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俯卧位通气是指在实行机械通气时,把患者置于俯卧式体位。俯卧式通气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能显著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情况,且血液动力学、呼吸力学无明显变化。本文重点介绍俯卧式通气治疗的机制、实施方法,讨论了实施过程中的主要护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总结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危重病人应用无创呼吸机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护理。提示护理人员应加强俯卧位翻身前的准备、翻身过程中生命体征的观察、体位管理、并发症的预防、血气分析监测、无创通气护理等,护理过程中应注意防护,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实施过程中的护理难点及对策。方法分析18例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的过程。结果 18例患者中有16例(88.9%)氧和改善明显,成功撤离呼吸机。结论俯卧位通气作为一种辅助治疗策略,简单有效,但在实施过程中须密切观察,加强护理。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36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护理.主要包括俯卧位机械通气前的准备、俯卧位机械通气的实施方法、俯卧位机械通气过程中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认为有效的护理可保障患者俯卧位机械通气安全顺利的实施,提升患者的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患者应用无创通气的监护措施.方法 对62例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应用无创通气治疗的患者,护士做好上机前准备以及上机时、上机后的监护.结果 62例患者中无创通气治疗有效44例,有效率为71.0%;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前PaO2/FiO2(158.3±30.2)mm Hg,治疗结束时PaO2/FiO2(343.7±52.4)mm Hg,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结论 无创通气应用于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通气方法.而护士充分的上机前准备;机械通气过程中注重患者的舒适护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上机后密切监测和做好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是无创通气成功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设计静-静脉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患者护理流程表。方法通过查阅指南和文献,设计ICU静-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治疗联合俯卧位通气患者标准化护理流程表,将标准化护理流程表应用于静-静脉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俯卧位通气的患者中,对比该标准化护理流程表使用前后的护理操作情况。结果标准化护理流程表能规范护士操作流程,护士实施俯卧位通气用物准备时间、翻身时间都低于标准化流程操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护理流程表应用于静-静脉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患者的护理管理中,有助于规范静-静脉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俯卧位通气的操作流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提供安全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支气管冲洗术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抢救c0PD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和护理措施。方法选择痰液较多的cOPD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22例给予支气管冲洗完毕后接面罩进行无创正压通气;对照组24例则单纯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治疗组治疗成功19例,成功率86.4%;对照组治疗成功18例,成功率75%,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研究表明支气管冲洗术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抢救COPD呼吸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做好术前周密的准备,术中熟练的配合,术后全面的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总结25例患者实施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后的护理。通过俯卧位机械通气前充分的物品准备、患者准备、医护人员准备以及俯卧位实施期间护理人员的严密监护,从而保证了患者俯卧位机械通气的安全实施。25例患者俯卧位期间未发生护理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在烧伤翻身床辅助下行俯卧位通气的效果及护理体会,为推广烧伤翻身床在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实践支持。【方法】对5例ARDS患者在烧伤翻身床辅助下实施俯卧位通气,观察患者翻身床相关并发症,氧合改善等指标。【结果】应用烧伤翻身床辅助俯卧位通气后患者氧合明显改善;护士翻身工作的劳动强度有所减轻减;在护理工作中未出现翻身床相关不良事件,5例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烧伤翻身床辅助下俯卧位通气,降低了护理工作强度,减少了护理相关的不良事件,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了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自制俯卧枕,提高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内填充术后患者面朝下俯卧位的舒适度的效果。方法按时间段将70例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自制俯卧枕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俯卧位护理。分别观察2组患者俯卧位持续时间和俯卧位睡眠持续时间,比较2组患者俯卧过程中是否舒适,有无头颈痛、胸痛、胸闷、腰痛、手臂疼痛等不适症状出现以及疼痛不适的程度。结果经临床观察和统计学数据分析,实验组患者能更好地配合治疗,无俯卧位护理不当引发的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俯卧位持续时间长,出现上述疼痛不适症状明显减少、减轻,P〈0.01。结论使用俯卧枕可减少、减轻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内填充术后因持续俯卧位引起的疼痛不适,患者感觉舒适,能按要求保持面朝下俯卧位。  相似文献   

11.
总结1例Bentall术联合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如下。严密监测心功能,预防右心功能衰竭:目标导向式容量管理,及时调整左心室辅助装置的泵速;间歇性一氧化氮吸入治疗,维持稳定的肺动脉压力;避免电解质紊乱,纠正心律失常。严密监测凝血功能,预防出血与血栓形成。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患者术后13 d顺利转入普通病房,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施严密的ECMO血泵观察,控制流速,开展凝血功能监测,同时进行ECMO管路护理、循环系统监测,并预防血栓,保障ECMO治疗措施顺利实施。精心实施俯卧位通气护理,通过镇静,合理安排俯卧体位,加强气道管理,预防压力性损伤,防止俯卧位通气安全风险。最终完成VV-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对1例因溺水并发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与护理。  相似文献   

13.
张婷 《当代护士》2018,(2):113-114
归纳俯卧位通气的作用原理、实施步骤和护理要点,指导PICU护士正确运用俯卧位通气。主要包括护理评估,严密监护、俯卧位护理、俯卧位后护理、气道护理等。认为在俯卧位通气实施过程中,PICU护理人员需严格掌握其实施方法,密切监测。尽早发现及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保证俯卧位通气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26例重度ARDS患者持续床旁血液滤过同时行俯卧位通气的实施方法和护理措施,为ICU护士在持续床旁血液滤过同时行俯卧位通气提供理论及实践支持。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10月~2016年12月ARDS患者26例,对患者实施持续床旁血液滤过同时行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过程及方法进行观察总结。结果:通过对ARDS患者采取持续床旁血液滤过同时行俯卧位通气治疗护理,患者无意外和护理操作并发症发生,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氧合和预后,26例患者中有24例病情平稳后转至普通病房,2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脓毒症休克死亡。结论:对持续床旁血液滤过同时行俯卧位通气的患者,为保证患者的安全,除了掌握一种既简便又省时、省力的俯卧位通气操作流程外最重要的是做好风险因素的评估和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到预防为主;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祁世曼 《护理研究》2013,27(2):151-152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在心脏术后顽固性低氧血症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6例心脏术后发生顽固性低氧血症病人给予俯卧位通气及相关护理措施。[结果]经俯卧位通气治疗后病人顽固性低氧血症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顺利转出重症监护病房(ICU)。[结论]俯卧位通气及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改善病人顽固性低氧血症症状,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监测护理。方法2003年12月~2005年4月肾移植术后CMV肺炎合并ARDS患者34例,在早期抗病毒治疗、免疫抑制剂的调整、使用免疫增强剂及营养支持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的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在通气期间做好心理护理、管道的护理、患者的监测、不良反应的预防护理。结果34倒患者中23例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有效,好转出院,治疗有效率为67.6%;11例患者疗效欠佳,行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其中3例治愈出院,8例死亡。通气治疗过程中出现面部皮肤压迫损伤7例,鼻黏膜干燥、糜烂、出血8例,胃肠胀气6例,气压伤5例。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期间做好患者的监测是确保无创通气成功的重要环节,而正确护理是减少无创通气的并发症及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重度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2017年1月—2018年8月入住本科的18例中重度ARDS患者采用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密切监护,积极预防并发症。结果本科18例中重度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后取得了良好效果:10例病情好转后转普通病房继续治疗,5例放弃治疗而死亡,3例病愈出院,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有助于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降低死亡率,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实施方案。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进行系统文献检索并进行证据的筛选、质量评价和证据提取及汇总;通过专家论证法对原始证据进行筛选,纳入具有临床可行性及适用性的证据,初步形成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实施方案;采用德尔菲函询法进一步修订完善方案,以保证该方案的可实施性及临床有效性。结果:构建了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实施方案,共包含33个条目。结论:基于文献研究及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的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实施方案具备科学性、可行性、适用性,使俯卧位通气治疗过程更加规范化,可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肥胖患者在心脏术后发生低氧血症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 总结5例肥胖患者在心脏术后发生低氧血症行俯卧位通气的治疗情况,重点分析其护理要点与措施。结果 5例患者低氧血症皆改善,成功拔出气管插管,从重症监护室转至普通病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肥胖作为俯卧位通气治疗的相对禁忌证,密切做好生命体征观察和镇痛镇静处理,针对性做好肥胖患者的体位管理、皮肤护理、呼吸系统护理等,也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氧合,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循证护理改善俯卧位通气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对50例需要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患者针对其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寻找该研究领域的实证,确定和实施循证护理.结果:循证护理可有效预防俯卧位通气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结论:应用循证护理能减少俯卧位通气治疗中并发症的产生,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