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64排螺旋CT脑动脉成像(CTA)检查中不同剂量对比剂脑动脉显影质量,探讨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使用合适的对比剂剂量。方法怀疑或已知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183例,其中男性97例,女性86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6岁。行脑CTA,对比剂为碘普罗胺(370 mg I/m L)。按对比剂注射量分成3组,A组50 m L者64例,B组70 m L者60例,C组90 m L者59例。注射对比剂之后用相同流速0.9%氯化钠溶液30 m L冲刷,对比剂流速4.5 m L/s。测量左右侧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A2段、大脑中动脉M2段、大脑后动脉P2段和基底动脉、大脑大静脉、上矢状窦、优势乙状窦,共12处CT值;图像质量由2名高年资放射诊断医生依据动脉内对比剂充盈、动脉轮廓、静脉显影、诊断可靠性情况按5分制评分。结果 3组患者年龄、性别、心率及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3例患者检查均成功,3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右侧A2段、上矢状窦、乙状窦强化较B组和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5,P=0.033;t=-2.576,P=0.021;t=-2.782,P=0.019;t=-3.014,P=0.006);其余血管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上B组和C组动脉轮廓显示较A组好,但是A组静脉显影较B和C组更少。结论 64排螺旋脑CTA中使用对比剂50 m L(370 mg I/m L)不影响图像质量,还可减少对比剂使用的不良反应,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静脉穿刺术.方法将100例患者对半分成两组进行研究,应用相同的高压注射器进行造影,A组采用蝶翼一次静脉穿刺针,B组采用Intima-ll静脉留置针.结果 A组肺动脉造影成功率为84%,B组肺动脉造影成功率为100%.结论在螺旋CT肺动脉造影时,应用静脉留置针穿刺造影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2种类型的先天性主动脉缩窄(COA)的CT及临床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9例COA患者临床表现及CT特征。结果复合型多见于儿童、缺氧常见、体重指数低、上下肢压差高、股动脉搏动弱和下肢血氧饱和度低,单纯型多见于成人、高血压患者,2种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CT影像特征提示单纯型局限性狭窄和合并变异血管发生率少于复合型(P0.05),而单纯型主动脉峡部缩窄明显多于复合型(P0.05),单纯型狭窄程度重于复合型(P0.05)。单纯型合并主动脉瓣二瓣畸形和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多于复合型(P0.05),单纯型合并主动脉畸形/发育不良明显少于复合型(P0.05),复合型COA多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或变异,单纯型均伴有侧支循环。结论 2种类型COA的临床表现和CT特征不同,明确这种差异有助于COA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头端定位的相关解剖参数,以指导PICC头端影像学定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334例患者胸部薄层增强CT扫描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测量患者右主支气管起点、右锁骨内侧头最上缘、气管隆突与心包返折及房腔交界之间的间距(解剖参数绝对值)。测量T6椎体上缘平面至T7椎体上缘平面之间距(T6单元高度),将各解剖参数绝对值除以T6单元高度,计算出解剖参数相对值。记录房腔交界和心包返折所对应椎体位置。结果 82%(274/334)的患者房腔交界位于T6~7水平、79.3%(265/334)的患者心包返折位于T5~6水平。气管隆突—房腔交界间距、气管隆突—心包返折间距、右主支气管起点—房腔交界间距、右主支气管起点—心包返折间距、右侧锁骨内侧头上缘—房腔交界间距及右侧锁骨内侧头上缘—心包返折间距的绝对值分别为(38.4±8.8)、(21.9±9.2)、(50.7±9.1)、(34.2±9.4)、(110.2±15.9)、(93.7±16.3)mm,相对值分别为(1.85±0.43)、(1.05±0.44)、(2.44±0.45)、(1.64±0.45)、(5.30±0.75)、(4.50±0.75)。相关性分析显示各解剖参数绝对值与患者身高有相关关系(P值均<0.01);而相对值与身高相关性明显减弱,并且部分解剖参数相对值与身高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气管隆突及右主支气管起点用于PICC头端定位的可靠性相对较好;而心包返折的位置变异较大,利用影像学标志推断心包返折的位置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容积CT增强扫描观察活体状态下胃结肠静脉干及其属支的解剖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67例,年龄19~75岁,平均50.5岁。所有受检者行腹部CT三期增强扫描,容积重建门静脉期图像。观察胃结肠静脉干位置、走行,测量胃结肠静脉干长度、管径;观察胃结肠静脉干各属支的分型、走行以及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的汇入点;参照国内动脉血管显示效果评价标准对各属支血管显示效果进行评级。结果 124例患者中,117例(94.3%)形成胃结肠静脉干。胃结肠静脉干位于横结肠系膜内,紧贴胰头前缘走行,均于胰头下缘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其中,胃结肠静脉干向肠系膜上静脉右侧走行者占61.54%(72/117),右前方走行者占36.75%(43/117),前方和右上方走行者各占0.85%(1/117);胃结肠静脉干长度为2.6~21.9 mm,平均(8.6±3.7 )mm;管径为3.2~7.0 mm,平均(5.1±0.9)mm;胃结肠静脉干属支中胃结肠干型16例、胃胰干型23例、胃胰结肠干型78例。124例中显示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101例,其中汇入胃网膜右静脉40例,汇入右结肠静脉43例,汇入胃网膜右静脉与右结肠静脉合干4例,直接汇入胃结肠静脉干14例。胃结肠静脉干各属支血管显示效果评定:胃网膜右静脉、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显示效果均达到3级,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显示效果1级33例、2级61例、3级7例。结论 容积增强CT能够在活体状态下较清晰显示胃结肠静脉干的解剖细节,对于临床手术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延时扫描对肝硬化患者肝脏增强CT检查中动脉期时相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确诊为肝硬化且疑有门脉高压征象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A组延时5 s、B组延时12 s、C组延时14 s、D组延时16 s、E组延时18 s,每组40例。均使用自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选取膈顶上2 cm水平的降主动脉为监测点,门静脉期均于动脉期结束后48 s进行扫描,比较五组动脉期图像和门脉期图像评分、动脉期(肝固有动脉、肝实质、门静脉主干)和门静脉期(肝实质)强化CT值。结果 B、C、D、E组动脉期图像和门脉期图像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E组动脉期图像和门脉期图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E组动脉期中肝固有动脉、肝实质、门静脉主干CT值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动脉期中肝固有动脉、肝实质、门静脉主干及门静脉期中肝实质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腹部增强CT扫描中,利用自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触发阈值达到120 HU后,延时12~18 s进行扫描,可获得满意且更利于诊断的动脉期图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期图像融合显示输精管盆腔段及其周围结构的可行性,并对输精管盆腔段显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前瞻性研究。以连续入组方式纳入2018年1月—2018年4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有多期MSCT盆腔扫描资料、年龄20~50岁的男性住院患者174例。对患者盆腔MSCT平扫期、静脉期及排泄期图像分别行容积重组,获得输精管盆腔段、髂血管、输尿管及膀胱图像,再进行图像融合。对融合图像进行评定:以双侧输精管盆腔段、输尿管及髂血管清晰显示,且无邻近器官干扰为合格图像,其余为不合格图像。归纳影响图像显示的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获得合格图像72例(41.4%),不合格图像102例(58.6%)。影响图像显示的因素有:患者体质量指数(BMI)、盆腔小肠积聚、邻近器官(膀胱和/或直肠)过度充盈、年龄。合格图像患者的BMI为17.19~31.49(24.49±2.93)kg/m2,不合格图像为14.17~27.95(20.59±3.02)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93, P<0.01);BMI≥22.55 kg/m2 为获得合格图像的界值,敏感度77.8%,特异度73.6%,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821。盆腔小肠积聚(72例)直接影响输精管盆腔段的显示,无法获得合格图像。无盆腔小肠积聚的102例患者中,无邻近器官过度充盈者与有邻近器官过度充盈者获得合格图像分别为84.6%(44/52)和56.0%(2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54, P<0.01)。按年龄段统计,合格图像比例随年龄增大而提高:20~30岁26.7%(8/30), 31~40岁39.6%(19/48),41~50岁46.9%(45/96),但不同年龄段的合格图像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36, P>0.05)。结论 MSCT多期图像融合可以直观、立体地显示输精管及其周围结构,尤其适用于BMI≥22.55 kg/m2的人群,在充分做好检查前准备的基础上,可获得合格的图像。  相似文献   

9.
背景:行CT血管成像时,需要静脉注入碘对比剂,并且随着对比剂应用剂量的增大,对患者带来的危害也相应增大。 目的:验证低剂量对比剂在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中的可行性。 方法:12只健康家犬参照临床上人的碘海醇(300 mgI/mL)使用剂量,根据《药理实验中动物间和动物与人体间的等效剂量换算》得出相应犬的3个剂量组分别为碘海醇2.40 mL/kg,2.02 mL/kg,1.62 mL/kg组。12只犬分别接受3种剂量各1次,每次实验扫描间隔时间至少48 h,共进行36次CT扫描。根据原始图像、容积重现像和最大密度投影像,对3种方案肺动脉分支的显示情况、肺动脉边缘清晰程度及肺静脉充盈程度进行评分,并测量肺动脉内对比剂的浓度。 结果与结论:3种方案均能清晰显示犬肺动脉4级分支,血管边缘清晰,显示程度评分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3种方案肺静脉显影程度均较低,与肺动脉有很好的密度对比,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3种方案肺动脉内的对比剂浓度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低剂量对比剂在多层螺旋CT犬肺动脉成像中是可行的,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从而为临床应用低剂量对比剂行肺动脉成像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朱姝华 《医学信息》2018,(8):157-158
目的 研究不同对比剂浓度对能谱CT冠脉成像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将2016年5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Ⅰ组、Ⅱ组及Ⅲ组,各20例,均进行能谱CT冠脉影像检查,Ⅰ组使用的对比剂浓度为320 mgl/ml,Ⅱ组使用的对比剂浓度为350 mgl/ml,Ⅲ组使用的对比剂浓度为370 mgl/ml,比较三组患者在最佳单能量条件下的动脉管腔强化效果。结果 三组患者获取动脉管腔平均CT值均超过400 Hu,Ⅲ组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比Ⅰ组及Ⅱ组稍高,Ⅰ组左主干平均CT值比Ⅱ组及Ⅲ组稍低,Ⅱ组右侧冠状动脉CT值比Ⅰ组及Ⅲ组稍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升主动脉根部及左主干平均信噪比比Ⅰ组及Ⅲ组略好,Ⅲ组右侧冠状动脉近端信噪比及Ⅰ组及Ⅰ组略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对比剂浓度均可用于能谱CT冠脉影像检查,比剂浓度为320 mlg/ml时完全可以满足临床对诊断的要求,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炫速CT-flash低剂量扫描技术及低对比剂注射方案结合迭代重建CT血管成像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拟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行心脏血管扫描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4例)与对照组(42例),分别采用双低扫描方案与常规扫描方案,记录两组患者的对比剂用量,容积CT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医师独立诊断并采用4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对结果一致性评价采用Kappa检验;测量两组图像的信噪比和对比度噪声比(CNR);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扫描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实验组患儿的ED为(0.30±0.16) mSv,对照组患儿ED为(0.97±0.34)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比剂注射剂量分别为(10.01±1.87)和(16.04±3.17)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图像质量评分(3.40±0.57)分,优于对照组(2.90±0.89)分,两组图像均符合诊断要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97.4%和97.9%,特异度分别为98.7%和97.7%,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8.3%和9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低扫描方案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可大大降低婴幼儿患者的CT辐射剂量与对比剂注射剂量,图像质量优于常规扫描方案,且诊断准确率高,适合在临床扫描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矩阵实验室(MATLAB)图像处理技术构建一种非线性变换法,用以提高平扫头颅CT图像的脑灰、白质对比度.方法 使用西门子definition型双源CT采集38例(女16例,男22例)在本院就诊怀疑脑部病变的患者脑正常平扫图像数据,测量脑灰、白质的平均CT值,并计算对应的像素值,对各例DICOM图像行MATLAB后处理.通过频域内的圆形滤波器,实现图像的高、低通滤波分离.采用基于灰度值调整的非线性变换法,以脑灰质和脑白质的平均灰度值为两个转折点,对图像的灰度进行拉伸,以增强图像的灰白质对比.结果 38例患者的正常脑平扫图像,经灰度值非线性变换法处理后,两转折点处灰度值差值较原始图像增加了1.5个像素值(0<△p≤3);脑灰质和脑白质对比度也明显提高;灰白质分界更加清楚;且处理后图像与原始图像保持接近.结论 基于MATLAB图像处理软件的灰度值非线性变换法,能够在不增加噪声的前提下,有效增强平扫头颅CT图像的灰白质对比度,适用于任何CT机型采集的DICOM图像数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图像域迭代重建算法对腹部CT平扫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方法:以辽阳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2018年4月行腹部CT平扫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均行自动毫安控制技术扫描,管电压均为130 kV。观察组预设图像质量参考毫安秒150 mAs,行图像域迭代重建算法重建;对照组预设图像质量参考毫安秒250 mAs,行滤波反投影重组。通过CT值、图像噪声SD、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评价两组图像客观质量,并行图像质量主观评价,记录两组CT剂量容积指数。 结果:观察组肝脏、脾脏的图像噪声S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图像信噪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值、对比噪声比、主观整体质量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T剂量容积指数为(10.02±2.85) mGy,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68±4.36) 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图像域迭代重建算法不仅能保证腹部CT平扫图像质量,而且能有效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The effect of two novel therapeutic agents on tumour haemodynamic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 fast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DCE)-MRI protocol (0.5 s/image) sensitive to signal changes in both the vascular input function and tumour dur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macromolecular rapid clearance blood pool agent (MM-RCBPA), gadomelitol (P792, Vistarem). This enabled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the tumour blood flow per unit volume of tissue (F/V(T), mL/s/mL), the fractional plasma volume (V(p), %), and the permeability surface area product per unit volume of tissue (PSrho, s(-1)) in subcutaneous SW620 human colorectal tumour xenografts grown in nude rats before and after (at 0 and 22 h; imaging at 24 h) acute treatment with AZD2171 (3 mg/kg) and vandetanib (ZD6474, Zactima; 50 mg/kg), which have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VEGFR-2) tyrosine kinase. MRI was performed at 4.7 T using a single-slice, modified, T(1)-weighted, spoiled gradient-echo technique. Both compounds reduced gadomelitol uptake into the tumour. AZD2171 and vandetanib, respectively, (a) greatly reduced PSrho to 19.7 +/- 9.5% and 28.9 +/- 14.1% of baseline (P = 0.007 and P = 0.02), (b) markedly reduced V(p) to 31.2 +/- 19.1% and 54.8 +/- 21.2% of baseline (P = 0.015 and P = 0.09), and (c)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F/V(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treated with AZD2171 and vandetanib when each variable was compared. The reductions in PSrho and V(p) are consistent with inhibition of VEGF signalling. AZD2171 (3 mg/kg) and vandetanib (50 mg/kg) were also found to produce a comparable chronic inhibition of SW620 tumour growth (89% for both). This study shows that DCE-MRI using an MM-RCPBA can be used to distinguish tumour vascular flow, volume, and permeability surface area product in a tumour model, and enables the acute effects of VEGF signalling inhibition to be examined in det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