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单边双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作为新颖的微创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但融合器沉降作为一种术后并发症仍无法完全避免。目的:通过有限元模型分析单边双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技术的生物力学特点,以及在不同高度融合器和骨质疏松条件下融合器沉降的风险。方法:基于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的CT数据构建了L4-L5椎体有限元模型,依据单边双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手术方式,依次构建置入8,10,12 mm 3种不同高度融合器的模型,每种高度融合器模型分为骨质正常和骨质疏松两种情况。在L4上表面施加500 N的随动载荷和10 Nm的力矩,模拟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运动,观察并分析不同工况下各种模型的相对活动度、椎弓根钉-杆系统应力及终板应力。结果与结论:(1)在相同运动状态下,6种椎间融合模型的相对活动度均明显低于正常腰椎模型;6种椎间融合模型前屈运动下的相对活动度最大,后伸运动下的相对活动度最小;在相同骨质与运动状态下,随着融合器高度的增加,椎间融合模型的相对活动度减少;(2)在相同骨质与运动状态下,随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三维重建影像的左房间隔囊袋(LASP)检出情况,以及LASP的影像解剖学特征。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2021年12月—2022年1月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受检者332例。其中男200例、女132例,年龄31~83(57.3±9.4)岁,按照年龄分为A组(≥50岁)271例、B组(<50岁)61例。将受检者的CTA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LASP。观察项目:(1)比较LASP在性别及A、B年龄组间的检出率差异;观察LASP形态及开口方向。(2)测量并比较A、B组受检者中LASP的囊袋深度、囊袋壁厚度、囊袋口宽度。结果 (1)332例受检者中共检出LASP 69例(20.8%),其中男46例(23.0%,46/200)、女23例(17.4%,23/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0,P=0.220);A组检出LASP 56例(20.7%,56/271)、B组检出LASP 13例(21.3%,13/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10)。囊袋口的形态多数为弧形,开口朝向上方或前上方,其中朝上方开口30例,朝前上方开口39例。(2)69例LASP的囊袋深度、囊袋壁厚度、囊袋口宽度分别为2.59~15.44(7.79±2.91)mm、0.58~3.21(1.57±0.41)mm、0.80~4.75(1.98±0.72)mm,其中≥50岁的LASP分别为(7.64±2.77)mm、(1.58±0.43)mm、(1.95±0.74)mm,<50岁的LASP分别为(8.43±3.50)mm、(1.51±0.34)mm、(2.09±0.68)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7、0.55、0.63,P值均>0.05)。结论 冠状动脉CTA三维重建可观察囊袋的形态特征,其检出率未见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并且年龄≥50岁与<50岁者LASP囊袋深度、囊袋壁厚度、囊袋口宽度也未见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CT影像和断层标本上对翼腭窝及其通道的解剖学特点,为翼腭窝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1月翼腭窝及其通道区域未见异常的40名成人检查者的CT影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进行重建图像。选用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30例,分别制成连续横、矢、冠状断层(各10例)。分别在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观察并测量翼腭窝及其通道的长度和宽度等径线。结果CT影像和断层标本横断层面可清晰显示翼腭窝前、后壁和翼管、蝶腭孔、翼上颌裂等通道,矢状层面能较好显示圆孔和翼腭管及腭大、小管的连续性,冠状层面利于观察翼腭窝内侧、上壁和眶下裂、翼管及其与蝶窦的关系;在经蝶骨体横断层面上的翼腭窝形态较固定,前后径分别为(6.16±0.65)mm和(6.22±0.44)mm,内外侧径分别为(23.10±1.16)mm和(23.34±0.67)mm。翼腭窝及其通道呈对称性,CT影像和断层标本的径线除眶下裂前后径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不同方位的CT影像和断层标本能清楚显示翼腭窝及其通道的解剖学关系,对翼腭窝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经固定通道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4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28~77(46.49±6.60)岁;病变节段L2/3 3例, L4/5 24例,L5/S1 16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后均采用显微镜辅助下固定通道手术治疗。通过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末次随访时应用改良MacNab评定标准进行治疗效果判定。结果 43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8(14.49±1.98)个月,无脑脊液漏、感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按照改良MacNab评定标准,本组疗效优16例、良23例、可4例,优良率为90.7%(39/43)。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VAS及O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固定通道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满意,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X线片相关指标与椎间盘突出导致的颈脊髓压迫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4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诊治的6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年龄42~65岁,平均(54.8依9.3)岁。在颈椎MRI矢状位成像上按照颈脊髓受压的比例( E值)分为Ⅰ组、Ⅱ组及Ⅲ组。在颈椎MRI横断面成像上测量并计算颈髓横切面积( S1)与有效椎管横切面积( S0)的比值,以此判断椎间盘突出程度;在不同体位颈椎X线摄片上测量责任椎间隙的活动度值(B值)、椎间隙前缘高度( D值)、颈椎C2~7 Cobb角及椎间孔面积( M值)等相关指标。采用直线相关回归分析颈椎间盘突出程度与各观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组间S1/S0值、E值、B值、D值、C2~7 Cobb角和M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4.187、112.789、7.232、3.778、3.232、15.813,P值均<0.05)。随着S1/S0值的增加,E值、B值、D值、C2~7 Cobb角和M值均逐渐减小,提示责任椎间隙E值、B值、D值、C2~7 Cobb角、M 值与 S1/S0值均呈负相关性( R 值分别为-0.821、-0.581、-0.378、-0.419、-0.576,P值均<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 值、D 值、M 值是 S1/S0的3个独立影响因素, S1/S0值的预测方程为^Y=118.955-1.348X1-2.850X2-0.541X3(复相关系数R=0.742,决定系数R2=0.550,F=22.841,P<0.01),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体位颈椎X线摄片的相关指标B值、D值、M值是影响脊髓型颈椎病椎间盘退变突出程度的独立因素,对评估单节段脊髓型颈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诊断价值;采用D值、B值及M值为3个自变量指标,可对椎间盘突出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并比较定量CT与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各椎体间骨密度的准确性。 方法:100例研究对象选自健康体检者,将其按照不同测量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双能X线方式,对照组采取定量CT方式,测量腰椎体的骨密度,观察两种方式的测量准确性。 结果:对照组男性和女性的L2-L4椎体骨密度不尽相同,椎体间骨密度值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由L2-L4以递增趋势呈现。观察组男性和女性的L2-L4椎体骨密度数值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对腰椎各椎体间骨密度采用定量CT进行测量,可有效提升测量准确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CT测量新疆维吾尔族人正常膝关节参数在膝关节假体设计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招募新疆维吾尔族成年志愿者100名进行前瞻性研究,男53名,女47名;年龄18~68岁,平均34.07岁。行膝关节伸直中立位CT扫描,扫描图像用AW4.4进行3D重建处理,抛币法选取左侧或右侧膝关节,分别测量记录髌骨厚度、胫骨平台内翻角(PT角)、小腿机械轴垂直线与双侧股骨髁远端切线的夹角(FT角),以及胫骨内侧平台最低点至腓骨头尖端高度的差距(DPF)等膝关节参数。将所得数据分别按男女组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将所得数值同文献报道的汉族人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新疆维吾尔族人正常膝关节髌骨厚度、PT角、FT角、DPF男性分别为(22.67±1.40)mm、4.64°±0.61°、4.85°±0.84°、(9.75±1.70)mm,女性分别为(20.70±1.41)mm、4.23°±0.55°、4.33°±0.58°、(8.13±1.80)mm,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是7.006、3.512、3.543、4.634,P值均<0.01)。与相关文献报道的汉族人群相比,维吾尔族正常膝关节髌骨厚度、PT角、FT角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是1.056、0.844、0.572,P值均>0.05),DPF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6,P<0.01)。结论 对新疆维吾尔族人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包括髌骨置换术等操作时,为确保操作精确性,不能直接参考其他人群相关数据;设计国人膝关节假体时应该考虑到不同人群及性别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在椎间孔区域的神经根与邻近组织的CT影像学的解剖学关系,为经皮椎间孔镜腰椎融合手术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0月天津市天津医院因腰背部不适行腰椎CT检查的110例患者CT影像资料。110例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图像经AW46图像工作站后处理,行三维重建及测量。选取L2/3~L5/S1节段椎间盘三维重建旋转冠状面可见神经根走行的层面以及相应节段椎间盘横断面图像,对椎间盘上、下缘两个层面出口神经根到脊髓硬膜囊的最短距离(Js、Ji),出口神经根到椎弓根内、中、外侧的距离(Pa、Pb、Pc),以及出口神经根到骨性关节突和关节突关节面的最短距离(Gs、Gi)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L2/3节段~L5/S1节段,Js和Ji数值均逐渐增大,且Ji均>Js,其中L2/3节段Js的数值最小为(6.71±2.10)mm,L5/S1节段Ji的数值最大为(22.05±3.96)mm;每一节段出口神经根-椎弓根的距离从内侧向外侧逐渐减小,Pb及Pc值逐渐减小,以L5/S1节段为最小(3.86±1.93)mm;下缘层面的Gi均大于上缘层面的Gs。结论 在L3/4以上节段置入宽度为10 mm的椎间融合器较为困难;术中镜下磨除部分或全部上关节突,可以扩大安全区域,避免损伤神经及周围重要结构,利于融合器的置入。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套运用CT三维重建影像研究颅颌面部骨骼形态的三维头影测量分析法。方法采用Mimics软件对头颅CT数据进行骨骼三维重建,由同一研究者标识29个标志点,以颅颌面内在标志点定义基准平面,建立以鼻根点为原点的三维坐标系,将X线头影测量中的测量平面在三维头颅模型中重新定义,建立测量模板并对颅面部骨骼进行三维测量分析。结果运用CT三维重建影像,进行三维头影测量分析,筛选出32个测量项目,在同一坐标系内获得X线头影正、侧位测量的数据。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套全面、准确评估颅面部骨骼形态的三维头影测量法,适合临床中对颅颌面骨骼畸形的量化评估。  相似文献   

10.
李静  张微微  蒋威 《医学信息》2018,(12):166-167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颅骨缺损修补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3月~2016年4月行钛板颅骨缺损修补术患者11例。均于术前采用螺旋CT薄层扫描和颅骨三维成像,根据CT采集的数据进行颅骨缺损部位的数字化模拟塑形,制作出成型三维钛板。根据术中钛板与颅骨缺损吻合程度、术后头颅外形对称性评价钛骨嵌合度是否良好,根据患者满意程度、外观美感、咬合感、头部舒适度等医患互动方式评价手术效果是否满意。结果 11例患者手术顺利,无一例出现术后感染。仅1例(9.09%)术后并发硬膜外积液。所有的塑形钛板均与颅骨缺损部嵌合度良好,患者的手术效果满意度为100.00%。结论 利用CT三维重建技术的成型钛板具有良好的嵌合度,且手术效果佳,该CT技术在颅骨缺损修补术中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到荆门市中医医院骨伤一科就诊需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观察组采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入路开放手术治疗,分别记录术前和术后的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术后末次随访评估计算有效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小于术前,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未更改手术方式,术后均未出现脑脊液漏、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均未行再次手术。末次随访时运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两组患者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下修复结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青年战士腰椎峡部裂的手术技术及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期间,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骨科收治的18例青年武警战士腰椎峡部裂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均为单纯型峡部裂或伴有轻度椎体滑脱,有明显下腰痛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及训练,无神经压迫症状及体征,经半年以上保守治疗效果不佳。采用UBE下峡部裂处清理,取髂骨植骨,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有滑脱者进行复位。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门诊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腰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功能改善情况,并进行CT检查判断峡部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腰痛VAS评分由术前(5.5±1.2)分减少至术后1年时(1.2±0.4)分,术前、术后1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由术前(25.1±1.3)分减少至术后1年时(5.4±1.6)分,术前、术后1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依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14例,良3例,可1例...  相似文献   

13.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是采用双通道在持续冲洗及内镜直视下行腰椎椎体间减压及融合的手术,具有手术器械简单、操作灵活性强、创伤小、学习曲线相对平缓等优势,常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及腰椎滑脱等腰椎退行性疾病。随着该术式在脊柱疾病中的广泛应用,一些潜在的优势及不足也逐渐被发现。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手术入路有两种: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目前研究较多的是TLIF,本文就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手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椎体之间和椎体内不同区域骨密度的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20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其中男、女各50例,年龄21~69岁。100例患者按年龄分为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5个年龄组,均接受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在L1~S1椎体CT正中矢状位影像选择松质骨范围最大的区域测量其HU值,进而将L1~5椎体自上而下三等分,分别测量每一等份内松质骨的HU值;基于腰椎MRI,采用Pfirrmann分级标准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对比5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不同年龄组间及同一年龄组内L1~5不同椎体间的松质骨HU值,分析同一腰椎节段上、中、下不同区域椎体松质骨HU值;观察不同Pfirrmann分级的腰椎间盘上位与下位椎体松质骨HU值的变化趋势。结果 各年龄组间患者的性别分布、体质量指数、病变节段、术前腰椎侧凸角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骨密度HU值在L1~5各椎体之间并未表现出梯度差异,随着年龄增长L1~5椎体HU值表现出下降趋势。L1~5椎体内部存在骨密度梯度变化,上、中、下1/3椎体松质骨HU值依序增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00例500个椎间盘中,Pfirrmann分级Ⅰ级4例、Ⅱ级204例、Ⅲ级186例、Ⅳ级93例、Ⅴ级13例;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松质骨HU值随着椎间盘退变分级的升高而减小,而上、下位椎体松质HU值差值则逐渐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46、5.25、20.39,P值均<0.01)。结论 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不同椎体之间骨密度无梯度差异,而各腰椎椎体内部骨密度HU值表现出从头端向尾端增加的趋势。骨密度下降以及上下相邻椎体松质骨骨密度梯度的较大差值对于椎间盘退变可能具有病因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经固定通道治疗巨大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7年4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采用显微镜辅助下经固定通道治疗36例巨大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21~58岁。病变节段:L3/4 7例,L4/5 19例,L5/S1 10例。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9)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 mL,术中平均X线机透视3次。患者术后腰腿痛,肌力减退、感觉减退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1、3、6个月腰痛VAS分别为(5.8±1.2)、(1.8±0.8)、(1.2±0.6)、(0.6±0.3)和(0.5±0.3)分,腿痛评分分别为(7.8±1.2)、(2.8±0.6)、(1.7±0.4)、(0.7±0.2)和(0.6±0.1)分;术前及术后1、3、6个月ODI分别为52.57%±9.21%, 34.27%±7.58%, 24.45%±6.78%和12.56%±5.21%;术前与术后各时点腰VAS及OD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评价疗效,优良率94.4%(34/36)。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经固定通道治疗巨大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中透视少等优点,其近期疗效确切,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单侧双通道内镜与单通道内镜椎板间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术(unilateral laminec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 ULB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单侧双通道内镜ULBD术组(双通道组,n=51)和单侧单通道内镜ULBD术组(单通道组,n=69)。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MacNab标准评估的优良率;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并将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按照临床疗效分为有效组、无效组,统计并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造成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双通道组的优良率(84.31%)与单通道组(81.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通道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单通道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通道组的住院时间长于单通道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VAS、ODI评分低于术前,JOA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的两组间的VAS、JOA、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年龄≥75岁,髓内信号为水肿型、囊变型,术前腰椎失稳,术前纤维环破裂患者占比高于有效组,病程相较于有效组长(P<0.05);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75岁,病程长,髓内信号为水肿型、囊变型,术前腰椎失稳,术前纤维环破裂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ULBD术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单侧双通道内镜与单通道内镜ULBD术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双通道具有手术时间短的优势,同时年龄≥75岁,髓内信号为水肿型、囊变型,术前腰椎失稳,术前纤维环破裂是导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治疗效果较差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同时合并腰椎侧凸的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本科收治的合并腰椎侧凸的老年性腰椎间盘突患者40例。其中,治疗组21例,应用椎间孔镜BEIS技术行髓核摘除射频消融术;对照组19例,行腰椎后路椎板开窗减压单纯髓核摘除术。40例均通过门诊及电话进行1年的随访,对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进行对比;观察患者的术前、术后1 d、1个月、1年的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评分及冠状位Cobb角的变化,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JOA评分等方面相比于术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术后疼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冠状位Cobb角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和单纯髓核摘除治疗合并腰椎侧凸的老年人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相近,但前者恢复更快,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及腰椎畸形恢复更佳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6月在泰州市中医院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0例,根据术前、术后1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VAS评分和ODI指数评价疗效。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术后1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MacNab标准评分优54例,良10例,可6例,优良率91.4%。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分析后路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联合治疗组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后路椎间融合器(PLIF)并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治疗;常规治疗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传统常规开窗手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根据手术前后X线片、CT检查、Macnab评分,判定该2种术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联合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治疗组的术后总体疗效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同时住院时间少于常规治疗组,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后路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椎间盘突出症可以提高优良率和骨性融合率,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