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目的研究SSRIs治疗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前后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符合DSM-Ⅳ重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21例,均给予SSRIs系统抗抑郁治疗6周,治疗前后均采用HAMD24、HAMA评估抑郁焦虑症状,ELISA法检测血清BDNF水平。结果患者的HAMD24、HAMA及HAMD24各项因子分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患者的血清BDNF水平明显升高(P<0.05);HAMD24总分、HAMA总分及各因子分的下降与血清BDNF水平的升高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MDD患者治疗后血清BDNF水平可明显提高,但与临床症状的改善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抑郁障碍(MDD)是一类极为复杂的精神疾病,疼痛等躯体不适主诉常见于MDD患者,可能导致误诊、漏诊及治疗延误。因此,深入了解伴疼痛性躯体症状MDD的特征及相关临床指标对更好地治疗MDD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该文对伴有疼痛性躯体症状MD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和比较轻性抑郁障碍(MinD)与重性抑郁障碍(MDD)的临床症状、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心理应对方式及人格特征.方法 选择288例MDD患者(MDD组)和222例MinD患者(MinD组)作为研究对象,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生活事件量表(LE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及艾森克个性(成人)问卷(EPQ)作为评估工具,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心理应激、社会支持、心理应对方式及人格特征.结果 MinD组与抑郁有关症状的发生率和HAMD-17评分均显著低于MDD组(P<0.01, P<0.05);两组生活事件发生率相近,但MDD组负性生活事件应激强度明显强于MinD组(P<0.01).PSSS、TCSQ和EPQ显示,与MDD组比较,MinD组朋友支持因子分较低;较多使用积极应对方式;内外向因子分较高,神经质因子分较低(P<0.01或P<0.05).结论 与MDD比较,MinD的抑郁症状发生率低;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心理应激较轻,多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同时具有较好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rs6265与抑郁障碍患者焦虑症状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对458例抑郁障碍患者BDNF基因的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运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的焦虑症状及严重程度;采用数量性状分析比较不同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间患者的焦虑症状是否有差异.结果 ①未发现抑郁障碍患者BDNF基因rs6265多态性与HAMA总分有关(等位基因:X2=1.947,P=0.163;基因型:X2=2.184,P=0.336).②rs6265等位基因多态性与精神性焦虑因子及焦虑心境有关(X2=4.908,P=0.027;X2=4.312,P=0.038).③未发现re6265多态性与躯体性焦虑因子及其他条目有关(P>0.05).结论 BDNF等位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抑郁障碍的焦虑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Val66Met多态性与重性抑郁障碍的关系.方法 以100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研究组)与10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BDNF基因Val66Met多态性.结果 研究组Me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χ2=5.293),Val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χ2=5.293...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PSPD)和伴躯体疼痛抑郁障碍( DDPS)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水平和临床症状,探索PSPD和DDPS之间生化机制和症状上的交叉和差异现象。方法收集PSPD患者( PSPD组)和伴躯体疼痛的抑郁障碍患者( DDPS组)进行血清采集、疼痛评分和量表评定,用ELISA法测其血清BDNF浓度。结果 BDNF血清浓度DDPS组( M=11.86 ng/ml)显著低于PSPD组( M=13.62 ng/ml)(t=-2.655,P=0.008);疼痛视觉模拟评分DDPS组[(4.88±1.17)分]低于PSPD组[(6.29±1.41)分](t=-2.769,P=0.007),贝克量表抑郁评分DDPS组[(18.79±7.21)分]高于PSPD组[(14.57±6.12)分](t=2.457,P=0.022),焦虑评分DDPS组[(36.53±9.83)分]低于PSPD组[(39.81±10.44)分](t=-2.168,P=0.031),差异均有显著性;相关关系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与 PSPD 组 BDNF负相关(r=-0.336,P=0.039),与PSPD组BDI分呈正相关(r=0.357,P=0.024)。结论躯体形式疼痛障碍与伴躯体疼痛的抑郁障碍的核心症状不同,生化病理机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重性抑郁障碍(MDD)、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患者的色彩偏好及其对两者情绪水平的预测。【方法】对45例MDD患者和28例GAD患者以及41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色彩偏好测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被试的抑郁和焦虑水平。【结果】MDD和GAD组比健康对照组更偏好于黑色,健康对照组比MDD和GAD组更偏好于黄色。在MDD组,黄色偏好顺序与HAMA得分呈负相关;紫色偏好顺序与HAMD得分呈负相关。在GAD组,红色偏好顺序与HAMA得分呈正相关,红色、黄色、白色偏好顺序与HAMD得分正相关。【结论】MDD和GAD患者存在不同的色彩偏好,这些偏好与各组的HAMA及HAMD得分相关联。这些发现或许为医疗环境色彩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6-10+14
目的 探讨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促炎细胞因子IL-2、IL-6、IL-8、TNF-α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 选择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省精神卫生中心)2017年10月~2018年12月诊治的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为精神分裂症组;选择同期该地区社会招募的健康人群80例为对照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采用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algary depression scale for schizophrenia,CDSS)评估患者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浆IL-2、IL-6、IL-8、TNF-α浓度。根据CDSS评分将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伴抑郁症状组(CDSS≥7分)和不伴抑郁症状组(CDSS7分)。分析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IL-6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6.341,P0.001);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状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因子分和一般精神病性症状因子分均高于不伴抑郁症状组(P0.05)。伴抑郁症状组血浆IL-6水平明显高于不伴抑郁症状组或健康对照组(Bonferroni校正后P0.001);而不伴随抑郁症状组与对照组IL-6水平无显著差异(Bonferroni校正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IL-6水平与抑郁症状呈明显正相关(r=0.294,P0.001)。结论 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高水平的IL-6与抑郁症状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和比较轻性抑郁障碍(MinD)与重性抑郁障碍(MDD)的临床症状、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心理应对方式及人格特征。方法选择288例MDD患者(MDD组)和222例MinD患者(MinD组)作为研究对象,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生活事件量表(LE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及艾森克个性(成人)问卷(EPQ)作为评估工具,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心理应激、社会支持、心理应对方式及人格特征。结果 MinD组与抑郁有关症状的发生率和HAMD-17评分均显著低于MDD组(P〈0.01,P〈0.05);两组生活事件发生率相近,但MDD组负性生活事件应激强度明显强于MinD组(P〈0.01)。PSSS、TCSQ和EPQ显示,与MDD组比较,MinD组朋友支持因子分较低;较多使用积极应对方式;内外向因子分较高,神经质因子分较低(P〈0.01或P〈0.05)。结论与MDD比较,MinD的抑郁症状发生率低;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心理应激较轻,多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同时具有较好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维生素D(VD)联合右佐匹克隆、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PSD)伴睡眠障碍的效果。方法:使用随机数表法将2018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86例PSD伴睡眠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3)。对照组接受右佐匹克隆、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加用VD。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症状(CES-D评分)、睡眠质量(PSQI评分)及炎性因子、神经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统计两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CES-D、PSQI评分和IL-6、TNF-α、NSE水平均下降,BDNF水平均上升,且观察组CES-D、PSQI评分和IL-6、TNF-α、N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BDN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VD联合右佐匹克隆、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可有效调节PSD伴睡眠障碍患者炎性因子和神经细胞因子水平,对改善患者抑郁症状和睡眠障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H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3例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和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HGF和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异位内膜HGF表达的平均光度值为0.264±0.026,正常内膜HGF表达为0.219±0.017,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异位内膜中HGF的表达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408,P<0.05)。结论HGF在异位内膜的血管生成中具有重要作用;HGF和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测试,并与156例健康人作为对照,评价两组间的区别。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支持总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社会支持低,在进行躯体治疗时应实施心理干预,并应加强社会支持以改善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3.
胡丽芳 《河北医学》2015,(6):917-92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Ⅰ)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endometriosis ,EMs)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8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EMs的患者(其中Ⅰ期14例,Ⅱ期16例,Ⅲ期22例,Ⅳ期16例)为EMs组,选取60例非EMs患者(包括卵巢囊肿、输卵管结扎及不孕症行腹腔镜检查的患者)为非EMs组,另选取60例行妇科检查的正常妇女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 VEGF、IGF-Ⅰ水平。应用受试者特异性曲线( ROC )分析VEGF与IGF-I在EMs患者中应用价值。结果:EMs组患者血清VEGF、IGF-I水平显著高于非EMs组及对照组( P<0.05),而非EMs组与对照组血清VEGF、IGF-I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P>0.05)。Ⅲ~Ⅳ期EMs患者血清VEGF、IGF-I水平显著高于Ⅰ~Ⅱ期( P<0.05)。经ROC分析显示,VEGF联合IGF-I检测时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高于各单项检测( P<0.05)。结论:血清VEGF、IGF-I表达水平升高与EMs的发生及病情的进展具有密切的关系,两者在EMs患者中可能通过协同表达促进病情的发生发展。通过联合检测可提高其临床诊断价值,有助于对EMs患者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持续吸入高浓度氧气对新生大鼠的肝损伤,探讨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在损伤肝组织中的动态表达及意义。方法 足月SD 新生大鼠100只随机分为空气组 (N组) 和高氧组 (O 组),每组50只。高氧组出生后立即置入氧体积分数>95%的持续高氧环境中饲养,正常对照组则持续空气中饲养。两组分别于暴露高氧或空气中4、7、14 d 随机抽取8只,麻醉后取肝组织,比较两组肝细胞凋亡指数,检测Nfr2在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肝细胞凋亡指数及Nrf2的表达于各时点高氧组均高于正常组 (P<0.01)。高氧组7、14 d与高氧组4 d比肝细胞凋亡指数及Nrf2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持续高浓度氧气吸入可致新生大鼠肝损伤,Nrf2表达增加,启动机体自身抗氧化机制。  相似文献   

15.
肺癌和卵巢癌患者血栓相关标志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肺癌和卵巢癌患者的血浆FⅧ活性(FⅧ:C)、FIX活性(FⅨ:C)、vwF抗原含量(vWF:Ag)、TpP含量变化与肺癌分期分型及卵巢癌的相关性。方法用凝固法在Stago全自动凝血仪上测定38例肺癌、11例卵巢癌患者、20名正常人FⅧ活性、FⅨ活性,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vWF抗原含量、rrpP含量。结果肺癌组和卯巢癌组血浆FⅧ:C,FⅨ:C,vwF:Ag、TpP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呈显著性(P〈0.05)。肺癌Ⅲ~Ⅳ期与Ⅰ~Ⅱ期患者比较,血浆FⅧ:C、vwF、TpP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呈显著性(P〈0.05),血浆FⅨ:C差异无显著性。鳞癌、腺癌、小细胞癌三组间FⅨ:C、FⅨ:C、TpP含量差异无显著性。鳞癌组vWF:Ag最高,与腺癌组差异呈显著性(P〈0.05)。结论肺癌、卵巢癌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易发生血栓。FⅧ:C、vwF:Ag、TpP含量可作为对肺癌血栓前状态的诊断、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孙恒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5):875-876
目的:研究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鼻咽癌患者临床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定鼻咽癌患者、慢性咽炎及正常健康组中EGF和EGFR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EGF和EGFR在鼻咽癌组中呈升高,明显高于慢性咽炎及正常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病例组中EGF和EGFR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EGF和EGFR升高的鼻咽癌病例组中5年生存时间低于EGF和EGFR无升高的鼻咽癌病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EGF和EGFR含量的检测可作为鼻咽癌早期诊断和临床分期,预后判断的理想的血清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受体与肿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晓晓  陈同钰 《医学综述》2006,12(23):1450-145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1R)是体内重要的生长因子。资料表明IGF-1R介导IGF-1的活性,促进细胞增殖、转化、抑制细胞凋亡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而肿瘤细胞的凋亡、浸润、转移的生物学特性则是由相关因子作用表现的,如Bcl-2家族、整合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本文就IGF-1和IGF-1R与这些因子的作用机制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理因素对失眠症患者睡眠的影响及干预效果。方法 :对 76例失眠症患者进行心理分析 ,结合多导睡眠图评价进行心理~行为矫正。结果 :76例患者中 ,评估性失眠 2 3例(30 2 % )、疑病性失眠 14例 (18 0 % )、依赖性失眠 17例 (2 2 4 % )、紧张性失眠 2 2例 (2 8 9% ) ;经干预后 ,睡眠潜伏期缩短依赖性和紧张性失眠显著 (P <0 0 1)、睡眠时间增加以紧张性失眠显著 (P <0 0 1)、依赖性失眠REM睡眠改变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失眠与心理因素有关 ;对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可缩短睡眠潜伏期、增加睡眠时间 ,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ELISA法检测40例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及20例良性肿瘤患者血浆TF和VEGF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TF和VEGF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良性肿瘤组(P〈0.01);伴有其他脏器转移的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TF和VEGF水平较无其他脏器转移者增高(P〈0.05);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TF升高与VEGF增加呈正相关(r=0.51,P〈0.01)。结论TF和VEGF在颌面部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起重要的作用,并可作为鉴别良、恶性肿瘤及指导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木村病(kimma disease)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激活因子(GM-CSF)水平的变化并探讨TNF-α和GM-CSF水平的改变与其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11例已行手术治疗的木村病患者血清中TNF-α和GM-CSF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木村病患者血清中TNF-α、GM-CSF的含量明显升高,分别为(9.01±3.37)μg/L及(1.07±0.35)μ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木村病患者外周血存在着细胞因子TNF-α、GM-CSF的表达,TNF-α和GM-CSF水平的变化与木村病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