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分析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皮下胰岛素泵强化降糖后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预测因素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6月于该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65例,入院给予皮下胰岛素泵强化降糖,血糖达标后给予撤泵,其中96例患者给予地特+门冬胰岛素注射液(Det+Asp),69例患者给...  相似文献   

2.
夏晓黎  叶军 《吉林医学》2013,34(5):845-846
目的:比较短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II)与不同基础胰岛素联合速效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强化控制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03例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门冬胰岛素泵连续注射、地特胰岛素加门冬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加门冬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进行短期强化达标,监测并对比分析三组治疗前后多时点血糖、血糖达标所需时间、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达标时7时点血糖均值、血糖曲线下面积及低血糖发生率CSII组、地特胰岛素组小于NP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达标时间、达标时胰岛素用量CSII少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效果优于不同基础胰岛素联合方案,地特胰岛素较NPH胰岛素降糖更加有效、平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甘精胰岛素(来得时)联合门冬胰岛素(诺和锐)(glargine+aspart,G+A)与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对新患2型糖尿病胰岛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G+A组(n=20)和CSII组(n=20),分别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和胰岛素泵治疗2周.治疗前后均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定0 h,0.5 h,1 h,2 h,3 h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比较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及胰岛素、胰岛素曲线下面积(INSAUC)和胰岛素敏感指数(SIM)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血糖显著下降(P<0.01),而各时点血浆胰岛素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胰岛素曲线下面积(INSAUC)胰岛素敏感指数(SIM)均明显增加(P<0.01),但是各项指标变化情况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新患2型糖尿病与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血糖控制水平和改善胰岛细胞功能的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在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术后全肠外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结直肠癌术后行全肠外营养治疗(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的2型糖尿病患者64例,随机分成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人胰岛素(胰岛素泵组)和人胰岛素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泵入(静脉泵组)。分别监测2组患者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TIR)、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ime above range,TAR)、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ime below range,TBR)、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blood glucose fluctuation amplitude,MAGE)、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胰岛素泵组TIR值高于静脉泵组[(76.72±8.54)%vs (72.12±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泵组TBR值低于静脉泵组[(13.72±5.28)%vs (16.7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泵组MAGE较静脉泵组血糖波动更小[(2.83±1.06) mmol·...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II)门冬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30常规2次皮下注射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5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CSII治疗,持续皮下输注门冬胰岛素,B组于早、晚餐前注射门冬胰岛素30,比较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发生低血糖时血糖值.结果 CSII组和门冬胰岛素30常规2次皮下注射两组均可有效降低血糖(P<0.05),两组的空腹血糖在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餐后2小时血糖好于B组(P<0.05)。CSII组发生低血糖时血糖值明显高于门冬胰岛素30常规2次皮下注射组(P<0.01)。结论 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短期应用胰岛素泵输注门冬胰岛素降糖效果优于门冬胰岛素30常规2次皮下注射,低血糖少,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地特胰岛素(诺和平)联合门冬胰岛素(诺和锐)与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ontinuous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对初发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次注射组(n=20)和CSII组(n=20),分别给予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和胰岛素泵治疗2周。治疗前后均进行口服葡萄糖试验,测定空腹和2 h血糖和血浆C肽,比较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及血浆C肽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血糖显著下降(P<0.01),血浆C肽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血糖和血浆C肽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与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血糖控制水平和改善胰岛功能的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价重组甘精胰岛素联合赖脯胰岛素(I组)与胰岛素泵持续农下输注门冬胰岛素(Ⅱ组)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I组三餐前即刻皮下注射赖脯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重组甘精胰岛素。Ⅱ组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门冬胰岛素,三餐前即刻皮下泵入门冬胰岛素。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观察治疗后空腹血糖、早餐后2h血糖、凌晨3点血糖、血糖达标时间、每日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并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价血糖波动,计算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结果两组治疗方案均能良好控制空腹血糖、早餐后2h血糖及平均血糖,但Ⅱ组的血糖达标时间、每日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血糖波动幅度明显小于I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强化治疗具有能更好地控制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来得时)联合门冬胰岛素(诺和锐R)对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与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是否同样可以达到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方法:将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56例随机分治疗组(A组)与对照组(B组),治疗组为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即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三餐前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对照组为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结果:两组治疗均能有效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尽快达标,同样达到可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与应用胰岛素泵注射门冬胰岛素治疗初诊的2型糖尿病均能迅速、有效、安全、平稳地控制血糖,明显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同样达到强化治疗的目的,是基层医院针对农村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强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持续皮下泵输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与多次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诺和灵R)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其注意事项.方法 2007年10月~2010年8在本院住院的157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持续皮下泵输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CSⅡ组)共78例,一组为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组(MSⅡ组)共79例,观察两组给药后患者血糖含量、体重的变化、血糖达标时间以及低血糖发生率情况等.结果 血糖含量:给药后两组血糖含量均下降C SⅡ组降血糖的作用好于M SⅡ组,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体重变化:给药前后两组患者体重基本一致;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情况:C SⅡ组组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MSⅡ组,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持续皮下泵输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与多次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诺和灵R)均能够治疗2型糖尿病,对于血糖含量、血糖达标时间以及低血糖发生率情况具有改善,门冬胰岛素治疗效果稍优于诺和灵R.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胰岛素泵和胰岛素笔在2型糖尿病中强化降糖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胰岛素泵和胰岛素笔在2型糖尿病强化降糖中疗效的差异。方法 将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成 两组,胰岛素泵组的病人采用胰岛素泵降糖治疗,胰岛素笔组的病人采用胰岛素笔降糖治疗。监测两组病人治疗 前后全天血糖谱的变化,观察并比较血糖达标所需要的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胰岛素泵 组与胰岛素笔组相比,在血糖达标所需的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等方面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 论 胰岛素泵和胰岛素笔对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降糖治疗均有效,且胰岛素泵降糖效果优于胰岛素笔。  相似文献   

11.
比较胰岛素泵治疗血糖达标的2 型糖尿病(T2DM)患者改用不同胰岛素皮下注射方案后的血糖变异性。方法选取住院T2DM 患者360 例,均给予胰岛素泵控制血糖,待血糖控制达标后,随机分为门冬胰岛素联合地特胰岛素(Asp+Det)组、门冬胰岛素30(Asp30组、诺和灵50R(Nov50R)组,每组各120 例。记录患者出院时的一般资料和生化指标,治疗3 个月后来院复查血糖及相关指标,并采用72 h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获取患者第3 个24 h 内平均血糖(M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1 d 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变异系数(CV)及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PG)。结果①各组3 个月后体重指数、餐后2 h 血糖(2 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Nov50R 组空腹血糖、胰岛素总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均高于Asp+Det组和Asp30组,Asp+Det组和Asp3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②各组24 hM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Nov50R 组和Asp30 组LAGE、MAGE、CV 及CV-FPG 高于Asp+Det 组,Nov50R 组LAGE、CV 及CV-FPG 高于Asp30 组。结论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治疗血糖达标后改用Asp+Det治疗较单用Asp30 或Nov50R 血糖控制更平稳,且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1周胰岛素泵治疗对2型糖尿病血脂谱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1周,动态观察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谱变化。结果 1周胰岛素泵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较前显著下降(P<0.001)。同时,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载脂蛋白B水平显著下降(P<0.001),TC和LDL-C的达标率显著升高(P<0.05),而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无明显改善。结论 1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同时可以部分改善患者血脂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3.
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血糖波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动态血糖波动特征.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根据连续2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选取稳定人群中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组12例,单纯餐后血糖受损(IGT)组19例,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低减(IFG/IGT)组1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组21例,正常对照(NGT)组18例,分析其各项临床指标和CGMS动态血糖数据.结果 (1)日内血糖波动:NGT、IFG、IGT、IFG/IGT至T2DM组的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MBG)和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依次升高.IGT组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3.2±1.2)mmol/L较NGT组(1.6±0.5)mmol/L高,较T2DM组(5.2±1.9)mmol/L低(P<0.05);IFG/IGT的有效血糖波动频率(FGE)(5.5±2.5)次/d较NGT组(6.1±3.4)次/d低,较T2DM组(4.8±1.8)高.糖尿病前期3组间IGT组MAGE(3.2±1.2)mmol/L最高,FGE(4.9±1.8)最低.(2)日间血糖波动:与NGT组(0.8±0.3)mmo/L相比,IGT组(1.1±0.4)mmol/L、IFG/IGT组(1.2±0.4)mmol/L和T2DM组(2.0±1.0)mmol/L的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依次升高(P<0.05).(3)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血糖波动特征:IFG组空腹血糖受损程度最重,餐后高峰以IFG/IGT组为著.血糖水平曲线由低至高依次为NGT、IGT、IFG/IGT、IFG、T2DM组.(4)不同HbAlc水平的血糖波动:受试者HbAlc<7%时,空腹血糖曲线几乎重合,餐后血糖曲线略微分开;HbAlc7.0%~7.9%时,餐后高峰明显上升;HbAlc≥8%时,空腹曲线明显上移,餐后波动继续升高.结论 (1)随着糖调节受损程度的加重,日内血糖波动及日间血糖波动逐渐增加.(2)正常人血糖波动幅度小,频率高;T2DM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大,有效波动频率低;(3)IFG组的血糖波动特征最接近于NGT,而IGT组最接近于T2DM;(4)在糖尿病前期阶段餐后血糖受损明显早于空腹.  相似文献   

14.
许腾  胡军  高啸  廖丹  刘霞 《四川医学》2010,31(2):186-187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口服降糖药疗效不佳的患者经胰岛素皮下持续输注(CSII)治疗前后动态血糖变化。方法对32例老年T2DM口服降糖药疗效不佳的患者先进行3d血糖监测,再使用胰岛素泵治疗,同时运用雷兰动态血糖监测系统(DGMS)评估治疗前后的血糖情况。结果经1周治疗后,32例患者的空腹、三餐后2h、晚22:00、晨2:00血糖水平明显降低,24h平均血糖值明显下降,24h总体达标时间延长,血糖渡动系数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血糖发生少,与治疗前相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GMS能全面掌握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与CSII联合应用能更有效地控制血糖,治疗后患者不仅血糖水平明显下降,而且24h总体达标时间延长。血糖波动小,低血糖发生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3种不同方案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及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初诊T2DM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2周的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II)、三餐前门冬胰岛素+睡前甘精胰岛素的4次皮下注射或门冬胰岛素30三餐前皮下注射治疗,比较其血糖水平及胰岛功能的变化,以及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剂量、低血糖情况等。结果 3组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OMAβ升高、HOMA IR下降。3组低血糖情况相当,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最短、胰岛素剂量最少。结论对于初诊T2DM患者,3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均能有效地控制血糖,并使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部分恢复,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应用艾塞那肽成功替代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比较胰岛素和艾塞那肽的降糖效果以及对血糖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了成功应用艾塞那肽替代胰岛素治疗的21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自我血糖监测记录,应用配对t检验对患者先后应用胰岛素和艾塞那肽治疗期间的血糖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患者多为中青年,糖尿病病程短,体型肥胖,平均糖化血红蛋白为(9.9±3.0)%,空腹C肽为(0.43±0.13)pmol/ml,餐后2 h C肽为(1.08±0.66)pmol/ml.应用艾塞那肽期间,患者血糖水平和达标率明显优于胰岛素治疗期间的血糖(P<0.01),同时全天血糖标准差、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四分位血糖波动范围、餐后血糖波动幅度、空腹血糖变异系数和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均明显低于胰岛素治疗期间的血糖波动情况(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糖波动性指标主要与餐后血糖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无关.结论 胰岛功能轻度受损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艾塞那肽不仅可以良好地控制血糖,而且能够减少血糖的波动性.  相似文献   

17.
刘莉娟 《中医学报》2016,(6):791-794
目的:观察降糖通络汤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将90例T2 DM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阿卡波糖片及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以控制血糖。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降糖通络汤,1剂·d-1。两组疗程均为12周。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MAGE)、日内血糖极差(Largest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absolute means of daily differences,MODD)及餐后血糖波动均值(mean of postprandial glucose excursion,MPPGE),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餐后2小时血糖(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 hour,2h P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 Alc)及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HOMA-IR)、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指数(homa beta cell function index,HOMA-β)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e index,ISI),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结果:观察组治疗后SDBG、MAGE、LAGE、MODD及MPPGE水平分别为(1.07±0.53)mmol·L-1、(1.13±0.47)mmol·L-1、(4.69±0.75)mmol·L-1、(1.51±0.23)mmol·L-1及(3.05±0.63)mmol·L-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2±0.55)mmol·L-1、(2.15±0.43)mmol·L-1、(5.53±0.81)mmol·L-1、(1.83±0.21)mmol·L-1及(3.87±0.75)mmol·L-1(P0.01);治疗后观察组2h PG、Hb A1c及FINS水平分别为(8.59±1.28)mmol·L-1、(6.83±0.76)%及(7.06±0.88)m U·L-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16±1.77)mmol·L-1、(7.68±0.79)%及(9.75±0.93)m U·L-1(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HOMA-IR水平下降,治疗后观察组HOMA-IR水平为(1.67±0.45)低于对照组的(2.18±0.53)(P0.01);治疗后两组HOMA-β和ISI较治疗前上升(P0.01),观察组HOMA-β和ISI水平为(67.5±7.17)和(-2.75±0.31),均高于对照组的(60.6±6.93)和(-3.31±0.24)(P0.01)。结论:降糖通络汤能降低T2DM患者2h PG和Hb A1c水平,调节日内血糖波动、稳定血糖,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β细胞分泌功能,从而提高机体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赖脯胰岛素,优泌乐)和短效人胰岛素(优泌林R)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差异。方法 86例住院需胰岛素治疗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优泌乐组和优泌林R组,胰岛素泵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每日3餐前后和睡前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量、低血糖发生率及胰岛素泵相关的副作用。结果优泌林R组和优泌乐组空腹血糖达标时间分别为(5.77±1.41)d和(3.17±1.36)d(P<0.01),餐后血糖达标时间分别为(8.64±2.39)d及(5.07±1.47)d(P<0.01);2周后3餐前和睡前血糖下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血糖控制情况,优泌乐组优于优泌林R组(P<0.05),优泌乐组胰岛素用量较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泌乐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优泌林R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输注优泌乐及优泌林R均能使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但优泌乐对餐后血糖控制更理想,血糖达标时所需时间更短,低血糖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9.
阿塔汗  孟柳 《新疆医学》2012,42(1):22-24
目的:用动态血糖监测方法评价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时血糖漂移和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分别使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和预混人胰岛素30R注射液治疗2组T2DM患者,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检测的方法,评价2组患者血糖漂移和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2种胰岛素都能有效控制血糖,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组血糖漂移度小于预混人胰岛素30R注射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冬胰岛素30组低血糖事件少于预混人胰岛素30R注射液,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和预混人胰岛素30R注射液治疗T2DM,在血糖控制良好时,前者血糖漂移及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