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与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对感染性休克病情程度及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ICU危重患者58例,其中29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组,29例非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第1、3、5d的外周血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以及白细胞(WBC)指标;经过治疗后,再将两组患者转出ICU病房的第1、3、5d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治疗第1、3、5d的PCT、CRP、IL-6、IL-8以及WB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的PCT在入院第1d最高,之后随着治疗该指标逐渐降低,而CRP、IL-6、IL-8以及WBC水平在入院第3d达到最高值,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与入院时间无明显联系(P0.05)。观察组患者出ICU后第1d的PCT明显下降,第3d的CRP、IL-6、IL-8以及WBC水平也明显下降(P0.05)。结论血清钙素原可显著反应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同时也是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效果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黄伟平  胡北  江稳强  曾红科 《广东医学》2012,33(14):2083-2084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其动态变化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程度判断及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ICU危重患者78例,按有无感染性休克分为观察组(39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和对照组(39例非感染性休克患者)。两组患者均在治疗第1、3、5天分别测定其外周血PCT、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WBC)指标,并进行比较。经积极临床干预好转后,分别于出ICU后的第1、3、5天再检测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治疗各时间点PCT、CRP、IL-6、IL-8及WBC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PCT在入院第1天最高,随治疗的进展逐渐下降,而CRP、IL-6、IL-8及WBC在入院第3天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PCT、CRP、IL-6、IL-8及WBC水平与治疗时间无明显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出ICU后第1天即明显降低(P<0.05),CRP、IL-6、IL-8及WBC也逐渐下降,在出ICU后第3天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PCT、CRP、IL-6、IL-8及WBC无明显下降(P>0.05)。结论 PCT及其动态变化能反映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亦可作为临床疗效评价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进一步探讨维胺酯胶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 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口服维胺酯胶囊75 mg/d,4周为1个疗程,2~3个疗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ad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治疗前后IL-8及sICAM-1水平.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L-8和sICAM-1均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均<0.01),应用维胺酯胶囊治疗后,患者血清IL-8和sICAM-1均明显下降(P均<0.01).结论血清IL-8和sICAM-1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维胺酯胶囊可降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L-8和sICAM-1水平.  相似文献   

4.
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肺炎患者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肺炎患者炎性因子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氧分压(PO2)的影响.方法 6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静脉滴注.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两组血清炎性因子IL-6、IL-8、TNF-α含量以及CRP、白细胞计数、PCO2、PO2水平.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总体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及治疗后7 d治疗组IL-6、IL-8、TNF-α及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及治疗后7 d治疗组以上四项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及治疗后7 d治疗组白细胞计数、PCO2、PO2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及治疗后7 d治疗组以上三项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必净治疗重症肺炎疗效显著,可抑制早期炎性因子释放,下调炎性递质水平,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使已受损的组织脏器得到修复,起到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评估感染性休克病情程度及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98例危重患者,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和出重症监护室第1、3、5天的外周血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WBC)。结果:观察组患者开始治疗后的第1、3、5天的各临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降钙素原在入院的第1天处于最高水平,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在入院第3天时最高。对照组患者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水平和治疗时间没有明显关联(P>0.05)。观察组患者的降钙素原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出现明显降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水平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逐渐降低,在患者出重症监护室的第3天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清降钙素原能够有效反映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同时也是感染性休克治疗效果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的水平,阐明其在CAP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选择127例CAP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127例CAP患者以合格痰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分为细菌培养阳性组(n=54)与细菌培养阴性组(n=73);根据重症肺炎诊断标准将细菌培养阳性组患者分为重症肺炎组(n=13)和非重症肺炎组(n=41)。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PCT水平、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治疗后第8天,细菌培养阳性组、细菌培养阴性组和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血清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8天,细菌培养阳性组和细菌培养阴性组研究对象血清PCT水平低于入院后第1天(P<0.05);重症肺炎组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非重症肺炎(P<0.01),重症肺炎组患者WBC计数、NEUT%和CRP水平虽均高于非重症肺炎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细菌培养阳性为诊断细菌感染的金标准,血清PCT水平诊断细菌性CA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优于NEUT%和WBC计数。结论:血清PCT水平对诊断CAP有一定的辅助价值,可指导判断CAP是否为细菌感染、评估肺炎的严重程度和停用抗生素的时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抗生素降阶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0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给予两组患者抗生素降阶梯治疗,同时动态监测研究组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并根据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比较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IL-6]水平,以及实验室指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IL-8、hs-CRP、IL-6)复常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血清IL-8、hs-CRP、IL-6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复常时间、白细胞计数复常时间、降钙素原复常时间、IL-8复常时间、hs-CRP复常时间、IL-6复常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抗生素降阶梯治疗期间动态监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可更快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香菊胶囊对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70例AR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5mg/次,1次/d,布地奈德鼻喷剂1~2喷/次,2次/d喷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香菊胶囊3粒/次,3次/d,两组均连续用药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IgE、IL-4、IL-8水平及EOS计数。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IgE、IL-4、IL-8水平及鼻腔分泌物EOS计数明显下降,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香菊胶囊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及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AR,能够显著改善血清中IgE、IL-4、IL-8水平,从而改善机体细胞免疫状态,降低鼻腔分泌物EOS计数,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香菊胶囊服用方便,毒副作用低,可作为治疗AR的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18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GCS评分≤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患者伤后第1、3、5 d血清中s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亚低温患者组第3、5 d血清中的sICAM-1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sICAM-1的表达,有助于减轻颅脑外伤后的脑炎症反应所致的继发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挫伤患者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白细胞介素-8(IL-8)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分别将肺挫伤、单纯肋骨骨折及健康体检者设为肺挫伤组(n=98)、肋骨骨折组(n=70)和对照组(n=68);比较三组对象第1天、第3天、第7天血清sTREM-1、IL-8水平及其在肺挫伤患者血清中的动态变化情况.肺挫伤组再依据病情分为轻度组(n=30)、中度组(n=45)和重度组(n=23);根据1个月后愈合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80)和预后不良组(n=18),比较不同病情及不同预后肺挫伤患者第1天、第3天、第7天血清sTREM-1、IL-8水平,分析其对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肺挫伤组及肋骨骨折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sTREM-1、IL-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肺挫伤组高于肋骨骨折组(P<0.05),第3天及第7天低于第1天,第7天低于第3天(P<0.05);肺挫伤中度组及重度组不同时间点血清sTREM-1、IL-8水平高于轻度组(P<0.05),且重度组高于中度组(P<0.05),第3天及第7天低于第1天,第7天低于第3天(P<0.05);预后不良组不同时间点血清sTREM-1、IL-8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且第3天及第7天低于第1天,第7天低于第3天(P<0.05);血清sTREM-1、IL-8单独及联合评估肺挫伤预后的AUC分别为0.761、0.751、0.860(P<0.05).结论:肺挫伤患者血清sTREM-1、IL-8明显上调,且水平越高,肺挫伤越重,预后越差,二者均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IL-6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siCAM-1)、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对照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测定急性脑梗死组患者发病后1天、3天、7天及14天和30例健康对照人群的血清siCAM-1、IL-6浓度。结果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第1天血清siCAM-1、IL-6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大梗死灶患者组血清siCAM-1,IL-6浓度显著高于中梗死灶患者组和小梗死灶患者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缓解期患者血清siCAM-1,IL-6浓度水平仍然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血清siCAM-1、IL-6的水平明显升高;血清sICAM-1、血清IL-6的浓度与脑梗死的体积呈正相关;sICAM-1及IL-6水平升高可能是脑梗塞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和sICAM-1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sICAM-1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其在脑缺血炎性病理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发病3 d以内的符合试验入选标准的脑梗死患者32例,同时收集相匹配的同期体检者30例,分别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6和sICAM-1浓度。其中11例发病24 h内入院的患者进行血清IL-6和sICAM-1水平动态观察(发病第1 d,第3 d和第6 d)。所有脑梗死患者依据发病后48~72 h的CT检查结果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 发病3 d内[测定时间距发病时间平均为 (47.4±5.6) h] 脑梗死患者血清IL-6浓度和sICAM-1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52.1±31.7) pg/ml vs. (135.4±18.3) pg/ml 和 (363.6±48.4) ng/ml vs. (227.2±30.1) ng/ml, P<0.01]。IL-6和 sICAM-1浓度随发病后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IL-6浓度在发病第1 d [(364.5±29.7) pg/ml] 与第3 d[[(345.7±28.9) pg/ml] 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第6 d[(308.3±26.8) pg/ml]较第3 d明显降低 ( P<0.01);sICAM-1浓度在发病第1 d[(383.9±56.1) ng/ml], 第3 d[(354.6±40.8) ng/ml]和第6 d [(316.7±32.3) ng/ml] 三个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IL-6和sICAM-1浓度至第6 d时仍高于对照组 (P<0.01)。发病3 d内血清IL-6及sICAM-1水平均和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 (r=0.368, P<0.05和 r=0.594,P<0.01),血清 IL-6浓度和sICAM-1浓度呈正相关 (r=0.453,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和sICAM-1水平升高,二者可能参与了脑缺血炎性病理损伤,sICAM-1的升高可能与IL-6升高有关,二者血清水平值可能能够反映脑缺血后炎性病理损伤的程度和脑梗死体积大小。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sICAM-1与sE-selectin含量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测定10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病第1、3、5、10天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sICAM-1、sE-selectin的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sICAM-1、sE-selectin的浓度在发病第1天即升高,第3天达到高峰,第5天开始下降,第10天显著下降,各时间点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46.63、42.52,t=5.07~18.07,P〈0.01);大梗死灶病人组血清sICAM-1、sE-selectin水平高于中梗死灶病人组和小梗死灶病人组(F=56.23、47.64,t=4.74~9.26,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诱导血清sICAM-1、sE-selectin水平升高,随病程动态变化,且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血清中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浓度和Th1/Th2极性偏移的关系以及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检测32例RA患者和25例正常人外周血血清中sICAM-1、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和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10的浓度,以IFN-γ/IL-10比值直接反映Th1/Th2极性偏移状态,并作差异性比较,进一步分析sICAM-1与Th1/Th2极性偏移及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1)RA活动期组血清sICAM-1和IFN-γ浓度水平显著高于RA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而IL-10的水平则显著低于RA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RA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sICAM-1、IFN-γ及IL-10的浓度水平无显著差异性(P〉0.05);(3)RA活动期组sICAM-1浓度水平与IFN-γ、IL-10浓度水平及INF-γ/IL-10比值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l=0.815,r2=0.739,r3=0.681);(4)RA活动期组血清中sICAM-1浓度水平与DAS28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r=0.833,P〈0.01)。结论RA患者外周血血清中存在着高水平的sICAM-1,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失衡,并发现其分泌模式是朝着r11|11细胞偏移,表现为Th1型细胞因子处于相对优势,由此证实RA患者血清中sICAM-1的异常升高与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失衡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共同参与了RA的发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重症肺炎患者接受利奈唑胺治疗后血小板生成能力及血浆中血小板调控因子水平的变 化。方法??选取 2016 年 10 月—2017 年 10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收治的成年重症肺 炎患者 32 例。给予利奈唑胺治疗,在用药前 1 天、用药第 3 天及停药后第 3 天分别采集血浆标本,采用酶联 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 -3(IL-3) 、白细胞介素 -11(IL-11) 、血小板生成素(TPO) 等促血小板生成因子的水平,测定血小板计数、阳性网织血小板比例及平均血小板体积等指标反映患者血小 板生成能力。结果??接受利奈唑胺治疗后患者未出现明显的血小板计数减少及肝肾功损伤等严重不良反应。 与用药前 1 天比较,用药第 3 天患者血浆 IL-3、IL-11 及 TPO 等促血小板生成因子水平降低( P <0.05) ,阳 性网织血小板比例降低( P <0.05) 。停药后第 3 天患者血浆中 IL-3、 IL-11、 TPO 及阳性网织血小板比例回升, 与用药前 1 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利奈唑胺可降低血浆 TPO 在内的多种促血小板 生成因子水平, 抑制骨髓血小板生成能力。停药后利奈唑胺介导的血小板抑制效果可迅速地恢复。  相似文献   

16.
彭川  韩文龙  邱渊 《海南医学》2016,(18):2956-2958
目的:观察重症肺炎患者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9例重症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病程第10天的临床转归,将其分为好转组59例和恶化组40例。分别在患者病程第1、5、10天,检测其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IL-6、IL-10的水平,同时统计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并分析CPIS评分与IL-6、IL-10的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第5天和第10天时,好转组血清中IL-6水平分别为(43.18±16.79) pg/mL和(26.88±7.65) pg/mL,明显低于恶化组的(49.77±14.26) pg/mL和(39.73±8.12) pg/mL;好转组肺泡灌洗液中IL-6水平分别为(70.43±28.65) pg/mL和(35.17±9.81) pg/mL,明显低于恶化组的(81.52±20.14) pg/mL和(72.17±19.81) 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好转组和恶化组患者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IL-6水平均随着时间推移出现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天和第10天好转组患者血清中IL-10水平分别为(5.21±1.77) pg/mL和(3.63±1.54) pg/mL,明显低于恶化组的(9.76±3.11) pg/mL和(13.16±3.82) pg/mL,好转组肺泡灌洗液中IL-10水平分别为(7.75±1.8) pg/mL和(4.13±1.21) pg/mL,明显低于恶化组的(12.17±3.26) pg/mL和(15.82±4.88) 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患者血清IL-10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恶化组患者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IL-10的水平则持续性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PIS评分与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IL-6、IL-10的水平均呈明显的正相关(95%CI=0.8118~0.9992,P=0.0018;95%CI=0.9539~0.9998,P=0.0002)。结论动态监测重症肺炎患者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IL-6、IL-l0的水平及变化趋势,能够反映患者预后情况,值得在临床中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动态变化对病情判断的价值。方法对30例AP患者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15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15例,对照组15例为健康志愿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和IL-6水平。结果 (1)入院第1天两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随后MAP组逐渐下降,第7天降至正常;SAP组血清TNF-α水平则持续升高,第3天达峰值;第3、7、14天SAP组明显高于MAP组(P<0.05)。(2)入院第1天两组患者血清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入院第3天两组血清IL-6水平均显著升高并达峰值,并分别于第7和14天降至正常,第3、7天血清IL-6水平SAP组明显高于MAP组(P<0.05)。结论血清TNF-α和IL-6水平变化与AP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入院第3天两者的水平可作为AP病情程度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96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咪达唑仑组,基础治疗相同,所有患者维持理想镇静深度(Ramsay镇静评分Ⅲ~Ⅳ级)。治疗后1、3、5 d监测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和IL-8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1天PaO2、PaO2/FiO2及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3、5 d丙泊酚组和咪达唑仑组患者相比,PaO2和PaO2/FiO2显著改善,同时血浆TNF-α、IL-6、IL-8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与咪达唑仑相比,能明显改善ARDS患者症状并显著降低其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全身低能量光疗(LLLT)对重度烧伤大鼠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烧伤组、烧伤后单次短时光照组、烧伤后单次长时光照组和烧伤后多次短时光照组,每组10只.单次短时光照组、烧伤后单次长时光照组、烧伤后多次短时光照组大鼠在烧伤后均给予低强度LED光(640 nm)照射全身,分别照射5 min/d、15min/d、5 min×3次/d.各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前1d,造模后即刻,造模后第1、3、7、14天取尾静脉血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的含量,计数静脉血白细胞;并于造模后第3、7、14天测量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造模后第1天时单纯烧伤组及烧伤后单次短时光照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升高(P<0.05),而烧伤后单次长时光照组及烧伤后多次短时光照组分别于造模后第1、7天时升高(P<0.05);各组大鼠血清IL-1β含量均在造模后第1天时下降(P<0.05),后逐渐恢复,但恢复速度不一;单纯烧伤组及烧伤后多次短时光照组大鼠血清IL-6含最均在造模后第1天时升高(P<0.05),后下降,但单纯烧伤组下降幅度大于烧伤后多次短时光照组,而烧伤后单次短时光照组于造模后第3天升高后下降,烧伤后单次长时光照组呈持续升高态势(P<0.05).单纯烧伤组及烧伤后单次长时光照组大鼠静脉血白细胞计数均于造模后第1天时升高并维持(P<0.05),其余各组白细胞计数无明显改变.烧伤后单次短时光照组、烧伤后单次长时光照组和烧伤后多次短时光照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单纯烧伤组(P<0.05).结论 全身LLLT可改善严重烧伤大鼠血清炎症因子TNF-d、IL-1β、11-6的含量及静脉血白细胞计数,促进创面愈合,且不同照射模式所产生的效果不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象皮生肌膏对肛瘘术后模型大鼠创面中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象皮生肌膏治疗组(简称象皮生肌膏组)、湿润烧伤膏对照组(简称湿润烧伤膏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采用生理盐水治疗,象皮生肌膏组、湿润烧伤膏组分别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动态观察4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水肿及第5、10天大鼠创面组织中IL-8、TNF-α蛋白水平表达情况。结果象皮生肌膏组与湿润烧伤膏组治疗后的第7、10、14天大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象皮生肌膏组治疗后的第7、10、14天大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湿润烧伤膏组(P<0.05)。象皮生肌膏组与湿润烧伤膏组治疗后的第3、7、10、14天大鼠创面水肿积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象皮生肌膏组治疗后的第3、7、10、14天大鼠创面水肿积分明显低于湿润烧伤膏组(P<0.05)。象皮生肌膏组与湿润烧伤膏组治疗后的第5、10天大鼠创面中IL-8、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象皮生肌膏明显提高肛瘘术后模型大鼠创面的愈合率,降低大鼠创面水肿情况,降低大鼠创面中IL-8、TNF-α蛋白表达水平,象皮生肌膏促肛瘘术后创面愈合及减轻创面水肿的机制可能与降低创面中的炎症因子IL-8、TNF-α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