症。结论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切除鞍内病变具有安全、视野清晰、术时短、肿瘤切除更为彻底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较理想的经蝶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告13例斜坡区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各例肿瘤的临床表现、神经放射学的特点和不同的手术入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8例全切,5例次全切除。术后死亡1例:3例颅神经症状完全恢复,3例颅神经功能有所改善,2例无变化,4例出现新的神经受损体征。结论:手术入路选择,上斜坡及中上 肿瘤可取幕上下联合岩周入路切除,中斜坡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下斜坡可经枕下极外侧穿髁入路或经口入路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