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早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7月于江苏省中医院卒中中心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159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溶栓治疗后随访90 d,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的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3~6分的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分析AIS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IS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NLR水平预测AIS患者溶栓后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年龄、NLR水平、溶栓后NIHSS评分是AIS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NLR水平对AIS患者溶栓后不良预后有一定预测意义,溶栓后NIHSS评分对AIS患者溶栓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较高。结论:NLR、溶栓后NIHSS评分对AIS患者溶栓后预后不良均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运重建前后与预后不良有关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医师预测患者预后提供更多的生物学标志物。   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曲靖医院神经内科及神经介入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接受血运重建治疗(包括静脉溶栓、机械取栓切除术或者2者均行)的患者179例,根据3个月后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 3分)和预后不良组(mRS≥3分)。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检验指标、血运重建前后NLR值、NIHSS评分等,并进一步分析预后不良组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1)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2组患者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C反应蛋白、入院的NIHSS评分、中性粒细胞数及百分比、淋巴细胞数及百分比、NLR值及血运重建后8h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及百分比、淋巴细胞数与百分比、NLR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NIHSS评分(OR = 1.123,95% CI 1.065~1.184,P < 0.05)是AIS患者血运重建后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诊断分界值为11;(3)NLR值比较:预后不良组血运重建前后的NLR值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IS患者血运重建后NLR值较血运重建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入院时的NIHSS评分是AIS血运重建患者发病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AIS患者血运重建前后NLR变化具有上升趋势,预后不良组血运重建前后的NLR高于预后良好组,但并非AIS患者血运重建3个月后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背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成年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恢复是全世界的一个主要健康问题。尽管在有效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面临着重大挑战,特别是急诊处理,静脉溶栓治疗是唯一一种改善患者预后的方法,但只有少数患者能使用。目的 探讨优化静脉溶栓流程对AIS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用药时间(DNT)的影响及对高级卒中中心建设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5年11月-2018年11月海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1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进行分组,2015年11月-2018年3月患者采用常规溶栓流程为常规组,2018年4-11月患者接受优化静脉溶栓流程为优化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发病至就诊时间(OTD)、入院至CT检查时间(DTI)、入院至化验检验时间(DTL)、DNT、溶栓距发病时间(TP_WINDOW)、症状性脑出血(sICH)发生率,入院时、溶栓24 h及出院时评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ΔNIHSS评分≥4分为有效,出院后3个月临床结局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结果 优化组入院时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与优化组患者OTD、sICH发生率、有效率、出院时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组患者DTI、DTL、DNT、TP_WINDOW、出院后3个月mRS评分低于常规组,DNT<60 min所占比例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优化静脉溶栓流程可以有效缩短AIS患者DNT,并有助于DNT达标控制在60 min内,未增加溶栓出血风险且影响远期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卒中预警综合征(SW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7月至2020年1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SWS患者83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72例)和预后不良组(m RS评分>2分,11例)。记录患者基本临床特点、实验室及影像学等资料,根据急诊血常规计算NLR。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WS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NLR对SWS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 SWS患者平均年龄为(59.10±13.11)岁,65例患者明确新发梗死。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NLR均高于预后良好组,但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ABCD2评分及是否行静脉溶栓和有无新发梗死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OR=1.46,95%CI 1.15~1.86,P=0.002)和NLR(OR...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86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以溶栓后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增加≥4分为END,根据是否发生END将患者分为恶化组(n=21)和未恶化组(n=65)。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入院时NLR、hs-CR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hsCRP水平单独及联合检测对END的预测价值。结果:恶化组NLR、hs-CRP水平均高于未恶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至入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hs-CRP水平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AIS患者发生EN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6、0.712、0.870,联合检测的AUC高于二者单独检测。结论:NLR、hs-CRP水平能够预测AIS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高龄与中低龄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6月在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7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评分≤3分,根据年龄分为高龄(≥80岁)老年组113例和中低龄(60~79岁)老年组134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病因分型、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结果 高龄老年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合并糖尿病、既往卒中史、房颤史、卒中后肺炎比例均高于中低龄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抗血小板、抗凝、神经功能进展、实验室检查结果、OCSP分型、病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两组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合并糖尿病、既往卒中史、房颤史、卒中后肺炎均是高龄老年患者与中低年龄老年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高龄老年组患者预后不良率及病死率均高于中低年龄老年组患者(P<0.05)。结论 高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合并糖尿病、既往卒中史、房颤史、卒中后肺炎比例较高,为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临床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合并重度牙周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合并重度牙周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58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溶栓组),60例患者接受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照组)。分析各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24 h及7 d的NIHSS评分,治疗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评分,3个月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消化系出血、泌尿系出血)和卒中相关病死率的差异性并分析合并重度牙周炎的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溶栓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24 h及7 d NIHSS评分水平明显下降(P0.05)。3个月时远期预后溶栓组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之间的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内的不良事件中,溶栓组发生牙龈出血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皮下出血、消化系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泌尿系出血。[结论]尽管rt-PA静脉溶栓治疗合并重度牙周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会增加牙龈出血,但并未使症状性颅内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患者病死率增加,而且,静脉溶栓还能够明显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张威  李静杰  王海峰  王峰 《浙江医学》2024,46(7):728-732,751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预后及复发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10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治的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证实为AIS的患者23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TOAST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151例、心源性栓塞型30例、小动脉闭塞型55例。比较不同TOAST分型AIS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评分、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cy)、IL-6、IL-10的差异。根据入院时NIHSS、mRS、ESRS评分结果,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预后状况及复发风险的因素。ROC曲线评估实验室指标判断AI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预后状况及复发风险的效能。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AIS患者NLR与NIHSS评分、mRS评分、ES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不同TOAST分型AIS患者年龄、NIHSS评分、mRS评分、ESRS评分、N、NLR、RDW、hs-CRP、D-二聚体、Hcy、IL-6、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LR是AI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NLR、hs-CRP、D-二聚体是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NLR、D-二聚体是AIS患者复发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NLR判断AI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最佳截断值为2.52,灵敏度为0.734,特异度为0.528,AUC为0.670。NLR联合hs-CRP、D-二聚体判断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状况的最佳截断值为0.40,灵敏度为0.718,特异度为0.730,AUC为0.781。NLR联合D-二聚体判断AIS患者复发风险的最佳截断值为0.42,灵敏度为0.736,特异度为0.661,AUC为0.736。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NLR与NIHSS评分、mRS评分、ESRS评分均呈正相关(rs=0.291、0.358、0.277,均P<0.001)。结论NLR在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预后及复发风险评估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NLR联合hs-CRP、D-二聚体等指标可有效提高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效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2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研究变量进行分析。结果:预后良好组的平均年龄明显比预后不良组更小,发病至溶栓时间明显比预后不良组更短,入院24h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比预后不良组更高,入院NIHSS评分、入院24h NIHSS评分明显比预后不良组更低(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年龄、血糖、入院24h纤维蛋白原水平、入院NIHSS评分、入院24h NIHSS评分均是影响溶栓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卒中分型与溶栓治疗预后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血糖、入院24h纤维蛋白原水平、入院NIHSS评分、入院24h NIHSS评分均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并联合多因素建立联合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抚顺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30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90 d时m 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193)和预后不良组(n=109)。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高和TyG指数≥9.37是AIS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成功建立了AIS患者预后的预测模型:Logit (Y)=-17.167+1.681×TyG指数+0.147×溶栓前NIHSS评分。TyG指数的最佳截断值为9.37。TyG指数、溶栓前NIHSS评分、联合变量(Y)预测溶栓后90 d AIS患者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3、0.705和0.787,联合变量(Y)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 Ty G指数≥9.37和溶栓前NIH...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阿替普酶(rt-PA)溶栓病人的预后影响因素,探讨溶栓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溶栓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行急诊rt-PA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187例,收集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跟踪随访并收集不同时间段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分别将溶栓前NIHSS评分减去溶栓后2周NIHSS评分,减分值ΔNIHSS<2为预后较差组(65例),ΔNIHSS≥2为预后较好组(122例);将溶栓前MRS评分减去溶栓后3个月MRS评分,减分值ΔMRS差值<3为预后较差组(68例),ΔMRS≥3为预后较好组(119例),并分析溶栓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和可能发挥预测作用的指标。结果:ΔNIHSS评分预后差组的高血压和心房颤动人数比例高于ΔNIHSS评分预后较好组(P<0.01和P<0.05),ΔNIHSS评分预后差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水平高于ΔNIHSS评分预后较好组(P<0.01)。ΔMRS评分预后差组的心房颤动人数比例高于ΔMRS评分预后较好组(P<0.05),ΔMRS评分预后差组的白细胞、中性粒...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及致密动脉、改良Rankin量表、年龄、血糖、介入治疗时间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dense artery,modified Rankin scale(mRS),age,glucose,onset-to-treatment time and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DRAGON]评分及血管事件总体健康风险量表(totaled health risks in vascular events,THRIVE)及血糖、早期梗死征、致密层、年龄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sugar,early infarct signs,dense artery,age and NIHSS,SEDAN)评分,对北京市顺义区颅内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患者3个月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急诊收入院的接受静脉溶栓并机械取栓桥接治疗且经证实为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共58例,分别对患者使用ASPECTS、DRAGON、THRIVE评分和SEDAN量表进行评分,以卒中后3个月临床预后为观察终点,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各评分对3个月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22例患者预后不良,两组间介入24h的NIHSS评分、血糖、CT血管高密度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SPECTS、DRAGON、SEDAN评分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ASPECTS、DRAGON、SEDAN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24、0.753、0.715。结论 ASPECTS、DRAGON和SEDAN评分可预测颅内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桥接治疗3个月不良预后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时间管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探讨时间管理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分为有效组(n=74)及无效组(n=124),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按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157)及预后不良组(n=41),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同时比较有效组及无效组间从发病至用药的各段时间的差异,评价时间管理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及冠心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溶栓前NIHSS评分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溶栓前无冠心病史是疗效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发病时的血糖水平、患者的糖尿病史、房颤史、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GCS评分及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溶栓前NIHSS评分低是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在时间管理上,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主要是由发病至就诊时间的差异(P<0.01)导致的.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rt-PA静脉溶栓治疗中,溶栓前NIHSS评分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溶栓前无冠心病史预示rt-PA静脉溶栓疗效良好,溶栓前NIHSS评分低预示静脉溶栓预后良好.降低患者发病至就诊的时间可提高静脉溶栓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血清胆红素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关系,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宁波市第二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107例,根据溶栓后24h内随访的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结果是否发生HT,将入选患者分为HT组(n=32)和非HT组(n=75),对可能的HT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其对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预测的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HT组与非HT组AIS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吸烟史、入院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吸烟史、入院时NIHSS评分均为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97(1.028~1.171)、4.238(1.002~17.928)、1.061(1.009~1.114),P<0.05]。ROC曲线显示,总胆红素、入院时NIHSS评分及联合预测模型预测HT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3、0.698、0.769。结论 血清胆红素水平与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风险相关,可作为HT的风险预测因子,联合吸烟、入院时NIHSS评分可提高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脑小血管病(CSVD)总体负担对缺血性脑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rt-PA溶栓治疗,根据病人发病后3个月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以60分为界值,将总分>60分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0分者分为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分析溶栓后预后不良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152例急性重度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均在4.5 h之内,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76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固斑、神经保护及活血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24 h、1周和1月后的NIHSS评分;治疗3月后的mRS评分;治疗1周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例数。依据治疗3月 后mRS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30例)、预后不良组(46例),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24 h、1周及1月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24.684,P<0.001)。治疗3月后,观察组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4.396,P<0.001),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3.636,P<0.001)。治疗1周后,观察组和对照 组分别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和2例,无明显差异(χ2=0.694,P=0.405)。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OR=0.173,P=0.035)、溶栓前收缩压(OR=0.869,P=0.019)及入院时NIHSS评分(OR=0.466,P=0.011)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重度脑梗死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溶栓前收缩压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 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138例患者随机分为rt-PA溶栓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低颅内压、改善微循环和脑保护剂的基础上,对照组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组给予rt-PA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Barthel指数(BI)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的NIHSS评分与BI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溶栓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NIHSS评分和BI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蚌埠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根据患者90 d时电话随访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佳组。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HR、NL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1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良好76例(69.09%),预后不佳34例(30.91%)。预后不佳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MHR、NLR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4.125(95%CI:1.409,12.068)]、NIHSS评分[■=4.860(95%CI:1.662,14.218)]、高密度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采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26例AIS患者资料,分析即时取栓效果,对比患者术前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并分析术后90 d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1)26例进行支架机械取栓的AIS患者中23例(88.5%)成功获得血管再通,采用脑梗死溶栓分级评分(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schemia scale,TICI)进行评估,达到3级或2b级为血管再通;26例患者中3例(11.5%)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15.4%)出现临床死亡。(2)出院时NIHSS评分比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90 d有12例患者(46.2%)达到良好临床预后(mRS 0~2分)。结论: 使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导致的AIS可获得较高的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但部分病例预后差,提示应更加严格地筛选患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