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余华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9):978-980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出现晕厥、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症状的高危因素。方法将95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按照有无晕厥的临床症状分成2组,对临床特征、心电变化和超声心动图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与非晕厥组相比,晕厥组Q-Tc间期延长([447.58±25.48)ms(428.64±20.22)ms,〈0.05];T波峰-末间期心率校正值(Tp-ec)间期延长([118.43±17.65)ms(98.41±14.98)ms,〈0.01];左室流出道梗阻多(45.0%17.3%,〈0.01),有家族史者多(40.0%10.7%,〈0.01),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75.0%22.7%,〈0.01)。晕厥组室间隔的厚度明显高于无晕厥组([2.18±0.24)ms(1.91±0.20)cm,〈0.01]。结论 Tp-ec间期延长、左室流出道梗阻、Q-Tc间期延长及严重心律失常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发生晕厥等严重症状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心房颤动并血栓栓塞者左心耳流速及收缩功能.方法 心房颤动者有80例被纳入研究,根据血栓栓塞发生情况进行组别划分,被命名为试验组的有27例(12例女,15例男),均被检出存在血栓栓塞事件;被命名为对照组的有53例(23例女,30例男),均未被检出血栓栓塞事件,在2018年10月至2021年1月行临床诊断后,观察...  相似文献   

3.
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厚型心肌病 (HCM )是一种具有家族异常倾向、独特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多样、复杂的特发性心肌病 ,其治疗亦较复杂。近年来随着对其病因学等方面的研究 ,人们对此病及其治疗有了新的认识。笔者现将近年来HCM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学的研究现状HCM是人们公认的具有遗传性的疾病 ,约 1/3病人有明显家族史 ,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病因学方面的研究已达到基因水平 ,揭示了该病的第一个染色体位点为 14q1,并确认了该病第一个易感基因为 β -肌球蛋白重链 (β -MHC)基因。主要由编码心肌纤维蛋白的 4种基因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预防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确诊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95例,随机分为2组。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组(联合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1次/d)+双嘧达莫(100 mg,3次/d);阿司匹林组给予(100 mg,1次/d)。观察2组血栓栓塞事件、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随访时间12~28(20±7)个月。2组均无严重出血。联合治疗组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8.3%比18.2%,P<0.05),轻微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6%比8.1%,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预防老年非瓣膜性房颤血栓栓塞事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典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特点。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选择在本院收治肥厚型心肌病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5例,非梗阻典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5例,梗阻典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5例,分别为A组、B组和C组,对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和C组患者年龄、发病年龄高于B组;A组患者IVS、LVPW低于B组和C组;A组患者LVDD显著低于C组,A组患者LAD低于C组;A组GNT、左心室高压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可以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阳性及心电图胸导联上典型GNT。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性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f波特点与血栓栓塞事件的关系,从而预测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方法:56例持续性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分为两组:血栓栓塞阳性组(12例)和血栓栓塞阴性组(44例)。测量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振幅、时限和f-f间期,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血栓栓塞阳性组f波振幅明显低于血栓栓塞阴性组(0.08±0.04vs0.10±0.02,P<0.05),f-f间期短于血栓栓塞阴性组(0.10±0.02vs0.13±0.02,P<0.05),f波时限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0.09±0.02vs0.08±0.02,P>0.05),但房颤病程与f波时限之间有直线回归关系,随病程的延长,f波时限愈长。结论:临床上可利用体表心电图f波振幅和f-f间期的特点,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华法令预防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华法令预防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332例具有中高危危险因素的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108例(A组)口服阿司匹林;224例(B组)口服华法令,B组依房颤性质再分为阵发性房颤组(B1亚组)和持续性房颤组(B2亚组),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华法令剂量。随访观察脑栓塞、外周血管栓塞、出血、死亡等终点事件。结果 A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28.7%vs 15.2%,P<0.01),B1、B2亚组均在第6~9天达到有效抗凝,第12~15天稳定,华法令剂量无显著性差异[(3.16±0.55)mg/d vs(3.18±0.62)mg/d,P>0.05]。结论华法令对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预防血栓栓塞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特征性改变观察和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1例AHCM患者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室造影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特征,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HCM组左室心尖部心肌厚度(AT)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18.65±4.8mm VS 8.5±0.12mm),P<0.01。左房内径(LAD)增大,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41.35±3.72mm VS 36.85±2.38mm),P<0.01。5例冠脉造影正常,左室造影2例显示左室舒张末期呈黑桃征改变。胸前导联均显示巨大T波倒置。结论超声心动图是准确诊断AHCM的主要方法之一,能够为临床提供重要价值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检测在评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中的价值。方法 85例NVAF患者分为血栓栓塞事件组(26例)和无血栓栓塞事件组(59例)。所有患者均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测左心房内径(LAD);描记心电图V1导联,测量f波振幅,以f波振幅<0.1 mV为细颤、≥0.1 mV为粗颤;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TNF-α及IFN-γ水平。结果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细颤发生率为84.6%(22/26),显著高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的59.3%(3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f波振幅为(0.075±0.017)mV,明显低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的(0.096±0.038)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LAD为(46.77±6.72)mm,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LAD的(46.93±8.12)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血浆DD、TNF-α、IFN-γ水平分别为(0.69±1.36)mg·L-1、(33.12±23.53)、(32.62±11.22)μg·L-1,显著高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的(0.26±0.52)mg·L-1、(22.29±13.64)、(23.95±11.60)μ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电图细颤、血浆TNF-α水平是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浆TNF-α水平与心电图表现细颤有助于评估持续性NVAF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尿白蛋白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取283例NVAF患者,根据出院后随访期间有无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分为事件组和无事件组,分析尿白蛋白对血栓栓塞事件的预测价值。 结果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2.72%。事件组高血压、CHA2DS2-VASc风险评分、左室射血分数、肺动脉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血清肌酐、尿白蛋白与无事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尿白蛋白预测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AUC为0.846。高尿白蛋白组(>68.6 mg/L)高血压、CHASDS2-VASc风险评分高危、肺动脉收缩压≥30 mmHg、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及尿酸与血清肌酐水平高于低尿白蛋白组(≤68.6 mg/L)(P<0.05)。高血压、肺动脉收缩压≥30 mmHg、CHA2DS2-VASc风险评分高危、尿白蛋白>68.6 mg/L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尿白蛋白对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比研究,评价华法林低强度抗凝预防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02例持续性房颤病人分为华法林低强度抗凝观察组及华法林标准强度抗凝对照组。观察组抗凝目标值INR1.5~2.0,对照组抗凝目标值INR2.1~3.0。常规门诊随访,检测INR调整华法林剂量,并记录两组病人的终点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随访3年,低强度抗凝与标准强度抗凝相比,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别,而出血并发症低强度抗凝组明显低于标准强度对照组(0.0%vs14%,P0.01)。结论华法林低强度抗凝(INR1.5~2.0)预防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测定肥厚性心肌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探讨肥厚性心肌病与血清瘦素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4 0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和 35例健康体检者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瘦素。结果 肥厚性心肌病患者血清瘦素浓度较健康对照组高 (P <0 .0 5 )。结论 血清瘦素浓度与肥厚性心肌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经产妇妊娠糖尿病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燕  郑薇  闫琪  张黎锐  梁馨  李光辉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0):1171-1175
背景 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经产妇妊娠比例大幅上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随之增长,经产妇发生妊娠糖尿病(GDM)的风险高于初产妇。目的 探讨经产妇GDM发生风险并建立相关预测模型。方法 通过队列研究的方式,前瞻性收集2017年1—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分娩的单胎孕妇基本信息、孕产史、既往史、家族史、身体测量指标及孕早期血糖、血脂水平,结局指标为妊娠糖尿病,诊断采用2010年国际糖尿病与妊娠研究组标准,对孕24~28周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结果进行分组。分析比较经产妇与初产妇各项指标及GDM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探讨经产妇发生GDM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研究共包括5 110例孕妇,经产妇占比34.8%(1 779/5 110)。经产妇年龄、孕次、孕前体质指数(BMI)、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水平及有不良孕产史、GDM史、受教育程度为专科及以下者占比、GDM发生率高于初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产妇中,发生CDM者年龄、孕次、孕前BMI、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水平及有GDM史、糖尿病家族史者占比高于未发生GDM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低于未发生GDM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GDM史、孕前BMI及孕早期空腹血糖是经产妇发生GDM的影响因素(P<0.05)。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为:PGDM=1/{1+exp〔-(-8.305 3+0.075 2×年龄+0.530 0×GDM史+0.125 2×孕前BMI+0.398 4×空腹血糖)〕}。利用上述指标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建模分析,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704,预测的灵敏度为65.84%,特异度为68.90%,约登指数为0.347。结论 经产妇,尤其是前次妊娠血糖异常患者是GDM的高危人群,也是预防干预的重点人群。GDM史结合年龄、孕前BMI及孕早期空腹血糖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可为高危患者早期筛查、监测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背景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容易合并脑卒中和外周动脉栓塞。研究房颤血栓形成的具体机制并进行有效干预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是目前房颤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目的 探讨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清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水平变化与血栓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开胸心脏手术的瓣膜性心脏病患者29例和冠心病患者10例,依据心律情况分为窦性心律组15例和房颤组24例。房颤组的24例患者再依据血栓情况分为无左心耳血栓和有左心耳血栓两个亚组,分别为房颤+左心耳血栓亚组和房颤无左心耳血栓亚组,各1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检测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中抽取左心房血液标本检测蛋白激酶B(AKT)、核转录因子κB(NF-κ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因子(VCAM-1)水平,并检测房颤+左心耳血栓亚组患者血栓面积。房颤+左心耳血栓亚组患者LAD、LV...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肥厚型心肌病与线粒体DNA(mtDNA)缺失的关系。方法:应用LongPCR技术扩增1例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肌标本和血细胞mtDNA。结果:在心肌mtDNA中发现至少5kb缺失,而血细胞中未见缺失。结论:这支持mtDNA缺失是心肌病的一个重要病因,且具有组织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合并心房颤动的rt-PA溶栓及抗凝治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卒中是老年人群中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与脑卒中发生相关的最常见的心脏病是心房颤动(房颤)。约2/3合并房颤的脑卒中患者,其脑卒中的发生是由心源性栓子导致的。脑卒中合并房颤在无溶栓禁忌证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疗效较无合并房颤患者差;在有溶栓禁忌证时,抗凝治疗为预防脑卒中合并房颤患者再次栓塞最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新抗凝药物达比加群将成为华法林的有力替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发生与血尿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1月~ 2013年5月在笔者医院住院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5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不伴房颤、伴阵发性房颤或伴持续性房颤分为3组,记录3组患者的年龄、心血管相关病史、入院时血压和心功能情况及血尿酸水平.结果 3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伴房颤组、伴阵发性房颤组和伴持续性房颤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23±24、269±35、314±38 μmol/L,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初发房颤患者、房颤病史在1年以内和1年以上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84±31、297±29、279±25μ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扩张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伴阵发性房颤、扩张型心肌病伴持续性房颤动血尿酸水平逐渐升高,提示了炎症和氧化应激可能参与了扩张型心肌病所伴心房颤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张毓娟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6):1048+1050
目的:观察决耐达隆对心房纤颤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防效果。方法:420例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10例,分别接受决耐达隆或安慰剂(维生素C)治疗,主要结局为首次住院或死亡。次要结局是全因性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血管事件住院等。结果:随访时间为(21±5)月,因心血管事件而提前中止决耐达隆者23例(11%),安慰剂中止者为28例(13%)。主要结局研究组为54例(26%),对照组为68例(32%),危险比为0.76(95%CI,0.69~0.84;P<0.001)。研究组死亡11例(5%),对照组死亡15例(7%),危险比为0.84(95%CI,0.66~1.08;P=0.18)。死于心血管事件者研究组7例(3%),对照组11例(5%),危险比为0.71(95%CI,0.51~0.98;P=0.03),研究组心动过缓、QT-间隔延长、恶心、腹泻、皮疹、血清肌酐水平增加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甲状腺和肺相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两组间无差异。结论:决耐达隆可降低心房纤颤患者心血管事件住院率或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应变率成像定量检测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局部与整体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HCM患者33例,根据室间隔及室壁厚度分为非肥厚组(NH)、轻度肥厚组(MH)、重度肥厚组(SH);对照组31例。测量二尖瓣口血流播散速度(FPV);再获取其心尖四腔、两腔组织速度成像(TVI)图像脱机分析,测量参数:①舒张早期峰值应变(SRe);②舒张晚期峰值应变(SRa);③计算SRe/SR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CM组NH、MH、SH亚组SRe及SRs/SRe均显著降低,且NH>MH>SH;MH、SH组SRa显著降低,而NH组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且NH>MH>SH;NH与MH组间SRe/SR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H、MH组比较,SH组SRe/SRa显著减低;与对照组比较,HCM组所有室壁节段平均SRe、SRa及SRe/SRa均显著降低;HCM组所有室壁节段平均SRe及SRe/SRa与FPV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75和r=0.70,均为P<0.05),而SRa与FPV并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HCM患者左室局部与整体舒张功能均较正常人减低,且无论肥厚或非肥厚区域舒张功能均降低,而以肥厚节段舒张功能受损更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能预测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血栓栓塞症的凝血与纤溶指标。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3年12月入笔者医院行骨折手术并术前行螺旋CT、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的患者321例,其中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13例设为A组,无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308例设为B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150例作对照组,分别检测凝血及纤溶系统各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与B组的T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FIB、AT-Ⅲ值显著升高且A组高于B组(P<0.05),但其值仍处于或接近正常范围;APTT与PT值显著降低且A组低于B组(P<0.05),但其值也仍处于或接近正常范围;D-D值进行性升高,A组显著高于B组且A组显著超出正常参考范围(P<0.001)。结论凝血及纤溶功能各项指标中,PLT、APTT、PT、TT、FIB及AT-Ⅲ对术后发生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测不足,只有D-D值可能对骨折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具有良好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