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联合普拉提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经筋组(29例)、训练组(29例)和结合组(30例)。经筋组采用经筋刺法治疗,训练组采用普拉提训练治疗,结合组采用经筋刺法与普拉提训练结合的方法治疗,三组均连续治疗8周。治疗后评价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比较三组患者的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Roland-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评分及腰部静、动态肌耐力情况。结果:治疗后,经筋组、训练组、结合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2.76%、79.31%、86.67%,三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的疗效优于经筋组和训练组,经筋组的疗效亦优于训练组。治疗后,三组患者的VAS、RMDQ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结合组的VAS、RMDQ评分改善情况优于经筋组、训练组(P0.05),经筋组的评分改善情况优于训练组(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静、动态肌耐力均显著改善(P0.05),且结合组的改善情况优于经筋组、训练组(P0.05),经筋组的改善情况优于训练组(P0.05)。结论:经筋刺法结合普拉提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腰部功能及静、动态肌耐力,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 中药和针刺等中医药疗法在重症肌无力(MG)的治疗中广泛应用,但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原因之一是随机对照试验(RCT)设计中缺乏公认、统一的结局指标,进而导致在开展Meta分析等二次研究时由于指标不同而无法合并数据。构建中医药治疗MG的核心结局指标集有助于临床研究设计与高质量循证证据积累。目的 描述中医药治疗MG的RCT中结局指标的选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推动构建中医药核心结局指标集。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Medlin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04-01,检索中医药治疗MG的所有RCT,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信息,对结局指标进行分类并统计使用频次,根据结局指标功能属性划分指标域,分析结局指标选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结果 共纳入186篇文献,涉及71个结局指标,各指标共计选用724次,全部结局指标大致可分为7...  相似文献   

3.
背景 中医针刺已被广泛用于膝骨关节炎(KOA)治疗且疗效突出,但缺乏公认、统一的结局指标,无法使研究结果转化为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构建针刺治疗KOA的核心结局指标集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为临床研究提供更高质量循证依据。目的 通过分析目前针刺治疗KOA随机对照试验(RCT)结局指标的使用现状,为针刺治疗KOA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有关针刺方法治疗KOA的临床RCT,检索时间为2003—2022年。由2名研究者筛查文献,提取文献特征,并分析针灸治疗KOA的RCT指标域、测量工具、测量时点。结果 共纳入131篇文献,样本量22 726例,共使用89个结局指标,将结局指标进行分类:症状体征类40项(44.9%)、理化检查类22项(24.7%)、生活质量类5项(5.6%)、心理状态指标5项(5.6%)、满意度评价3项(3.4%)、安全性指标2项...  相似文献   

4.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是不能通过X线、CT和MRI等临床检查手段明确其病因,同时不存在清楚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的一类下腰痛临床症状。目前,普遍认为CNLBP的可能发病机制包括生物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生物因素包括肌肉因素、韧带因素、小关节退变因素及腰椎间盘退变因素等,社会心理因素包括年龄增长、性别、肥胖、职业、遗传、吸烟及心理等因素。关于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评估主要有疼痛等级评定、背部功能障碍评定、心理状态评定。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及心理治疗等,每种治疗方法有其优缺点。“治未病”也是避免产生下腰痛的一种手段,我们应注重预防。因此,我们就近年来对CNLBP的康复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六合针法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方法,将60例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30例采用小六合针法治疗,30例采用常规毫针针刺方法治疗对照治疗,均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7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累积效应和立即效应的止痛效果,比较2组的治疗情况;此外,采用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患者治疗满意度评分,评价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时间节点的VAS评分、ODI评分和患者治疗满意度评分均显著改善(P <0.05)。2组间比较,小六合针法组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低于常规毫针针刺方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小六合针法组的治疗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小六合针法能显著缓解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腰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疗效确切,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 中医手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重要方法。随着研究的发展,大量中医手法治疗CSR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已经发表,但在结局指标选择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限制了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 目的 评价近十年中医手法治疗CSR的RCT结局指标的应用情况,为手法治疗CSR核心结局指标集的研究提供基础。 方法 计算机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手法治疗CSR的RCT,检索时限为2011年1月至2021年5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文献偏倚风险,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描述纳入研究结局指标的应用情况。 结果 共纳入66项RCT,按照报告的结局指标的功能属性分为7类:生活质量95次(41.48%)、症状体征64次(27.95%)、理化检查39次(17.03%)、安全性事件12次(5.24%)、经济学评估12次(5.24%)、远期预后5次(2.18%)、中医症状/证候2次(0.87%)。应用频次前5位的结局指标为总有效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及症状体征积分,指标测量范围从治疗后1 d~随访6个月,共涉及17个测量时点,以上结局指标分别以测量时点为治疗后14 d(27.08%)、治疗后14 d(26.67%)、治疗后14 d(29.17%)、治疗后28 d(28.57%)及治疗后14 d(33.33%)为主。27项RCT同时应用4个及以上的结局指标,14项RCT同时应用3个结局指标,20项RCT同时应用2个结局指标,5项RCT究应用1个结局指标。48项RCT报告了总有效率指标。 结论 目前中医手法治疗CSR的RCT结局指标选择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如未区分主要和次要结局指标;更多关注替代指标,轻视终点结局指标;忽视主观结局指标应用时的设盲;结局指标数量及组合选择异质性大;多使用复合结局指标评价结局;结局指标测量时点不统一等。未来研究中应当做好充分的顶层设计与前期研究,积极开展手法治疗CSR核心结局指标集工作。  相似文献   

7.
腰痛是全球生产力损失的首要原因,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临床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方法虽丰富,但由于其没有已知的病理原因,治疗的重点就放在减少疼痛和减低对日常社会活动的影响上。运动疗法因其便于实施、种类多且成本小的特点,已获专家共识和指南推荐,但哪种运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效果最好,目前证据还不充分。本文旨在对中西医不同运动方式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干预效果及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验证贺氏火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方法,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毫针针刺组、贺氏火针组,各55例,均隔日1次,共治疗14次。主要评价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累积效应(VAS1)和立即效应(VAS2)止痛效果,次要评价指标是生活质量评分(SF-36)。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VAS1评分在第3、7、14次治疗后明显降低(P 0.05),而VAS2评分在入组后即有明显降低(P 0.05);经过14次治疗,治疗组在SF-36量表中生理职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精力4项评分方面明显提高(P 0.05)。结论贺氏火针能够有效改善CNLBP患者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是穴斜刺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阿是穴斜刺法,对照组予以电针疗法。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半年后随访。观察并比较治疗前、结束时以及半年后随访时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ODI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随访时治疗组ODI评分和VA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结束时及随访期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均有良好效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及远期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应用《腰痛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中的推荐方案治疗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符合慢性非特异性腰痛诊断及纳入标准的患者30例,根据指南中的推荐方案进行治疗,每周3次,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即刻,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8天进行疗效评价,并于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随访。结果 首次治疗后即刻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即较首次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至治疗第28天末降至最低值。治疗后不同时点腰部关节前屈、后伸、左侧屈和右侧屈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至治疗第28天增加至最大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8天末,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总分及各项因子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随访时,VAS评分、ODI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按照指南中推荐方案治疗慢性腰痛,能够缓解疼痛,增加腰部关节活动度,减轻腰部功能活动障碍,具有较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背景 近年陆续出现了多项运动针法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痛(ANSLBP)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但尚缺乏新的关于运动针法治疗ANSLBP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运动针法治疗ANSLB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PubMed、the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筛选运动针法治疗ANSLBP有效性和安全性的RCTs、交叉研究、队列研究,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立至2021-03-25。采用Revman 5.3软件完成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的17篇文献研究类型均为RCTs,共涉及1 226例患者,其中观察组610例,采用运动针法治疗;对照组616例,采用阳性对照或空白对照/安慰针/假针。Meta分析结果:(1)运动针法对照西药,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MD=-1.54,95%CI(-2.43,-0.65),P=0.000 7〕、Roland-Morris腰椎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MD=-3.08,95%CI(-4.92,-1.24),P=0.001〕低于对照组,腰椎关节活动度(ROM)大于对照组〔MD=-1.42,95%CI(-1.62,-1.22),P<0.000 01〕,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27,95%CI(1.19,1.35),P<0.000 01〕,但两组患者治疗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5.11,95%CI(-19.12,8.91),P=0.48〕;(2)运动针法对照假针,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MD=-1.70,95%CI(-2.05,-1.35),P<0.000 01〕、RMDQ评分〔MD=-3.06,95%CI(-4.50,-2.70),P<0.000 01〕低于对照组;(3)运动针法对照物理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MD=-1.60,95%CI(-2.06,-1.14),P<0.000 01〕、RMDQ评分〔MD=-3.00,95%CI(-4.31,-1.69),P<0.000 01〕低于对照组;(4)运动针法对照推拿,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MD=-1.50,95%CI(-1.65,-1.35),P<0.000 01〕,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19,95%CI(1.09,1.30),P=0.000 1〕。1篇文献报道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33%(4/30)。 结论 现有文献证据表明运动针法能有效减轻ANSLBP患者疼痛、腰椎功能障碍,提高患者腰椎ROM及总有效率,且安全性较高,但仍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RCTs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P物质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3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5例和观察组65例。对照组口服西乐葆胶囊,每次200 mg,每天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电针治疗。两组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疼痛强度评分、指地距离及临床疗效,检测患者血清中P物质水平。结果:治疗2周和4周后,观察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指地距离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有效率为93.85%,明显优于对照组80.00%(P0.05)。治疗2周和4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P物质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西医基础上电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患者血清中P物质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非特异性腰痛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发病率高且易反复发作。临床实践证实针灸疗法对非特异性腰痛具有积极疗效,但针灸治疗方法多样,尚缺少科学、规范的临床实践指南。临床问题的确定是制定临床实践指南的最关键的一步。《非特异性腰痛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工作组基于改良德尔菲法成功构建临床问题,本文就该指南临床问题的构建流程、经验进行总结,以供针灸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的研制参考。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wet-cupping therapy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 on persistent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PNSLBP). Methods: In thi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180 participants with the mean age of 45±10 years old, who had been suffering from PNSLBP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wet-cupping and conventional groups using random blook. The wet-cupping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wo separate sessions(4 weeks in total) on the inter-scapular and sacrum area.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patients were conservatively treated using rest(6 weeks) and oral medications(3 weeks). The primary and the secondary outcome were the quantity of disability using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and pain intensity using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age, gender, and body mass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Therapeutic effect of wet-cupping therapy was comparable to conventional treatment in the 1st month follow-up visits(P0.05). The functional outcomes of wet-cupping at the 3rd and 6th month visit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group. Final ODI scores in the wet-cupping and conventional groups were 16.7±5.7 and 22.3±4.5, respectively(P0.01). Conclusion: Wet-cupping may be a proper method to decrease PNSLBP without any conventional treatment.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wet-cupping can be longer lasting than conventional therapy.(Registration No. IRCT201302167274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立式八段锦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CNLBP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八段组和常规组,每组6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八段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立式八段锦治疗,比较两组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屈伸度[指地距离(FFD)]及治疗疗效、生活质量[日本骨科协会腰痛生活质量评分法(JOA)]。结果八段组和常规组治疗1、3个月后VAS、ODI、FFD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八段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八段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常规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八段组和常规组治疗1、3个月后JOA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八段组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式八段锦可有效改善CNLBP患者腰部疼痛、功能、屈伸度,有利于提高疗效,且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背景 髋关节周围肌群作为常常被忽略的核心肌群,对于腰椎稳定性和整体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的 探讨慢性腰痛(CLBP)患者髋关节周围肌群肌力的特征,以期为CLBP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4年3-12月在成都市武侯区菊乐路周边社区和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招募CLBP患者64例(CLBP组)、无腰痛者29例(对照组)。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Contrex System-Top 1000)测定两组髋关节各方向的等速肌力,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价CLBP组的疼痛程度。比较CLBP组和对照组,以及CLBP组不同疼痛程度患者的髋关节周围肌群的等速肌力。结果 CLBP组左侧相对髋外展力矩(ABPT/BW)、髋屈伸力矩比(FPT/EPT)和右侧FPT/EPT低于对照组(P<0.05)。根据VAS评分,CLBP组被评价为轻度和中度疼痛者分别为44例(68.8%)、20例(31.2%)。轻度疼痛患者的左侧相对屈髋力矩(FPT/BW)、相对伸髋力矩(EPT/BW)和右侧ABPT/BW高于中度疼痛患者(P<0.05)。结论 髋关节肌群外展肌力下降是CLBP患者的一个特征;症状的严重程度会影响CLBP患者髋关节屈伸和外展的肌肉力量,且症状较重者肌力下降明显。建议关注中重度疼痛患者的髋关节屈伸和外展方向的肌力情况;髋关节外展肌力可作为CLBP临床诊断和康复疗效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针刺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SLB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CNSLB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超声引导针刺组)、对照组(普通针刺组),各30例,经治疗后观察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相似文献   

18.
中药治疗癌痛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中药治疗癌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质量。方法:检索CBM、CMCC和维普中文数据库以及PubMed和EMBASE等英文数据库从1986年至2010年的中药治疗癌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根据NCI发布的"补充和替代医学领域中癌症临床研究循证医学的强度等级",并参考Gagnier的"中药治疗随机对照试验的报道质量"一文,进行论文质量分析。结果:76篇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文献均有明确的研究目的,69.7%的摘要中有齐全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90.8%的文献提及随机,但只有18.4%报道了随机方法和程序。84.2%的文献描述了诊断标准,52.6%的文献提及纳入标准,34.2%文献提及排除标准。6.6%的文献研究使用安慰剂对照。67.1%的文献报道不良反应,31.6%的文献对不良反应进行了统计学分析。3.9%的文献研究随访达半年。无一篇文献提及样本量的计算方法及临床研究注册等。结论:中药治疗癌痛的RCT文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不够严谨、样本量低且没有具体的估算方法、疼痛强度的评价标准各异、忽视依从性、缺乏病例脱落及随访情况的分析、缺乏药物的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19.
退变性慢性下腰痛与社会心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以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与退变性慢性下腰痛患者疼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治疗的80例退变性下腰痛患者。所有患者一次性全部完成五项问卷,按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的划界分7分将所有患者分为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按照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的划界分6分将所有患者分为焦虑组与非焦虑组。80例患者全部进入统计学分析,中间无一例脱落。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以抑郁和焦虑为主的心理因素以及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社会因素与患者疼痛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退变性慢性下腰痛患者的疼痛程度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r=-0.340,P<0.05),与性别、年龄、职业等社会因素无明显相关性。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与抑郁评分(r=0.815,P<0.01)及焦虑评分(r=0.694,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退变性慢性下腰痛患者的痛量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退变性慢性下腰痛患者的痛量与抑郁及焦虑均呈显著正相关,应关注社会心理因素对下腰痛治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