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解剖观察完全神经内镜下经Poppen锁孔入路开颅松果体区手术的相关解剖结构及其特征,并探讨该术式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12具经10%甲醛固定、红蓝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湿标本进行实验观察,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4~71岁。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具标本随机分为内镜组和显微组,每组6具,分别采用完全神经内镜Poppen锁孔入路和显微镜常规Poppen入路进行模拟开颅手术松果体区手术。模拟手术中,利用神经导航对松果体区以及手术间隙进行观察测量:(1)观察2组松果体区重要解剖结构;(2)内镜组术中,于剪开小脑幕前后,分别测量松果体区暴露面积,并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3)内镜组与显微镜组术中,分别测量第1、2、3手术间隙的暴露面积,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4)其他重要解剖结构间距的神经内镜测量。结果 (1)2种入路均可观察到双侧基底静脉、小脑中脑裂静脉、大脑内静脉、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等重要血管,以及滑车神经、四叠体、胼胝体压部和松果体等重要解剖结构,但显微镜常规Poppen入路的手术通道狭窄、倾斜,视野局限。(2)内镜组模拟手术中,剪开小脑幕前后松果体区显露面积分别为(73.14±3.38)mm2和(127.77±7.90)mm2,剪开后明显大于剪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4,P<0.001)。(3)内镜组和显微镜组模拟手术中,第1、2、3手术间隙的暴露面积分别为(20.93±2.49)mm2、(72.55±4.18)mm2、(208.57±11.79)mm2和(9.12±1.12)mm2、(53.45±3.17)mm2、(175.29±9.98)mm2,内镜组均大于显微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92、12.61、7.41,P值均<0.001)。(4)神经内镜测量显示:双侧基底静脉最大距离为(14.41±0.94)mm,双侧小脑中脑裂静脉最大距离为(8.23±0.84)mm,双侧大脑内静脉最大距离为(8.41±0.96)mm,双侧大脑内静脉最小距离(第1间隙最窄长度)为(2.58±0.22)mm,松果体中心点至丘脑枕部中心点距离为(16.83±1.16)mm。结论 完全神经内镜下经Poppen锁孔入路模拟手术中间隙恒定,可安全到达松果体区;与显微镜常规Poppen入路相比,完全神经内镜Poppen锁孔入路的手术操作空间更大,松果体区显露得更充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SEDline 镇静监测仪监测下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1年6月—2022年5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40~71岁。80例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其中采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静脉麻醉联合TPVB为TR组,采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静脉麻醉为R组,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联合TPVB为TB组,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为B组,每组20例。患者均在SEDline镇静监测仪监测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中根据患者大脑状态指数(PSI)调控麻醉药用量,PSI维持在25~50。观察指标:(1)比较4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术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术前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认知功能评分等临床基线资料;(2)记录对比4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切皮时(T1)、单肺通气30 min(T2)、术毕即刻(T3)的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以及血清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水平;(3)记录对比4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出血量和盐酸瑞芬太尼用量;(4)对比术后6、24 h 疼痛VAS评分和Ramsay 镇静评分,术后24 h血清Hcy水平、MMSE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结果 (1)4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术前Hcy、术前MMSE评分等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内比较:R组心率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0,P=0.025),TR组、TB组、B组心率在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组中的MAP、SPO2、MDA、AOPP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比较:在T0,4组间MAP、心率、SPO2、MDA、AOP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T1、T2,心率、MDA、AOP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TB组心率均最低,TR组MDA、AOPP均最低;而MAP、SPO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T3,MAP、MDA、AOP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B组MAP最低,TR组MDA、AOPP均最低;而心率、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TR组、TB组患者术中盐酸瑞芬太尼用量较少,R组、B组较多,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67,P<0.001);而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术中出血量4组间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4组患者术后6、24 h疼痛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以及术后24 h血清Hcy水平、MMSE认知功能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TPVB应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能更精准地控制麻醉状态,且患者循环指标波动范围较小,术后镇静、镇痛效果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带线锚钉治疗Ⅲ度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64例Ⅲ度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病人行临床分析研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带线锚钉修复手术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可吸收缝合线修复手术方法,对比两组病人术后病情治疗情况。结果共6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7.7个月。膝关节功能按改良Lysholm-Scale功能评定标准:带线锚钉组优20例,良10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3.75%;可吸收缝线组优16例,良4例,可8例,差4例,优良率6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42,=0.047)。结论采用带线锚钉治疗Ⅲ度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临床疗效,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能有效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应用微型骨锚钉(mitek bone anchor)及钢丝固定重建指伸肌腱中央束撕脱伤的疗效。方法应用骨锚钉手术治疗忠者(锚钉组)18例,应用钢丝手术治疗(钢丝组)20例患者,疗效评价标准采用Dargan功能评定法进行评定。结果术后随访1~6年,患指功能锚钉组优16例,良2例。钢丝组优10例,良4例,可4例,差2例。结论应用微型骨锚钉重建指伸肌腱中央束止点比传统的钢丝固定技术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行颅颈交界区手术中,枕髁磨除前后的解剖观察范围,并分析枕髁磨除的意义。方法 纳入10%甲醛固定的5例(10侧)成年国人尸头标本,动静脉分别以红、蓝乳胶灌注,其中男3具、女2具,年龄58~70岁、平均61岁。模拟远外侧手术入路:取乳突后“S”形切口、枕髁后微骨窗开颅,分别在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下操作,观察磨除枕髁前后镜下术野显露的解剖结构,测量并计算延髓腹外侧的显露面积,对比2种手术入路的观察范围。结果 显微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可显露成人尸头标本后组颅神经、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枕髁磨除后扩大了对椎动脉、舌下神经、延髓侧方及腹侧的显露。神经内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通过面听-舌咽神经间隙、舌咽-迷走神经间隙、迷走-副神经颅根间隙和副神经脊髓根腹侧间隙,可观察后组颅神经、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脑干侧面及腹侧面;磨除枕髁前、后内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分别为(331.0±6.6)mm2和(464.7±10.6)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9, P<0.001);磨除枕髁前、后显微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分别为(205.8±9.6)mm2和(329.1±6.7)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7, P<0.001);磨除枕髁前、后内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均大于显微镜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18、64.62, P值均<0.001);内镜磨除枕髁前与显微镜磨除枕髁后的显露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 P=0.137)。结论 远外侧锁孔入路磨除枕髁后神经内镜与显微镜2种手术方式均能增加延髓腹外侧的显露面积;神经内镜远外侧锁孔入路不磨除枕髁即可获得良好的、与显微镜远外侧锁孔入路磨除枕髁后相似的显露范围,对脑干腹侧面、椎动脉、基底动脉等深部结构的显露更具优势,临床手术中可免于磨除枕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带线锚钉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进行治疗的20例肩袖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带线锚钉缝合的方法对损伤的肩袖进行修复,并采用美国加州大学肩袖损伤专业评分系统(UCLA)对患者术后的肩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的自理情况、疼痛改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20例患者随访时间均在1年以上,平均随访时间13.6个月,无一例出现锚钉拔出、肌腱不愈合等并发症。其中UCLA评定优13例(34~35分),良5例(29~33分),差2例(<29分),优良率90%。结论应用锚钉缝合固定的方法治疗肩袖损伤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是治疗肩袖损伤理想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评价带线锚钉修复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月利用带线锚钉修复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27例,对外踝、后踝骨折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利用带线锚钉修复重建三角韧带,对于确定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采用1枚松质骨螺丝钉固定。结果本组均获得平均23个月随访,术后无血管、神经损伤及伤口感染。根据患者术后主观感觉进行评价,优良率81.5%;运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足踝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综合评估,优良率74.1%。结论三角韧带对于踝关节内侧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和三角韧带的修复重建同等重要,否则将产生踝关节不稳。应用带线锚钉修复重建三角韧带的效果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伤性膝内侧副韧带损伤直接缝合与带线锚钉缝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上海市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诊治的68例外伤性膝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28例;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7.96岁。根据缝合方式将其分为2组,其中直接缝合组38例(38膝),带线锚钉缝合组30例(30膝)。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情况。结果带线锚钉缝合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直接缝合组,但治疗费用明显高于直接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明显的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1年时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膝关节量表评分、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直接缝合组(88.24±1.28)分vs (54.34±4.54)分,(87.28±2.37)分vs (41.65±2.38)分;带线锚钉缝合组(94.12±1.34)分vs (54.57±4.28)分,(92.65±1.25)分vs (42.35±2.64)分];带线锚钉缝合组患者术后1年IKDC膝关节量表评分、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直接缝合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患者术后1年Lysholm试验和Pivotshift试验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术前[直接缝合组15.79%vs 100.00%,18.42%vs 100.00%;带线锚钉缝合组0.00%vs100.00%,0.00%vs 100.00%];直接缝合组术后1年的Lysholm试验和Pivot-shift试验阳性率高于带线锚钉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带线锚钉治疗外伤性膝内侧副韧带损伤能够使受损膝关节获得满意的稳定性和功能,术后恢复快,若患者经济条件允许,优先推荐使用带线锚钉修复外伤性膝内侧副韧带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Tight Rope联合锚钉固定与单纯Tight Rope固定治疗重度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4月—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骨科收治的45例重度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25~61(47.8±10.5)岁。按照Rockwood分型:Ⅳ型31例,Ⅴ型14例。根据患者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组,采用Tight Rope联合锚钉固定治疗25例为Tight Rope+锚钉组,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25~60(48.1±9.9)岁;采用单纯Tight Rope固定治疗20例为Tight Rope组,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7~61(47.4±10.8)岁。比较2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伤口感染、关节活动受限、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肢疼痛程度,应用Constant-Murley评分(CMS)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评价肩关节功能;同时拍摄肩关节正位及改良Alexander位X线片,评定锁骨的垂直稳定程度和水平稳定程度。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部位、受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相关并发症发生。2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ight Rope+锚钉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予相应处理后愈合良好。45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6个月。随访期间2组患者均无关节活动受限、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Tight Rope+锚钉组患肢疼痛VAS评分低于Tight Rope组,CMS评分、UCLA评分均高于Tight Rop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6、14.16、18.26,P值均<0.01)。术后3个月影像学评估锁骨的垂直稳定程度,Tight Rope+锚钉组优20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0%(25/25),Tight Rope组优10例、良8例、差2例,优良率为90.0%(18/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2,P=0.106);锁骨的水平稳定程度,Tight Rope+锚钉组优20例、良5例,优良率100.0%(25/25),Tight Rope组优5例、良10例、差5例,优良率75.0%(15/20),Tight Rope+锚钉组优良率高于Tight Ro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P=0.008)。结论 Tight Rope固定联合锚钉固定治疗重度肩锁关节脱位效果可靠,可有效减少术后的疼痛,提高锁骨的水平稳定程度和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背景:带线锚钉材料修复跟腱断裂较传统可吸收线编织法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生物力学强度大的优势。 目的:观察应用带线锚钉材料修复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急性跟腱断裂患者30例,根据患者自愿原则采取两种方法修复跟腱,实验组采用带线锚钉材料以编织法行断端缝合,对照组采用可吸收缝线以编织法行断端缝合。随访1年观察患者足踝功能修复效果。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足踝功能、跖屈肌力、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表明带线锚钉材料可更好修复跟腱断裂,保护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缝合法治疗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0年6月~2011年7月间收治的23例锤状指患者采用Bunnell双针缝线缝合伸肌腱后,打结固定于指腹的改良缝合法结合克氏针固定的手术方法治疗。术后不用外固定,6w后拔除克氏针开始功能锻炼。结果 1例术后2m因线结反应发生切口感染,锤状指畸形复发;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m。末次随访时,采用Crawford功能评定标准:优12例,良9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1.3%。结论改良缝合法是治疗锤状指简便、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并探讨带线锚钉缝合固定术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Ⅰ区骨折的疗效。方法研究2014年12月至2018年3月本院采用带线锚钉缝合固定术治疗的第五跖骨基底部Ⅰ区骨折患者33例。其中,男14例,女19例;Ekrol 1型6例,Ekrol 2型18例,Ekrol 3型9例;年龄17~68岁,平均40.6岁;记录手术时间;所有病例在术后第6周第1次复查X线片,以后每隔4~6周复查1次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骨折是否移位,锚钉是否松动、脱出;在术后满6个月分别应用AOFAS中前足评分标准和VAS疼痛评分评估患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3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4个月。手术时间为10~14 min,平均(11.5±1.5)min。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时间6~12周,平均(8.5±1.5)周。所有患者无骨折不愈合,骨折移位,锚钉松动、脱出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所有病例的AOFAS中前足评分为88~99分,平均(93.2±4.2)分,术后VAS疼痛评分0.5~2.5分,平均(1.2±0.5)分。结论带线锚钉缝合固定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是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Ⅰ区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联合缝线锚钉加强固定对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骨科采用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5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2~84岁,平均年龄64岁。根据内固定方法分为:24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锁定钢板组),26例采用锁定钢板联合缝线锚钉加强固定(锁定钢板—缝线锚钉组)。比较两组术后大结节不良事件发生率、Neer评分。结果 5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完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16周。锁定钢板组:大结节复位不良3例,大结节再移位6例;锁定钢板—缝线锚钉组:大结节复位不良1例,无大结节再移位病例。锁定钢板—缝线锚钉组的大结节不良事件发生率少于锁定钢板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术后12个月随访两组Neer评分为,锁定钢板—缝线锚钉组(87.65±7.58)分,高于锁定钢板组(81.21±8.21)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锁定钢板联合缝线锚钉加强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相比单纯锁定钢板固定更牢靠、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4.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n astigmatism after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with three different suture techniques. In this prospective study, 38 eyes of 38 patients underwent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with three suturing techniques: interrupted, single running, and double running. Topographic astigmatism was measured at 2, 6, 12, and 18 months after keratoplasty. During 18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interrupted suture group had higher astigmatism than the double running suture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mounts of astigmatism during the first year after keratoplasty between the single running and the double running suture group. However, at 18 months after surgery, when all sutures were out, the double running suture group (3.60±1.58 diopters) showed significantly less astigmatism than the single running group (5.65±1.61 diopters). In conclusion, post-keratoplasty astigmatism was the least in the double running suture group of the three suturing techniques at 18 months after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相似文献   

15.
背景:高能量下髌骨粉碎性骨折明显增多,单一的内固定已无法满足髌骨解剖复位、多点坚强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的要求。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可调式髌骨爪+可吸收线与克氏针钢丝张力带修复粉碎性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粉碎性髌骨骨折患者57例,随机分为2组,29例采用切开复位可调式髌骨爪+可吸收线固定,28例切开复位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治疗后并发症及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可调式髌骨爪+可吸收线固定组与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后膝关节功能方面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可调式髌骨爪+可吸收线固定组优于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组(P < 0.05)。提示与克氏针钢丝张力带相比,可调式髌骨爪+可吸收线固定修复髌骨粉碎性骨折具有骨折愈合时间短、治疗后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固定符合生物力学内固定的原则,且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经三角肌小切口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在治疗撕脱性肱骨大结节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4例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35~80岁,平均55.6岁.均采用肩关节外侧小切口劈开三角肌入路,直视下复位,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缝线锚钉结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修复股四头肌腱髌骨止点断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期间,临沂市人民医院对收治的21例单侧股四头肌腱髌骨止点断裂患者,采用缝线锚钉结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行股四头肌腱髌骨止点修补缝合术。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16~68岁,平均33.3岁;左侧15例,右侧6例;运动损伤13例,碰撞损伤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3 h~7 d,平均 2.1 d。术前常规拍摄患侧膝关节X线片及MRI,术后6周内支具保护,6周后行屈膝练习,术后6个月测量患者屈膝角度,并采用Lysholm评分系统评估患者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本组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21例患者均未发生锚钉松动及脱出。术后6个月屈膝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术后得分较术前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缝线锚钉结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行股四头肌腱髌骨止点修复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不同缝线及缝合方式对兔角膜新生血管(CNV)模型的诱导效果.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5只,应用角膜缝线法制作CNV模型,根据缝线及缝合方式的不同随机平均分成5组,裂隙灯观察CNV生长趋势并摄片记录.筛选新生血管诱导稳定有效者,于角膜缝线前、缝合后7 d和14 d分别抽取动物房水,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改进的Herbert螺钉修复髌韧带断裂,对其修复强度进行生物力学检测,明确该方法是否优于目前临床常用的骨钻孔修补法。方法 (1)22只新鲜羊膝关节标本在靠近胫骨结节6mm处切断髌韧带。分成两组,螺钉组和缝合组,分别对髌韧带进行修补缝合。测量缝合后髌韧带断裂时瞬间拉力和最大承受拉力。(2)11只活体狗手术切断双侧后腿髌韧带后,分别用螺钉和单纯缝合方法进行修补,4周后观察韧带愈合情况,并进行力学测试。结果 (1)螺钉组羊髌韧带缝合后断裂平均瞬间拉力为(71.13±14.23)N,缝合组为(46.09±8.41)N,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螺钉组的平均最大拉力为(80.46±11.73)N,缝合组为(54.60±9.79)N,两组间亦有显著差异(P<0.05)。(2)活体狗螺钉组髌韧带完全愈合5例,缝合组2例。螺钉组平均断裂瞬间拉力为(202.99±12.17)N,缝合组为(162.41±15.80)N(P<0.05)。螺钉组最大拉力为(219.69±15.73)N,缝合组为(177.92±15.31)N(P<0.05)。结论 对于近止点的韧带断裂,改进的Herbert螺钉优于骨钻孔修补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腹部切口的愈合除患者自身情况、腹部切口缝合方式外,还与缝线选择有着密切相关。 目的:观察化学合成可吸收聚对二氧环己酮Ⅱ缝合线缝合腹部切口的愈合效果。 方法:将2009-09/2011-05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162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腹部正中切口分别采用聚对二氧环己酮Ⅱ缝合线全筋膜层连续缝合和传统丝线分层间断缝合,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观察组切口缝合时间为(13.45±1.46) min,术后切口感染4例,无切口裂开和排异反应,经换药很快痊愈。对照组切口缝合时间为(22.96±1.95) min,术后切口感染14例,切口裂开9例,排异反应11例,经换药后部分切口延期愈合。以上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两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切口脂肪液化例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化学合成可吸收聚对二氧环己酮Ⅱ缝合线缝合腹壁切口操作时间短,切口感染率低,并发症少,并且具有更佳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关键词:聚对二氧环己酮Ⅱ;缝合线;腹部正中切口;全筋膜连续缝合;直肠癌;切口愈合 缩略语注释:PDS Ⅱ:polydioxanone Ⅱ,聚对二氧环己酮Ⅱ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6.0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