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跗骨窦切口复位植骨空心钉内固定与“L”形切口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丹阳市中医院骨伤科收治的53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6例采用跗骨窦切口复位植骨空心钉内固定(空心钉组),27例采用“L”形切口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钢板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术前、术后跟骨B?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空心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优于钢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X线片显示的跟骨宽度、跟骨高度、B?hler角、Gissane角,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AOFAS评分、VAS评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微创经皮斯氏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9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19例患者中Sanders Ⅱ型10例(11足),Ⅲ型7例(7足),Ⅳ型2例(3足)。在C形臂X线机下,应用经皮斯氏针撬拨复位加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测量手术前后Bhler角和Gissane角,术后拍摄X线片明确骨折愈合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患足踝关节功能。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针道感染和骨折再移位,无螺钉松动、断裂、退出。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6~20个月,平均11.6个月。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周。术后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跟骨的高度、宽度基本得到恢复,Bhler角由术前8.3°±2.1°恢复至术后26.7°±3.2°,Gissane角由术前159.6°±6.4°恢复至术后132.8°±8.1°;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70~100分,平均90.2分,其中优11足、良7足、可3足,优良率85.7%(18/21)。结论 经皮斯氏针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适用于Sanders Ⅱ型、Ⅲ型跟骨骨折,手术微创,固定可靠,简便易行,并发症少,是理想的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探讨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并获得随访52例(63足)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其中SandersⅢ型32例(40足),SandersⅣ型20例(23足)。采用常规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普通钢板或锁定钢板内固定,骨缺损>2cm3行骨移植治疗。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患者足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5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2~16周,平均13.5周。根据AOFAS足部评分,优31足,良20足,一般10足,差2足,优良率为80.9%(Ⅲ型骨折为82.5%,Ⅳ型骨折为78.2%)。结论 对于SandersⅢ、Ⅳ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固定可以取得满意疗效。但应合理把握手术时机和熟练掌握手术技巧,精确复位并植骨、坚强固定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年来关节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跟骨骨折治疗中,但多用于治疗SandersⅠ、Ⅱ型骨折,或作为复杂的跟骨骨折的辅助复位、关节内损伤探查清理的辅助手段。目的:探讨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1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42例(42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分2组,全关节镜入路组(n=21)接受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跗骨窦入路组(n=21)接受跗骨窦入路跟骨解剖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复查X射线片,检测B?hler角及Gissane角;评估Maryland足功能评分及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分。试验已通过佛山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跗骨窦入路组术前准备时间、平均住院时间长于全关节镜入路组(P<0.05);全关节镜入路组无胫后血管、胫神经及腓肠神经损伤,无切口软组织感染;跗骨窦入路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3足、腓肠神经损伤1足,无切口软组织深部感染及坏死;②术后12个月时,两组B?hler角及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两组术后的踝关节周径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全关节镜入路组术后1个月的踝关节周径小于跗骨窦入路组(P<0.05),两组间术后1年的踝关节屈伸活动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术后12个月时,两组Maryland足功能评分及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与跗骨窦入路跟骨解剖板内固定相比,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有利于促进患者足部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Ⅱ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治疗的70例SanderⅡ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小切口组(34例)和“L”形切口组(36例)。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切口愈合时长)、并发症、术前及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评分)、B?hler角、Gissane角、术后足部恢复优良率(Maryland足踝部评分标准)、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及生活质量评分(SF-36)情况。结果 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切口愈合时长均显著低于“L”形切口组(P<0.05);小切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L”形切口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AOFAS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小切口组术后6个月评分显著高于“L”形切口组(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B?hler角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Gissane角较术前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跗骨窦入路结合逆骨折损伤机制治疗与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分析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于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治疗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闭合骨折患者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微创组(80例)和传统组(80例)。微创组采用跗骨窦入路以跟骨结合型微创解剖板,术中逆骨折损伤机制解锁复位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传统组采用经典跟骨外侧扩大“L”形入路以跟骨解剖锁定钢板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指标,包括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的Bö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宽度;Maryland和AOFAS评分;手术并发症率及切口甲级愈合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微创组明显少于传统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跟骨Bö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宽度,Maryland和AOFA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6.25%)显著低于传统组(22.50%),切口甲级愈合率(98.75%)显著高于传统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跗骨窦入路逆骨折损伤机制复位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住院时间短,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快,切口并发症少,疗效显著,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复位联合骨科机器人置钉治疗距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徐州仁慈医院足踝科2017年1月—2021年2月8例距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7例、女1例,右侧5例、左侧3例,年龄30~62(41.8±11.3)岁,交通伤1例、高坠伤7例。患者均在关节镜下行撬拨复位骨科机器人辅助定位置入螺钉内固定手术。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及骨折愈合情况,复查X线及CT,评价足部功能,末次随访均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愈合及有无距骨坏死,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对踝关节进行评分并与术前比较。结果 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时间12~23(15.9±3.9)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距骨坏死,1例患者出现距下关节炎,口服非甾体药物能缓解。末次随访时,患者AOFAS评分97.0(96.0,99.3)分,VAS评分0(0,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2、-2.39,P值均<0.05)。结论 关节镜下复位联合骨科机器人置钉技术治疗距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置钉精准等优点,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全踝关节镜下骨折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治疗伴距骨脱位距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伴距骨脱位的距骨颈骨折患者23例23足,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8~56(29.4±10.2)岁;改良Hawkins分型Ⅱ型17例、Ⅲ型6例,左侧10例、右侧13例;受伤到手术时间2~9(4.1±2.6)d。所有患者在全踝关节镜下行骨折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患者骨折复位、内固定情况,骨折愈合情况,距骨骨不连、畸形愈合、缺血性坏死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随访期间观察患者踝关节活动度、足部外观满意度、行走步态;对比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分,并采用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评价患者踝关节功能。结果 本组2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50~100(73.21±18.32)min、术中出血量5~10(7.10±1.31)mL、住院时间6~14(8.41±2.03)d,所有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未出现血管、神经及肌腱损伤等并发症。本组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15.71±4.63)个月。术后X线显示所有患者距骨得到解剖复位,未发现距骨骨不连、畸形愈合、缺血性坏死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骨折均于术后10~14(11.63±2.10)周愈合。末次随访时,除1例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减小(背伸约5°、跖屈约30°),其余患者踝关节活动良好、外观满意、行走步态无异常、切口局部皮肤无感觉过敏及瘢痕触痛。末次随访时,患者踝关节疼痛VAS评分为0~2(0.65±0.71)分、低于术前的3~9(6.08±1.47)分,AOFAS评分为88~99(94.34±2.53)分、高于术前的59~81(71.30±6.7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32、-16.72,P值均<0.05)。依据AOFAS评分,本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优20例、良3例,优良率100%。结论 全踝关节镜下骨折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治疗伴距骨脱位的距骨颈骨折效果较好,具有直视下精准复位、创伤小、对血供破坏小等优点,且避免了传统手术切口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经验。方法:2007年6月-2010年6月,采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24例,其中SandersⅡ型19例(Ⅱa型3例,Ⅱb型5例,Ⅱc11例),SandersⅢac型5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螺钉断裂及跟骨内翻等并发症。术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4.5周。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后足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17例,良5例,一般2例,优良率91.6%。X线片检查示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适用于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和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型多用途跟骨髓内微创稳定系统在跟骨SandersⅢ型骨折中的治疗应用。方法 自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对12例跟骨SandersⅢ型骨折患者应用新型多用途跟骨髓内微创稳定系统进行治疗,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4.1岁(26 ~ 60岁),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和疗效评估。结果 随访时间6 ~ 13个月,平均10.6个月,12例跟骨SandersⅢ型骨折手术治疗后骨折愈合(8.00±2.08)周。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跟骨内固定术后复位丢失,无内固定意外发生。末次随访的后足AOFAS评分,本组12例评分均为优(90 ~ 100分),平均(92.88±3.33)分。结论 新型多用途跟骨髓内微创稳定系统在治疗SandersⅢ型骨折中表现优异,微创操作,安全性高,低的软组织皮肤伤口并发症,内固定框架结构稳定,有效防止跟骨复位的丢失,骨折康复迅速,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器材,较好地解决了受外科医生影响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跟骨外侧U形切口结合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5例38足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采取跟骨外侧U形切口入路并结合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评价术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伤口愈合时间、Bohler角与Gissane角恢复情况及Maryland足部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7~24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2.7±2.5)周。术后切口感染率为5.26%,伤口愈合时间为(16.21±4.33)天,无皮肤坏死发生;术后平均Bohler角为(29.53±5.21)°,Gissane角为(116.24±8.5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末次随访按Maryland足部评分显示:优12例14足,良19例20足、可3例3足,差1例1足,优良率为89.47%。结论应用跟骨外侧U形手术切口入路结合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合并关节面移位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可实现充分显露及良好的骨折复位固定,术后并发症少,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联合3D打印技术及载距突螺钉导向器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式与传统的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在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中的手术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儿童医院收治的45例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3D打印技术及载距突螺钉导向器的切开复位内固定23例(3D打印组),采用传统的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22例(传统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前、术后跟骨长、宽、高及Böhler角、Gissane角变化,术前与术后3个月负重行走后AOFAS、Maryland评分,以及术后切口皮肤愈合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载距突螺钉置入精准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0±0.5)个月。3D打印组与传统组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中透视次数少、载距突螺钉置入精准率高、术后切口愈合优良率高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3D打印组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3D打印技术、载距突螺钉导向器辅助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式比传统的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中透视次数少、术后切口愈合好及术后并发症少、复位精度高、愈后疗效佳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跗骨窦改良切口结合微型钢板及内侧柱螺钉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跗骨窦改良切口利用微型钢板结合内侧柱螺钉治疗的31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22~43岁,平均32.4岁;左侧18例,右侧13例。统计术后并发症并比较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Bohler's角、Gissane's角、跟骨高度、宽度,采用AOFAS(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31例患者均完成随访,时间21~23.8个月,平均22.5个月;3.9~6.3个月内骨折骨性愈合,平均5.1个月。末次随访时Bohler's、Gissane's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OFAS评分由术前的(64.3±1.1)提高至术后的(85.7±3.2),其中优22例,良5例。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皮瓣坏死、腓骨肌腱激惹、内固定外露、腓肠神经损伤等常见并发症。结论采用跗骨窦改良切口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操作便捷、关节面暴露充分的优势,利用微型钢板结合内侧柱螺钉固定骨折能防止后期跟骨内翻、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全关节镜下腓肠肌腱膜完全切断术治疗非痉挛性腓肠肌挛缩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9月—2020年9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非痉挛性腓肠肌挛缩患者22例(26足),其中男12例(14足)、女10例(12足),年龄15~68(42.0±15.5)岁。患者均采用内侧双通道全关节镜下腓肠肌腱膜完全切断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足踝部位疼痛缓解情况,患肢运动及步态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足踝部位疼痛缓解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足踝部功能恢复情况,测量伸膝位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评价踝关节背伸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32(23.1±5.7)min,术中出血量2~10(6.1±2.2)mL。术后患者住院时间2~9(5.7±1.9)d,患者手术切口均愈合良好。22例患者术后随访12~26(17.4±4.3)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跖屈肌力明显下降、痛性瘢痕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踝关节背伸功能改善欠佳,1例患者术后诉腓肠神经支配区麻木,均予相应处理后好转。末次随访时VAS评分0(0,1)分,明显低于术前的6(5,8)分;AOFAS踝-后足评分为(90.1±10.5)分、伸膝位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为11.2°±4.3°,均明显高于术前的(70.5±12.3)分、-6.0°±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46、t=23.63、t=19.89,P值均<0.001)。结论 采用全关节镜下腓肠肌腱膜完全切断术治疗非痉挛性腓肠肌挛缩,既实现了腓肠肌腱膜的彻底松解,又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腓肠神经损伤的发生,具有创伤小、治疗精准、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3D模拟置钉方案在Sanders Ⅱ ~ 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泸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Sanders Ⅱ ~ 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n=53)和观察组(n=53),对照组术前根据常规X线、64排螺旋CT扫描资料行手术方案设计及手术操作,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18.0软件进行后处理,依据骨折情况行术前模拟复位,然后进行手术方案设计及手术操作。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术后足部功能。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每钉置钉时间、每足置钉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平均置钉数多于对照组(P<0.05),置钉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6个月,两组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均增大(P<0.05),且观察组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均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3D模拟置钉方案在Sanders Ⅱ~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中具有较佳应用效果,可以提升置钉质量,促进术后足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关节镜辅助下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中重度营养不良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骨科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55例。其中,男14例,女41例; 年龄47 ~ 76岁,平均(61.2±8.7)岁; 骨折Sanders分型: Ⅱ型12例,Ⅲ型17例,Ⅳ型26例。营养不良程度:中度40例,重度15例; 跟骨骨密度T值-5.2 ~ -2.7,平均-(4.1±0.6)。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关节镜+球囊”组15例、单纯球囊组12例、螺钉组8例和钢板组20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B?hler角和Gissane角、各时间点关节面塌陷高度及各时间点VAS评分和AOFAS评分。结果 “关节镜+球囊”组手术时间长于单纯球囊组和螺钉组(P<0.01),但低于钢板组(P<0.01);而术中、术后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与单纯球囊组、螺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于钢板组(P<0.01)。“关节镜+球囊”组和单纯球囊组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和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关节镜+球囊组”、单纯球囊组与螺钉组、钢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组间术后B?hler角和Gissane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6、12、24个月时“关节镜+球囊”组和单纯球囊组比较关节面塌陷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螺钉组和钢板组关节面塌陷高度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关节镜+球囊”组与螺钉组、钢板组,单纯球囊组与螺钉组、钢板组关节面塌陷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中重度营养不良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康复期短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跟骨外侧横切口联合双侧撑开技术(LTBT)处理SandersⅡ、Ⅲ型关节内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43例患者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了外侧横切口联合双侧撑开技术处理跟骨骨折。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 d,1、3、6个月及术后1年的跟骨长度、高度、宽度及B?hler角和Gissanes角变化情况,并记录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等资料,于术前及术后1年采用VAS评分及AOF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4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70±1.63)个月。患者术后1 d,1、3、6个月及术后1年的跟骨长度、高度、宽度、B?hler角和Gissanes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手术时间(79.67±9.39) min。术后1年VAS评分为(0.72±1.03)分,AOFAS踝后足评分为(87.14±5.42)分,其中优13例,良28例,一般2例。且术后均未出现伤口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腓肠神经损伤症状,2例患者出现行走后疼痛,经休息及康复理疗等处理后症状均得到改善。结论 LTBT是一种有效处理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比较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0月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84例(88足),其中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切开复位组)有41例(42足),采用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的(闭合复位组)有43例(46足)。比较两组患者的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并发症及跟骨解剖参数,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进行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 闭合复位组的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切开复位组,闭合复位组手术切口并发症也要明显少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跟骨解剖参数恢复程度上,跟骨长度、宽度及高度比较:术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跟骨Böhler及Gissane角比较:术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开复位组在跟骨Böhler角及Gissane角恢复的情况上优于闭合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功能评分闭合复位组的优良率为73.9%,切开复位组为7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确保临床疗效情况下,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在治疗Sanders Ⅱ及部分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上有着受伤至手术时间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及并发症低的优点,是一种很好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跟骨骨刺切除、跖筋膜松解、射频消融及跟骨减压术治疗顽固性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6年12月遂宁市中心医院关节外科手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47例(47足)顽固性跟痛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开放手术治疗21例21足(开放组),接受关节镜下骨刺切除、跖筋膜松解、射频消融及跟骨减压术治疗26例26足(关节镜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对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及1、2、3、6个月疼痛和功能分别进行评估,同时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半年根据患者在主观满意度评价疗效。结果 4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2个月。开放组出现并发症8例(38.1%),其中皮瓣发黑、伤口延期愈合4例,足内侧或外侧麻木4例;关节镜组出现并发症3例(11.5%),均为足外侧麻木;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09, P>0.05)。开放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为(15.0±4.9)d和(9 647.3±1 039.7)元,关节镜组分别为(9.3±2.2)d、(1 1557.6±1 099.6)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44、6.066,P值均<0.01)。VAS:切开组患者术后1个月开始疼痛明显缓解(P<0.05),关节镜组从术后1周开始疼痛明显缓解(P<0.05)、术后3个月达稳定状态,关节镜组术后1周达到切开组1个月时的疼痛缓解程度。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切开组术后3个月开始明显提高,关节镜组术后1个月开始明显提高(P<0.05)、3个月达稳定状态,关节镜组患者术后1个月达到切开组3个月功能改善程度。随访半年时,关节镜组VAS、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仍优于开放组。切开组患者满意率为85.7%(18/21),关节镜组为96.2%(25/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42, P>0.05)。结论 关节镜手术治疗顽固性跟痛症较开放手术而言,住院时间短、疼痛缓解快、功能恢复快,但仍存在部分患者术后患足麻木及疗效不佳的缺陷,需进一步研究局部神经解剖及支配,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TightRope袢钢板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CL)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系列病例报告。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骨科2019年1月—2020年10月PCL止点撕脱骨块的患者28例,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37~65(45.7±7.8)岁,White Ⅱ型15例、Ⅲ型13例。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TightRope袢钢板固定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术后12个月与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的差异。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0~90(67±8)min。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关节内血肿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8例患者均获随访12~14个月,平均12.5个月。随访期间复查X线显示骨折无移位,无固定物松动、脱落或断裂,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4(2.5±0.6)个月。随访期间,2例屈膝受限,1例轻度伸膝受限,1例膝关节后方不适,予相应处理后症状缓解;其余24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特殊不适。28例患者术前患膝疼痛VAS评分(6.8±0.9)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45.7±6.3)分、IKDC评分(18.3±5.5)分,术后12个月分别为(2.2±0.7)分、(86.2±5.3)分、(95.8±3.1)分。患者术后12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IKDC评分均高于术前,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95、114.35、18.95,P值均<0.001)。结论 关节镜下TightRope袢钢板固定治疗PCL止点撕脱骨折,操作简单,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