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IPMN-B)是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IPNB)的一种病理类型,近些年才逐步被临床、影像及病理科医生所认识,特别是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将IPNB作为一组独立的疾病列出之后~([1])。IPNB  相似文献   

2.
<正>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iary tract,IPMN-B)是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IPNB)的一种病理类型,临床罕见,是一种恶变率较高的良性病变,其特征是管腔内乳头状肿块伴有胆管阻塞和扩张。这些低度恶性肿瘤的一部分分泌大量黏蛋白,可改变胆汁的正常流动,从而导致肝内和肝外胆管扩张。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近期收治1例肝内胆管IPMN-B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IPMN-B)是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IPNB)的一种病理类型,近些年才逐步被临床、影像及病理科医生所认识,特别是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将IPNB作为一组独立的疾病列出之后~([1])。IPNB可分为有分泌功能的和无分泌功能的两种类型,其中有分泌功能者,即IPMN-B占28%~37%,无分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0年8月至2020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40例IPNB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9例,女21例;年龄为(60±14)岁。病人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和血液检验,判断肿瘤位置和范围,评估其可切除性。根据病...  相似文献   

5.
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duct,IPMN-B)是一种少见的胆道系统疾病,为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bile duct,IPNB)的一种病理类型。向胆管腔内外生性生长的乳头状肿瘤分泌大量黏液而堵塞胆管造成肝内外胆管囊状扩张或肝内囊性肿块为其临床病理特征,根据乳头状肿瘤发病部位可将IPMN-B分为中央型、外周型和混合型。由于其病理特征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IPMN-P)相似,根据组织学形态可分为胰胆型、胃型、肠型和嗜酸细胞型4个亚型。IPMN-B常伴有肝内胆管结石,可累及肝内外胆管的任何部位,可为多灶性病变,通常为非浸润性生长,病理分为胆管上皮的低、中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属癌前病变,应当积极手术治疗或内镜治疗,通常预后较好。对多灶性或双侧IPMN-B病变以及晚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的病人具有肝脏移植指征。  相似文献   

6.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是一类少见的胆道肿瘤,以肿瘤细胞在胆管内呈乳头状或绒毛状生长、胆管扩张,部分合并黏液分泌为特征。IPNB术前诊断困难,病史以腹痛、黄疸、胆管炎常见,如能够对其临床特点有深入的认识,有可能提高术前的诊断率。IPNB目前仍在病理学定义上仍存在争议,乳头状胆管癌是否归属于IPNB仍无定论。病理上可合并多发且性质不同的病变,应注意浸性型癌的比例。病理学分类上胰胆管亚型提示预后较差,黏液核心蛋白(mucin core protein)-1是最重要的免疫组化指标。IPNB影像学检查有其固有的特点,通过联合CT、MRCP检查有可能在术前判断是否存在浸润性癌,从而对手术方式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手术切除是目前的首选治疗方式,IPNB患者术后的总体预后较胆管癌好。  相似文献   

7.
正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将胆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IPNB)作为一组独立的疾病列出~([1])。IPNB分为有分泌功能和无分泌功能肿瘤。其中有分泌功能者占28%~37%,称之为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BT-IPMN),无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乳头状瘤(IPNB)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IPNB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13例IPNB中发生于右叶肝内胆管6例,左叶肝内胆管4例,近肝门处胆管3例。11例表现为扩张的肝内胆管内形态多变的结节或肿块,3例单发,8例多发;CT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边界欠清,动态增强呈轻~中度持续强化,强化不均匀,边界变清晰,病灶周边仍见较完整的胆管壁。另外2例CT平扫表现为中度扩张的胆管内壁毛糙如绒毛状,平扫较胆汁呈稍高密度,增强轻度强化。13例均见肝内胆管呈弥漫性或局限性不同程度扩张,5例肿瘤所在胆管呈“动脉瘤”样扩张。结论IPNB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对其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影响恶性病人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33例IPNB病人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术后随访资料。比较不同组织学分级及不同解剖分型病人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分析影响恶性IPNB病人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良性组相比,恶性IPNB病人年龄较大(P=0.050),CA19-9的中位数水平更高(P=0.004),术前CT或MR检查提示胆管内肿块比例更高(P=0.027),手术切除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恶性病人的总生存率低于良性组(P=0.012)。肝内型、肝外型与弥漫型IPNB病人在术前腹痛症状(P=0.013)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复发是恶性IPNB病人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结论改良解剖学分型能够一定程度上指导临床制定手术切除范围,恶性IPNB病人预后相对较差,术后复发与恶性IPNB病人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ٵ�������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主要包括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 ,临床上常见对两种疾病概念的混淆 ,亦有者将多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作为同一疾病。经过进一步研究 ,临床和病理学家已经取得一致意见 ,认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不是同一概念 ,其临床、病理学和生物学特点各不相同 ,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是乳腺增生症多种病理组织学形态改变的一个类型。乳腺增生症是妇女最常见的一种因内分泌功能失调所致乳腺上皮和间质增生和复旧不全所引起的非炎症性、非肿瘤性乳腺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