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其他部位所致的疾病,多由子宫区域发生的各种损伤、炎症、肿瘤病变而引起的,是女性最常见的疾患之一,其临床多见合并不孕症的患者。引起不孕的机制尚不明确,现将其临床研究进展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2.
杨峰 《西部中医药》2007,20(9):35-37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分析、总结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文献,从子宫内膜异位症产生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及中医药的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阐述.结论:中医药治疗本病可明显改善症状,提高受孕率,但尚缺乏对其机理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4.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其致不孕的机理尚不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细胞因子的角度来研究EMs致不孕的机理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主要介绍与Ems不孕密切相关的几个细胞因子,为进一步阐明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蔡小荪教授认为,"宿瘀内结"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主要病机,提出以活血化瘀为主的治疗原则,适时结合补肾周期疗法。并总结其治疗本病的经验特色在于通因通用、以通促孕;辨期辨病、中西合璧;用药灵活、轻重自如;注重情志、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发不孕患者的治疗。方法 对28例并发不孕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手术和药物治疗并随访。结果 28例并发不孕患者中行开腹手术者10例,行腹腔镜手术者18例,术后服用丹那唑14例,妊娠7例,服用孕三烯酮8例,妊娠3例,皮下注射诺雷德3例,妊娠1例,未用药3例,妊娠1例。结论 腹腔镜手术对各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有效;对于微型和轻型内异症并发不孕的患者可先行腹腔镜手术,然后行期待治疗;对于中、重度患者术后可辅以短期药物治疗,必要时给予促排卵帮助,甚至辅助生殖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从病因病机、临床治疗、实验研究等方面,综述近年来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展望。参考文献31篇。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严重困扰生育年龄妇女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而其合并不孕又严重地影响了妇女的身心健康以及家庭的和睦等,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研究表明,EMT患者的卵子质量下降,加上种种其他原因,卵子受精率和妊娠率低于正常,所以EMT患者的生育能力下降是多因素作用所致。Ⅰ、Ⅱ期的EMT往往与盆腔局部环境中免疫、内分泌的异常对卵巢功能、卵泡生成、子宫内膜代谢以及种植率降低方面的影响有关,而Ⅲ、Ⅳ期的EMT则主要与输卵管粘连阻塞和较大的卵巢内膜异位囊肿等机械性梗阻引起的因素有关。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基因学等技术的发展,对EMT相关不孕的基础研究也进入了更深的层次。目前多数学者认为EMT相关不孕是一种多因素多途径导致的疾病。到目前,有如下几种理论。  相似文献   

9.
金季玲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且其发病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本病多发生在育龄期女性,是引起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报道,约30%~58%的不孕症患者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不孕症的发病率约为30%~50%[1].可见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不孕症二者之间关系密切.现代医学对于早期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的治疗至今没有统一的疗法,多采用期待疗法;对于中重度的患者多采用药物和手术联合应用的方法.这种以期待疗法或手术治疗为主的方案不能很好的为患者所接受.金季玲教授于1979年师从中医妇科名家夏桂成教授,在中医药治疗妇科疾病方面具有深厚造诣,结合自己从医近40载的临床经验,总结了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中医治疗方案,临床收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梁学军 《河北中医》2010,32(11):1679-1680
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称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与不孕密切相关的妇科疾病,多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妇女,以盆腔疼痛、不孕、月经不凋为主要临床表现。据统计,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约有50%伴发不孕,而30%以上的不孕由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  相似文献   

11.
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是不育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古代中医文献缺乏对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的专门论述,现代各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亦缺乏统一的认识,中医传统的分型论治较为繁多,标准及疗效评价不一.治疗方法也各有千秋.为进一步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笔者就近年来中医药对于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腹腔镜联合中药治疗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EM)合并不孕症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轻型EM合并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2例采用腹腔镜手术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5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气活血中药(玉屏风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连续服用6个月经周期,统计临床疗效。随访1年,观察2组妊娠情况。结果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1年内总妊娠率61.54%,对照组1年内总妊娠率42.85%,治疗组1年内总妊娠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联合中药玉屏风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可有效提高轻型EM合并不孕症患者的妊娠率。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相关疾病是临床多发病,其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现代医学治疗甲状腺疾病主要通过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状腺素(TH)制剂治疗、放射线核素治疗、手术治疗等,具有不良反应大、易复发等缺点;古代医家治疗甲状腺疾病经验丰富且论述颇多,其中含碘中药的应用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长期、过量摄入碘剂,则容易引发常见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  相似文献   

14.
阿片类药物在治疗癌性疼痛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阿片类药物引起的相关胃肠道反应也开始备受关注,其中以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OIC)最为常见且最受关注.它不但出现在用药初期,并且会持续存在于阿片类药物止痛的全过程.因此,便秘已成为制约阿片类药物镇痛治疗应用的最大障碍,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及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在治疗OIC...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米非司酮胶囊(Ⅱ)加补肾活血中药口服;对照组36例予单纯米非司酮胶囊(Ⅱ)治疗。2组均治疗6个月,随访1年。观察2组疗效,并随访复发、妊娠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7.8%和6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随访1年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1.1%和30.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妊娠率分别为77.8%和44.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能够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复发,提高妊娠率,且副作用小,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中医认为,特应性皮炎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心与脾两脏功能失调关系密切,治疗应健脾渗湿、清心培土、养血润肤等为主.本文查阅近年来关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了本病发生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多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痛风是单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除关节损害,还可伴发肾脏病变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临床常见的代谢性风湿病。近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越来越多,包括中药单体、单味药、中药复方和中医外治法,其具有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优势。通过对痛风的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较高的发病率与致残率显著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经济与社会负担。糖尿病足的常见病因病机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逸失度、跌扑损伤,而致气阴两虚、气血瘀滞、脉络瘀阻、湿热毒盛、脾肾阳虚等。其治疗主要涉及内治法、外治法以及其他疗法。其中,内治法通过辨证分期、分型论治,结合传统专方验方、单味药物等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富于特色的中医外治法则在辨证基础上,通过敷贴、清创、熏洗、艾灸、针灸等疗法获得显著疗效。但辨证分型不规范、临床与基础研究方案欠科学、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仍有待解决与改善。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异位在子宫腔和基层以外的部位,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和自身免疫反应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在生育期妇女的发病率为10%,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在不孕患者中25%-35%有内异症存在,20%-90%的慢性盆腔痛患者和40%-60%的痛经患者与此病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结合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采用补肾活血解毒中药治疗,并与术后采用孕三烯酮治疗的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和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受孕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虽然中药治疗与西药治疗相比妊娠率无明显差异,但妊娠率较高,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