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性即理”思想不仅论证了作为儒家道德的核心价值---仁义的根源与形上依据,即人性之善源于天理,是存在于天下万物的“所以然之故”,也是人日常生活的“所当然之则”,呈现出化当然为必然的趋向,而且揭示了其伦理本性在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赋予了社会伦理以客观必然性以及对社会个体的先在规定性,论证了社会伦理的普遍性与有效性。从社会伦理到个体德性无不在天理的客观必然性的统摄下,实现了个体道德与社会伦理的统一。朱熹以“心与理一”命题的阐发,诠释了道德的本质是主体性与规范性的合一,确立了道德的自律原则。  相似文献   

2.
佛教伦理本质上是“和”的伦理,和谐在佛教生命伦理思想中处于重要地位,佛教伦理以缘起论为其道德哲学基础,以心灵的道德和谐为根本,由心的外在呈现和人的社会关系及与自然界关系的存在方式的不同,表现为人与人的道德和谐?人与自然的道德和谐,其内在的生命伦理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构成当代中国生命伦理学建构的一种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医者的道德前景,必须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扩展到“公民的道德”.这样的职业伦理学才与医学地位相一致,与作为人类理性的生命伦理学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1 人的生命之界定“人的生命”与“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人的生命只是人的一种属性 ,作为个体存在的人除此之外 ,还具有其他多方面的规定性 ,如充当特定的社会角色、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循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等。但是 ,二者又相互联系 ,人的生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 ,失去了生命 ,人就不能称之为人。人的生命是相对于动植物及其他形式的生命而言的。早在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对此进行了分析 ,并把“理性灵魂”作为人的生命的特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人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肉体与心灵 (精神 )的有机统一 ,每一…  相似文献   

5.
恩格尔哈特的《生命伦理学基础》是西方生命伦理学的经典之作,他用后现代的多元视域,尝试为俗世伦理学的道德实践构建“程序道德”,为道德“异乡人”找到沟通渠道。但是,基于“理性人”认知下的西方的生命伦理学仍有偏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视阈,对西方生命伦理以“人”为中心的视角、道德的建构以及中西医文化落差境遇予以批判性审视。  相似文献   

6.
医德塑造是医者灵魂的塑造,人的品质塑造。通过讨论价值理性基础——塑信念的皈依之心、价值感知基础——塑医学的专业精神、价值情感基础——塑生命的仁心情怀,提出从内心深处开展"心灵手术",如正确认识信念;医学专业精神是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基础,敬业才能精业;培养仁爱之心,首重尊重生命;培养对生命的爱心等,夯实医德塑造之本。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主体性生命文化范型的诞生及其主体性生命文化范型的辨证法以及历史性悖论,讨论了主体性与奴役性的相反相成、理性还原为计算理性和工具理性的不可逆转,彰显出社会性生命文化范型在伦理导向上与前者相比的优越性.社会性生命文化范型彰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和依赖性,把生命的社会价值置于比个体功利价值更高的序列.并从生命主体间社会性认同的多重起源、历史、制度和道德维度以及物质和政治蕴含三个方面论述了社会性生命文化范型的核心范畴:生命主体间社会性认同.通过不断探索支撑个体和群体生命主体间认同意识的多样历史元素以及关注生命文化的认识论、伦理学和本体论意义的路径来建构社会性生命文化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部分护理人员出现了良心缺失的现象,在护理人员学校教育期间,通过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融人职业良心教育,培养护生的仁爱之心,和对病人、护理事业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从而树立护生职业良心信念。  相似文献   

9.
社会医学化与医学生生命教育的情感基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社会医学化的发展主要是基于技术的逻辑和资本的逻辑。技术的“去人化”和资本的逐利性导致现代医学在“物”的方面与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组成部分,生命教育应该以人的生命情感为基点,加强同情、尊重、关怀等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的养成,以情感的力量驾驭“物”的扩张,这是涵养医学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市场从一种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方式,演变为一种无孔不入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引发了道德问题。迈克尔·桑德尔提出对于“市场社会”来临后道德失序的担忧,并期望唤起“金钱作用的边界在哪里”的思考,以“观照共同的善”来重建道德秩序。对此,李泽厚从中国传统社会的“情理结构”出发,主张用“情感”为金钱划定底线和边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情感关系的和谐。这种情、理之辩,体现了东西方“礼治”和“理制”的传统差异。辩证对待他们的观点和立场,可以为新时代道德教育和社会和谐寻找建设性路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制造和创造概念的历史梳理,揭示了“制造人”这一概念之所以产生的理论逻辑和内在矛盾。并且通过对近代以来理性创造观念的历史演变的讨论,揭示了通过“改造身体”来“创造人”的观念的道德哲学基础。最后,在“制造活动”内在矛盾的基点上揭示了人类基因技术所可能带来的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12.
和谐医患关系的“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琳 《医学与社会》2009,22(5):25-26
通过对医患矛盾的经济成因分析,发现其深层次的根源在于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有限性”。但由于其双方最终利益的一致性,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阐述了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融合途径,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3.
由于康德主要是以理性法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在很多人看来,这意味着它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对于相关的行动者们来说是普遍的、不偏不倚的,而作为重要参考条件的特殊性要素,如人的存在情境、心理状态、私人化关系等都被不恰当地忽略掉了,从而导致行动者做出的道德判断也是迟钝的、不准确的。究其根源,批评者们认为这主要在于康德贬低乃至忽视了以“同情”为主的自然情感。本文将首先指出,以“同情”作为道德动机很可能是无效的,甚至会导致破坏道德属性的后果;其次,在实际的道德判断中情感并不比理性更准确,因此,康德主张以理性为道德判断的基本能力,同时要控制并调解情感;再次,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以“同情”为核心的自然情感并没有丧失其应有的地位,它配合理性决定着道德判断的敏感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生命伦理学与传统医学伦理学都是医学伦理学的一部分 ,都是医学伦理学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形式 ,反映了伦理思想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和水平 ,生命伦理学是对传统医学伦理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既继承了传统医学伦理学“关心维护生命”的思想 ,但更提供“发展生命、完善生命”的条件 ,建立了“健康美好生命”的原则 ,而且把人与道德关系扩大到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 ,也协调了“义利准则和价值” ,并使之从个体水平发展到人类和生态的水平。生命伦理学与传统医学伦理学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 ,由于科学基础和人类文化水平的不同 ,两者存在异…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以来,道德领域出现了所谓的“滑坡”、“失范”、“退步”等现象。面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一些人禁不住回想起建国初期50年代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建国初期社会的道德风尚究竟如何,怎样历史地评价那一时期的道德教育、道德建设,是学术界应予认真关注和探究的重要课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试在对建国初期道德教育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揭示这一时期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理性缺陷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历史启示,从而为新时期的道德教育提供借鉴。一建国初期,新中国的诞生使举国上下沉浸于欢…  相似文献   

16.
(续 2 0 0 3年第 2期 )4 生命整体与自然生命整体与自然 (天时地理之合 )的协调 ,今称之为人天观。古谓之曰 :“人生于地 ,命悬于天 ,天地合气 ,命之为人。”又曰 :“天复地载 ,万物悉备 ,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把生命整体作为宇宙整体的一部分来研究 ,开创中国人天观的认识论基础 ,庄子曰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生命整体与自然相应则“万化安” ,“百骸理” ;逆之则六淫 ,“先自经络流入 ,内合于脏腑”(《三因极一方论》) ,疾病丛生。研究整体与自然的关系 ,是…  相似文献   

17.
动物没有道德,但这并不能否定德性是以人的生命形式为基础?人从不会使用语言?无法进行概念推理的婴儿成长为成熟的实践推理者,离不开人的生物学基础;成熟的实践推理者在道德推理中要保持人的同一性,也离不开人的动物性身体?承认德性的生物学基础,才有可能厘清德性与理性的关系,并走出理性主义道德哲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即康德的道德教育和训练的方法,认为纯粹德性是人类的本性,它指向内在的善良意志,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到德性的本性,把先验的自在德性扬弃为自为的德性。胡弗兰德在《医德十二箴》指出:“医生……不要追求名誉和个人利益,而要忘我的工作来救治别人,救死扶伤,不应怀有别的个人目的。”也就是说,康德的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所达到的按照理性实践的人与医德的内在要求有某种契合。作为道德教育和训练的方法,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对医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性假设”是人文社会学科发展不可回避的理论逻辑前提。管理学与教育学分别极端地反映了人类“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终极诉求,因此尽管各自有诸多的人性假设,但最终却可以概括性地归纳为“效益人”和“圣贤人”假设。高等教育管理学脱胎于管理学与教育学,其人性假设因其总是处于“效益人”和“圣贤人”的两难困境之中,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摇摆徘徊,从而导致高等教育管理的异化,也阻碍了学科自身的发展。高等教育管理目标及其主客体的特殊性说明管理学与教育学中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不再适用,只有在“主体间性”的指引下导入“沟通理性”才有可能使高等教育管理走出尴尬处境,而“沟通理性”基础之上的人性预设必然也只能是“自由人”。  相似文献   

20.
“思无邪”是孔子诗学的核心。中国诗学一开始就因为儒家政治功利之心的强行介入而染上了道德教化的理性之光 ,成为政治诗学和哲性诗学的模式 ,表现出文学处于萌芽状态时期文学批评的幼稚性。孔子的美学观念和文体意识是模糊和游移的 ,而且他竭力回避“诗言志”的说法 ,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诗言志”的本体性 ,把《诗》混同于其它文献 ,以文献意识评判《诗》 ,根本就没有纯然的诗学阐释意识 ,其批评的样态也必然是泛文化的意义 ,诗学没有获得文学的独立地位。这种以其“仁”道观为哲学依据的诗美标准 ,规范了其诗歌批评的极端的道德功利主义性质 ,而走离了审美本体的意义。这种诗美观对中国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强劲的负面影响 ,几乎成为一切文艺批评的根本准则,并内化为中国人稳定的美感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