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象思维为中医学的原创性思维,运用中医学的象思维,以"象"为工具,结合西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生理病理认识,认为胰岛素对人体的作用与中医学中脾肾两脏的部分功能有相似的象,以脾肾两脏作为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分型的切入点,可将其分型为:痰湿困脾证、脾肾两虚证、津亏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痰瘀互结证。  相似文献   

2.
刘伟  黄菲  陆而立  吴怡 《江苏中医药》2022,54(11):47-49
2型糖尿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脾瘅”“消渴”范畴,其早期以实热证、湿热证为主。中医治疗本病早期可运用叶天士所提出的“清下法”,以清热利湿、通腑导滞。药理学研究表明,“清下法”代表方、药可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重塑肠道菌群稳态、抑制代谢性炎症,从而实现2型糖尿病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3.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其核心是肺与大肠作为一个整体而相互关联。近代生物学研究显示:肠道微生态与呼吸道微生态相互影响,肠道微生物组稳态失衡进而导致呼吸道微生态组稳态失衡,即“肠病及肺”,故中医临床往往以“肺肠同治”法进行治疗。西医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肠道微生物组稳态失衡,而肺作为一个毛细血管密集的脏器,是糖尿病的重要靶器官。因此通过研究近年来的文献资料,结合肠道微生物组这一热点,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在糖尿病肺损伤中的生物学基础,进而丰富中医藏象理论内涵,为防治糖尿病肺损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其病因主要有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在病机上与脾、肾两脏关系密切,初多燥热阴虚,久则阴阳俱损,瘀血内生。梁贵廷教授认为,治疗2型糖尿病抓住病机关键,以脾、肾为中心,以益气养阴为治疗的基本大法,适时调肝柔肝,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246-1247
2型糖尿病以波动性高血糖为特点,促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目前,临床实践中,减少血糖波动是血糖控制的重点,更是血糖控制的难点。中医学关于"脾"的概念是一系统功能的概括,从解剖、生理、病理学方面分析,包括了现代医学所指的"胰"的功能,即"脾胰相关"或"脾胰同源"。作者认为,根据"脾胰同源"理论与脾虚致渴的理论基础,"从脾论治"糖尿病作为中医药减少血糖波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与能量代谢失衡密切相关。内质网(ER)和线粒体作为关键的细胞器,参与机体多种代谢过程的调节。ER功能失衡及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血液中糖脂积累,进而引发能量代谢失衡,最终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与凋亡,从而加速糖尿病的形成与进展。中医学中脾与内质网和线粒体均有其相关性,脾主运化与现代医学中促进物质能量代谢的功能相似。当脾主运化失职,分清泌浊失司时,会酿生痰浊水湿,壅滞中焦,干扰物质与能量的正常代谢。日久脾气亏损,动力不足,精微失于输布,故物质和能量代谢作用减弱。助脾运化法可扶脾气、助脾运、畅气机,恢复脾主运化功能,促进能量代谢平衡。因此,本文基于ER—线粒体互作,从“脾土壅滞—ER应激”与“脾气亏损—线粒体功能障碍”两方面探析助脾运化法可恢复机体能量代谢稳态从而治疗糖尿病。这可能成为从亚细胞水平层面科学理解传统中医学理论的新思路,可为助脾运化中药复方治疗代谢性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正>糖尿病(DM)是一种以能量代谢失衡为特征,血糖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终生性疾病。笔者结合临床浅谈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的体会。1中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随着降糖西药和胰岛素的出现,使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发生了很大变化。糖尿病的证型古今迥异,传统上以阴虚燥热病机为基础的"三消"论治,已不符合本病在现代生活中发展变化的病机。笔者多年  相似文献   

8.
<正>糖尿病(DM)是由于胰岛素作用或分泌障碍引起的以多器官损伤及高血糖表现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据统计数字表明,糖尿病的全球患病率已达到大流行的程度,全世界20~79岁糖尿病患者人数超过5.3亿,未来糖尿病患者人数将继续迅速增加,其中以2型糖尿病比例居多,预计到2045年上升至7.8亿[1]。本病类属于中医学中“脾瘅”“消渴”等病证。从古以来,多数医家认为该病病机以阴虚燥热或气阴两虚为主等,然而随着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内容、饮食结构、精神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改变,人类的体质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故单纯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肾虚致消”等传统理论已不能充分阐释本病的病理变化。下文将从“治之以兰”理论出发,并结合现代研究来论述,脾脆湿蕴是糖尿病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病理变化,是核心病理因素,在临床治疗与理论研究中均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郑向荣  赵丽  周晓静 《河北中医》2003,25(7):534-534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 199811~ 2 0 0 2 0 5 ,我们根据中医学“养阴润燥 ,益气生津”的理论 ,在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的基础上 ,针对 2型糖尿病病程长、反复发作、单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不理想 ,佐以瓜参茶治疗 30例 ,取得很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30例中 ,男 17例 ,女 13例 ;年龄 33~5 0岁 9例 ,5 0~ 80岁 2 1例 ;病程 1~ 5年 8例 ,≥ 5年 2 2例。1.2 诊断依据 有糖尿病症状 ,任何时候血浆葡萄糖≥11.1mmol L及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 7.8mmol L ,即可确诊为糖尿病[1 ] 。临床证候 :口渴 ,口舌干燥 ,…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可归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消渴以“三多一少”为主症,病机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然亦有为“阳虚”所致者。脾肾阳虚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代医家在治疗上多重视温阳之法,现代临床运用温阳法治疗糖尿病亦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糖尿病的治疗不应拘泥于滋阴清热之法,当四诊合参,把握疾病本质病机,区分阴虚内热还是脾肾阳虚,随证应用,方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阴虚燥热是基本病机,且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有资料显示,失眠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常见症状[1]。失眠属中医学"不寐""不得眠""不得卧"范畴。其病位在清窍,与心、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失眠虚证多由心脾两虚、心虚胆怯、阴虚火旺引起心神失养所致,实证则多由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瘀血阻络及胃失和降进而引起心神不安所致。  相似文献   

12.
从脾论治糖尿病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超  张军  韦新宇 《河南中医》2003,23(12):85-87
糖尿病 (DM)是一种常见的 ,多发的慢性进行性代谢紊乱性疾病。中医学称之为“消渴” ,“消瘅”病。传统论治多认为其病机属阴虚燥热 ,故以养阴清热为其治疗大法[1 ] 。随着对糖尿病研究的深入 ,不断有报道从脾论治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现据近 4年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已成为影响2型糖尿病的重要环境因素,菌群紊乱所导致的宿主能量稳态失衡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鉴于肠道菌群结构的可塑性,调节肠道菌群开辟了2型糖尿病防治的新途径。中医学认为,脾胃功能失调与消渴病(2型糖尿病)关系最为密切,其中,胃强是引起机体胃肠机能紊乱而导致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机。中医胃强与肠道菌群存在交互影响,二者共同助推了疾病的进程。因此,基于中医胃强与肠道菌群交互视角审视2型糖尿病的临床辨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的范畴 ,历代医家多从阴虚燥热立论 ,分上、中、下三消论治。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 ,传统的阴虚燥热论及三消分治已不切合现在的临床实际。糖尿病多以阴阳气血虚损、瘀血阻滞为基本病机 ,治疗应根据病理演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 ,分初、中、末三期辨证论治 ,同时重视肝、脾、肾三脏在糖尿病发病与治疗中的作用 ,具有积极意义。1 阴阳气血虚损、瘀血阻滞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综观糖尿病全过程 ,其病理可概括为“虚”和“瘀”。虚为阴阳气血虚损 ,演变过程可分为阴虚燥热期 (初 )、气阴两虚期 (中 )、阴阳两虚期 …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不易察觉,西医治疗效果欠佳。糖尿病肾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学家多认为其病机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笔者导师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在临床糖尿病肾病期治疗方面颇有心得,重视肾虚,从脾肾入手,补正祛邪,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提供客观指标。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按中医辨证分为阴虚燥热,湿热困脾和阳虚湿瘀3型。另选6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测定身高、体质量、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等,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将这些客观指标与中医证型对应起来,探讨不同证型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湿热困脾型最为多见,阴虚燥热型病程最短。各组ISI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湿热困脾型最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BMI,HbA1C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湿热困脾型最高,TC、TG湿热困脾型均高于其它证型。结论:2型糖尿病的中医证型有从阴虚燥热证经湿热困脾证向阳虚湿瘀证发展的趋势,胰岛素抵抗的程度随着病程的发展而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湿热困脾型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所占的比例最高,且存在严重的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紊乱在胰岛素抵抗发生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浅析血瘀肝郁湿阻也是消渴病病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中的“消渴”一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的2型糖尿病(T2DM)。传统理论对消渴病的认识多遵从三消燥热学说。认为其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笔者认为消渴病经典的“阴虚燥热”病机学说已不能全面地概括当今临床实际的病证特点。我们发现临床上很多T2DM患者并无明显的口干咽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细数等阴虚燥热征象。尤其形体消瘦的特点已不复存在,而大多表现为体重增加,形体肥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我们现在诊断的T2DM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医的血糖等指标检测,并且容易早期发现T2DM,而大多数新发现的T2DM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并不明显。而古代医家通过“望、闻、问、切”诊断出的“阴虚燥热”型消渴病可能大部分为T2DM中晚期或是1型糖尿病。另一方面,阴虚燥热学说的形成于一千多年前,当时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现在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过境迁也必然导致疾病的演化和表现发生变化,当今疾病谱与古代相比相差甚远就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当代医家对T2DM病机的认识在传统理论基础上有所发展,提出了气阴两虚论、阴阳两虚论、脾虚论、肾虚论、痰湿论、瘀血论等。这些病机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医...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机浅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过程中最重要的远期并发症和主要死因之一,其病理变化和预后相当于中医学中“消渴”、“水肿”、“虚劳”、“关格”等范畴。本文从四个方面对糖尿病的中医病机作了探讨,认为阴虚燥热为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脾肾两虚是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关键;“湿”、“瘀”是贯穿糖尿病肾病始终的病理环节;气血俱虚、浊毒内停是糖尿病肾病的最终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9.
空腹血糖受损人群中医证候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陶枫 《江苏中医药》2007,39(6):21-24
目的:通过对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进行中医证候调查,为临床施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中医学有关理论,选取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血瘀、燥热、湿热证的典型症状及与心、脾、肝、肾有密切关系的症状,设计调查问卷;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与F检验.结果:气虚证在IFG人群中占主导地位,且与年龄无关;而燥热是主要的外邪.结论:从IFG到糖尿病,当以益气健脾、清热润燥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燥热证患者与非燥热证患者在糖脂代谢上的差异,以探讨燥热证的糖脂代谢特征。方法对所收集的辨证包括有燥热证的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与同期收集的非包含有燥热证的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脂、血糖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燥热组较非燥热组,空腹血糖(FPG)、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差异显著(P0.01),体重指数(BMI)、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燥热证患者的FPG、TG水平明显高于非燥热证患者,提示异常升高的FPG、TG可能是燥热证辨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