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本文从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而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关性,为最终证实"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肠道微生态存在相关性"的理论假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稳态在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调节机体免疫以及拮抗病原微生物定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肠道菌群与中医理论中"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和中医脾失健运互为因果。本文从脾虚证与肠道菌群失调的联系、中医健脾方剂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2个方面进行综述,阐明从脾论治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稳态,以期为进一步从微生态学角度研究中医健脾方剂作用机制提供借鉴。关于中药方剂对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应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充分体现疾病或是证候的临床特点,在建立成熟的证候模型或病证结合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宏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等微生态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中药制剂对肠道微生态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明确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某一疾病优势肠道细菌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为阐明中药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有效物质基础、揭示其作用本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肠道微生态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有关,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研究肥胖、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胃肠病、代谢综合征、肝硬化等疾病,可为其诊治方法及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证候表型研究是中医学术研究的核心内容,证候客观化研究一直难以取得突破。认为证候表型如脾虚证、湿热证的发生存在着肠道微生态的失调,采用相应的治法如健脾、清热化湿等治疗后,在证候得到改善的同时肠道微生态亦得到恢复。提出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研究脾虚证、湿热证与其相关性,对于深化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及揭示辨证论治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皮肤、尿液和胃肠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最重要、最复杂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由肠道菌群和其寄居的环境组成,具有参与机体物质代谢、营养吸收、黏膜屏障、免疫调节等作用,与机体生理及病理活动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人体微生物群落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古菌等组成,他们之间建立了高度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肠道微生物生物量占人体微生物总生物量的78%,约有400~500种肠道细菌。正常肠道菌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具有稳定性,菌群按一定比例组合,各种细菌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在质量和数量上形成生态平衡。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肠道菌群数量及结构,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杆菌受到抑制,会发生各种肠道疾病和肠外疾病。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于人类抵抗肠道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等关系密切。关于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也成为打开肠道微生态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文章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着手,系统论述了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湿热证是常见临床证候,伴见特定胃肠道症状,提示湿热证患者潜在独特的肠道微生态特征,阐释湿热证的物质基础和病理机制对于阐释中医证候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现以常见慢性肝病为例,提出湿热证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要立足于临床,设立好对照,通过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比较探求湿热证的特性和共性;并借助无菌小鼠菌群移植等现代科技手段,探讨肠道微生态与湿热证候的因果关系。以期抛砖引玉,为证候研究探索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泄泻是一种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清稀如水为主证的中医病证,现代研究已证实其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中医治疗泄泻尤其注重把握证候的准确性。泄泻证候研究对制订泄泻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且与其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基于中医理论与微生态理论存在许多共同的认知基础,以及随着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肠道菌群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意义益加凸显。肠道菌群与泄泻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证候相关肠道菌群研究为“以菌测证、以菌施方”探究提供了思路。该文总结了泄泻中医证候与免疫反应、神经递质、脑肠肽和蛋白质等微观指标的联系,着重梳理了泄泻6种常见中医证候相关肠道菌群特征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基于中医“以方测证”理论,即依据方剂的功效或其组成药物的功效,反证其对应证候的属性,从而间接探究泄泻中医证候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以期归纳提出今后证候相关肠道菌群的研究方向。众多研究表明泄泻中医证候的物质基础与炎症细胞因子、神经递质和蛋白质等微观指标有高度的相关性。证候和菌群失调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表现,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疾病的表现。不同的中医证候对应特异的肠道菌群客观指标。肠道菌群是未来揭示泄泻证候的内在物质基础的一个有力结合点。  相似文献   

7.
在中医“证”本质研究中,脾气虚证研究一直是个热点。随着肠道微生态学的不断发展,开始了有关脾气虚证与肠道微生态之间关系的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脾气虚证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8.
安洁  周琴  薛毅芳 《河南中医》2021,41(1):153-158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肠道微生态密切相关。肠道微生态在中医证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脾虚证、肾阳虚衰证、湿热证、脾虚湿盛证等方面,其中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的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的中医病机证候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机不谋而合,其共性阐释主要有:(1)阴阳失衡,同为发病根本;(2)"脑-肠"理论贯穿其中。现代作用机制方面,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肠道微生态及通透性确有改变,且肠道菌群紊乱与相关临床症状密切相关,主要表现有:(1)高雄激素血症;(2)胰岛素抵抗;(3)肥胖。目前,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仍集中在针对特定症状,还无法达到患者内环境稳态、子代健康的理想结果。肠道菌群作为内环境因素,可与宿主相互作用,多项研究已经证实,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因素参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理生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但究竟谁是机理的引导者,尚未知晓。目前,国内关于中医药干预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肠道微生态影响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少,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微生态学认为人体各系统组织的微生态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二者不谋而合。研究人员从多方位、多角度研究微生物与人体及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肠道菌群可通过驱动人体免疫系统成熟、维持免疫反应稳定性、协助机体抗感染、参与物质代谢及营养作用与其他生态系统发生联系,且受饮食、生活习惯、地域等因素影响。因此,深入发掘探究肠道微生态与人体脏腑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联机制,阐发肠道微生态与中医整体观的一致性理念,对诠释中医病因病机、诊治机制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肠道微生物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经典理论,探讨肠道微生物与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性,以及中药治疗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未来需更加重视对肺部疾病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保持肠道菌在种类、数量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肠道微生物入手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开展更多的实验研究,进一步探究中草药防治疾病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442-2445
现代微生态学主要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宿主(人类、动物、植物)之间的对立统一而形成的生态系统的变化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1]。近年来针对肠道微生态的临床医疗、药物与病症性质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作者就十五年来肠道微生态的中医药研究在中医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来综述,通过分析阴阳学说、天人相应整体观、正邪学说理论以及脏象学说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关性,并且分别探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药与病证两个方面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联系,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展现了肠道微生态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正在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生命健康。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具有相关性。根据近年来针对结直肠癌的临床证型探讨和分析,发现湿热证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及临床证型之一。微生态失衡可导致脾胃受损从而导致湿热证候,而湿热停滞也可能导致肠道菌群的失衡,两者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临床上应合理运用清热祛湿法,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衡,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进行个性化的中西医诊疗及防治。本文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原则及肠道菌群理论,综合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湿热证的研究,提出以清热祛湿法对结直肠癌的防治思路,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近年来的文献总结,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与免疫相关性及与肠道菌群紊乱的关系。方法查找国内外最新文献,阐述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宿主易感性、免疫调节失衡及肠道菌群紊乱与发病机制的关系。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因素较多,与免疫和肠道菌群失衡关系密切,但溃疡性结肠炎虚实证候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与肠道整个菌群环境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与免疫学及肠道菌群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肠道微生物的变化密切相关,湿热证作为临床常见证型,以肠道微生物的物种丰度及多样性改变作为切入点,探求不同疾病湿热证与肠道微生物紊乱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医临床诊治的客观化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现对近年来关于不同疾病湿热证与肠道微生物的相关研究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医证候学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肝郁脾虚证作为临床多种疾病常见证候,涉及多系统病变,肠道菌群的紊乱也可引起多系统的病理变化。分子生物学和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为证候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就肝郁脾虚证在神经、消化、内分泌、代谢系统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由骨代谢障碍所致慢性全身性骨病。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内最为复杂且非常重要的微生态系统。现代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系统可有效地调控骨代谢。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故而人体骨的疾病发生与中医“肾脏”功能的正常与否密切相关。在本文中,结合分子生物学的相关成果“肠道微生态”,论述中医肾经肠道微生态系统调节骨代谢,防治骨质疏松症,最终论述中医学从“肾”论治骨质疏松症的科学性,以期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7,(4):884-887
肠道微生态系统极其复杂。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功能性便秘的发生存在着相关性。中医学拥有独特的理论与临床体系,随着中医药不断深入研究,以及肠道微生态学科的兴起与发展,目前已证实中医药有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以及调节肠道微生物的作用。文章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收集、分析和总结,分别从功能性便秘的肠道菌群改变的中西医病因、病机、治疗进展等方面,阐述功能性便秘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关节炎受内外环境因素影响,肠道微生态失衡影响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本文在系统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将重点从中医脾虚证和湿热证两个角度综述肠道微生态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响,并简要综述近年来西医方面肠道微生态与类风湿关节炎关系的研究成果。为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对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临床组方用药有重要价值。气机升降有序是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必要条件,是人体“内稳态”的具体表现形式。肠道微生态在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影响脾胃、肝、肺气机升降,导致脾胃湿热证的发生发展。因此,可通过调畅气机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以治疗脾胃湿热证。本文基于气机升降理论,阐述脾胃湿热证与肠道微生态关系,有助于揭示脾胃湿热证的微观机制,为中医辨治脾胃湿热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肠道微生态参与人体的重要生命活动,且其整体平衡、动态变化等特征与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近年来,肠道微生态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涉及到理、法、方、药各个方面。本文对近年来基于肠道微生态进行的中医药研究从证候研究、舌诊研究、脏腑相关性理论研究、中医治法方药研究4个方面进行了整理分析,发现中医药领域肠道微生态研究在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仍存在检测方法相对落后、对肠道微生态研究的运用层次较单一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加以探索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