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的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使用MPP+处理PC12细胞,建立多巴胺能细胞损伤模型,使用不同浓度的EPO预处理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荧光酶标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物质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MPP+处理后PC12细胞活力下降,250μmol/LMPP+处理24h后,细胞活性下降为对照组的39.64%,而EPO预处理组随着EPO浓度的增加,细胞活力逐渐上升,40U/mlEPO为促进细胞活力的最佳浓度。EPO预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单独MPP+组(P<0.01),且EPO预处理组的细胞内活性氧物质水平明显低于单独MPP+组(P<0.01)。结论:EPO对MPP+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能否减弱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的N2a细胞毒性,对帕金森病(PD)细胞模型发挥保护作用。方法 以MPP+作用于N2a细胞24 h,建立PD细胞模型,并对N2a细胞进行超声辐照(1 MHz,50 mW/cm2,脉冲重复频率1 kHz,辐照10 min)。将细胞分为对照组、超声对照(LIPUS)组、MPP+组和超声处理(MPP++LIPUS)组,并给予相应处理。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DCFH-DA染色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水平,JC-1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瞬时受体电位M7(TRPM7)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MPP+组细胞存活率及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细胞内ROS水平和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均<0.01);LIPUS辐照后,经MPP+诱导的细胞存活率和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上升,细胞内ROS水平及细胞凋亡明显降低(P均<0.01)。MPP+组TRPM7的mRNA表达下降,MPP++LIPUS组TRPM7表达显著升高(P均<0.01)。结论 LIPUS可增加MPP+诱导的N2a细胞存活率,减少线粒体膜电位损伤和ROS生成,抑制细胞凋亡,对MPP+的神经细胞毒性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的PC12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PC12细胞分为5组,即对照组(给予PBS)、MPP~-组(给予PBS、MPP~+)、EPO低浓度组(给予10 kIU/L EPO、MPP+)、EPO中浓度组(给予20 kIU/L EPO、MPP~+)和EPO高浓度组(给予40 kIU/L EPO、MPP~+)。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代谢活性,测定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MPP~+组细胞活性和SOD活性降低,而在不同浓度EPO组明显升高并随EPO浓度升高而升高;MPP~+组MDA含量和细胞凋亡率增高,而在不同浓度EPO组明显降低,并随EPO浓度升高而降低。结论:EPO对MPP~+诱导的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反应、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耐力训练对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中脑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揭示运动预防帕金森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10周龄雄性C57BL/6小鼠32只,随机分为安静组(C),运动组(E),帕金森模型安静组(P)及帕金森模型运动组(PE),每组8只。E组及PE组小鼠进行为期8周跑台耐力训练,跑台速度15m/min,坡度为0%,每天运动持续50min,每周6次,周日休息。训练结束后,P组和PE组小鼠腹腔注射MPTP(30mg/kg),C组和E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持续3d。注射结束1周后,处死各组小鼠,取双侧中脑及纹状体,采用实时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及TH蛋白表达,HPLC技术检测中脑及纹状体组织内DA含量。结果:与C组比,E组小鼠中脑TH蛋白上调(P0.05),中脑及纹状体DA含量均增加(P0.05),P组和PE组小鼠TH蛋白及DA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而P组较PE组相应指标下降更明显(P0.05)。与C组比,E组小鼠中脑PINK、PARK2 m RNA及PINK1蛋白表达上调(P0.05),LC3Ⅱ/Ⅰ比值增加,P组小鼠PINK1m RNA表达下调(P0.05),PE组小鼠PINK1 m RNA、Parkin蛋白含量及LC3Ⅱ/Ⅰ比值较P组增加。结论:为期3d的MPTP处理可导致小鼠中脑及纹状体TH及DA含量下降,诱导帕金森病发生,耐力训练可缓解这一现象;MPTP诱导的帕金森小鼠模型中脑线粒体自噬水平下降,而耐力训练可作用于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MPTP的神经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PINK1基因突变对帕金森病相关毒物对于神经元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用N27细胞系构建可稳定表达PINK1-L347p突变基因的可诱导型细胞系,Western Blot方法测定PINK1-L347p的表达。Image J软件测定稳定表达PINK1-L347p突变基因的N27细胞内线粒体的长宽比和圆形度。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或百草枯(PQ)对空质粒对照组(EV组)和稳定表达PINK1-L347p组(L347p组)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验证了PINK1-L347p突变基因稳定表达的N27细胞系构建成功。L347p组的线粒体形态明显过度断裂,与EV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V组比较,L347p组对MPP+或PQ的敏感性增强(P<0.05);PINK1-L347p细胞系中诱导剂ponA干预组细胞死亡率明显高于无诱导剂PonA干预组(P<0.05)。结论:PINK1突变可导致线粒体形态学改变和功能异常,PINK1-L347p突变可增加哺乳动物多巴胺神经元对于MPP+和PQ的敏感性,更易导致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MALAT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9月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00例NSCLC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发生脑转移患者34例(脑转移组)与未发生脑转移患者66例(非脑转移组),选择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人员5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qPCR)检测血清LncRNA MALAT1表达水平,ROC曲线分析血清LncRNA MALAT1对NSCLC患者发生脑转移的预测价值;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NSCLC患者发生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脑转移组有吸烟史、病理类型为腺癌、TNM分期为Ⅲ+Ⅳ及有EGR突变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脑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8、4.456、3.862、5.058,P=0.034、0.035、0.049、0.025),脑转移与非脑转移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脑转移组与非脑转移组患者血清LncRNA MALAT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LncRNA NPSR1-AS1在胃癌(gastric cancer, G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其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收集86例胃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另收集21例胃癌患者及体检健康者血浆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各组LncRNA NPSR1-AS1的表达水平,并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siRNA敲减NPSR1-AS1后,采用细胞增殖试验、Transwell试验、流式细胞术检测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能力,并用RT-qPCR检测肿瘤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LncRNA NPSR1-AS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与肿瘤大小(t=11.02,P0.01)、淋巴结转移(t=2.30,P0.05)、TNM分期(t=3.55,P0.01)、肿瘤血管或神经侵袭(t=3.10,P0.05)显著相关;血浆LncRNA NPSR1-AS1筛查胃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696。LncRNA NPSR1-AS1敲减后可使GSK-3β(t=16.15,P0.01)和E-cadherin(t=10.17,P0.01)表达上调,β-catenin(t=4.869,P0.05)、N-cadherin(t=3.77,P0.05)、Snail(t=9.372,P0.01)和MMP2(t=15.57,P0.01)表达下调。结论 LncRNA NPSR1-AS1敲减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并诱导其凋亡,其作用机制与上皮-间质转化(EMT)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1(SNHG1)对骨关节炎(OA)软骨细胞的保护作用及调节机制。方法 采用qRT-PCR检测SNHG1在OA软骨组织与正常软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体外用IL-1β刺激ATDC5软骨细胞建立OA模型,采用qRT-PCR检测正常软骨细胞与OA软骨细胞SNHG1的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MTT法测定OA软骨细胞的增殖和凋亡。通过qRT-PCR、蛋白质印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测定确定SNHG1在OA软骨细胞中的分子机制。结果 SNHG1在OA软骨组织及软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软骨组织或正常软骨细胞(P<0.01)。SNHG1过表达质粒转染后OA软骨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增殖活力显著升高(P<0.01),Runx2 mRN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PC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SNHG1可以作为竞争性内源性RNA与miR-186-5p结合,miR-186-5p模拟物可以减轻SNHG1过表达对OA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论 SNHG1通过调控miR-186-5p对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损伤发挥保护作用,并为OA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上皮癌胚抗原1(UCA1)表达水平与吉西他滨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4例,随机分为吉西他滨组(n=43,予以吉西他滨/顺铂治疗)、紫杉醇组(n=41,予以紫杉醇/顺铂治疗),治疗结束评估疗效,并分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TCGA数据库构建胃癌染色质调节因子相关LncRNA的预后模型,协助评估胃癌患者的预后。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下载胃癌的转录组数据及临床数据,通过差异分析获得在胃癌中差异表达染色质调节因子后共表达筛选出染色质调节因子相关LncRNA,采用COX分析构建胃癌预后模型,并对其预测能力进行风险曲线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独立预后分析、多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结果 通过差异分析得出148个在胃癌中差异表达的染色质调节因子,共表达分析及COX分析发现,12个染色质调节因子相关LncRNA具有预后作用并纳入构建预后模型。生存分析、风险曲线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独立预后分析、多指标ROC曲线分析结果均显示该预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后预测效果。结论 成功构建胃癌染色质调节因子相关LncRNA预后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患者预后,为胃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LOC344887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对NSCLC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利用ENCORI数据库中的基因芯片结果分析NSCLC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LOC344887的表达水平。以肺鳞癌细胞系NCI-H2170为研究对象,采用干扰RNA法敲低细胞中LOC344887的表达,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LOC344887的表达水平变化,克隆形成实验及CCK8法检测LOC344887对NCI-H2170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LOC344887对NCI-H2170细胞周期的影响。最后利用T CGA数据库分析LOC344887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总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LOC344887在NSCLC组织中尤其是肺鳞癌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P<0.05)。转染siRNA后NCI-H2170细胞中LOC344887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LOC344887敲低组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P<0.05)。LOC344887与NSCLC患者的总生存期显著相关,LOC3...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尿路上皮癌胚抗原1(urothelial carcinoma antigen1,UCA1)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作用的机制研究。方法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法检测LncRNA UCA1在正常人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与乳腺癌细胞BT-474,MCF-7,SKBR-3和MDA-MB453中的表达;选择BT-474和MCF-7细胞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转染UCA1-siR,NC-siR及Control,再通过qRT-PCR法验证转染后BT-474和MCF-7细胞中LncRNA UCA1表达;通过CCK-8法、Transwell实验和流式细胞仪检测BT-474和MCF-7细胞增殖、侵袭、凋亡能力;利用Western blot检测两种细胞中RAF/MEK/ERK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MCF-10A相比,LncRNA UCA1在BT-474,MCF-7, SKBR-3和MDA-MB453细胞中表达水平分别上调了133...  相似文献   

16.
目的:收集体外培养、纯化的骨髓间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检测其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保护作用的胶质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分泌情况,并观察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10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①PC12细胞由协和医科大学细胞培养中心提供。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Sigma,USA,批号3707312)。②选取清洁级SD大鼠20只,麻醉后取股骨和胫骨,去净肌肉取骨髓,按1010L-1接种于含体积分数为0.2胎牛血清的低糖型DMEM培养基中,通过弃悬浮细胞及换液后可得到较纯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第10天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当第2代细胞扩增至铺满瓶底80%时,改用含体积分数为0.05胎牛血清的低糖型DMEM条件培养液,48h后收集培养液,经超滤浓缩系统(截留分子量为10000)浓缩10倍后过滤除菌。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24孔板内,贴壁后多聚甲醛固定,磷酸盐缓冲液漂洗,免疫荧光法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消化后进行细胞计数,按1×108L-1接种于75cm培养瓶,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2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20mL,于培养第5,10天采用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胶质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含量。④PC12细胞置于RPMI1640培养液中,内含体积分数为0.1的马血清和0.05的胎牛血清,汇集至80%时进行传代接种,液氮罐中贮存备用。实验前首先置换培养液,使血清浓度降至为仅含0.01马血清和0.01胎牛血清,24h后将培养的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在细胞培养体系中不加入任何药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组,接种后24h在细胞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30,60,120μL;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组,接种后24h分别加入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使终浓度分别为100,200,400μmol/L;联合组,接种后24h加入200μmol/L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24h后再分别给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30,60,120μL。⑤各组细胞于给药后24,48h,流式细胞术检测PC12细胞的凋亡率;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PC12细胞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分离扩增,其表面抗原CD45呈阴性,而CD44表达阳性。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胶质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水平检测:第5,10天培养上清液中的胶质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浓度为(44.57±5.96)ng/L和(45.41±6.33)ng/L,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PC12细胞凋亡情况:联合组200μmol/L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作用PC12细胞24h后,细胞凋亡率为(42.34±3.21)%;加入30,60,120μ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处理24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降为(31.96±2.89)%,(17.89±1.78)%,(10.08±0.9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联合组药物作用48h与24h情况相似。④给药后各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蛋白及mRNA的表达:联合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蛋白和mRNA水平均明显低于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组(t=0.05~0.32,P均<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分泌胶质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产生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的强弱与其浓度有关,具体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蛋白和mRNA水平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研究长链非编码RNA NEAT1靶向miR-27b调控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RA-FLS)细胞生物学功能机制。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湖院区风湿免疫科确诊的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行膝关节手术的健康创伤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开展研究。分别采集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膝关节滑膜组织中进行培养,培养成功之后将RA-FLS细胞根据免疫荧光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其中观察组待细胞汇合度达至80%时转入si-NEAT1,对照组则转入对照组-siRNA。比较两组NEAT1、miR-27b的表达,RA-FSL细胞生物学功能,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并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NEAT1、miR-27b相对表达量分别相较于对照组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A-FSL细胞增殖率、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分别相较于对照组均更低,而细胞凋亡率相较于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  相似文献   

19.
背景3-硝基丙酸可以抑制氧化磷酸化过程,损害细胞的能量代谢从而引起细胞的损伤.但是小剂量的3-硝基丙酸却可以通过轻度抑制细胞的氧化磷酸化过程,激发细胞内源性保护因子保护神经元,增加神经元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但它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是否也有类似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目的探讨3-硝基丙酸预处理能否增强多巴胺能神经元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毒性的耐受.设计以能分泌多巴胺的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对照的探索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附属医院的神经科.材料实验于2003-03/11在同济医学院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SH-SY5Y细胞购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细胞典藏中心.干预细胞随机分为6组,将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加入到培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SH-SY5Y细胞中制作帕金森病的细胞模型,在加入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0.25 mmol/L)前,分别单次或多次加入3-硝基丙酸(0.2 mmol/L)形成预处理,应用四氮唑盐检测细胞生存率,[3H]DA摄取率测定多巴胺能细胞突触前功能.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细胞生存率.次要结局[3H]DA摄取率.结果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组细胞生存率(54.3%)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3-硝基丙酸预处理后,细胞生存率明显增高,分别为71.8%(单次),85.2%(多次),单次预处理组与多次预处理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3H]DA摄取率结果与细胞生存率结果相似.[3H]DA摄取率分别为65.8%(单次),80.3%(多次),较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组(50.1%)明显提高,且多次预处理较单次预处理效果更好.单加3-硝基丙酸对细胞无影响.结论3-硝基丙酸预处理可明显增强多巴胺能神经元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毒性作用的耐受性,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多次预处理的保护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0.
刺五加苷B对MPP~+诱导PC12细胞损伤ERK通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刺五加苷B对MPP+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ERK1/2蛋白及相关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探究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以MPP+损伤的PC12细胞为模型组,以正常PC12细胞为对照组,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ERK1/2表达及磷酸化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fos和c-jun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ERK1/2磷酸化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c-fos和c-jun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给予刺五加苷B(10mg·L-1)后,受损细胞ERK1/2的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c-fos和c-jun基因的过表达水平降低。结论刺五加苷B对MPP+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ERK1/2蛋白磷酸化水平,避免诱发c-fos和c-jun基因过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