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一般为10%~15%。在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施行胆囊切除时,合并胆管结石的可能性60岁以下患者为8%~15%,60岁以上患者为15%~60%。因此,应用一种适当的方式来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必需的,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我们找到了合适的途径,如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就比开腹手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我科于2001年5月至2002年5月一年来共开展20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配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以供参考。方法将本院2012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60例纳入本研究,根据随机法分组。对照组接受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实验组接受腹腔镜配合胆道镜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随访1年期间结石复发率的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对比,我们发现实验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失血量较少,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短,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对比两组随访1年期间结石复发率发现,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无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配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手术效果满意,创伤小,恢复快,具有更大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胆道镜、腹腔镜等多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技术优势。方法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BDE+LC)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EST+LC)两种术式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结果有两组病例,其中LCBDE+LC组36例,本组术后胆道残余结石2例,后经T管窦道行胆道镜取石治愈。ERCP+EST+LC组54例,本组术后并发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3例,发生急性轻型胰腺炎2例。结论多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具有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多镜联合发挥出其独特技术优势,避免了因接受传统开腹手术而造成较大创伤的不合理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续贯治疗老年患者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12月246例老年患者(年龄大于等于60岁)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微创组和传统手术组。微创组(n=124)采用十二指肠镜下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传统手术组(n=122)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对比两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和结肠功能恢复时间等。结果微创组与传统手术组比较,住院时间短、并发症低和术后结肠功能恢复时间短,差异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续贯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具有微创、安全、疗效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和网篮法判断胆总管通畅情况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采用腹腔镜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手术技巧、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共完成32例,31例经取石网成功取石,1例胆管内无结石。术后患者均顺利康复,T管造影无残留结石,胆总管下端通畅,无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效果良好,与传统开腹法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患者乐于接受等优势。大号取石网篮通过胆总管下端后注入美兰不返流是判断胆总管下端是否通畅的简易方法。  相似文献   

6.
赵斌 《医学信息》2010,23(5):1261-1262
目的 总结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我院联合应用腹腔镜纤维胆道镜微创治疗78例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时间50~80 min,平均的65 min,胆总管I期缝合78例,术后1例出现少许胆漏,腹腔引流保守治疗.72h拔除腹腔引流管.78例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切口感染率低、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腹腔脏器粘连轻、可行胆总管一期缝合等诸多优点.临床效果良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特点。方法将161例胆囊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81例)采取传统的开腹手术方式治疗,观察组(80例)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分析并比较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天数、治疗费用、切口感染、术后疼痛、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H-CRP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取石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低以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充分体现了现代微创手术的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8.
胆道结石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其中胆总管结石占11%[1].我们对于胆管结石传统手术方法为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开展腹腔镜手术以后,采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手术方法,且以上两种治疗过程都为3~4周.采用腹腔镜、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30例,Ⅰ期缝合胆总管,不置T管引流,30例患者均获成功,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方法 选择2008年5月~2010年12月来我院治胆总管结石的患者116例,年龄在16~78岁,平均年龄49岁,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52例,术前经超声、CT、MRCP 等确诊为胆囊、胆总管内结石、胆总管扩张.合并胆囊结石53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31例,合并胆管炎9例.Mirizzi综合征3例,单纯胆总管下端狭5例.将116例患者分为A组(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70例和B组(内镜下oddise 括约肌切开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6例.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日以及并发症比较P小于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是目前在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上最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适合积极广泛开展应用的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用多种微创外科技术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的联合应用价值. 方法在腹腔镜超声和术中胆道造影指导下,联合应用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对120例肝内外胆管结石病人进行微创外科治疗. 结果 120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或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而手术时间并无延长.部分残留结石病人经术后胆道镜取净结石,随访2年未见远期并发症. 结论多种微创外科技术联合应用治疗胆石症安全可靠、切实可行,可望成为肝内外胆管结石微创化治疗的有效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术(LCBDE)联合LC联合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按照术式不同分为ERCP+LC组(n=34)和LCBDE+LC+T管引流组(n=30),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总用时、术中出血量、净石率以及取石成功率、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满意度、术前、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取石成功率、净石率、术后并发症、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以及手术前、手术后3个月、手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平均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RCP+LC组的手术总用时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LCBDE+LC+T管引流组(P<0.05),ERCP+LC组的总住院时间比LCBDE+LC+T管引流组少37.7%(P<0.05),而其总住院费用却高出24.6%(P<0.05)。结论:ERCP+LC和LCBDE+LC+T管引流这两种微创手术均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有效途径,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具体的手术方案要结合各医院的设备以及患者个体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与LC+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分为LC+LCBDE组和LC+EST组,各5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Oddis括约肌损伤发生率。结果 LC+LCBDE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31.52±25.71)min、住院时间(8.13±2.35)d、并发症发生率(15.38%)、Oddis括约肌损伤发生率(3.85%)均低于LC+EST组的(167.12±35.24)min、(10.37±3.25)d、48.07%、2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LCBDE和LC+EST均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有效微创手段,LC+LCBDE方案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同时能保护Oddis括约肌的正常功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任海滨 《医学信息》2018,(2):107-108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LC)+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与腹腔镜胆囊切除(LC)+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20例,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行LC+EST/ERCP,观察组60例行LC+LCBDE,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LCBDE与LC+EST/ERCP均是安全有效治疗胆囊合并胆管结石的手术方式,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LC+LCBDE占优势,临床根据患者情况行个体化治疗,灵活选取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plus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LCBDE)和LC联合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RCP/S)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最佳选择。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重庆维普(VIP)、PubMed及Embase数据库(从建库到2013年),搜索所有LC+LCBDE和LC+ERCP/S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并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1篇随机对照文献纳入研究,全为英文文献,共1 565例患者,其中LC+LCBDE组801例,LC+ERCP/S组76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结石清除率、中转手术率、残余结石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LCBDE组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所需的手术时间短于LC+ERCP/S组(P=0.0008);LC+LCBDE组的住院费用低于LC+ERCP/S组。结论:LC+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不仅安全、有效,而且比LC+ERCP/S更加经济实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腹部手术后腹腔镜胆道探查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有上腹部手术史行腹腔镜胆道探查的16例患者(甲组),其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52~84岁,平均年龄65.4岁。3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结石直径大于1.5cm患者10例,结石>2枚者7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5例。同期无上腹部手术史行腹腔镜胆道探查243例(乙组),其中男性115例,女性128例;年龄30~81岁,平均年龄56.8岁。甲、乙两组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LCBDE)、胆总管一期缝合术;LCBDE取石T管引流术(LCTD)。结果甲组手术时间为55~235 min,平均手术时间128.1 min;术中出血量20~300 mL,平均出血量130.6 mL;2例中转开腹。乙组手术时间45~190 min,平均手术时间105.2 min;术中出血量15~120 mL,平均出血量45.2 mL;1例中转开腹。两组术中均无胆道损伤、胃肠道损伤、大出血、气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有上腹部手术史的胆道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道探查,由操作熟练的腹腔镜医师进行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老年患者传统开腹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术围手术期的应用及其在临床中的使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4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择期行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术的老年患者共11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13例患者分为行开腹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术患者60例(O-组)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术患者53例(L-组),再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两大组分为4个亚组,分别实施ERAS措施和传统措施,即分为O-ERAS组(30例)、O-Control组(30例)和L-ERAS组(27例)、L-Control组(26例)。O-组实施开腹胆囊切除术加胆总管探查术,L-组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加胆总管探查术。而O-ERAS组和L-ERAS组采取ERAS相关措施进行处理,O-Control组和L-Control组应用传统方法处理,对不同组别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情况进行观察。对数据行t检验。 结果O-Control组手术时间为(2.3±0.7) h、术中出血量为(81.0±77.7) mL、术后排气时间为(3.4±1.0) d、术后住院时间为(12.9±4.0) d,与O-ERAS组的手术时间[(1.9±0.5) h]、术中出血量[(48.0±24.1) mL]、术后排气时间[(2.8±0.9) d]、术后住院时间[(10.5±4.1) d]相比,后者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08、-2.099、-2.734、-2.233, P值均小于0.05);而2组住院费用分别为(22 246.9±13 344.3)元、(20 194.4±2 82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L-Control组手术时间为(2.2±0.6) h、术中出血量为(54.0±32.1) mL、术后排气时间为(2.9±0.9) d、术后住院时间为(7.0±2.0) d,与L-ERAS组的手术时间[(1.8±0.5) h]、术中出血量[(37.0±26.3) mL]、术后排气时间[(2.4±0.8) d]、术后住院时间[(5.7±1.1) d]相比,后者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79、-2.214、-2.197、-2.660,P值均小于0.05);而2组住院费用分别为(22 672.6±5 446.9) 、(22 404.4±8 482.4)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O-ERAS组相比,L-ERAS组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缩短,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但2组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老年患者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术中能促进老年患者术后康复,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加胆总管探查术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临床应用效果明显,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Currently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 and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LCBDE) has become the standard surgical procedure for cholecystolithiasis and choledocholithiasis. During the operation cystic duct and vessels are usually controlled by Hem-o-lok clips. However, recently we found clips dropping into CBD in 8 patients during fiberoptic choledochoscope 2-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refore, there is risk that clip can migrate during postoperative period, which probably lead to hemorrhage and bile leakage after LC if this occurs within postoperative few days, or even cause recurrent stone in CBD. So, using of Hem-o-lok clips may be not a safe method to control vessels and cystic duct during LC. To our knowledge, this condition has not previously been reported. In our view, other more effective and safe method ligating cystic duct and gallbladder vessels, such as effective and convenient thread knotting method, should be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讨论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 tectomy,LC)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2004年8月~2010年10月收治的217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全麻下行三孔法LC的临床资料。 结果 93.1%(202例)成功完成LC,4.6%(10例)中转开腹,5例术后合并胆总管结石,行ERCP取石后治愈。无胆管损伤、胆漏、出血等手术并发症。术后根据手术操作情况决定是否放置引流。术后住院2~12d,平均4.5d。193例术后随访半年无手术并发症。 结论 在急性胆囊炎的病例中采用后三角入路三孔法LC安全可行、手术成功率较高、容易掌握,可减少手术并发症,尤其适用于胆囊三角严重粘连患者,值得提倡与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近期(3 d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彻底治疗胆系结石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胆囊结石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及胆道感染的46例患者,ERCP后1-3 d内行LC的患者21例,设为实验组;ERCP后1-3个月行LC的患者25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LC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中转开腹率,胆囊部分切除率,LC手术前后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及血清淀粉酶含量。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中转开腹率、胆囊部分切除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5、0.242、0.796、0.836、1.000);实验组术前直接胆红素[(16.80±4.38)vs(7.86±3.35),P=0.000]、谷丙转氨酶[(60.33±21.01)vs(45.66±19.69),P=0.019]及血清淀粉酶值[(69.61±39.71)vs(45.70±16.67),P=0.009]均高于对照组,术后两组间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血清淀粉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5、0.114、0.316)。结论 ERCP联合近期内行LC彻底治疗胆系结石是可行的。掌握此时期手术的所需技巧,可以达到安全、尽早彻底治疗患者胆系结石及炎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腹腔镜左肝蒂阻断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8年3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治疗的67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行左肝蒂阻断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设为腔镜组,32例行传统开腹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设为开腹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时间、胃肠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第7天的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变化情况。结果 腔镜组手术时间较开腹组长[(269.11±54.43) min vs(211.72±31.64) min],术后疼痛缓解时间 [(2.89±1.41) d vs(4.81±1.58) d],术后排气时间[(24.80±6.31) h vs(45.13±9.80)h],术后住院时间[(9.51±2.38) d vs(14.19±2.86) d]均优于开腹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并发症和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左肝蒂阻断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与安全性是肯定的,与以往开腹肝切除术相比,腹腔镜左肝蒂阻断左半肝切除术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