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及酗酒等易患因素与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60例脑梗死患者和123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并结合血压,血脂,血糖以及其吸烟,酗酒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组中易损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梗死组,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的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较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显著相关,特别是易损斑块的形成和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96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3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斑块情况.结果 脑梗死组96例,斑块检出率为78.1%(75/96).对照组为18.6%(8/43),脑梗死组软斑块检出率为67.3%,对照组软斑块检出率46.1%,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脑梗死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文中分析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氧化应激、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就诊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36例,依据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将受试者分为内膜增厚组31例、稳定斑块组51例、易损斑块组54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RBP4水平、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和内-中膜厚度(IMT)。结果 对照组、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的血清RBP4、8-iso-PGF2α、IMT、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均呈明显递增趋势,血清CAT呈明显递减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RBP4水平与8-iso-PGF2α(r=0.486)、IMT(r=0.542)、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r=0.388)呈正相关(P<0.05),与CAT呈负相关(r=-0.724,P<0.05)。血清RBP4预测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AUC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的危险因素,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头颅磁共振检查,将患者为A组急性脑梗死组和B组非急性脑梗死组,比较两组间危险因素的差别,并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结果男性、吸烟史、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两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13)。结论男性、吸烟史、空腹血糖值较高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此外,急性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检出比率增高。  相似文献   

5.
陈悦  刘蓉  董芝芝  赵秋霞 《上海医学》2020,43(12):774-778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健康问题,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与其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早期识别易损斑块,对于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尤为重要。蛋白质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与相关蛋白质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王新成 《当代医学》2013,(31):82-83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结果及原因来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2012午郑州币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1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另选其他非脑血管病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通过血管外超声手段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硬化斑块形成原因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并检验血压、空腹血糟、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等。将所有患者进行分组给予不同治疗方式,一组用阿司匹林及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另一组单用阿司匹林(对照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并对比两种治疗效果。结果经干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内部回声增强;而对照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变化不明显。脑梗死组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其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进行比较,得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有着密切联系,脑梗死组的动脉斑块发生率高,颈动脉超声可作为检测动脉斑块的无创敏感性指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含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93例VCI患者(VCI组)和93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检测血清RBP水平;同时检测VCI组、对照组患者血清尿酸(UA)和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于VCI患者,结合其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又分为无斑块组(40例)、颈动脉稳定斑块组(27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26例);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清RBP水平.结果 VCI组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VCI患者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也较无斑块组有明显升高(均P<0.05),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要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RBP水平与DD呈正相关(r=0.460,P<0.05),与UA、Fib水平无相关性(r=0.095,0.139,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BP是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一个危险因素(OR=2.409,95%CI 0.351~0.719).结论 血清RBP可能是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一个危险因素.它可能是VCI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一个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复发率,为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对15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9.
吴海荣  蔡毅  曾超胜 《中国热带医学》2013,13(2):238-239,248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确诊中青年急性脑梗死92例住院患者和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90例分别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同时采用全自动化仪分别检测其血hs-CRP浓度;将脑梗死组依斑块性质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非脑血管病为对照组,对所检测结果分析各组间的检出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hs-CRP相关性。结果青中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1),稳定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P〈0.01),脑梗死3个亚组中,不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青中年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有其相关性,尤其与不稳定斑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颈动脉超声法将106例经头部CT/MRI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分为无斑块组、斑块易损组和斑块稳定组,采用增强免疫比浊测量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s-CRP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6水平。结果 106例ACI患者中,83例检出斑块,检出率为78.3%。83例患者斑块多分布于左颈总动脉,其次为左颈动脉分叉处及右颈动脉分叉处;斑块易损组血清hs-CRP、IL-6浓度依次为(7.7±3.8)μg/ml、(97.6±20.4)pg/ml,显著高于斑块稳定组和无斑块组(P均<0.05)。结论血清hs-CRP、IL-6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关系密切,对评估病情与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对70例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38名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斑块,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浆脂质代谢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脂蛋白(a)[LP(a)]。结果:病例组70例,斑块检出率70.0%(49/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4%(7/38)(P<0.01);同时比较两组的TC、TG、HDL-C、LDL-C和LP(a)水平。脑梗死组血浆TC、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其它血脂指标无显著差异,而LDL-C/HDL-C比值在两组有明显差异(P<0.01)。将病例组按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分为脑梗死 斑块组(CI P)、脑梗死无斑块组(CI-P),发现CI P组LDL- C、HDL-C较CI-P组分别有升高、下降趋势,但各自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而研究LDL-C/HDL-C比值则CI P组明显高于CI-P组(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高血浆TC、LDL-C水平促发脑梗死的发生,分析LDL-C/HDL-C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很大的相关性,尤其对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2例,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厚度.结果 治疗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2):30-3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自我院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MT以及血脂各项指标TC、TG、HDL-C、LDL-C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MT水平为(1.22±0.56)mm,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TC、TG、HDL-C、LDL-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C为(4.15±1.17)mmol/L、TG为(1.43±0.49)mmol/L、HDL-C为(1.33±0.47)mmol/L、LDL-C水平为(2.39±0.56)mmol/L,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TC、TG、HDL-C、LDL-C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可以降低血脂水平,还可以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5):113-115
目的探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同脑梗死相关性进行探查期间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1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间段选择7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临床选择彩色多普勒超声完成颈动脉检查,最终就斑块检出数量与性质、IMT(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颈动脉相关血流参数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脑梗死患者强回声斑块检出率(22.96%)低于对照组(46.67%),低回声斑块检出率(62.96%)高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等回声斑块检出率(14.07%)低于对照组(3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梗死患者右侧IMT厚度及左侧IMT厚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EDV水平及PSV水平均低于对照组,RI及PI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同疾病表现出显著相关性,针对颈动脉斑块硬化情况实施超声检查评估的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5.
夏丽女  金轶  钱玲妃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03-104,16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表现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5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30例体检中心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5.57,P〈O.01)。脑梗死组中软斑和溃疡斑的检出率均明显多于对照组(X2=6.83和5.96,均P〈O.01),而扁平斑和硬斑的检出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X2=9.46和9.37,均P〈0.01)。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斑块的稳定性关系密切。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可早期评价和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程度,为脑梗死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根据颈部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态及内部结构,筛选出缺血性脑梗死的高危人群,前瞻性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方法选择脑梗死组患者51例,同时设对照组51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部动脉,测量血管内膜厚度,观测颈部动脉硬化斑块的部位,重点观察斑块的形态及内部结构,并根据斑块的形态及内部回声,将颈部动脉硬化斑块进行形态学分类。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为94.1%,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23.5%。在斑块的形态学中,脑梗死组以软斑、溃疡性斑块为主,占80.7%,对照组软斑及溃疡斑块占21.1%,对照组以扁平斑为主,占63.2%,两组在斑块检出率及形态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态及内部结构与脑梗死的发生有相关性,根据彩色多普勒对颈部血管硬化斑块的形态及内部结构检查结果,对脑梗死的高危人群行早期的系统治疗及指导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前瞻性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通过系列的干预措施,对降低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血清microRNA-34a(mir-34a)、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水平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斑块形成组及斑块未形成组(其中又分为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并检测各组血清mir-34a、Sirt1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mir-34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Sir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斑块形成组血清mir-34a水平显著高于斑块未形成组,血清Sirt1水平显著低于斑块未形成组(P<0.05);血清mir-34a水平预测斑块形成的AUC值为0.913,敏感度及特异度为82.90%、85.70%;血清Sirt1水平预测斑块形成的AUC值为0.874,敏感度及特异度为71.40%、91.50%;不稳定斑块组血清mir-34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血清Sirt1水平显著低于稳定斑块组(P<0.05);血清mir-34a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AUC值为0.767,敏感度及特异度为51.00%、90.90%;血清Sirt1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AUC值为0.756,敏感度及特异度为57.60%、87.80%。结论 血清mir-34a、Sirt1水平异常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密切相关,可将其作为脑梗死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文章概述了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评估和生物学指标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脑梗死提供早期预警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48例确诊为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3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抽取空腹血测血清MMP-9水平及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MMP-9的表达为(284.23±132.58)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6.45±32.6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的不稳定斑块为17例(4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例(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中MMP-9的表达为(482.63±158.79)ng/mL,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的(232.64±109.3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血清MMP-9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复发性与初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提要:目的研究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及其在脑梗死复发中的预报价值。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该院5年来收治的复发性脑梗死患者55例(复发组)、初发性脑梗死患者53例(初发组)和健康志愿者56名(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探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部位,并测量血管壁的厚度和斑块的大小及厚度,计算斑块积分。结果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于初发组和对照组,软斑及溃疡斑数目明显增高。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的存在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复发性脑梗死有极好的预报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