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黄建鄂 《西部医学》2014,26(10):1313-1315
目的 探讨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行肠外营养支持(>14天)治疗的91例早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儿是否发生胆汁淤积分为PNAC组与非PNAC组.并比较两组患儿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时间、三大营养素提供热卡量、禁食时间及体重增长等情况.结果 PNAC组与非PNAC组患儿在出生体重、开始喂养时间、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持续时间、禁食时间、喂养不耐受、机械通气、胃肠道手术、败血症、NEC、窒息及SGA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肺炎发生、患儿出生胎龄、颅内出血及动脉导管开放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AC伴有肝损组患儿的胆汁淤积持续时间与无肝损组相比,要显著增长(P<0.05);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峰值较无肝损组患儿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NAC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开始喂养时间、氨基酸及脂肪乳提供热卡比率高、SGA、PN持续时间、颅内出血、窒息等为发生PNAC的危险因素,经口摄人热卡高为保护因素.结论 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发生与氨基酸及脂肪乳提供热卡比率高、开始喂养时间迟、SGA、PN持续时间长、颅内出血、窒息的发生相关,经口喂养提供热卡高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徐露璐  王琍琍 《安徽医学》2014,(9):1200-1203
目的综合评价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关于早产儿PNAC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采用RevMan5.2软件对纳入研究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4篇文献纳入研究,累计病例384例,对照2001例。胎龄(MD-2.08)、出生体质量(MD-246.73)、禁食时间(MD 2.73)、感染(OR 4.25)、氨基酸累积摄入量(MD 29.23)、脂肪乳累积摄入量(MD 12.30)、肠外营养(PN)热卡摄入量(MD 9.19)、PN持续时间(MD 11.81)、体质量增长速度(MD-3.28)、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OR 4.64)、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OR 8.14)、喂养不耐受(OR 3.85)、机械通气(OR 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导管未闭(PDA)(OR 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胎龄、低出生体质量、禁食时间长、感染、经PN的高氨基酸及脂肪乳累积摄入量、高PN热卡摄入量、PN持续时间长、BPD、NEC、喂养不耐受、机械通气是早产儿发生PNAC的危险因素;体质量增长快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影响因素。方法102例行胃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的早产儿根据是否发生PNAC分为PNAC组和非PNAC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本组102例早产儿中共发生PNAC 18例(17.65%),其中死亡患儿1例。PNAC组早产儿在胎龄、出生体重、PN持续时间、氨基酸累积用量、脂肪乳累积用量以及感染率、出院体重、住院天数方面与非PNA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AC发生与早产儿胎龄小、出生体重低、感染、PN持续时间长、脂肪乳及氨基酸累积剂量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的发生率,并探讨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1~2013年108例进行静脉营养支持14d以上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按是否发生PNAC分成PNAC组及非PNAC组,观察两组有伴窒息、败血症、肺透明膜病(HM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动脉导管开放(PDA)等合并症的发生率。结果 PNAC组的胎龄、出生体重均小于非PN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脂肪乳累计用量、氨基酸最大用量、肠道外营养(PN)热卡摄入量大于非PN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喂养日龄、体重恢复迟于非PNAC组,且合并症发生机率增大。结论 PNAC发生与胎龄小、出生体重低、开奶时间迟、大剂量使用氨基酸和脂肪乳、PN热卡高、胃肠外营养时间长,有无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5.
李艳红  邱红  门光国  毛壬萍  王晓珺  吕勤 《浙江医学》2021,43(13):1415-1419
目的探讨血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APRI)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VLBWI/ELBWI)肠外营养(PN)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NICU住院的PN支持治疗超过14d的VLBWI/ELBWI147例的临床资料,按照住院期间患儿有无发生PNAC,分为PNAC组56例和非PNAC组91例。比较两组患儿营养支持情况、住院治疗情况、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出生后不同时间患儿血生化指标和APRI。结果PNAC组患儿PN使用时间、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脂肪乳剂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非PNAC组,住院期间败血症和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均高于非PN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NAC组患儿出生后60d或出院前ALT高于非PNAC组,生后30、60d或出院前AST、TBil、DBil、TBA均高于非PNAC组,生后14、30、60d或出院前APRI均高于非PN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VLBWI/ELBWI发生PNAC时APRI在出生后14d即有明显升高,APRI可作为VLBWI/ELBWI发生PNAC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影响早产儿长期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于本院新生儿监护病房住院期间行胃肠外营养支持的早产儿40例,根据PNAC的发生情况将早产儿分为PNAC组和非PNAC组,分析和比较两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PNAC的因素。结果 40例早产儿中13例发生PNAC为PNAC组,未发生PNAC的27例早产儿为非PNAC组。两组早产儿分娩方式、胃肠外营养支持持续时间、禁食时间、住院时间、合并颅内出血及窒息情况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胃肠外营养支持持续时间长、禁食时间长、住院时间长、合并颅内出血及窒息是早产儿发生PNAC的危险因素,临床可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预防早产儿PNAC。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产低体质量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接受"全合一"方式进行胃肠外营养(PN)≥7 d的134例早产低体质量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是否发生PNAC分为PNAC组和非PNAC组,并进行临床资料比较。结果 134例低体质量儿中发生PNAC 11例(8.21%)。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质量、PN持续时间、PN中脂肪乳剂平均每日用量及PN中热量每日摄入量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败血症、真菌感染是PNAC的高危因素。结论 PNAC发生与低胎龄、低出生体质量、长PN持续时间、PN提供热量过高、脂肪乳剂过量及是否伴有合并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PN)相关肝胆并发症的发病率、高危因素及早期干预。方法对30例PN早产儿的肠外营养开始日龄、持续时间及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乳应用情况,PN热卡摄入量,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有无出现胃肠道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PNAC)并发症进行观察及记录,并进行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5例PN早产儿出现PNAC,占16.7%;PNAC患儿与无PNAC患儿在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累积用量及PN开始日龄、PN时间、PN热卡摄入量、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N后2周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碱性磷酸酶,PNAC组明显高于无PN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持续时间过长可大大增加胆汁淤积损伤肝脏的几率,尽早地开始肠内营养,是避免出现与PN相关肝胆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密切监测患儿的肝肾功能、胆红素指标,可帮助减少早产儿肝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对接受肠外营养(PN)支持超过14d的3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发生PNAC的危险因素。结果320例中发生PNAC35例,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PN持续时间、感染、氨基酸等是PNAC危险因素,其中PN持续时间、氨基酸用量是PNAC高危险因素。结论PN持续时间越长,氨基酸用量越多,发生PNAC的危险性越大;尽早肠内喂养、缩短PN时间,是降低PNAC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刘丽芳  漆姗燕 《吉林医学》2013,34(18):3577-3577
目的:对新生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便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方法:对近年接受肠外营养(PN)治疗且超过14 d的121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根据有无发生PNAC分为两组,继而深入探究和分析发生PNAC的危险因素。结果: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121例新生儿中有36例发生PNAC,发病率高达29.8%,通过对临床资料回顾性探究与分析,发现其较高的发病率与如下几个因素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如出生时婴儿的体重、胎龄、PN持续时间等。结论:肠外营养与新生儿胎龄、体重、PN持续时间等相关因素息息相关,故应尽量缩短肠外营养持续的时间,并尽早干预和治疗,以减少并发症PNAC对胎儿器官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长期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发生率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并采用胃肠外静脉营养14d以上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共47例,分为发生新生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及未发生PNAC两组,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PNAC的发生率为17.02%。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PN持续时间、开始胃肠喂养时间、葡萄糖积累用量、氨基酸积累用量、脂肪积累用量与PNAC密切相关,PN持续时间是独立高危因素(OR=3.812,95%CI:0.039~4.027,P=0.012)。结论 PN持续时间越长、PN氨基酸的累积用量越大、PN脂肪乳累积用量越大、达到全肠道营养的时间越长,则发生PNAC的几率越大。尽早开始肠内营养,避免静脉摄入高热卡,为降低PNAC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月的探讨微量肠内喂养降低胎龄28-32周及体重≤1.5kg的早产极低体重儿及超低体重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发病率的效果。方法60例胎龄28-32周及体重≤1.5kg的早产极低体重儿在生后即分配到微量喂养组(持续喂养组)或静脉营养输注组(静脉营养组)研究其PNAC发生率。结果微量肠内喂养组早产儿PNAC发生率20.7%;静脉营养组早产儿PNAC发生率46.7%,两组早产儿PNAC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量肠内喂养较静脉营养组能降低胎龄28~32周及体重≤1.5kg的早产极低体重儿PNAC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应用胃肠外营养对早产儿黄疸的影响。方法 将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在生后即给予胃肠外营养 ,对照组不予胃肠外营养 ,只给一般的静脉补液。观察两组病例在出生后 2 4h、72h、12 0h的经皮测胆红素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病例出生 2 4h经皮测胆红素值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出生 72h经皮测胆红素值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出生 12 0h二者比较也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两组病例中有并发症的早产儿其各时期的胆红素值比较也符合上述结果。结论早产儿不论其有无并发症 ,应用胃肠外营养 ,均可降低黄疸的发生率或减轻黄疸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益生菌在极低出生体重及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和LBW-PI)喂养不耐受防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新生儿科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39例VLBW和LBW-PI,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19,予以常规治疗)和观察组(n=2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益生菌),记录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体重增长速度、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情况,比较两组早产儿不良反应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率(15.0%vs 52.6%)及不耐受持续时间[(4.32±1.28) d vs (6.33±1.25) d]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8.92±1.82) d vs (10.18±1.81) d]、达全胃肠喂养时间[(15.64±2.58) d vs (18.35±2.59) d]及平均住院时间[(23.32±2.28) d vs (30.83±2.25) d]比较,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NEC发生,对照组发生NEC 1例,两组均未观察到皮疹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结论益生菌可减轻VLBW和LBW-PI喂养不耐受状况,缩短其恢复出生体重以及达全胃肠道营养时间,其防治VLBW和LBW-PI不耐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李旭丹  郝彦勇 《吉林医学》2012,33(28):6065-6066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应用传统方法及应用肠外营养方法的疗效。方法:将喂养困难摄入量少的早产儿120例(胎龄28~35周,体重1 200~2 500 g),随机分为两组,早期组于生后24 h内添加氨基酸及脂肪乳;晚期组采用传统的肠外营养方法,即72 h以后应用氨基酸及脂肪乳并结合鼻饲喂养,两组均尽早经口微量喂养。两组患儿均于生后第1天与第7天检测肝功能、血气分析,血常规,尿素氮,每天监测体重、微量血糖。比较两组患儿体重下降情况、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第3天时的热量、第7天时的热量、肠外营养的天数、住院总天数、过渡到全肠道营养所需的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胆红素、尿素氮、血小板的变化。结果:早期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较传统组短(P<0.01),第3天时的热量,第7天时的热量较传统组高(P<0.01),体重下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生后相同日龄测得的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尿素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积极规范的肠外营养对早产儿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研究两种静脉营养方法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方法:按静脉营养方式不同,将不能耐受全胃肠道喂养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早期静脉营养(early parenteral nutrition,EPN),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营养(tradition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比较两组患儿2周内体重增长情况,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的时间,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结果:实验组2周内体重增长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采用早期静脉营养比传统静脉营养体重增长快,可以避免早期营养不良的发生,对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的时间没有影响,不会增加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姜赛芝  高洁锦  钱燕 《浙江医学》2015,37(22):1829-1831,1842
目的分析鱼油脂肪乳、大豆油脂肪乳对接受长期静脉营养早产儿胆汁淤积发生的影响。方法对61例监护室住院早产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静脉营养脂肪乳选择分为3组:豆油组26例、鱼油组20例、无脂肪乳组15例,分析3组患儿基本情况和静脉营养使用情况间的差异以及影响2个月时血清直接胆红素水平的因素。结果胆汁淤积的发生率13%,无脂肪乳组无胆汁淤积发生,豆油组和鱼油组胆汁淤积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回归分析示脂肪乳总量和开奶时间是生后2个月时血清直接胆红素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脂肪乳的使用是导致胆汁淤积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大豆油和鱼油对胆汁淤积发生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开奶时间推迟会使患儿血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