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偏头痛疾病因素、针刺穴位、针刺方向、针刺角度、针刺深度以及针刺的工具,对目前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文献进行分析,以提高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结果表明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三位一体,具有不可分割性,但为了研究的需要,可以选用多因素系统研究法。  相似文献   

2.
对偏头痛急性期针刺治疗的穴位研究进展,从传统取穴、现代取穴、综合取穴等角度作述评;对影响穴位选择的穴位归经、穴性、病症等7个因素进行分析;对穴位优选方案的要点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偏头痛急性期针刺选穴存在相对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不仅体现在传统中医的经络特异性、穴位特异性,也可能存在基于现代医学理论的穴位相对特异性。分析了目前穴位选择研究的薄弱点、空白点,并从中医传统取穴、现代医学取穴及两者联合取穴方案3个方面提出针刺治疗急性期偏头痛优化思路和方法,以期促进穴位优化研究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从中医传统理论选穴、现代医学理论选穴、穴位相对特异性3个方面,对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穴位优选现状进行总结。发现目前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研究在初步形成穴位优选方案的同时,亦存在诸多研究空白,在穴位相对特异性研究方面存在争议。认为通过对影响选穴的疾病特点、针刺手法、针刺工具及其他因素等进行系统分析,进一步明确穴位相对特异性,综合中医传统理论选穴与现代医学理论选穴优势,可进一步实现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穴位的优化,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急性期偏头痛患者针刺治疗方案进行初步优选。方法以90例偏头痛急性期患者为观察对象,以VAS为评价指标,应用正交设计法,观察穴位配伍(太阳、风池、太阳+风池)、针刺方向(直刺、向下刺、向后刺)、针刺刺激量(1根针、3根针、5根针)、针刺时间(30 min、1 h、2 h)4因素3水平间的不同搭配组合针刺方案,对偏头痛急性期镇痛疗效,初步确定4因素的主次作用(方差分析)、3水平优劣(多重比较)及4因素3水平优势组合。结果穴位配伍、针刺方向、针刺刺激量为针刺镇痛主要因素,留针时间为次要因素(P0.05)。太阳+风池组合镇痛效应明显优于单用太阳或风池(P0.05)。脑空透风池(向下透刺)镇痛效应显著优于风池直刺及完骨、天牖透风池(向后透刺)(P0.05)。5根针、3根针(排针平刺)显著优于1根针(P0.05);5根针优于3根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针2 h的镇痛效应优于留针30 min及1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太阳+风池穴、向下透刺法、5针排针平刺法、针刺2 h方案为急性期偏头痛针刺镇痛的优选方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亦可选择排针3针,留针30~60 min。  相似文献   

5.
针刺治疗60例急性期偏头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疾病,发作时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我们以针刺治疗60例急性期偏头痛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偏头痛是慢性周期性疾病,对于其治疗包括急性期与预防性治疗。文章旨在总结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现状,并对针刺研究其治疗机理的方向作以思考。方法:以预防性药物、不同针刺以及自身前后为对照,检索了近5年来国内外期刊发表的关于针灸预防性治疗偏头痛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文献。结果:国内外研究的基点与侧重点不同,国外研究存在对于针刺效应的怀疑,而国内的随机对照文献质量普遍偏低。结论:规范临床设计,并提出将脑成像技术与针刺疗程相结合以探讨其针刺机理,更符合针灸临床治疗特点。  相似文献   

7.
梳理辨证分型施针在偏头痛针刺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辨证分型不一、分期辨证不明、辨证与非辨证对照不规范、对辨证分型影响因素研究表浅等。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偏头痛辨证分型(基本证型、核心病机)、辨证分型与针刺疗效两个方面,对偏头痛辨证分型施针的临床及研究进行总结,认为系统观察辨证分型与针刺效应关系,加强偏头痛证型相关因素分析,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偏头痛是一种以搏动性头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证实,针刺治疗偏头痛安全有效,但起效机制仍然不明确。研究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有助于推广针刺治疗偏头痛的适用。过去几年里,神经影像学的发展能够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同时,越来越多的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神经影像机制研究促进了对针刺起效机制的理解。总的来说,24项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神经影像学机制研究发现,针刺可以通过影响脑结构、脑代谢、以及脑功能起到治疗效果。因此,大脑功能结构的改变可能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中枢机制。在这个综述中,我们对当前偏头痛发病的神经影像学机制和针刺治疗的神经影像学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讨论了针刺治疗偏头痛神经影像学机制的发展方向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针刺治疗偏头痛研究的证据级别,优化针刺治疗方案,建议:①采用2004年第2版《头痛疾病的国际分类》偏头痛亚型、衍生型分类标准,并分析亚型、衍生型及病情、病程、伴随病症、辨证分型与针刺疗效的关系,明确针灸适应病症;②选穴配伍应重点解决局部取穴和远部取穴,头部穴位点取穴和非穴位点取穴的疗效对比问题;③针刺手法研究应注重重要穴位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针刺刺激量、针刺时间与疗效的关系;④明确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电针、针刀、三棱针适应症及操作规范;⑤设立阳性及阴性治疗方法对照,优先选择多因素设计;⑥注重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研究;⑦开展针药结合优选方案研究;⑧疗效评定应对控制头痛发作、减少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时间、减轻头痛程度、减少头痛面积及头痛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针刺治疗偏头痛研究的证据级别,优化针刺治疗方案,建议:①采用2004年第2版《头痛疾病的国际分类》偏头痛亚型、衍生型分类标准,并分析亚型、衍生型及病情、病程、伴随病症、辨证分型与针刺疗效的关系,明确针灸适应病症;②选穴配伍应重点解决局部取穴和远部取穴,头部穴位点取穴和非穴位点取穴的疗效对比问题;③针刺手法研究应注重重要穴位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针刺刺激量、针刺时间与疗效的关系;④明确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电针、针刀、三棱针适应症及操作规范;⑤设立阳性及阴性治疗方法对照,优先选择多因素设计;⑥注重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研究;⑦开展针药结合优选方案研究;⑧疗效评定应对控制头痛发作、减少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时间、减轻头痛程度、减少头痛面积及头痛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11.
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调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针刺前后偏头痛患者进行血浆内皮素测定,并与健康人对比。结果:偏头痛急性期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者(P<0.001),针刺治疗后偏头痛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降低(P<0.01)。说明偏头痛急性期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针刺能有效地改善其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2.
针刺治疗偏头痛机理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针刺治疗简单、价廉,效果显著。系统研究针刺作用机制,可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本文拟对现已取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成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偏头痛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和结局指标的可靠程度。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等8个数据库,收集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系统评价。采用AMSTAR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同时运用GRADE系统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分级。结果共纳入11篇系统评价,AMSTAR评分显示其中10篇研究总分在11~16分之间,方法学质量为中等级,1篇为8分,属于低质量。GRADE评级结果显示,共有7个结局指标为极低质量,17个为低质量,仅有3个结局指标证据质量为中等。结论目前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系统评价在方法学质量属于中等水平,但结局指标的可靠程度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4.
收集CNKI、PubMed数据库在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发表于正式期刊的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期动物实验研究文献,参考ARRIV指南及STRICTA标准对所有研究要素(动物模型、针刺干预、效应指标等)进行总结与分析.最终纳入的21篇文献中,多数研究设计关注到了模型、品种、性别、体质量等动物模型要素,以及选穴、针刺工...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文献进行述评,为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机制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方法对近10年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fMRI研究进行回顾,依据病种选择、样本量计算、试验设计、研究结果四方面内容进行述评,分析并总结当前研究现状。结果偏头痛、膝骨关节炎和下腰痛是目前研究中涉及频次最高的3个病种。受试者的疾病亚型、年龄段、利手习惯及fMRI禁忌症在研究中基本都保证了一致性和规范性。但多数研究仍存在样本量计算方式不明确的问题。对照组设置主要包括标准对照、无效对照和安慰对照。针刺效应因素在各研究间存在较大差异。研究中结局指标包括疾病特异性量表、疼痛评分及心理、精神状态的评估。fMRI设计以静息态和单一任务态设计为主,多任务fMRI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证实针刺可调节疼痛处理网络的功能连接,有效建立心理物理疼痛稳态。结论运用fMRI探讨针刺治疗慢性疼痛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丰硕,未来可通过扩大病种的选择,完善质量控制,关注针刺效应影响因素,丰富数据处理手段,借鉴多学科任务设计方式等方式,促进针刺疗慢性疼痛机制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针刺治疗偏头痛时间因素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检索2007年1月至2017年7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5本期刊(《中国针灸》《中医杂志》《针刺研究》《时珍国医国药》《中华中医药杂志》)及Pub Med数据库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初始针刺介入时机、行针次数、行针时间、留针时间、针刺间隔时间及治疗次数、疗程及疗程间隔时间等针刺时间因素数据信息,分析不同类型偏头痛针刺治疗方案时间因素的选择。结果共纳入中文文献11篇,英文文献20篇。英文文献中仅1篇月经相关性偏头痛提及针刺治疗时机,中文文献仅月经期偏头痛、慢性偏头痛2篇文献提及。英文文献中仅2篇文献提及行针次数,中文文献有8篇文献提及。英文文献针刺间隔时间及治疗次数、疗程及疗程间隔时间均较中文文献长。留针时间均多为30 min。结论现有研究对偏头痛针刺时间因素的关注度不够,研究多表浅,无可靠的临床规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偏头痛共病焦虑抑郁患者脑功能活动的改变及针刺治疗对其脑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6月。系统收集以脑功能磁共振成像为观察指标的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文献,筛选出有偏头痛共病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脑功能影像研究,汇总针刺治疗对偏头痛共病焦虑抑郁脑功能影像数据,影像指标要求包含激活脑区的蒙特利尔神经学研究所或Talairach空间坐标,采用差异映射分析(SDM)软件进行体素Meta分析,得出其脑功能变化的特点及针刺治疗该疾病引起脑功能改变的一般规律。[结果]共检索到文献186篇,1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纳入418例患者及160例健康对照,对10项研究进行体素Meta分析后,结果显示偏头痛共病焦虑抑郁患者左尾状核的脑功能较健康对照受试者活跃,双侧枕中回及右侧枕上回脑区较健康对照活跃度降低;针刺治疗升高右额中回的脑功能(P<0.005)。[结论]针刺可通过增加偏头痛共病焦虑抑郁患者的右侧额中回功能活动来减轻患者的疼痛及焦虑抑郁相关症状;共病患者大脑的脑功能活动改变可能与偏头痛的慢性化及先兆症状相关。  相似文献   

18.
偏头痛的发生与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异常密切相关。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与调节神经、血管功能有关。文章综述了近年来针刺治疗偏头痛在三叉神经血管机制方面的一些新进展,皆在为偏头痛的针刺治疗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灸治疗偏头痛历史悠久,具有操作便捷、疗效显著的特点,以针灸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在偏头痛的防治中应用越来越多,对于不适合药物治疗的偏头痛患者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文献进行整理,总结了偏头痛发生的病因病机,并从常用针灸取穴、常用针灸疗法等方面论述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研究现状,结果发现针刺取穴以手足少阳经腧穴为主,针刺疗法包括毫针、电针、眼针、头针等,都具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于大鼠中脑P物质(Substance P,SP)及其受体变化研究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的可行性。方法:根据SP及其受体在疼痛过程中的现状及针刺治疗脑部疾病的优势,通过测定大鼠中脑的SP及受体的变化揭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应用构想。结果:基于大鼠中脑SP及其受体变化可以揭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结论:通过观察针刺大鼠脑内SP及其受体表达的变化阐明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是可行的研究路径,能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