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环形韧带修复对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尺骨截骨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2013年3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0例陈旧性孟氏骨折患儿的病例资料,采用单纯尺骨截骨矫形17例(A组),联合环状韧带修复13例(B组)。末次手术后随访13~96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按照Kim评分标准、肘关节活动度及影像学结果分析其预后。结果 按照Kim功能评分标准,术后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肘关节总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光片结果显示30例截骨端均愈合良好,28例肱桡关节复位良好,2例术后桡骨头向外侧轻度半脱位。结论 尺骨延长-成角是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关键,此基础上环形韧带修复不是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尺骨截骨联合环状韧带重建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30例陈旧性孟氏骨折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15例)行尺骨截骨联合环状韧带重建术,对照组(15例)行尺骨截骨术。采用Mackay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价2组疗效,并比较2组骨折愈合时间、前臂屈伸、旋转角度、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30例患者均随访2~6. 6年,平均随访3. 6年。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术后屈曲、伸直、旋后角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Mackay优良率、总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桡骨小头脱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环状韧带重建术联合尺骨截骨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可增加桡骨头稳定性,显著矫正肘关节畸形、改善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背景:桡骨头的再次脱位一直是陈旧性孟氏骨折令人担忧的并发症之一,许多治疗方法已描述治疗中骨折和环状韧带重建的需要,但并不明确。 目的:通过两组儿童治疗上的对比,从而强调探讨环状韧带重建的实用性。 方法:纳入12例陈旧性孟氏骨折儿童并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儿童均接受桡骨头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5例儿童接受尺骨延长矫形截骨和环状韧带重建治疗;7例患儿仅行尺骨延长矫形截骨而没有韧带重建治疗;病程从损伤至临床表现为3-18个月(平均9个月)。10例患儿为Bado用Ⅰ型,另外2例分别是Bado Ⅱ、Ⅲ型。治疗前后采用Kim标准评价韧带重建对于治疗的可靠性。 结果与结论:12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2个月(8-26个月)。愈后按照 Kim标准进行评估:优 10例,无畸形,无疼痛,关节活动度>250°,无肘关节受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5分);良 2例,轻度畸形,轻度或间歇性疼痛,关节活动度200°-250°,肘关节受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5分;差 0例,严重畸形,疼痛,关节活动度< 200°,肘关节严重受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0分。随访22个月,所有患儿尺骨截骨平均愈合时间为8周(6-14周)。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骨不连发生。说明尺骨延长截骨矫形在桡骨头稳定性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否行环状韧带重建基于受伤时间、手术方式及术中桡骨头稳定性而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Y”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30例的成年人“C”型肱骨髁间骨折,均选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Y”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8~50岁,平均(38.6±7.8)岁。采用Mayo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疗效评定。 结果 对本组患者随访12~18个月,全部获得随访,肱骨髁间骨折及尺骨鹰嘴截骨处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为(3.0±0.6)月,根据Mayo评分为50~100分,平均87分,优24例,良1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3.3%。 结论 尺骨鹰嘴截骨入路“Y”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具有暴露术野清晰,内固定牢靠,可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手术治疗陈旧性孟氏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陈旧性孟氏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9月-2010年7月陈旧性孟氏骨折患者25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5~13岁,平均年龄7岁。应用切开复位、环状韧带修复或重建和尺骨延长截骨术进行治疗。以术中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及术后肱桡关节位置作为观察指标。术后患者根据Mackay功能评级、有无桡骨小头再脱位、桡神经是否麻痹来进行随访。结果手术时间为(95±20)min,术中出血量为(200±41)mL(使用止血带)。桡骨小头稳定者10例行环状韧带修补,其余15例行环状韧带重建。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个月~3年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根据Mackay等功能评级,优18例,良4例,差1例,综合优良率达95.7%。结论采用切开复位、环状韧带修复或重建和尺骨延长截骨术是治疗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钢板联合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治疗合并尺骨干经尺骨鹰嘴骨折并肘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9月—2017年9月唐山市第二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合并尺骨干经尺骨鹰嘴骨折并肘关节前脱位患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36~64岁(平均50.5岁)。患者均采用尺骨鹰嘴锁定钢板及重建钢板联合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治疗,术后给予抗感染和消肿治疗。术后定期拍摄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及内固定情况;观察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及前臂旋前旋后角度;术后12个月,采用Broberg-Morrey评分评价患肢功能。结果2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3.1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感染、医源性神经损伤、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断裂失效、肘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Broberg-Morrey评分为78~100(90.0±5.5)分,患肢功能优12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0.5%。结论双钢板联合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合并尺骨干经尺骨鹰嘴骨折并肘关节前脱位,骨折愈合率高,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钢板联合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治疗合并尺骨干经尺骨鹰嘴骨折并肘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9月—2017年9月唐山市第二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合并尺骨干经尺骨鹰嘴骨折并肘关节前脱位患者21例, 其中男13例、女8例, 年龄36~64岁(平均50.5岁)。患者均采用尺骨鹰嘴锁定钢板及重建钢板联合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治疗, 术后给予抗感染和消肿治疗。术后定期拍摄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 观察骨折愈合及内固定情况;观察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及前臂旋前旋后角度;术后12个月, 采用Broberg-Morrey评分评价患肢功能。结果 2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 平均16.5个月。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 骨折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3.1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感染、医源性神经损伤、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断裂失效、肘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Broberg-Morrey评分为78~100(90.0±5.5)分, 患肢功能优12例、良7例、可2例, 优良率为90.5%。结论双钢板联合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合并尺骨干经尺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肘关节后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9月,我科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肘关节后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24~69岁,平均42.4岁。根据骨折愈合时间、愈合质量、肘关节功能等情况综合评价疗效。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3年,28例中术后均未出现肘关节再脱位,骨折愈合良好,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7例,良9例,差2例。结论肘部后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手术治疗可靠、有效,但功能恢复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缝线Nice结张力带结合拉力螺钉固定简单横形尺骨鹰嘴骨折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2月本院23例简单横行尺骨鹰嘴骨折采用缝线Nice结张力带结合拉力螺钉固定患者,其中Mayo IIA型14例,IIIA型3例,肱骨髁间粉碎骨折行尺骨鹰嘴横形截骨手术6例。记录骨愈合、患肢功能恢复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获12~28个月、平均(17.5±2.7)个月随访,无螺钉断裂和退钉刺激产生明显不适症状,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2.3±0.5)个月。术后3个月和1年,肘关节平均屈伸范围为(103.5±22.0)°和(127.1±34.0)°,平均旋前为(72.2±7.0)°和(80.8±7.5)°,平均旋后为(70.9±6.7)°和(78.2±8.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Mayo肘关节评分为(90.7±8.3)分,优良率91.30%,内固定取出率为26.1%,其中需要取出率为4.35%。 结论 缝线Nice结张力带结合拉力螺钉固定简单横形尺骨鹰嘴骨折方法简便,关节功能恢复较快、较好,并发症少,内固定取除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C型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本科应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车祸伤17例,摔伤25例,坠落伤8例;C1型骨折12例,C2型骨折28例,C3型骨折10例;按骨折伤机制伸直型34例,屈曲型16例。外伤至手术时间平均3 d。术后随访采取Cassebaum评分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月,平均14.7月。所有病例未出现骨块移位及内固定失效,尺骨鹰嘴截骨处均得以骨性愈合。肘关节功能评价,优25例,良18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6%。 结论 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C型肱骨髁间骨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Y型钢板和双钢板治疗成人肱骨髁间骨折疗效差别。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成人肱骨髁间骨折患者58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Y型钢板组和双钢板组,每组29例,术后采用改良cassebaum肘关节评分系统评定,结果行统计学对比。结果 Y型钢板组肱三头肌舌型肌瓣入路1例患者没有骨性愈合,其他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患者术后无迟发性尺神经炎、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发生,无异位骨化。两组患者对比均显示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患者优良率显著高于采用肱三头肌舌型肌瓣入路者,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的双钢板治疗的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预后佳,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研究认为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对腕关节功能恢复有明显的影响,临床上治疗多倾向于解剖复位桡骨远端关节面、恢复掌倾角及尺偏角,从而有益于腕关节功能恢复。 目的:评价3种不同方式固定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后腕关节结构功能恢复差异及其优缺点。 方法:临床收治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88例,其中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35例,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外固定28例,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25例,分别对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骨性解剖结构及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评估。 结果与结论:所治患者均获骨愈合,愈合时间石膏组为(11.2±2.8)周,外固定架组为(11.8±3.0)周,钢板组为(10.8±2.6)周,外固定架组、钢板组与石膏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6个月X射线评价钢板组桡骨远端掌倾角及尺偏角大于外固定架组、石膏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固定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按改良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标准评价优良率,石膏组为54%,外固定架组为75%,钢板组为92%,外固定架组、石膏组与钢板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3种方式固定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后骨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钢板内固定治疗能有效维持桡骨远端骨性解剖结构,对腕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外固定架及石膏外固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环抱器、锁定板、环抱器-锁定板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创伤性多发肋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0年12月厦门市第五医院胸外科96例创伤性多发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7例、女29例,年龄24~79(49.2±13.8)岁,均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根据内固定材料不同分组:选用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固定37例为环抱器组,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固定38例为锁定板组,两种材料联合使用21例为联合组。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围术期并发症等。结果 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断端数目、骨折部位、胸部并发症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3~24个月,均未发生环抱器或接骨板、螺钉脱落等。环抱器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51±0.89)min,优于联合组的(13.50±1.83)min及锁定板组的(15.27±1.4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三组中锁定板组术中出血量[(96.34±6.59)mL]最少,与另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三组患者伤口引流量、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以及肺不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采用环抱器、锁定板、环抱器-锁定板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多发肋骨骨折均安全有效,环抱器组所需手术时间最短,锁定板组术中出血量最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尺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9年2月~2011年10月使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尺骨远端骨折13例并评价其效果。结果 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5~1.6年,平均1年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腕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根据Garland and Werler方法评定腕关节术后疗效.优8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84.6%。结论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尺骨远端骨折.固定可靠,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治疗尺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修补与冠状突骨折固定(Regan-Morrey II型)对"恐怖三联征"肘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名28岁成年健康男性志愿者的肘关节CT、MRI数据,建立肘关节实体模型。制作3种肘关节模型。模型A:正常模型;模型B:修补冠状突骨折块,不修补MCL;模型C:修补MCL,不修补冠状突骨折块。并且对3种模型分别施加纵向载荷,分析各种工况条件下肘关节关节面的位移、应力分布,比较肘关节的稳定性。结果 3种模型的位移、应力分布类似,关节面最大位移和最大应力均位于尺骨滑车切迹处,最小位移分布在尺骨冠状突及冠状突偏内侧附近区域,而最小应力分布在尺骨冠状突下方偏外侧附近区域。各模型最大位移与最大应力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在外侧柱稳定的情况下,修复MCL与修复固定尺骨冠状突骨折块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成人掌骨形态学数据设计的掌骨弹性髓内针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 方法选用成人新鲜冰冻手掌标本12例,取第2~5掌骨共计48根,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切取的掌骨分为3组,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组、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和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组,每组包含第2~5掌骨各4根,共16根掌骨;其中8根用于悬臂折弯测试,8根用于扭转测试。用骨刀距掌骨远端20 mm处横行截骨,制作简单横行骨折模型。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组以直列4孔掌骨锁定接骨板,以骨折线为中心,在骨折线远端、近端各采用2枚2.0 mm双皮质锁定螺钉固定;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采用1.0 mm不锈钢克氏针以骨折线为中心交叉固定;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组使用笔者团队设计的直径2.0 mm的掌骨弹性髓内针,配合把持器和开髓器,自掌骨基底部顺行穿入髓腔,经骨折线到达掌骨头关节面下固定。使用生物力学测试机对3组进行悬臂折弯和扭转测试,计算3组的最大折弯力、折弯刚度和最大扭矩、扭转刚度。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法。 结果(1)在悬臂折弯测试中,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组、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和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组的最大折弯力分别为(126.3±53.9)、(48.7±18.2)、(88.4±13.9) N, 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30,P=0.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组、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和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组的折弯刚度分别为(12.33±4.90)、(5.86±5.02)、(10.49±2.05) N/mm,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88,P=0.017);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分别与另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组和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扭转测试中,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组、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和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组的最大扭矩分别为(1.98±0.42)、(0.61±0.39)、(0.50±0.34) N·m,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635,P<0.05);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组分别与另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与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组、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和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组的扭转刚度分别为(0.093±0.040)、(0.022±0.021)、(0.032±0.029) N·m/°,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54,P<0.05);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组分别与另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组和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笔者团队基于成人掌骨形态学数据设计的弹性髓内针,最大折弯力,折弯刚度在钢板和交叉克氏针之间,且明显优于交叉克氏针;而最大扭矩和扭转刚度与交叉克氏针相当。该新型弹性髓内针能够满足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康复需求。  相似文献   

17.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注入不同剂量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随机挑选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OVCF患者,根据PVP术中骨水泥不同注入剂量,分为低剂量组(小于4 mL)、常规剂量组(4~6 mL)和高剂量组(大于6 mL),每组各30例,并对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进行分析。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校正法及χ2检验。 结果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1)手术时间:低剂量组(22.30±2.71) min、常规剂量组(23.10±5.00) min,高剂量组(26.17±3.50) min, 3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82, P=0.000),高剂量组的手术时间要明显高于前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8),而前2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骨水泥用量:低剂量组(3.37±0.41) mL、常规剂量组(5.17±0.50) mL、高剂量组(6.53±0.64) mL,3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3.194, P=0.000)。(3)骨水泥渗漏:低剂量组8例、常规剂量组18例、高剂量组21例,高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7、11.279, P=0.027、0.003);而高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9, P=1.251)。(4)VAS评分:低剂量组、常规剂量组、高剂量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分别为(8.70±1.21)、(8.50±1.17)、(8.17±1.12)分;术后1个月VAS评分分别为(3.37±1.03)、(3.83±1.23)、(3.47±1.11)分;术后1年VAS评分分别为(0.93±0.87)、(0.97±0.77)、(1.23±0.86)分。3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VAS评分明显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但3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5)ODI评分:低剂量组、常规剂量组、高剂量组患者术前ODI评分分别为(41.20±2.43)、(40.83±2.20)、(39.93±2.08)分;术后1个月ODI评分分别为(23.07±2.70)、(23.17±2.95)、(22.80±3.20)分;术后1年ODI评分分别为(11.33±1.83)、(11.27±1.82)、(11.47±1.78)分。3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ODI评分明显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但3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 结论PVP术中注入低剂量骨水泥可以达到同样良好的术后疼痛缓解以及功能恢复效果,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骨水泥渗漏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