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miR-21、miR-126、miR-155、miR-221、miR-222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筛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脑卒中高危人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伴脑梗死患者35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41例、颈动脉稳定斑块患者28例,另选择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RT-qPCR)法检测miRNAs的表达水平并作比较。结果脑梗死组、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的miR-21、miR-155、miR-221、miR-222表达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不稳定斑块组miR-126的表达水平较稳定斑块组明显降低,脑梗死组的miR-126表达水平较不稳定斑块组也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梗死组中的miR-126表达水平与LDL-C、TC水平呈明显负相关。结论miR-21、miR-126、miR-155,miR-221、miR-222可能与斑块的增长、不稳定、破裂演变过程密切相关,有望作为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筛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68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68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类型,同时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脑梗死组不稳定性斑块、稳定性斑块及无斑块组血清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CRP组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低C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类型、血清CRP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CRP能间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脑梗死病情轻重和预测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作为研究组,以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检出颈动脉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易损斑块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均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病因;血清hs-CRP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血清microRNA-34a(mir-34a)、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水平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斑块形成组及斑块未形成组(其中又分为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并检测各组血清mir-34a、Sirt1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mir-34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Sir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斑块形成组血清mir-34a水平显著高于斑块未形成组,血清Sirt1水平显著低于斑块未形成组(P<0.05);血清mir-34a水平预测斑块形成的AUC值为0.913,敏感度及特异度为82.90%、85.70%;血清Sirt1水平预测斑块形成的AUC值为0.874,敏感度及特异度为71.40%、91.50%;不稳定斑块组血清mir-34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血清Sirt1水平显著低于稳定斑块组(P<0.05);血清mir-34a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AUC值为0.767,敏感度及特异度为51.00%、90.90%;血清Sirt1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AUC值为0.756,敏感度及特异度为57.60%、87.80%。结论 血清mir-34a、Sirt1水平异常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密切相关,可将其作为脑梗死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为研究组,以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检出颈动脉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易损斑块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均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病因,血清hs-CRP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LPA)、低密度脂蛋白(LD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性状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发病3d以内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100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LPA、LDL测定.分为无斑块组、硬斑块组和软斑块组,同期健康体检者75例为对照组.结果 LP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CAS斑块总检出率及软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软斑块组LPA水平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LDL值相对稳定.结论 脑梗死患者LP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关系密切;血浆LPA的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预警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 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173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分为稳定组(90例)和不稳定组 (83例),另选取无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健康体检者76例为对照组。随访6个月,比较斑块稳定组及不稳定组中脑梗死复发情况。分析血清Hcy、NLR、PLR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并做影响脑梗死复发的因素分析。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cy、NLR、PLR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对照组(P<0.05),稳定斑块组血清Hcy、NLR、PL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PLR、NLR水平是影响斑块不稳定的危险因素;随访结果显示斑块稳定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斑块不稳定组(P<0.05),且复发时间明显高于斑块不稳定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Hcy、NLR、PLR、斑块不稳定是影响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Hcy、NLR、PLR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稳定性相关,且对脑梗死复发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黄帆  杨静  仲飞  徐雪  马中富 《热带医学杂志》2008,8(12):1238-1241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03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MIF浓度,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状况,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软斑组)血清MI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硬化斑块组)和内膜粗糙组(P<0.01)。血清MIF和hs-CRP浓度分别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和hs-CRP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是临床了解脑梗死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GF-1水平,并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结果分成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三亚组。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67.0%及42.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6.0%和8.0%,P<0.01。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IGF-1水平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均P<0.01),稳定斑块组血清IGF-1水平明显低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血清IGF-1水平减少与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及血脂、凝血谱的关系。方法应用美国惠普公司产SONOS-1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对110例急生脑梗死患者和41例对照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同时检测血脂、凝血谱。结果(1)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8.18%,对照组为2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占62.79%,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非梗死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侧向符合率82.56%。(3)高血压、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B的升高、高纤维蛋白原是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对急性脑硬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与急性脑梗死(ACI)病人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5例ACI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病人临床资料,酶联免疫法测定检测血清hs-CRP、MCP-1水平,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ICAM-1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性质,根据IMT值将病人分为0.9 mm < IMT ≤ 1.2 mm、1.2 mm < IMT ≤ 1.4 mm、IMT>1.4 mm 3个亚组,根据斑块性质将病人分为稳定性斑块组(39例)和易损斑块组(66例)。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血清ICAM-1、hs-CRP、MCP-1水平与IMT相关性。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ACI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ICAM-1、hs-CRP、MCP-1水平预测ACI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价值。结果易损斑块组血清ICAM-1、hs-CRP、MCP-1水平均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 < 0.01)。血清ICAM-1、hs-CRP、MCP-1水平在0.9 mm < IMT ≤ 1.2 mm组、1.2 mm < IMT ≤ 1.4 mm组、IMT>1.4 mm组依次升高(P < 0.05~P < 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CAM-1、hs-CRP、MCP-1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495、0.585、0.498,P < 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ICAM-1、hs-CRP、MCP-1及LDL-C、合并糖尿病是ACI病人颈动脉斑块性质不稳定的危险因素(P < 0.01)。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CAM-1、hs-CRP、MCP-1及三者联合预测ACI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2、0.753、0.646、0.852,灵敏度分别为69.23%、79.49%、66.67%、89.74%,特异度分别为74.24%、68.18%、65.15%、89.39%。结论血清ICAM-1、hs-CRP、MCP-1水平与ACI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有关,可能作为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microRNA(miR-126)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及 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取2015 年11 月—2017 年11 月莱芜市人 民医院发病7 d 内就诊的15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ACI 组110 例(稳定斑块患者74 例,不稳定斑块患 者36 例)和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NACI)患者40 例,同时选择同期40 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 愿者作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3 组血清miR-126 的表达,体外培养人血 管平滑肌细胞系HA-VSMC,分别转染miR-126 模拟物、模拟物阴性对照和miR-126 抑制物、抑制物阴性 对照。采用qRT-PCR 检测miR-126 的表达;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 迁移实验检测细胞 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 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蛋白的表达。结果 ACI 组患者血清miR- 126 表达水平较NACI 组和对照组降低(P <0.05),且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miR-126 表达水平低于稳定斑块 患者(P <0.05)。与模拟物阴性对照组比较,miR-126 模拟物组细胞miR-126 表达水平升高(P <0.05),细 胞增殖活性和迁移能力下降(P <0.05),MMP-13 表达升高(P <0.05);与抑制物阴性对照组比较,miR- 126 抑制物组细胞增殖活性和迁移能力提高(P <0.05),MMP-13 表达降低(P <0.05)。结论 ACI 患者血清 miR-126 表达降低,并可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 调MMP-13 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48例确诊为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3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抽取空腹血测血清MMP-9水平及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MMP-9的表达为(284.23±132.58)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6.45±32.6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的不稳定斑块为17例(4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例(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中MMP-9的表达为(482.63±158.79)ng/mL,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的(232.64±109.3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血清MMP-9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binding protein 4,RBP4)、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与微小RNA(microRNA,miRNA)-1-3p检测水平的诊断价值及与病情关系。 方法 选取河北省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36例STEMI患者为STEMI组,根据SYNTAX评分分为轻度病变组(n=55)、中度病变组(n=43)、重度病变组(n=38)3个亚组,选取同期65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血清RBP4和HbA1c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血清miR-1-3p水平。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STEMI患者血清RBP4、HbA1c和miR-1-3p水平与SYNTAX评分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TEMI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RBP4、HbA1c和miR-1-3p水平对STEMI的诊断价值。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TEMI组吸烟史比例和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RBP4、HbA1c、miR-1-3p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t/Z=2.459~9.608,P均<0.05)。轻度、中度、重度病变组血清RBP4、HbA1c和miR-1-3p水平依次升高(F=18.202~48.798,P均<0.001)。STEMI患者血清RBP4、HbA1c和miR-1-3p水平与SYNTAX评分呈正相关(r=0.588~0.647,P均<0.001)。吸烟史、CRP、LDL-C、RBP4、HbA1c、miR-1-3p可作为STE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37~1.646,P均<0.05)。血清RBP4、HbA1c和miR-1-3p联合诊断STEMI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Z=3.025~4.213,P均<0.05)。 结论 STEMI患者血清RBP4、HbA1c和miR-1-3p水平升高,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正相关,可作为反映STEMI患者病变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在本院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中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130例,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无斑块者),同时检测受试者清晨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oxLDL水平?结果:3组间oxLDL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3.11,P < 0.001)?经两两比较得出,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正常组,稳定斑块组高于正常组?oxLDL所绘制ROC曲线下面积为0.808(P < 0.001)?结论:血清oxLDL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S(Cat S)与胱抑素C(Cys C)表达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33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部血管超声分为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同期11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入组者空腹采血检测血清Cat S及Cys C.结果 两组患者血清Cat S、Cys C及二者的比值(Cat S/Cys 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at S较稳定斑块组增高,而血清Cys C水平较稳定斑块组降低,血清CatS分别为(75.33±15.44)、(60.13±18.54)pg/mL,血清Cys C分别为(0.72±0.63)、(0.92±0.54) mg/L,Cat S/Cys C分别为103.67±2.53、64.63±9.2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Cat S水平及Cat S/Cys C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存在呈明显的正相关性(r=0.498,P<0.05;r=0.753,P<0.01);而血清Cys C水平呈负相关性(r=-0.213,P<0.05).结论 血清Cat S/Cys 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可能成为预测颈动脉斑块性质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血清中微小核糖核酸-34a(miR-34a)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PCOS不孕患者79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孕前体检的健康妇女7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miR-34a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Sirt1表达水平,分析二者相关性及对PCOS不孕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miR-34a表达水平、身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及月经紊乱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irt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COS不孕患者血清miR-34a与Sirt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高FPG、高空腹胰岛素、高HOMA-IR、高miR-34a、低Sirt1水平为影响PCOS不孕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miR-34a、Sirt1水平联合预测PCOS不孕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880,敏感度为87.30%,特异度为86.10%。结论:PCOS不孕患者血清miR-34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Sirt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二者可能相互作用,共同参与PCOS不孕症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活性标志物新蝶呤水平与超声评价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间的关系。方法 对142名广州社区居民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斑块声像性质将研究对象分为无斑块组、高回声组和低回声组。其中低回声斑块定义为易损斑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清新蝶呤浓度。按浓度三分之一间距将研究对象分成低中高三个浓度组。结果 低回声斑块组血清新蝶呤水平(5.8[5.3-6.7]nmol/L)明显高于高回声斑块组(4.7[3.9-5.3]nmol/L)(P<0.01)及无斑块组(4.6[3.6-5.4]nmol/L)(P<0.01),但高回声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没有明显差异(P=0.99)。高浓度组出现低回声斑块的比例(59.6%)明显高于低浓度组(12.5%, P<0.01)和中浓度组(29.8%, P<0.05),而中浓度组和低浓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多因素校正后,新蝶呤仍然是预测易损斑块的独立因素,每升高1.0nmol/L(约四分之一间距),危险比OR值为2.60(95%CI:1.70-3.96,P<0.01)。结论 新蝶呤在社区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人群中水平升高,提示可能作为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血清标志物,并提供一个反映炎症和血栓形成状态的选择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2例EH患者为EH组,根据是否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单纯EH组(n=40)与EH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组(n=42),选取血压正常者80例为对照组。超声检测EH组与正常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斑块回声强度。结果:EH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斑块面积、斑块回声强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越严重,斑块面积越大,颈动脉的狭窄程度越高(P<0.05);单纯EH组的颈动脉斑块大于EH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内-中膜厚度小于EH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P<0.05)。结论:EH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高于血压正常者,且EH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