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隔药灸命门穴治疗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内膜的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表达量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和造模组,构建原发性痛经的老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痛经老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药物组(C组)、针刺组(D组)、隔药灸组(E组)。观察各组大鼠出现扭体反应的潜伏期、30min内扭体次数及大鼠子宫内膜PR、ER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发生扭体反应次数较多,且扭体反应前有潜伏期,空白组无扭体反应(P0.01)。针刺组、药物组、隔药灸组大鼠扭体反应次数均较模型组减少,且扭体潜伏期均延长(P0.01)。隔药灸组和针刺组大鼠扭体反应次数显著降低(P0.01);隔药灸组大鼠扭体反应较针刺组少(P0.01)。隔药灸组大鼠扭体抑制率最高(P0.05)。隔药灸组、针刺组、药物组及模型组大鼠ER表达较空白组显著增加,PR表达显著减少(P0.01);隔药灸组、针刺组及药物组大鼠ER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减少,PR表达显著增加(P0.01);针刺组及隔药灸组大鼠ER表达较药物组显著降低,PR表达显著增加(P0.01);隔药灸组大鼠ER表达较针刺组显著减少(P0.01),PR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与调节ER、PR表达有关,可下调痛经大鼠ER表达,提高PR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隔药灸命门穴对痛经模型大鼠血清前列腺素(PG,Prostaglandin)水平的影响,探讨隔药灸命门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80只)和空白组(20只),以缩宫素建立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空白组为正常对照组(A组)并将造模成功的8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药物组(C组)、针刺组(D组)、隔药灸组(E组)。比较各组大鼠的扭体反应潜伏期和30 min内扭体数并用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PGF2α和PGE2的水平。结果①空白对照组无扭体,模型组扭体次数较多,且有扭体潜伏期,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针刺组以及隔药灸组均能明显延长首次扭体潜伏期,且能减少30 min内扭体反应次数(P0.01)。药物组、针刺组以及隔药灸组扭体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药物组相比,针刺组及隔药灸组均能明显减少30 min内扭体反应次数(P0.01);且针刺组与隔药灸组相比,隔药灸组30 min内扭体次数最少(P0.01)。而且三组比较,隔药灸组扭体抑制率最高。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药物组、针刺组及隔药灸组大鼠血清PGF2α含量显著增加,PGE2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针刺组及隔药灸组PGF2α显著降低,PGE2显著增加(P0.01);与药物组比较,针刺组及隔药灸组PGF2α显著降低,PGE2显著增加(P0.01);与针刺组比较,隔药灸组PGF2α降低不明显(P0.05),但PGE2显著增加(P0.01)。结论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与调节PGF2α及PGE2有关,即可降低痛经大鼠血清PGF2α含量,增加血清PGE2含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隔药灸命门穴对痛经模型大鼠的疗效,研究其对模型大鼠血清PGF_(2α)、PGE2水平及其受体(PGF_(2α)-R、PGE2-R)、催产素受体(OTR)、加压素受体(VPR)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雌性未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药物组、针刺组、隔药灸组,各组均为20只。观察各组大鼠出现扭体反应的潜伏期、30min内的扭体次数,大鼠血清PGF_(2α)、PGE2水平及子宫内膜PGF_(2α)-R、PGE2-R、OTR、VPR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产生扭体反应,且有扭体潜伏期(P0.05)。与模型组、药物组和针刺组比较,隔药灸组扭体次数较少,扭体潜伏期较长,扭体抑制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GF_(2α)、PGF_(2α)-R、OTR、VPR表达均明显增多(P0.05),PGE2、PGE2-R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药物组、针刺组比较,隔药灸组PGF_(2α)、PGF_(2α)-R、OTR、VPR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PGE2、PGE2-R表达均明显增多(P0.05)。结论: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一定的疗效,可减轻痛经模型大鼠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脐疗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扭体反应及神阙穴区TRPV1表达的影响,初步探索脐疗效应与神阙穴区的关系及启动机制。方法将5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药物贴脐组、隔药灸脐组、艾条灸脐组,每组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构建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并给予相应的治疗。记录各组大鼠扭体反应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神阙穴区TRPV1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脐疗组的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P 0. 01),扭体次数明显减少(P 0. 01),扭体评分降低(P 0. 05或P 0. 01),隔药灸脐组在延长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及降低扭体评分方面优于药物贴脐组与艾条灸脐组(P 0. 05或P 0. 01);模型组TRPV1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 0. 01);治疗后隔药灸脐组与艾条灸脐组TRPV1mRNA表达较模型组均明显升高(P 0. 01);对TRPV1mRNA表达的调节作用,艾条灸脐组与隔药灸脐组优于药物贴脐组(P 0. 01)。结论 3种脐疗法均能缓解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的扭体反应,隔药灸脐法作用最优;脐疗通过上调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神阙穴区TRPV1mRNA的表达以激活腧穴功能,诱导神阙信息启动;隔药灸脐法与艾条灸脐法对神阙的激活作用优于药物贴脐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角度探讨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方法将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30只)和空白组(10只,A组),用缩宫素制备大鼠痛经模型,造模成功后,将30只痛经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隔药灸脐组(C组)、隔淀粉灸脐组(D组)。隔药灸脐组采用隔药灸神阙穴,隔淀粉灸脐组采用隔淀粉灸神阙穴。比较各组大鼠30min内扭体次数,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β-内啡肽(β-EP)水平、子宫组织PGE_2、PGF_(2α)含量及脾脏NK细胞活性。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扭体次数较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隔药灸脐组、隔淀粉灸脐组均能减少30min内扭体反应次数(P0.01),隔药灸脐组30min内扭体次数最少(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浆β-EP含量显著降低,子宫组织中PGE_2含量明显降低(P0.01)、PGF_(2α)含量明显升高(P0.01),脾脏NK细胞活性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隔药灸脐组、隔淀粉灸脐组血浆中β-EP的含量明显升高(P0.01),子宫组织中PGE2含量明显升高,PGF_(2α)的含量明显降低,脾脏NK细胞活性含量明显升高(P0.01);其中尤以隔药灸脐组对血浆β-EP、子宫组织PGE_2、PGF_(2α)含量及脾脏NK细胞活性含量影响最为明显。结论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其机制与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有关,可升高血浆β-EP含量,降低子宫组织中PGF_(2α)含量、升高PGE_2含量,提高脾脏NK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隔药灸脐法、药物贴脐法、艾条灸脐法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并比较其疗效差异。方法:将5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隔药灸脐组、药物贴脐组、艾条灸脐组5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各组均造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与模型组不给予任何治疗,隔药灸脐组、药物贴脐组、艾条灸脐组分别采用隔药灸脐法、药物贴脐法、艾条灸脐法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治疗前后症状、一般情况的改变,以及治疗后30 min内的扭体潜伏时间及扭体次数,比较各组疗效差异。结果:隔药灸脐法、药物贴脐法、艾条灸脐法均可改善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大鼠的症状,隔药灸脐法疗效最明显;在改善每日饮水量和体质量增长率方面,隔药灸脐法优于艾条灸脐法(P0.01),艾条灸脐法优于药物贴脐法(P0.01);在改善每日进食量方面,隔药灸脐法优于药物贴脐法和艾条灸脐法(P0.01),后两者疗效无差异。隔药灸脐法、药物贴脐法、艾条灸脐法均可延长扭体潜伏期、降低扭体分数、减少扭体次数(P0.01);在降低扭体分数、减少扭体次数方面,隔药灸脐法优于药物贴脐法和艾条灸脐法(P0.01),后两者疗效无差异。结论:脐疗可以减轻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大鼠的症状,改善饮水量、进食量、体质量增长率等一般情况,且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中隔药灸脐法疗效优于艾条灸脐法,艾条灸脐法疗效优于药物贴脐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免疫学角度探讨不同穴位艾灸对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NK细胞活性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筛选出更好的穴位。方法:利用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和缩宫素制备大鼠痛经模型,选择治疗痛经的常用腧穴神阙穴和关元穴分别对痛经大鼠进行艾灸治疗,通过观察各组大鼠脾脏重量、扭体次数、脾脏NK细胞活性含量及光镜下脾脏病理切片的变化,比较灸神阙与灸关元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并从免疫学角度探讨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脾脏重量明显减轻(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脾脏重量均显著增加(P0.01)。(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扭体次数明显增加(P0.01);经治疗后,灸神阙组、灸关元组及西药组大鼠扭体次数均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脾脏NK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大鼠脾脏NK细胞活性比较,西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灸神阙组与灸关元组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镜下观察到各治疗组大鼠的脾脏结构均存在,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脾脏淋巴小结数目及面积稍增多增大,而灸神阙组与灸关元组大鼠脾脏淋巴小结数目及面积均明显增多增大,且灸关元组大鼠脾脏淋巴小结数目稍多于灸神阙组。结论:灸关元穴与灸神阙穴均可通过升高原发性痛经大鼠脾脏NK细胞活性而发挥镇痛作用,但灸关元穴比灸神阙穴对原发性痛经大鼠的免疫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神阙穴与相同神经节段非任脉穴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差异性,探讨药物在隔药灸脐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大横组、艾炷灸脐组和隔药灸脐组,每组8只。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第1、10天0.5mg/只,第2~9天0.2mg/只)联合腹腔注射缩宫素(2U/只,末次给药24h后)制备痛经大鼠模型。隔药灸大横组采用隔药灸"大横"穴,艾炷灸脐组采用艾炷灸"神阙"穴,隔药灸脐组采用隔药灸"神阙"穴,均每日1次,每次7壮,连续10d。治疗结束后,观察30min内各组大鼠扭体次数,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β-内啡肽(β-EP)水平和子宫组织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含量,MTT法检测脾脏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30min内扭体次数明显增加(P0.01),提示造模成功;血浆β-EP及子宫组织中PGE2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子宫组织中PGF2α含量明显升高(P0.01),脾脏NK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1)。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3个治疗组大鼠扭体次数均明显降低(P0.01),血浆β-EP及子宫组织中PGE2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子宫组织中PGF2α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脾脏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P0.01)。与隔药灸大横组及艾炷灸脐组比较,隔药灸脐组扭体次数减少更显著(P0.05,P0.01),血浆中β-EP、子宫组织中PGE2含量升高更显著(P0.01,P0.05),PGF2α含量降低更明显(P0.05,P0.01);与隔药灸大横组比较,隔药灸脐组脾脏NK细胞活性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隔药灸脐对胞宫的效应具有特异性,其特异性体现为循经性和相对性;在神经内分泌方面药物是影响神阙穴效应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脐疗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大鼠神阙穴区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率的影响,部分阐释其效应机制。方法将5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隔药灸脐组、药物敷贴组、艾条灸脐组。除空白组外均构建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各治疗组分别给予相应治疗。采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神阙穴区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率。结果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组大鼠神阙穴区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率与空白组大鼠无差异(P0.05)。脐疗组(隔药灸脐组、药物敷贴组和艾条灸脐组)神阙穴区肥大细胞数目均高于模型组和空白组(P0.05),三脐疗组间无差异(P0.05);隔药灸脐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高于艾条灸脐组(P0.01)和药物敷贴组(P0.01),艾条灸脐组高于药物敷贴组(P0.05)。结论脐疗能够通过升高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大鼠神阙穴区肥大细胞数目并促进其脱颗粒而达到治疗目的,其中隔药灸脐法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隔药灸神阙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把60例痛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每组30例,隔药灸组采用隔药灸神阙穴,西药组采用内服西药,并设正常空白组20例不作任何治疗。结果:隔药灸组总有效率(93.33%)优于西药组(80%)(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IFN-γ均降低(P0.01),血浆IL-4、IL-10含量均升高(P0.01),且隔药灸组治疗后血浆IL-10、IFN-γ含量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中IL-4含量比较(P0.05)。结论:隔药灸神阙穴能降低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浆IFN-γ;升高血浆IL-4、IL-10含量,使有失衡倾向的机体免疫功能得到调节使其恢复到平衡。  相似文献   

11.
复方益母草口服液对大鼠痛经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复方益母草口服液对痛经的作用。方法:大鼠皮下注射己烯雌酚或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造痛经模型,腹腔注射催产素致大鼠扭体反应,观察并记录给催产素后大鼠扭体发生的潜伏期及给催产素后15min内大鼠扭体反应发生的次数。于给予催产素1h后,测子宫匀浆中按NO水平及NOS活力。结果:复方益母口服液及益母草口服液均显著延长大鼠扭体反应发生的潜伏期,显著减少15min内大鼠扭体发生次数;模型组子宫组织中N0、NOS水平显著降低;复方益母口服液及益母草口服液较模型组均显著提高子宫组织中的N0、NOS水平。结论:复方益母草口服液对实验性痛经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复方益母草口服液对大鼠痛经模型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复方益母草口服液对痛经的作用.方法:大鼠皮下注射己烯雌酚或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造痛经模型,腹腔注射催产素致大鼠扭体反应,观察并记录给催产素后大鼠扭体发生的潜伏期及给催产素后15m in内大鼠扭体反应发生的次数于给予催产素1h后,测子宫匀浆中按NO水平及NOS活力.结果:复方益母口服液及益母草口服液均显著延长大鼠扭体反成发生的潜伏期,显著减少15m in内大鼠扭体发生次数;模型组子宫组织中NO、NOS水平显著降低:复方益母口服液及益母草口服液较模型组均显著提高子宫组织中的NO、NOS水平.结论:复方益母草口服液对实验性痛经症状有姓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隔药灸神阙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隔药灸神阙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组和西药组各51例,隔药灸组隔药灸神阙穴,西药组口服镇痛药进行治疗。结果:隔药灸组治愈17例,显效21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2%;西药组治愈7例,显效11例,有效21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6.5%。两组总有效率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隔药灸组优于西药组。两组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积分及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隔药灸组均优于西药组。结论:隔药灸神阙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镇痛药,具有安全、不良反应少的优点,患者依从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新中医》2019,(8)
目的:研究痛经安汤治疗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该病寻求新的实验依据。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痛经安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每天皮下注射己烯雌酚,连续10天,第10天根据分组每天灌胃相应药物45 min,空白组和模型组每天灌胃生理盐水10 m L/kg,阳性药组灌胃田七痛经胶囊混悬液1.6 g/(kg·d),痛经安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7.2 g/(kg·d),14.4 g/(kg·d),28.8 g/(kg·d)的痛经安汤水煎液。用缩宫素制备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观察各组大鼠30 min内的扭体反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雌二醇(Serum estradiol,E2)、孕酮(Serum progesterone,P)、血浆β-内啡肽(Plasmaβ-endorphin,β-EP)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平均扭体次数、E2、P、β-EP水平均偏高(P 0.05,P 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痛经安汤各剂量组平均扭体次数、E2水平均偏低(P 0.05,P 0.01),阳性药组、痛经安汤各剂量组血清P水平均升高(P 0.05,P 0.01),其中中剂量组血清P水平最高;阳性药组β-EP降低(P 0.05),痛经安汤各剂量组β-EP均升高(P 0.01)。结论:痛经安汤能调节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性激素(E2、P)水平并提高血浆中β-EP水平,提示痛经安汤可通过调节机体内分泌、改善机体内环境,发挥缓解痛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痛经安汤治疗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该病寻求新的实验依据。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痛经安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每天皮下注射己烯雌酚,连续10天,第10天根据分组每天灌胃相应药物45 min,空白组和模型组每天灌胃生理盐水10 m L/kg,阳性药组灌胃田七痛经胶囊混悬液1.6 g/(kg·d),痛经安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7.2 g/(kg·d),14.4 g/(kg·d),28.8 g/(kg·d)的痛经安汤水煎液。用缩宫素制备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观察各组大鼠30 min内的扭体反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雌二醇(Serum estradiol,E2)、孕酮(Serum progesterone,P)、血浆β-内啡肽(Plasmaβ-endorphin,β-EP)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平均扭体次数、E2、P、β-EP水平均偏高(P 0.05,P 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痛经安汤各剂量组平均扭体次数、E2水平均偏低(P 0.05,P 0.01),阳性药组、痛经安汤各剂量组血清P水平均升高(P 0.05,P 0.01),其中中剂量组血清P水平最高;阳性药组β-EP降低(P 0.05),痛经安汤各剂量组β-EP均升高(P 0.01)。结论:痛经安汤能调节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性激素(E2、P)水平并提高血浆中β-EP水平,提示痛经安汤可通过调节机体内分泌、改善机体内环境,发挥缓解痛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赵伟国  李运景  黄民 《中成药》2012,34(7):1224-1228
目的观察痛经康口服液(延胡索、当归、川芎、香附等)抗痛经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大鼠股部皮下注射己烯雌酚,1次/d,连续11 d,其中第1天及第11天注射量为0.8 mg/只,第2天至第10天注射量为0.4 mg/只。于最后1次给药40 min后,所有大鼠按4 U/kg体质量腹腔注射缩宫素致大鼠扭体反应。采血,处死,取子宫组织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催产素受体(OTR)及加压素受体(VPR)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痛经康低、中、高剂量组出现扭体反应的动物数量均较模型对照组少。田七痛经胶囊组、痛经康中、高剂量组出现扭体反应潜伏期较模型对照组延长,30 min扭体反应次数较模型对照组减少,其中痛经康中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扭体反应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但扭体反应次数无统计学差异。痛经康低、中、高剂量组可不同程度降低痛经大鼠子宫催产素及加压素受体mRNA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P<0.05)。结论痛经康口服液具有明显的抗痛经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痛经大鼠子宫催产素及加压素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优化当归有效组份当归挥发油与当归多糖防治原发性痛经的最佳配伍比例。方法 将96只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当归组、当归挥发油与当归多糖配伍1~9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苯甲酸雌二醇+冰水浴+催产素法复制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当归组灌胃当归水煎滤液,当归挥发油与当归多糖配伍1~9组灌胃对应的配伍液,空白组、模型组灌胃等体积蒸馏水,连续灌胃11天后行扭体反应实验。ELISA法检测子宫PGF、PGE2的含量,WB法和SP法检测子宫OTR、VPR蛋白表达量。结果 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出现扭体反应;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PGF增高、PGE2下降、PGF/PGE2值增高,OTR和VPR阳性信号和蛋白定量表达增高(P<0.05)。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当归组和配伍1~9组大鼠扭体次数减少,扭体潜伏期缩短(P<0.05);当归组和配伍1~9组PGF降低、PGE2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四制香附贴膏灸剂对缩宫素所致痛经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并初步探究其体外透皮特性。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四制香附贴膏灸剂组(贴膏灸剂组)及四制香附石油醚部位浸膏组(浸膏组)。通过灌胃己烯雌酚增敏,观察腹腔注射缩宫素后30 min内大鼠扭体发生的潜伏期及次数,测试各组大鼠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以小鼠离体皮肤为渗透屏障进行体外透皮试验,利用HPLC同时测定α-香附酮和香附烯酮的体外透皮渗透量,分别对四制香附贴膏灸剂组和不加发热辅助材料的四制香附贴膏剂组进行研究。结果:贴膏灸剂组和浸膏组均显著延长大鼠扭体反应发生的潜伏期,显著减少30 min内大鼠扭体发生次数,且贴膏灸剂组优于浸膏组;贴膏灸剂组和浸膏组均可显著降低痛经模型大鼠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贴膏灸剂组更佳。四制香附贴膏灸剂中香附烯酮和α-香附酮24 h内的渗透速率分别为58.58,45.42μg·cm~(-2)·h~(-1),均高于不加发热辅助材料的贴膏剂组,透皮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四制香附贴膏灸剂可显著提高四制香附抗痛经有效成分的透皮释药性能,对大鼠痛经模型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可显著改善痛经大鼠的血液流变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即时艾灸对寒湿凝滞型痛经大鼠子宫组织前列腺素E_2(PGE_2)、前列腺素F2α(PGE_(2α))及加压素(AVP)含量的影响。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痛经宝组、预先灸组、即刻灸组,每组9只。采用(0±1)℃冰水浸泡法结合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法复制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模型。痛经宝组于第8天造模后,予痛经宝颗粒灌胃给药。预先灸组于第8天造模后,温和灸"神阙""关元"穴,每穴10 min。即刻灸组于第11天注射缩宫素后同法施灸1次。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PGE_2、PGE_(2α)含量,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AVP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痛经宝组、预先灸组、即刻灸组大鼠的潜伏期明显延长、扭体次数均减少、扭体总分均降低(均P0.01);与痛经宝组比较,即刻灸组大鼠的潜伏期明显延长、扭体总分均降低(P0.05,P0.01);与预先灸组比较,即刻灸组大鼠扭体次数均减少、扭体总分均降低(均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PGE_(2α)、AVP含量及PGE_(2α)/PGE_2比值均显著升高(均P0.01),PGE_2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痛经宝组、预先灸组、即刻灸组大鼠子宫组织PGE_(2α)含量及PGE_(2α)/PGE_2均明显降低(均P0.05,P0.01),PGE_2含量均明显升高(均P0.01),预先灸组与即刻灸组大鼠子宫组织AVP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痛经宝组比较,即刻灸组大鼠子宫组织PGE_(2α)、AVP含量及PGE_(2α)/PGE_2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预先灸组比较,即刻灸组大鼠子宫组织PGE_(2α)及PGE_(2α)/PGE_2均明显降低(均P0.05),PGE_2含量均明显升高(均P0.01)。结论:预先灸与即刻灸均可明显抑制痛经大鼠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缩,调节失衡的PGE_(2α)和PGE_2,降低AVP的含量,进而改善子宫局部缺血缺氧状态,起到镇痛作用,但即刻灸疗效优于预先灸。  相似文献   

20.
成泽东  栗冬  陈以国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11):2458-2460,2598
目的:观察温和灸对实验性痛经大鼠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已烯雌酚和催产素模拟制作痛经模型,观察痛经大鼠的扭体反应情况和大鼠胸腺、脾脏的变化,检测大鼠血浆CD3、CD4、CD8水平。结果:温和灸能明显减少痛经模型大鼠30min内扭体次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CD3、CD4、CD8水平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低下。阳性药物、温和灸治疗组CD3、CD4、CD8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温和灸治疗、阳性药物组的胸腺和脾脏的病理变化程度较模型组轻微。结论:温和灸对原发性痛经大鼠有很好的止痛或缓解疼痛的作用,而且影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器官,在一定程度上拮抗了原发性痛经导致的免疫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