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Zero-P)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4月—2018年4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2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4例, 年龄36~63岁。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 采用颈椎前路Zero-P固定融合术16例为Zero-P组, 采用传统Cage联合钛板内固定融合术16例为Cage组。2组患者观察对比指标:(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情况, 包括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3)术后影像学观察, 包括植骨融合情况、内固定情况、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4)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手术顺利, 术后伤口Ⅰ/甲愈合。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变累及节段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Zero-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5.1±6.0)min, 明显少于Cage组的(90.6±8.1)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5, P<0.001)...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月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42)。观察组予以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对照组予以钛板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疼痛情况、腰椎功能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VAS评分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吞咽困难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6、12个月Cobb角、C2~7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各个随访时间点C2~7颈椎曲度及椎间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手术病变节段均达到骨性融合,椎间融合率均为100.00%,且观察组与对照组Cobb角及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组术式均能重建良好的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神经功能恢复较好,但零切迹椎间融合术较钛板椎间融合术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及透视次数减少,且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安全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颈椎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实验组采用显微镜下颈椎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治疗前后颈椎Cobb角、VAS评分、JOA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引流量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obb角、VAS评分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obb角及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显微镜下颈椎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引流量及出血量,改善患者Cobb角及神经功能,疼痛较轻,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9例83节段,其中单节段6例,双节段22例,三节段11例.手术前后应用JOA评分评定手术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6.1(10~50)个月,JOA评分术前为平均(8.9±1.4)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4.3±2.4)分,平均改善率为(66.3%±5.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优良率为76.9%.颈椎生理曲度、融合节段高度均恢复,以三节段者为佳.椎间融合率术后6、12个月分别为89.7%、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可靠,能够提高和维持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高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系统(Zero-P)和颈前路钢板椎间融合系统(PCB)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对2012年8月—2014年10月63例前路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63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Zero-P组(32例)和PCB组(31例)分别行Zero-P和PCB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远期并发症,远期并发症包括螺钉位置丢失、吞咽困难和骨性融合不佳。结果 Zero-P组中1例因随访丢失予以剔除,最终每组均有31例研究对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JOA评分、N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例随访时间均大于12个月,Zero-P系统组随访时间(15.52±1.93)个月;PCB组随访(16.10±2.3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9,P>0.05)。Zero-P组、PC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3.45±10.87)、(85.97±12.04)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4.35±11.53)、(66.26±19.6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30、5.358,P值均<0.01)。两组患者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恢复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在手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恢复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水平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值均>0.05),但在末次随访时PCB组在术后维持Cobb角方面更有优势(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N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5),Zero-P组的NDI评分改善程度优于PCB组(P<0.01)。至末次随访,两组病例均获骨性融合,其中PCB组出现2例螺钉位置丢失、3例吞咽困难,远期并发症方面Zero-P组优于PCB组(P<0.05)。结论 Zero-P和PCB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Zero-P组具有手术较简易、颈椎功能保留多、螺钉位置丢失和吞咽困难的相关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的优点。而较之Zero-P,PCB能够更好地维持颈椎术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是手术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其中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逐渐在临床中推广并应用,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目的:评价可变角度零切迹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1例,其中42例采用可变角度零切迹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治疗(试验组),39例采用传统钛板-cage系统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治疗(对照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Cobb-C角、颈椎Cobb-S角、椎间融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试验方案已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件号:NO.JY2020199)。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术后的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两组间术后的目测类比评分与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两组术后3 d、30个月时的Cobb-S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 < 0.05),试验组术后3 d的Cobb-C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对照组术后3 d、30个月的Cobb-C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③试验组椎间完全融合率为98%,对照组椎间完全融合率为100%;④试验组融合器下沉率高于对照组(24%,3%,P < 0.05),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38%,P < 0.05),相邻椎间盘退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18%,P < 0.05);⑤结果表明,可变角度零切迹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但融合器下沉发生率较高,颈椎整体曲度的改变需更长期的观察与随访,该术式中期疗效总体良好。缩略语:可变角度零切迹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Zero-Profile Variable-Angle,Zero-P VAhttps://orcid.org/0000-0002-0844-0305 (姚晓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 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器:放入椎间隙内的融合器带斜向螺钉孔,通过孔置入螺钉可固定相邻椎体,且螺钉尾部沉入融合器内,椎体前方无内植物外露。 传统颈椎前路钢板及Cage:前路行手术治疗减压患者椎间隙后,处理上下终板,于椎间隙内放入预填充骨块的Cage,于椎体前方安放钢板螺钉固定相邻椎体。 背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经典手术方式,目前可选择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器与传统颈前路钢板、Cage作为内固定融合材料。与传统颈前路钢板固定系统相比,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器具有术后对食管干扰小、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避免钢板过长或位置不佳损伤临近节段椎间盘等优势。 目的:比较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器Zero-P与传统颈前路钢板Cage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治疗的60例双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融合方式分为2组,Zero-P组采用Zero-P融合固定,钢板组采用颈椎前路钢板固定联合Cage置入,每组30例。2组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Bazaz吞咽功能评分评估临床疗效;行颈椎X射线、颈椎CT检查,测量颈椎曲度,观察植骨融合情况以及内植物移位、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损伤、食管瘘、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②在术后随访中,2组患者颈部功能障碍指数及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植骨融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Zero-P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在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均低于钢板组(P均< 0.05);④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钢板组患者在颈椎整体曲度和手术节段曲度方面均优于Zero-P(P < 0.05);⑤提示双节段Zero-P椎间融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在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方面均优于传统颈椎前路钢板固定系统,但在颈椎曲度方面不如传统颈前路钢板系统。术前颈椎曲度明显异常的患者不推荐使用Zero-P椎间融合固定器作为内固定器械。 ORCID: 0000-0003-3584-5276(余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颈椎前路手术常用的两种椎间融合器为钛笼和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但两者在影像学及临床疗效评价上仍然存在争议。目的:系统评价钛笼与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应用于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后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5期)、MEDLINE、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收集至2013年6月1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在颈前路手术中对钛笼与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的使用进行比较的对照研究,由2位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文献4篇,共235例患者,其中钛笼组128例,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组107例。Meta分析结果示:在融合率方面及临床疗效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融合器下沉移位率方面,两组在短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是在长期方面聚醚醚酮组下沉移位率要小于钛笼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在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的维持方面,聚醚醚酮组要优于钛笼组。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中应用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可以获得较好的融合率和临床疗效,相比钛笼可以更好的长期维持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并且拥有更小的下沉移位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吞咽困难、相邻节段退变、喉返神经麻痹、脑脊液漏、血肿、感染、椎间植入物下沉等,术后并发症的整体发生率约8%,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吞咽困难,发生率为1.7%-67%,而椎间植入物下沉的平均发生率为21.1%。椎间植入物下沉:是指脊柱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椎间盘高度因各种原因导致丢失,其中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椎间植入物下沉诊断标准为颈椎间盘高度丢失≥3 mm,有学者将手术节段的融合器下沉≤2 mm定义为轻度,下沉在2-4 mm之间为中度,下沉≥4 mm为重度。椎间植入物下沉可引起术后颈椎曲度改变、轴性症状、节段不稳甚至颈椎后凸畸形,但也有学者认为其对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背景:椎间植入物下沉是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了解该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总结关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椎间植入物下沉的国内外文献,以期对脊柱外科医生进行临床指导。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以“intervertebral implant,subsidence,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cage,review,biomechanical analysis,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technology,complications,biomaterials”及“椎间植入物,下沉,颈前路减压融合术,融合器,综述,生物力学研究,三维有限元,3D打印技术,并发症,生物材料”为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结果与结论:①在术前因素中,骨质疏松、体质量指数较低、更高的T1倾斜率和倒置的颈椎角是颈前路术后出现椎间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②C6/7是颈前路术后椎间融合器下沉的好发节段,长节段的发生率高于短节段,大多数文献认为,钛板-融合器内固定系统能有效降低下沉风险。③植入物的宽度、直径、高度与术后下沉率相关,植入物放置趋于终板中央时下沉风险增高。④矩形、解剖型、12-叶形、多孔结构融合器及仿生凹坑表面置于融合器侧面时可有效降低下沉风险。⑤聚醚醚酮材料融合器较钛合金融合器的下沉风险较低,可降解材料、复合材料在近年得到更多的研究,但仍需进一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⑥过度刮除终板、椎间过度撑开、颈椎牵开器撑开时间过久、螺钉置入位置较差、植入物置入角度欠佳是导致术后椎间植入物下沉的危险因素,术后过早去除颈托会增加下沉风险。⑦生物力学研究、材料学研究、3D打印技术、远期随访是未来研究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椎间植入物下沉的有效途径。https://orcid.org/0000-0001-6707-6593 (彭建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显微镜辅助下经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6月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人民医院骨科44例行ACDF的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34~69(51.4±10.2)岁。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传统ACDF组20例,31个节段;显微ACDF组24例,38个节段。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即刻以及随访3、6、12个月时的日本骨科学会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间隙高度、颈椎Cobb角、临床疗效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显微ACDF组和传统ACDF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1.2±8.2)、(85.1±7.8)min,出血量分别为(50.1±10.5)、(80.2±11.2)mL,引流量分别为(20.2±13.7)、(30.5±11.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2、9.186、2.688, P值均<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及随访3、6、12个月的JOA 评分、NDI评分、VAS、椎间隙高度和颈椎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0.435、419.723、21.037, P值均<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随访12个月,传统ACDF组和显微ACDF组临床疗效评价优良以上的占比分别为95.00%(19/20)和95.83%(23/24)。末次随访两组患者植骨均融合,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传统ACDF和在显微镜辅助下ACDF均能有效治疗CSM,但是同传统ACDF相比,显微镜辅助下ACDF的优势更明显,其手术视野清晰,术中止血彻底,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