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脑卒中后残存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使患者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及独立生活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其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节技术,通过脉冲磁场作用于特定大脑皮层,改变皮质细胞的膜电位,使之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rTMS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有积极作用,其疗效与介入时期、作用靶点、刺激模式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有关。本文概要介绍rTMS用于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详尽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观察组对健侧大脑皮质M1区进行1 Hz的rTMS,对照组予假刺激。治疗前后采用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Hong Kong edition of functional test for the hemiplegic upper extremity, FTHUE-HK)、Fugl-Meyer评定法(Fugl-Meyer assessment, FMA)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FTHUE-HK、FMA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低频rTMS作用于健侧半球M1区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存在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治疗效果有限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近年来,将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应用于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已成为神经康复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具体刺激模式及刺激参数的选择尚未有临床指南推荐。文章主要对阳极tDCS、阴极tDCS、双侧tDCS刺激在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经颅磁刺激模式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54例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假刺激)、高频重复经颅磁治疗(rTMS)组(常规康复治疗+10 Hz rTMS)、间歇性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治疗(iTBS)组(常规康复治疗+iTBS),1次/d、6 d/周、持续3周;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下肢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PT)及其比值(F/E),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平衡功能及下肢伸膝肌群痉挛情况,采用磁刺激仪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患侧下肢膝关节屈伸肌PT、F/E、FMA-LE评分、BBS评分、MAS评分、MEP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rTMS组和iTBS组患者患侧下肢膝关节屈伸肌PT、F/E、FMA-LE评分、BBS评分升高(...  相似文献   

5.
李吉旭  张林  郭延林  梁浩 《河北医学》2022,(10):1712-1719
目的:系统评价10Hz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检索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10Hz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man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项RCTs,共1045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FMA水平明显更高[MD=8.56,95%CI(6.59,10.54),P <0.00001]、MEP潜伏期水平明显更低[MD=-0.35,95%CI(-0.47,-0.23),P <0.00001]、CMCT水平明显更低[MD=-1.06,95%CI(-1.63,-0.49),P=0.00003]、MBI水平明显更高[MD=9.29,95%CI(7.42,11.16),P <0.00001]。结论:10Hz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6.
陈奕杰  余茜  崔微  徐丽 《四川医学》2019,40(7):657-661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18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高强度组(n=90)和低强度组(n=90)。两组均给予基本药物和作业治疗,高强度组每天行2次低频r TMS,低强度组每天行1次低频r TMS,共治疗2周。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上下肢的SEP中枢传导时间(CCT)、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静息态阈值(RMT);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上下肢的CCT、CMCT以及静息态阈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FMA、MBI、MMS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并且高强度组的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低强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高强度低频率r TMS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低强度低频率r TMS。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9):112-115+119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2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开展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开展低频rTMS联合智能运动反馈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肌力、上肢被动牵拉力、上肢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肌力、上肢被动牵拉力、上肢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侧上臂肌力、伸腕肌力、屈腕肌力等级明显提升,优于对照组;上肢被动牵拉力明显下降,低于对照组;FMA、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低频rTMS联合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可安全、有效促进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9月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健侧M1区1 Hz,90%MT,总刺激数1200次,每次刺激持续时间为20 min的rTMS治疗;对照组采用假刺激,以上治疗共进行4周,每周干预5次。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患侧拇短展肌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上肢Fugl-Meyer评分(FMA)、上肢运动力指数(MI)及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治疗前后大脑前、中、后动脉(ACA、MCA、PCA)和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MEP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治疗组ME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治疗组上肢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是临床上的难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是非侵入性治疗方法,本文观察其对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为优化脑卒中康复策略提供依据。研究采取对比研究法,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作业治疗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比对照组患者恢复的更好,而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提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促进脑卒中后上肢肢体功能康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周文  张文超  黄开秀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31):3976-3982
背景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患者的全面功能康复带来较大困难。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神经系统和精神性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rTMS对VCI的疗效,对寻找非药物手段治疗VCI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系统评价rTMS对我国VCI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9年10月-2020年1月,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系统评价方法,系统全面检索PubMed、Embase、EBSCO、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同时筛查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结合手工检索相关期刊及灰色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19-12-30,纳入关于rTMS治疗VCI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由两名评价者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临床随机对照文章,包括837例患者。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结果显示,12篇文献中,5篇报道了具体的随机分组方法,2篇进行了分配隐藏,2篇报道了避免测量偏倚的方法。Meta分析结果提示rTMS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Loewenstein认知功能评定表(LOTCA)评分。进行敏感性分析后,MoCA评分和MMSE评分结果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其总体效应值分别为:WMD=2.52,95%CI(2.04,3.00),P<0.05;WMD=1.55,95%CI(1.04,2.07),P<0.05。LOTCA评分因文献数量限制而采用定性分析,结果显示rTMS对其改善具有积极作用(P<0.05)。结论 rTMS对VCI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一定改善作用。但目前仍存在临床试验不够规范和研究样本量较小等问题,未来还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观察rTMS对VCI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背景 疲劳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国内外研究显示,疲劳症状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病情的恢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可有效促进或抑制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加速神经可塑性,但其治疗疲劳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不明确。目的 系统评价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对卒中后疲劳患者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维普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关于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治疗卒中后疲劳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为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或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照组为常规康复训练,结局指标为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和简化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4月。由2名研究人员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以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GRADE证据分级系统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 共纳入5篇文献,331例研究对象,3篇为r TMS,2篇为tDCS。5篇文献质量均为B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F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MD=-2.13,9...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酒依赖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该院在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90例酒依赖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在入组及治疗后2周、4周及8周时,对两组患者进行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2周、4周及8周的HAMA评分依次是(19.7±6.3)分、(13.9±5.2)分、(7.2±5.3)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相比,明显低于两者(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酒依赖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安全性较高,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值得使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症患者防御方式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将入住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医院的166例抑郁症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别编入对照组(n=83)和研究组(n=83).对照组采用抑郁症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防御方式问卷(DSQ),对抑郁症患者的症状改变和防御方式变化进行评估.结果 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前后HAMD、HAMA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消极应对分、掩饰型因子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消极应对分、掩饰型因子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及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14.
背景 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其中55%~75%的患者中风后会出现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后遗症状。反复促通技术(川平法)是中风偏瘫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康复治疗新技术,对上肢功能的改善尤为明显,但国内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观察反复促通技术(川平法)联合针刺治疗对中风后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有效的依据,为新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夯实基础。方法 2018年6-12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5例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对照组(n=25)采用内科常规基础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及针刺治疗;观察组(n=25)在接受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反复促通技术(川平法)。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 对患者FMA评分、MBI进行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治疗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16.153,P<0.001;F交互=34.226,P<0.001)。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FMA评分、M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8周后,观察组患者FMA评分、MB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期间两组不同时间的症状改善程度不同,反复促通技术(川平法)联合针刺治疗对中风后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确切、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5.
背景 既往研究表明,非侵入性脑刺激(NIBS)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疗效不一,且缺乏不同NIBS的疗效比较。目的 系统评价NIBS对ASD的康复疗效,并比较两种NIBS的疗效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搜集NIBS改善AS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NIBS[包括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2月。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资料,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0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采用RevMan 5.3和R 4.0.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2篇文献,66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NIBS可降低ASD患者孤独症行为检查量表(ABC)评分[MD=-8.80,95%CI(-10.98,-6.62),P<0.05]、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MD=-2.93,95%CI(-3.63...  相似文献   

16.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大脑刺激技术,已较为广泛的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及部分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加速重复经颅磁刺激在常规经颅磁刺激基础上,将每日使用频率提高,该文将从加速经颅磁刺激对常见脑疾病的干预研究以及与常规方案疗效的对比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176例急性左侧半球脑梗死伴失语的右利手患者,按收治时间分为治疗组96例,对照组80例。治疗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言语训练7d后接受30d的低频rTMS治疗,1次.d-1,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言语训练。2组在治疗前后采用波斯顿诊断性失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进行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失语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χ2=12.646,P=0.027),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83.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1,P=0.033)。结论早期低频rTMS治疗能改善脑梗死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8.
刘静 《医学综述》2014,20(18):3338-3340
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难治性抑郁的一种物理治疗方式,具有较好耐受性及安全性,而其临床疗效在不同的研究中结果不尽一致,目前比较统一的观点是磁刺激可以作为重度抑郁以及难治性抑郁的一种治疗手段,但疗效不如电休克。而关于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重度抑郁的神经机制的研究则涉及脑血流改变、神经递质改变、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及部分神经环路机制等,诸多研究也未获得比较一致的研究结果,尚需进一步研究确证。  相似文献   

19.
采用面神经磁运动诱发电位(MEP)测试技术,对30例正常人头颅顶枕部磁刺激。结果在同侧额肌诱发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s)的潜伏期比常规在茎乳孔进行电刺激(ENOG)诱发的潜伏期长1.3±0.6ms。面神经传导速度约为50~60mm/ms,面神经自脑干发出至茎乳处的长度约为65mm,依此计算出面神经自脑干至茎乳了孔的传导时间应为1.1~1.3ms,提示面神经MEP的刺激部位在该神经自脑干发出至进入内听道口前这一段,并可能更靠近脑干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