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颈椎后路健侧C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解剖特点, 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 其中男3具、女2具, 年龄56~72岁、平均66岁。模拟经颈椎后路健侧C7神经移位手术, 显微镜下分离和显露左侧C7神经至末端分叉处, 测量左侧C7神经末端与锁骨内缘的直线最短距离, 测量颈椎后路引出的左侧C7神经长度与C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 测量椎间孔后壁磨除的最小宽度以及椎间孔后壁关节突关节的长度, 计算最小宽度与关节突关节长度的比例。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1例应用经颈椎后路健侧C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的脑出血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 年龄45岁, 右上肢肌痉挛伴右侧肢体偏瘫, 右上肢肌力0级、肌张力3级, 右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1级。观察患者术后健侧和患侧上肢感觉和运动功能以及肌力、肌张力情况。结果 C7神经的远端定位于锁骨中点深部, C7神经末端与锁骨内侧缘的直线最短距离为1.8~2.5(2.1±0.4)cm, 颈椎后路引出C7神经长度为6.6~7.4(7.1±0.4)cm, C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为3.9~...  相似文献   

2.
目的解剖观察经椎体前路C7神经移位术中C7神经的定位、走行及长度等相关解剖特征;探讨椎体前路健侧C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1)选取4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 其中男2具、女2具, 年龄46~72岁(平均59岁)。模拟椎体前路C7神经移位术, 显微镜下游离C7神经近端椎间孔处至远端神经分叉处, 测量C7神经与锁骨内侧缘垂直距离、C7神经长度以及椎体前路C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2)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例脑出血术后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分别为50岁和51岁, 患侧上肢瘫痪, 肌力分别为0级和1级, 肌张力均较高。2例患者均采用椎体前路健侧C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 观察患者上肢感觉与运动功能、上肢肌力和肌张力恢复情况, 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1)经椎体前路可充分显露和定位两侧C7神经, C7神经走行于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 C7神经与锁骨内侧缘垂直距离1.7~2.5(2.1±0.3)cm, C7神经长度5.6~6.8(6.4±0.5)cm, 椎体前路C7神...  相似文献   

3.
健侧C7神经移位经改良椎体前通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健侧C7神经移位经改良椎体前通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2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改良椎体前通路的特征性解剖结构.将C7神经在干股交界处切断,测量C7神经根从椎间孔至分股处的长度,及C7神经分别经皮下通路、胸锁乳突肌后通路、椎体前通路和改良椎体前通路移位后至对侧锁骨中点上方的距离.结果:(1)改良椎体前通路的解剖结构有如下特点:第7颈椎向下后方走行,横突前结节很小或缺如,椎弓根起点靠后;颈长肌下斜部、第6颈椎横突和第6、第7椎体及椎间盘外侧之间有一潜在三角间隙,C7神经根容易通过;角状间隙深面除了C7、C8神经根无其它重要组织;气管食管和C7椎体间有一定夹角,分离容易.(2)C7神经根至分股处的长度是(69.8±11.9)mm;C7神经经上述4种不同通路至对侧锁骨中点上方的平均距离分别是:(145.6±20.7)、(113.0±17.8)、(71.7±15.9)、(57.2±14.6)mm.结论:健侧C7神经可以经改良椎体前通路转移至对侧,该通路能有效避免损伤健侧C7,神经根前面的血管神经,且缩短神经吻合长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解剖观察经椎体前路C7神经移位术中C7神经的定位、走行及长度等相关解剖特征;探讨椎体前路健侧C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1)选取4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其中男2具、女2具,年龄46~72岁(平均59岁)。模拟椎体前路C7神经移位术,显微镜下游离C7神经近端椎间孔处至远端神经分叉处,测量C7神经与锁骨内侧缘垂直距离、C7神经长度以及椎体前路C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2)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例脑出血术后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0岁和51岁,患侧上肢瘫痪,肌力分别为0级和1级,肌张力均较高。2例患者均采用椎体前路健侧C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观察患者上肢感觉与运动功能、上肢肌力和肌张力恢复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1)经椎体前路可充分显露和定位两侧C7神经,C7神经走行于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C7神经与锁骨内侧缘垂直距离1.7~2.5(2.1±0.3)cm,C7神经长度5.6~6.8(6.4±0.5)cm,椎体前路C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4.8~5.7(5.3±0.4 cm)。(2)2例中枢性上肢瘫痪患者均顺利完成椎体前路健侧C7神经移位手术。2例患者术后健侧上肢运动功能均正常,健侧上肢出现疼痛和麻木感,均在1个月恢复。2例患者患侧上肢痉挛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其中1例患者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上肢感觉正常,近端肌力3级、远端肌力2级;另1例患者随访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上肢感觉正常,近端肌力1级、远端肌力0级。2例患者均未见切口感染、健侧上肢肌力减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经椎体前路健侧C7神经移位术治疗安全、可行,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早期及时采用神经移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3例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经颈椎CTM 诊断后1周内应用神经移位方法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均获5~48个月的随访,患者不同程度地恢复了上肢大部分功能.结论:应用颈椎CTM检查可诊断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指导早期手术.根据臂丛神经根损伤的程度,早期应用神经移位的方法治疗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C7神经移位椎管内吻合腰神经前根重建截瘫患者屈髋伸膝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例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L1阶段椎管内L1~4神经前根排列及纤维数、C7神经转移路径距离及坐骨神经可切取长度及远端纤维数。结果:一侧C7神经经椎体前通路跨越椎体中线的长度为(2.4±0.58)cm,可与对侧C7神经编织成束。在L1节段,L1~4神经前支可辨认并能编织成束供吻合。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可切取长度(52.35±2.60)cm,(48.20±2.37)cm能够满足C7至L1段椎管的距离(48.35±3.36)cm。一侧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远端纤维数(26856±112),(25700±156)大于一侧腰L1~4神经前支纤维数(20766±354)。结论:坐骨神经可选择为颈7神经移位重建截瘫下肢功能的桥接神经,双侧C7神经可经椎体前通路编织成束作为动力神经源,在L1阶段椎管内吻合L1~4腰神经前根的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交感干臂丛间交通支的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用33具成年防腐尸体,解剖并观测交感干与臂从交通支的走行分布特点.结果:1.颈中神经节或节间支与臂丛交通支多对称分布,至第5、6颈神经的42条交通支在第5、6颈椎横突水平内行自头长肌、颈长肌间沟后行入神经.2.星状神经节(或颈下神经节及胸l神经节)发出向内上方加入第7、8颈神经的交通支除1例外均对称分布.至C8神经的交通支与C8神经结合前51侧发出分支与C7,神经相交通,其中45侧穿过第7颈椎横突孔.至C7神经的交通支与C7神经结合前41侧发出分支与C6神经相交通,分支伴椎动脉经第6颈椎横突孔上行,29侧分支沿途发出许多细小纤维支至椎动脉及周围椎间、横突间关节.结论:1、交感干与臂丛间的交通支具有典型的分布特点,可为研究交感神经对臂从神经功能支配及颈椎前路扩大减压术时减少损伤提供解剖学资料.2、至C7神经的交通支分布特点可为临床上通过椎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颈痛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桡神经浅支移位尺神经浅支术及其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 5 /6或颈 6/7和少部分颈 4/5颈椎损伤导致的四肢瘫 ,除手部运动功能障碍外 ,手掌小鱼际区和环、小指皮肤感觉丧失亦给病人带来极大不便。我们采用桡神经浅支桡侧支移位缝接尺神经浅支的方法重建手掌小鱼际区和环、小指的感觉功能 ,取得良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本组 6例 (男 4,女 2 ) ,平均年龄 2 7(1 9~ 40 )岁。颈 5 /6损伤 3例 ,颈 6/7损伤 2例 ,颈 4/5损伤 1例。伤后至手术时间平均 2 (1~ 5 )年。2 手术方法2 .1 术前详细检查手背桡侧和拇、示指间和中指桡侧的皮肤感觉 ,若此处的皮肤痛温觉、触觉均在S3级以上者 ,说明桡神经浅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节段颈椎椎板切除术后神经根病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发病机理。方法 :对 2 0具 (4 0侧 )成人固定标本的颈段脊髓、椎管及颈段神经根进行观察 ;其中 5具标本模拟颈椎椎板切除术 ,观察脊髓的反弹情况。结果 :颈神经脊髓附着端至椎间孔内侧缘距离平均为 8.5± 0 .3(3.5~ 11.0 )mm ,以C5、C6 最长 ;脊髓反弹紧贴椎管后壁时颈神经根移动平均为 1.2± 0 .5 (0~ 2 .0 )mm ,以C5、C6 神经根移位最大 ,而硬脊膜囊在椎间孔处对移动的脊神经根形成栓系。结论 :颈椎后路减压术后神经根病的发生最可能的原因是脊髓反弹引起神经根栓系卡压 ,神经根病的发病与脊髓反弹时神经根的移动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椎脊神经沟内口与颈神经受嵌压的关系。方法 取 2 0具成人尸体的颈椎标本 ,选用完整的成人颈椎 4 4套 ,测量颈椎脊神经沟内口的宽度和颈神经穿过脊神经沟内口时的横径 ,并统计两者之间的比值。结果 颈神经穿过脊神经沟内口处的横径为 :C3 为 2 .7± 0 .7mm ,C42 .7± 0 .7mm ,C5为 2 .8± 0 .8mm ,C64.8± 0 .9mm ,C75 .3± 1.1mm。脊神经沟内口的宽度分别为 :C3 为 5 .8± 1.0mm ,C45 .5± 0 .9mm ,C55 .6± 1.0mm ,C65 .5± 1.1mm ,C76 .2± 1.0mm ;颈神经穿过脊神经沟内口时的横径与脊神经沟内口宽度的比值 :C3 为 1∶2 .15 ,C41∶2 .0 5 ,C51∶1.98,C61∶1.14 ,C71∶1.18。结论 脊神经沟内口与穿过内口的颈神经受累关系密切 ,下颈段 (C6、C7)颈神经受累的机率大于上颈段 (C3 、C4)。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纳入2013年1月—2017年10月徐州市中心医院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32例,其中男68例、女64例,年龄39~79(58.6±8.8)岁,节段型31例、连续型40例、混合型61例,均采用颈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有C5神经根麻痹分为麻痹组13例,非麻痹组119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基线资料;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测量2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和颈椎曲度指数(CCI),并计算术前术后颈椎曲度和CCI的变化;分析颈椎骨化类型、C3/4或C4/5 MRI脊髓信号改变的组间差异。结果 麻痹组与非麻痹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化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术后1个月JOA评分以及术后改善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的颈椎曲度和CC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麻痹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变化值为5.02°±6.53°,高于非麻痹组的1.21°±6.58°;麻痹组患者手术前后CCI变化值为5.59%±7.38%,高于非麻痹组的1.35%±5.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8、-2.49,P值均<0.05)。非麻痹组患者术前C3/4或C4/5在MRI上显示脊髓信号改变的患者比例(20/119)少于麻痹组(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4,P=0.005)。结论 术前术后较大的颈椎曲度和CCI的变化、C3/4或C4/5MRI上显示脊髓信号改变均可能对后纵韧带骨化症颈后路椎管成形术后产生C5神经根麻痹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累及C2椎体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对颈椎矢状面形态及其参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20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颈椎OPLL患者97例,其中男68例、女29例,年龄37~80(59.0±9.6)岁。根据骨化物是否累及C2椎体将患者分为2组,OPLL累及C2椎体36例为C2阳性组,未累及C2椎体 61例为C2阴性组。在立位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0~2及C2~7颈椎前凸角(CL)、C2倾斜角(C2S)、胸廓入口角(TIA)、T1倾斜角(T1S)、颈倾角(NT)、枕颈倾斜角(OCI)、C2~7矢状轴距离(SVA)等矢状面参数。观察项目:(1)对比2组患者性别、年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等临床一般资料;(2)比较2组患者骨化物累及的颈椎节段、椎管侵占率、OPLL分型以及影像学上有无脊髓高信号、骨化物是否触及K线的情况;(3)比较2组间颈椎矢状面各项影像学参数的差异,分别对2组内矢状面各影像学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4)对OPLL累及C2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2阳性组骨化物累及颈椎节段数(4.6±1.2)个、椎管侵占率52.42%±9.96%、NDI评分(21.08±7.65)分,均高于C2阴性组的(3.1±0.9)个、45.87%±13.08%、(17.70±8.4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OPLL分型上,C2阳性组和C2阴性组分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间骨化物触及K线率、脊髓高信号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颈椎矢状面各项影像学参数中,仅C2阳性组C2S(11.25°±5.84°)高于C2阴性组(7.66°±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 P=0.004)。2组内颈椎矢状面影像参数相关性分析显示:C2阳性组中,C2S与C0~2CL、C2~7SVA呈正相关(r=0.52、0.80,P值均<0.05);C2阴性组中,C2S与C0~2 CL、C2~7SVA呈正相关,与C2~7CL呈负相关(r=0.43、0.71、-0.39,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C2S增大[比值比(OR)=1.208,95%可信区间(CI)1.032~2.210,P=0.014]和骨化物累及颈椎节段数(OR=3.026,95% CI 2.136~5.076,P=0.001)为OPLL累及C2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 颈椎OPLL累及C2者以累及节段更多和椎管侵占率更高为特点,在颈椎矢状面影像学参数上表现为更高的C2S,且C2S和骨化物累及颈椎节段数为OPLL累及C2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治疗单侧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4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治疗的35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35~70岁,病程1~36个月,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3.2个月)。依据肌肉萎缩最严重部位,将患者分为近侧型组(23例)和远侧型组(12例)。采用徒手肌力试验方法评估患者术前、术后肌力等级。行X线摄片、CT及MRI检查,观察并比较患者神经受累节段、术前脊髓信号强度的改变、神经受侵犯部位及患者肌力改善程度和时间。结果 近侧型组C4/5水平最常受累(39.1%,9/23),远侧型组为C5/6水平(10/12)。14例患者术前MRI T2WI发现脊髓内信号增强。侵犯腹侧神经根的患者有24例、侵犯脊髓前角的29例,其中两者均受侵犯18例。术后肌力增加1级及以上者近侧型组达82.6%(19/23),而远侧型只有5/12(P=0.022)。近侧型组术后15 d内肌力改善的患者达56.5%(13/23),而远侧型无一例改善(Z=-3.255, P<0.01)。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对肌萎缩型颈椎病疗效肯定,而远侧型肌萎缩组疗效较差且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14.
背景:有部分学者认为颈椎管狭窄症减压植入内固定后神经根麻痹与颈椎稳定性以及颈椎生理曲度有关,目前还存在争议。 目的:探讨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与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后C5神经根麻痹及稳定性。 方法:选取29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后路减压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方法①: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在C3-6侧块以及C7椎弓根钉内固定,关节突关节处造成粗糙面。方法②:根椐治疗前对正侧位平片及动力位片结合MRI、CT影像学图片,明确不稳定的节段,给予相应节段侧块内固定、椎板行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治疗。 结果与结论:29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随访8个月-2.3年,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治疗的患者14例,植入后早期出现C5神经根麻痹2例,远期症状复发出现不全瘫3例,二次手术行瘢痕切除减压治疗;采用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治疗的患者15例,治疗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肩外展功能不良1例,无治疗前症状复发病例。神经根麻痹最短6周,最长9个月均恢复。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减压植入物内固定后,C5神经根麻痹与节段稳定性、颈椎生理曲度、椎管减压程度、脊髓漂移范围是否相关以及发生程度、远期因瘢痕致再度出现椎管狭窄,两种治疗方式的区别是否有意义,目前病例数有限,有待病例及临床经验的积累与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术前颈椎过伸功能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前凸角度丢失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骨科2017年1月-2018年12月58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13例,年龄49~85岁(平均64.8岁)。术前测量患者中立侧位X线片上的T1倾斜角、矢状面垂直轴(SVA),以及中立侧位、过伸位X线片的C2~C7 Cobb角。随访12~24个月,术后再次测量中立侧位X线片上的C2~C7 Cobb角。术前颈椎过伸功能测量值为术前过伸位X线片C2~C7 Cobb角度减去术前中立侧位X线片C2~C7 Cobb角。前凸角度丢失量为术前中立侧位片C2~C7 Cobb角减去末次随访时中立侧位片C2~C7 Cobb角。依据58例患者术前颈椎过伸功能均值(8.7°)分为两组,≥8.7°为A组,<8.7°为 B 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影像及临床资料,同时对58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25例患者年龄54~83岁,B组33例患者年龄49~85岁,两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疾病种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A组颈椎过伸功能(14.09°±4.75°)大于B组(4.62°±2.54°),A组T1倾斜角(17.00°±3.40°)小于B组(29.68°±6.34°),颈椎前凸角度丢失[1.10(-0.85,4.00)]小于B组[8.60 (7.70,12.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颈椎过伸功能与前凸角度丢失之间呈负相关(r=-0.965, P<0.01),T1倾斜角与前凸角度丢失之间呈正相关(r=0.954, P<0.01),颈椎过伸功能与T1倾斜角呈负相关(r=-0.900, P<0.01);SVA与T1倾斜角、颈椎过伸功能、术后前凸角度丢失均无相关性(r=-0.065、0.216、-0.202, P>0.05)。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过伸角度变化、SVA及T1倾斜角均无相关性(r=0.201、-0.034、-0.213, P值均>0.05)。A组术后JOA改善率为69%±23%,B 组术后JOA改善率为62%±2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7, P>0.05)。术后Odom's分级评价A组优良率为88.0%(22/25),B组优良率为63.6%(2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403, P<0.05)。结论 对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颈椎过伸功能与前凸角度丢失存在相关性,术前过伸功能越低,术后越易发生前凸角度丢失,可作为术前预判术后颈椎曲度变化的参数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文题释义: 后路单开门手术:该术式可扩大颈椎椎管,使得颈脊髓向后方漂移,从而解除脊髓压迫,缓解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等疾病的最常用手术方式。 轴性症状:这一概念是1999年由Kawaguchi提出,主要出现在颈椎椎板成形术后,由于颈椎后伸机理的损伤,颈椎矢状序列常不能有效维持,颈椎前凸减少,颈后肌群需通过持续收缩和缩短的作用力臂维持头颅的正常位置,最终将发生疲劳、疼痛并进一步加重力学失衡,引起颈项部疼痛、僵硬等轴性症状。 背景: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后患者常出现轴性症状,有研究提出切除C3椎板保留C2棘突颈半棘肌的改良术式可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目的:对比C3椎板切除与微型钛板固定成形对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后患者临床疗效、颈椎活动度及曲度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 201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其中27例行C3-6或C3-7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设为固定组;另16例切除C3椎板后行C4-6或C4-7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设为切除组。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比两组神经功能JOA评分、颈椎活动度、颈椎C2-7椎体Cobb角。试验已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4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及脊髓神经损伤;②两组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的JOA 评分均高于术前(P < 0.05),两组手术前后的JOA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两组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的颈椎活动度均小于术前(P < 0.05),固定组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的颈椎活动度小于切除组(P < 0.05);④两组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的C2-7椎体Cobb角均小于术前(P < 0.05),固定组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的C2-7椎体Cobb角小于切除组(P < 0.05);⑤两组均未出现植入物过敏、排异、及免疫反应;⑥结果表明,C3椎板切除与微型钛板固定成形对单开门术后患者具有同样改善神经功能的疗效,但切除C3椎板可更有效防止术后颈椎活动度及曲度的减小。 ORCID: 0000-0002-182-0745(陈育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三维重建技术分析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患者椎间孔形态的变化,为手法治疗的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 对40例CSR患者给予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治疗,隔日1次,共治疗7次,2周为1个疗程。利用多功能CT、Mimics 21.0、Geomagic、SolidWorks 2017软件对患者治疗前后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分别测量患者治疗前后椎间孔面积、椎间孔前后径、椎间孔上下径以及双侧颈肩部、上肢前侧、上肢后侧红外热成像温差值,并观察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7、14 d和1月随访时的VAS评分。结果 40例患者治疗后椎间孔面积、前后径、上下径较治疗前均得到改善,治疗前后患者红外热成像温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VAS评分呈逐级递减式下降。结论 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可以显著改善CSR患者的椎间孔形态,以此达到解除神经压迫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基于2D/3D配准技术测量离体颈椎标本椎间孔形态学的精度。 方法 获取16具颈椎离体标本的螺旋CT影像,通过三维重建获得相应标本的三维模型。然后改变标本的体位,再次行CT扫描并分别拍摄各具离体标本正侧位X线平片,采用2D/3D图像配准技术还原拍摄平片时颈椎的三维位置。利用Rapidform XOR3软件测量配准前与配准后C2/3至C6/7双侧的椎间孔面积、前后径和上下径。 结果 共测得椎间孔的面积、前后径和上下径各158个,经配对样本t检验,配准后椎间孔的面积、前后径、上下径与配准前相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椎间孔面积的准确度为96.77%、精确度为(1.27±1.16)mm2,前后径的准确度为94.35%、精确度为(0.30±0.27)mm,上下径的准确度为96.14%、精确度为(0.32±0.28)mm。 结论 应用2D/3D配准技术测量颈椎间孔的形态学参数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确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涉及C2水平的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症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对2011年5月—2014年1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42例涉及C2水平长节段OPLL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2岁。依术式不同将其分为A、B两组,A组21例行单纯C3~7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21例行C3~7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加C2椎板下缘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及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及C2~3椎体间活动度。结果 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中1例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A组中1例、B组中2例术后出现轴性疼痛,予相应处理后痊愈。术后随访6个月~4年,平均随访2.1年。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B组JOA评分及评分改善率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203、6.644,P值均<0.01)。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颈椎曲度及C2~3椎体间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于涉及C2水平长节段颈椎OPLL症患者,若K线阳性,行C3~7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加C2椎板下缘减压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