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斜视是眼科常见疾病,在临床上它是双眼视功能异常最常见的原因。通过手术治疗以矫正眼位,纠正了异常视网膜对应和视觉抑制,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随着对双眼视觉研究的深入,斜视手术方式不断更新、改进,手术目的也从当初的单纯改善美容逐步向恢复双眼视觉功能发展,尤其对于具备条件的斜视患者,治疗斜视的首要目的应是努力恢复患者的双眼视觉功能。本文就斜视手术治疗方式的进展、手术时机和手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变化作一综述,并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刘彦芳  林萍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6):1166-1168

目的:探讨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对共同性斜视术后患儿双眼视觉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3-03/2017-03本院收治的共同性斜视术后患儿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脑力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脑力组患者给予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常规组患者不进行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双眼视觉功能、近立体视锐度、眼位情况。

结果:在同视机视觉功能Ⅰ级、Ⅱ级、Ⅲ级占比方面,脑力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脑力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itmus近立体视锐度无立体视占比方面,脑力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脑力组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在Titmus近立体视锐度中心凹、黄斑孔、周边立体视占比方面,脑力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脑力组治疗后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6mo后,脑力组眼位维持正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可有效促进共同性斜视术后患儿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有利于维持眼位正位。  相似文献   


3.
后天性外旋转斜视手术前后的立体视觉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ng W  Zhao KX  Guo X  DU CQ  Ma HZ  Yue YY  Zhu LN  Chen X  Song KY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7):590-593
目的探讨后天性外旋转斜视患者行上斜肌矢状移位术前、后的立体视觉。方法对14例主述下方注视野旋转复视明显、行上斜肌矢状移位术的后天性外旋转斜视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眼位、眼球运动、旋转斜视度数及双眼立体视觉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术前均主诉下方注视野旋转复视症状明显,术后视物效果自然、清晰。双马氏杆法检查术前上方注视野外旋≤10°,正前方注视野外旋10°~20°,下方注视野外旋15°~20°;术后上方注视野外旋消失、减弱或产生少许内旋(外旋4°~内旋3°),正前方注视野外旋减弱(外旋≤8°),下方注视野外旋减弱(外旋≤14°)。术后全部患者上方、正前方及下方注视野的立体视锐度均由无到有或从粗糙到较精细,立体视锐度从800″到60″呈逐步提高趋势;立体视觉从周边立体视到黄斑立体视,直至正常的黄斑中心凹立体视。手术前、后上方、正前方及下方注视野的立体视觉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斜肌矢状移位术可用于治疗前下方注视野旋转复视症状明显的后天性外旋转斜视;手术不仅使患者消除了实用注视野的旋转复视症状,而且使患者的立体视觉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4.
V征斜视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Yu XP  Mai GH  Yu HY  Chen JC  Deng DM  Lin XM  Wu HP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7):585-589
目的探讨V征斜视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63例因V征斜视行下斜肌减弱术和常规水平直肌后退和(或)缩短术患者,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手术前、后的斜视度数,上、下注视眼位的斜视度数差,斜肌功能和双眼视功能状态。平均随访时间为8.2个月。结果62例(98.4%)患者合并双眼或单眼下斜肌功能亢进(+2或+3),行下斜肌减弱术和常规水平直肌后退和(或)缩短术;1例患者合并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1),仅行水平直肌后退缩短术。术前上、下注视眼位的斜视度数差为25.6△,随访末期为4.5△。48例外斜视V征患者术前水平斜视度数为(外斜)37.2△,随访末期为(内斜)3.4△,其中38例(79.2%)患者的斜视度数<±10△;15例内斜视V征患者术前水平斜视度数为50.6△,随访末期为(内斜)2.4△,其中11例(73.3%)患者的斜视度数<10△。术后21例(33.3%)患者恢复立体视功能。结论V征斜视患者多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减弱下斜肌功能可有效矫治V征斜视,常规斜视矫正方法可有效矫正水平斜视;术后患者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5.
重视儿童眼病手术后的双眼视功能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in ZQ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10):865-867
在各类常见儿童眼病,如斜视、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手术后进行屈光矫正、弱视治疗和双眼视功能训练,是患儿获得良好手术效果不可或缺的途径,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双眼视功能发育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儿童眼病手术后重建双眼视功能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提高视力的同时。关注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减少立体盲,才能使儿童获得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良好视觉功能。(中华眼科杂志.2006,42:865-867)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共同性斜视患者接受斜视矫正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进行斜视矫正术的共同性斜视患者191例。方法 将患者按斜视类型分为共同性内斜视组、恒定性外斜视组和间歇性外斜视组;按手术时年龄分为≤9岁组和>9岁组。观察术前、术后1、3个月双眼视觉功能。主要指标 同视机双眼视觉三级功能及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191例患者中,术前分别有26.7%、19.4%、11.0%及41.9%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Ⅰ、Ⅱ、Ⅲ级及近立体视功能,术后1个月分别提高至90.1%、64.4%、33.0%及57.1%,术后3个月分别提高至94.8%、79.1%、37.7%及63.9%,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术前,间歇性外斜视组38.1%、29.5%及72.4%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Ⅰ、Ⅱ级及近立体视功能,高于另两组(P<0.01)。术后3个月,间歇性外斜视组93.3%、48.6%及87.6%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Ⅱ、Ⅲ级及近立体视功能,高于另两组(P均<0.05);恒定性外斜视组55.8%的患者具备近立体视功能,共同性内斜视组为14.0%(P<0.001)。>9岁组,术前28.1%、21.9%、14.6%及31.3%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Ⅰ、Ⅱ、Ⅲ级及近立体视功能,术后3个月分别提高至93.8%、75.0%、37.5%及58.3%,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斜视矫正术有助于共同性斜视患者双眼视觉功能的改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术后双眼视觉功能优于其他类型斜视;大龄斜视患者术后也可能获得双眼视觉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老年性白内障摘除术后早期双眼视觉的恢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Qin XJ  Zhang X  Li JH  Wang H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5):286-289
目的 观察老年性白内障摘除术后早期患者双眼视觉的恢复情况 ,并探讨影响其恢复的原因。方法 对 5 5例 (6 6只眼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囊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ECCE组 )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PHACO组 ) ,术后检查矫正视力、屈光度数 ,以及双眼同视、融合及远、近距离立体视功能。结果 术前术眼视力ECCE组低于PHACO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术后术眼和非术眼视力两组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术后ECCE组双眼柱镜屈光度数差值较大 ,与PHACO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两组患者术后均具有较好的双眼同视和融合功能。ECCE组和PHACO组分别有 83 3%和 94 7%的患者获得不同程度的远距离立体视 ,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分别有 2 8%和 2 1 1%的患者获得黄斑中心近距离立体视 ,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 5 )。结论 老年性白内障摘除术后早期患者的双眼视觉未完全恢复 ;术前长期的视觉抑制 ,尤其是单眼抑制和术后的屈光参差可能是影响双眼视觉恢复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共同性斜视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重建。方法:观察21例成人共同性斜视患者,用同视机测定三级视功能,用《颜少明立体视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锐度、交叉视锐度及非交叉视锐度,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3d;6wk;6mo双眼视觉功能的变化。结果:术前16例患者存在单眼抑制,术后6wk有6例患者消除单眼抑制,双眼视觉功能得到重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具有同视机双眼视觉功能者5例,术后6wk增加至11例,其中7例得到改善,改善率36.8%,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存在近立体视者3例,术后6wk增加至7例,其中4例得到改善,改善率22.2%,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存在正常交叉视锐度者3例,术后6wk增加至7例,其中4例得到改善,改善率22.2%,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存在正常非交叉视锐度者4例,术后6wk增加至7例,其中3例得到改善,改善率17.6%,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成人共同性斜视术后双眼视觉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同时视和融合功能,但立体视难以重建,尤其是远立体视;对错过双眼视觉发育敏感期的成人共同性斜视手术,也不应忽视重建患者的双眼视觉功能。  相似文献   

9.
Wu QZ  Wu X  Lu W  Wang JH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1):968-971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觉的变化规律,为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提供依据。方法171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按照手术年龄分为两组,〈9岁者为组1,≥9岁者为组2。检查手术前后的远、近双眼视觉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手术后正常近双眼视觉的重建率:组1为40.0%,组2为63.8%(P=0.002);而同样是4岁前发病,术后组1的重建率为53.1%、组2为23.8%(P=0.032)。手术后同视机远双眼视觉的重建率组1Ⅰ级98.2%、组2Ⅰ级81.9%(P=0.027),组1Ⅱ级96.4%、组2Ⅱ级84.5%(P=0.024)组1Ⅲ级81.8%、组2Ⅲ级73.3%(P=0.844);经Logistic相关性检验,表明手术预后与术前的近双眼视觉及发病年龄有相关性(P〈0.01)。结论手术治疗对两组远、近双眼视觉的重建均非常有效。发病年龄对术后双眼视觉的形成和恢复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发病年龄早于4岁的患儿,应及早手术。对4岁后L越过视觉发育敏感期发病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也应尽量在9岁以内手术,以提高正常远双眼视觉的重建。(中华眼科杂志,2007,43:968-97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成人水平性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后双眼视功能的重建。方法分析45例年龄为18~50岁共同性水平斜视矫正手术后的双眼视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3,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2行,术前均无双眼视功能。斜视矫正术后6周,40例(88.89%)有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其余5例(11.11%)术后无双眼单视,但仅2例经同视机检查有Ⅲ级功能。结论成人共同性斜视术后不仅达到美容目的,而且还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共同性水平斜视手术后施行再次斜视手术的临床特点及手术处理的特殊性.方法 共同性水平斜视手术后施行再次斜视手术的55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临床分析,手术前后进行眼位检查、眼球运动,Titmus立体视检查双眼视觉功能.手术方法:手术前做全麻下或局麻下行牵拉试验.手术方式选择原则:依据视近和视远斜视角的不同,眼球运动受限制的受累肌肉和牵拉试验结果选择术式.术后追踪观察1~8年,平均2年.结果 (1)内斜视术后继发外斜视13例中,除即刻过矫3例在手术后48h内施行内直肌探查术外,其余施行原后徙内直肌完全复位或部分复位术,联合外直肌截除.治愈率76.9%.外斜视术后继发内斜视11例,施行原后徙外直肌完全复位或部分复位术,联合内直肌截除.治愈率81.8%.伴有V型斜视和垂直性斜视者联合水平直肌移位或斜肌减弱术.(2)内斜视欠矫15例中,8例施行内直肌边缘切开联合外直肌截除术;选择单纯在同一眼上外直肌截除术2例;伴有斜肌异常患者,则选择对侧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截除并下斜肌后徙5例.术后正位率86.7%.外斜视欠矫16例中:6例施行原外直肌后徙眼边缘切开联合内直肌截除术;2例Ⅴ型外斜视联合双下斜肌后徙,4例外直肌周围瘢痕松解术,4例联合调整缝线.术后正位率87.5%.结论 (1)水平斜视过矫伴有受累肌运动障碍,结合看近与看远斜视角的差别,选择内直肌或外直肌复位术.(2)调整术后缝线可将再次斜视手术的非预期结果降低到最小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对斜视患者视觉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斜视患者78例,参照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方式,分为传统组和显微组,每组各39例。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显微组患者采用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进行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指标、视觉恢复状况及不良反应现象。结果显微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组患者视觉恢复状况显著高于传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治疗可改善斜视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视觉恢复,且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不伴弱视的斜视患者术前、术后双眼单视注视野的变化 ,并对双眼单视注视野检查评价双眼单视功能的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1 )斜视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同视机和Titmus立体图检查。 (2 )利用Bagolini线状镜分离双眼 ,通过弧形视野计检查斜视患者术前、术后双眼单视注视野。 (3 )对照组进行同视机、Titmus立体图和双眼单视注视野检查。结果  (1 )术前内斜视病人及恒定性外斜视病人检查无双眼单视注视野 ,间歇性外斜视病人控制正位时存在双眼单视注视野 ,但不稳定 ,其范围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术后所有斜视病人双眼单视注视野均存在 ,其范围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2 )双眼单视注视野检查结果与同视机、Titmus立体图所查斜视病人双眼单视功能结果相一致。结论 利用Bagolini线状镜和弧形视野计检查双眼单视注视野可以从心理物理学方面了解斜视病人术前、术后在日常生活中双眼单视功能情况。该方法经济 ,简便 ,易行。临床上这种方法与其他检查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斜视病人术前、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14.
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觉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斜视对双眼视觉的影响及不同双眼视检查方法的评价。方法89例共同性斜视分为间歇性外斜、恒定性外斜及恒定性内斜3组。定量测量斜视度;检查双眼视觉状态及视网膜对应情况;测定远近立体视锐度。并观察斜视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1月的斜视度、双眼视觉状态及远、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3组术后双眼视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与1月双眼视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恒定性斜视术后立体视恢复好于间歇性外斜视,且近立体视恢复好于表视;立体视检查非随机点画片(Titmus与Optec3500)与随机点画片(TNO)检查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状镜较Worth四点检测阳性率高;大于9岁患者术后双眼视觉较术前增加32%。结论斜视手术是恢复、重建双眼视觉的有效方法,不同检测方法结果不一致,需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