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运用旋提手法智能模拟系统培训的骨伤科医师培训前与培训后左右侧提扳力的差异分布。方法:选取20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骨伤科医师,首先利用旋提手法智能模拟系统采集每位医师在体重指数正常状态下的左右侧手法操作的提扳力,后对20名骨伤科医师进行为期2周的颈椎旋提手法标准化培训,并从旋提手法智能模拟考核系统中提取20名骨伤科医师培训后左右侧手法操作过程中的提扳力,最后比较20名骨伤科医师培训前、培训后的左右侧手法力学参数的差异分布,并分析运用智能模拟系统培训前、培训后骨伤科医师左、右侧旋提手法提扳力的差异分布。结果:20名经过旋提手法智能模拟系统培训前的骨伤科医师左右手操作过程中相关力学参数的提扳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名经过旋提手法智能模拟系统培训后的骨伤科医师左右手操作过程中提扳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旋提手法智能模拟系统培训骨伤科医师能减小骨伤科医师左右侧手法操作过程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旋提手法教学机器人在颈椎旋提手法操作规范化培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已熟练掌握颈椎治疗手法且临床工作5 a以上的20名骨伤科医师,通过旋提手法教学机器人采集每位医师在体质量指数(BMI)设定为正常状态下的手法操作的关键力学参数(预牵引力、提扳力、最大作用力、提扳时间、旋转幅度、俯仰幅度).然后通过旋提手法教学机...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颈椎旋提手法教学机器人对初学者进行手法考核,对初学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错误进行分析,以了解初学者对手法的掌握情况。方法:30名初学者在视频及PPT教学下了解旋提手法操作方法,随后在教学机器人系统上进行训练,3种体质量指数下各训练5次,3种模式分别为正常体质量指数状态、超重体质量指数状态、肥胖体质量指数状态。其体质量指数设定是根据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kg)/(身高)~2(m~2)(按照WHO提出的亚太地区(包括中国)的体质量指数分类)将人群分为正常、超重、肥胖三组,19~23视为正常,23~25为超重,25为肥胖。相应的体质量指数参数已在旋提手法教学机器人系统中进行了设置。培训结束后应用旋提手法教学机器人系统对初学者进行考核。记录每次考核过程中预牵引力、提扳力、最大作用力、提扳时间、旋转幅度、俯仰幅度的测量值及合格率。对30名初学者在3种模式下各项操作指标的合格率进行比较,并对最大值及最小值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正常体质量指数模拟状态下,初学者操作旋提手法时主要的操作错误为发力偏小、提扳时间过长、旋转幅度过大以及俯仰幅度过大。超重体质量指数模拟状态下,初学者操作旋提手法时主要的操作错误为发力不当、提扳时间过长、旋转幅度过大以及俯仰幅度过大。肥胖体质量指数模拟状态下,初学者操作旋提手法时主要的操作错误为发力不当、提扳时间过长、旋转幅度过大以及俯仰幅度过大。结论:操作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规范操作分别为发力不当、旋转幅度过大、提扳方向不垂直以及提扳时间过长。由数据分析结果得出,初学者在掌握旋提手法操作过程中最难以掌握的技巧是如何合理地进行发力操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培训后基层医师应用旋提手法配合颈椎康复操防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促进旋提手法配合颈椎康复操防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推广应用。方法:采用多中心中央随机将112例患者分为试验组56例,对照组56例,分别给予旋提手法配合颈椎康复操及单独应用旋提手法治疗,观察2组的疗效及3个月内的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可以明显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总体症状体征,疗效在疗程结束后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3个月时,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的复发率都为2%;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4%、10%。结论:试验组(旋提手法+颈椎康复操)及对照组(单纯旋提手法)对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整体而言均有很好的疗效,试验组总体上疗效更持久,颈椎康复操的锻炼对于预防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符合方案数据177例,随机分为旋提手法治疗组87例,颈椎牵引治疗组90例;男性43例,女性134例;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47.2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1月;疗程14d,旋提手法治疗组隔日1次,共7次,颈椎牵引组每日1次,共14次。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头晕、颈椎活动度、头痛、等指标的变化,经统计学分析进行疗效评定,并对两种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2周后的总体疗效,手法组总有效率为98.8%,牵引组总有效率为84.09%,手法组优于牵引组,旋提手法组对改善眩晕症状、颈椎活动度、头痛症状的效果优于牵引组。结论: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值得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旋提手法配合颈椎康复操防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该院在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独使用旋提手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旋提手法配合颈椎康复操进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以后的总有效率和颈椎曲度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以后的颈椎曲度和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旋提手法配合颈椎康复操防治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颈椎曲度,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利用中央随机系统,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59例。治疗组采用旋提手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进行治疗,记录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CSA功能评定量表(FS-CSA)评分、头痛评分及颈椎活动度评分。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结果 2组治疗后、随访期的FS-CSA评分、头痛评分及颈椎活动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在治疗后及随访期2组以上指标及FS-CSA临床疗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对头痛改善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头痛症状。方法:共计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95例,剔除10例,脱落11例,进入统计分析174例,随机分配到手法组和牵引组。手法组采用旋提手法,牵引组采用牵引疗法,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月、3月共9个时间点观测患者的头痛情况。结果:从第7次治疗后手法组减轻头痛优于牵引组(P0.05),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2组治疗头痛均有减轻,头痛症状有进一步的改善(P0.01)。结论:旋提手法对于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头痛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加针刺治疗颈椎小关节错缝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用旋提手法治疗,实验组联合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颈椎曲度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及VSA评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旋提手法加针刺治疗颈椎小关节错缝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颈椎端提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颈椎端提法治疗神经根性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急性期神经根性颈椎病病例63例,随机分为旋扳组与端提组,分别在常规颈肩部放松手法的基础上,采用颈椎旋转扳法或颈椎端提法治疗四周。结果:旋扳组与端提组的临床症状积分改善值分别为3.72±1.98、7.64±2.81(P<0.05),有效率分别为73.3%、90.9%(P<0.05)。结论:从临床症状积分改善及疗效看,颈椎端提法较颈椎旋转扳法有较好的临床效果。颈椎端提法疗效较好的原因可能在于调整颈椎节段关系时,对病变节段局部的干扰较小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采集全国18家研究中心160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史及中西医诊断信息,设计类风湿关节炎病证规律调查表,将所有信息录入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数据库。将患者辨证分为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气血两虚证、肝肾不足证。分析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及组合特点。结果共收集符合标准的调查表1602份。因部分调查表证候诊断缺如,1418例证候填写完整的RA患者中,单一证候1232例占86.88%,其中湿热痹阻证比例最高共计622例,占43.86%,其他依次为寒湿痹阻证、肝肾不足证、痰瘀痹阻证、风湿痹阻证、气血不足证。RA患者不同证候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西南地区外,其他各地区RA患者均以湿热痹阻证为主要证候,湿热痹阻证在华北地区的证候分布中所占比例最高为57.08%(137例/240例),西南地区最低为25.48%(66例/259例),西南地区以寒湿痹阻证为主要证候占32.82%(85例/259例)。各地区证候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痹阻证、肝肾不足证病程与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气血两虚证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痹阻证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要证候类型,其地域分布广,病程较痰瘀痹阻证、肝肾不足证患者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42只自发性糖尿病大鼠(GK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气活血组,每组14只。模型组与益气活血组用高热量高脂饮食喂养+单肾切除方法建立糖尿病肾病模型。假手术组不切除肾脏。益气活血组给予益气活血方3. 125 g/(kg·d)灌胃,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给予蒸馏水4 ml灌胃。灌胃8周后观察肾脏病理形态,检测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及肾组织AGE、TGF-β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以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肾小管空泡样变性为主,益气活血组较其他组病理改变轻,仅肾小球肥大,轻度系膜基质增生,肾小管结构基本正常。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组24 h尿蛋白定量灌胃3周-灌胃前、灌胃6周-灌胃前、灌胃8周-灌胃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益气活血方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PASM、Masson阳性率,AGE、TGF-β蛋白表达及TGF-βmRNA均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 <0. 01)。结论益气活血方治疗糖尿病肾病可能是通过抑制肾组织中AGE、TGF-β蛋白及mRNA表达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黄精制剂联合塞来昔布胶囊口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单纯塞来昔布胶囊口服、黄精制剂联合塞来昔布胶囊口服治疗。塞来昔布胶囊口服,每日1片,饭后服用;黄精制剂口服,每日3次,每次2袋,温水冲服;每隔3周停药1周,1个月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3个月、6个月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KSS)以及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IL)-1、IL-33、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13血清含量。结果:黄精制剂联合塞来昔布胶囊组退出5例,单纯塞来昔布胶囊组退出8例。(1)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0.451,P=0.038);2组患者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t=2.535,P=0.012);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膝关节疼痛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2.193,P=0.025);2组膝关节疼痛VAS评分随时间均呈降低趋势,但2组的降低趋势不完全一致[(6.36±1.18)分,(6.01±1.16)分,(5.82±1.01)分,F=2.749,P=0.030;(6.43±1.32)分,(6.31±0.96)分,(6.18±1.46)分,F=0.246,P=0.043];治疗前和治疗开始后3个月,2组患者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42,P=0.304;t=1.325,P=0.189);治疗开始后6个月,黄精制剂联合塞来昔布胶囊组膝关节疼痛VAS评分低于单纯塞来昔布胶囊组(t=2.089,P=0.041)。(2)KSS膝关节临床评分。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7.161,P=0.001);2组患者KSS膝关节临床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t=8.166,P=0.000);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KSS膝关节临床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39.069,P=0.000);2组患者KSS膝关节临床评分随时间均呈升高趋势,但2组的升高趋势不完全一致[(61.22±2.81)分,(65.07±4.03)分,(67.27±3.49)分,F=40.270,P=0.000;(59.38±2.69)分,(60.21±3.49)分,(62.02±3.88)分,F=7.255,P=0.001];治疗前2组患者KSS膝关节临床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119,P=0.082);治疗开始后3个月和6个月黄精制剂联合塞来昔布胶囊组KSS膝关节临床评分均高于单纯塞来昔布胶囊组(t=5.985,P=0.000;t=3.060,P=0.003)。(3)KSS膝关节日常生活功能评分。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1.426,P=0.043)。2组患者KSS膝关节日常生活功能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t=4.323,P=0.000);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KSS膝关节日常生活功能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38.648,P=0.000);2组患者KSS膝关节日常生活功能评分随时间均呈升高趋势,但2组的升高趋势不完全一致[(66.83±2.39)分,(68.31±2.52)分,(71.02±3.66)分,F=39.330,P=0.000;(65.36±2.41)分,(66.90±3.46)分,(68.38±3.83)分,F=9.835,P=0.000];治疗前2组患者KSS膝关节日常生活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849,P=0.054);治疗开始后3个月和6个月黄精制剂联合塞来昔布胶囊组KSS膝关节日常生活功能评分均高于单纯塞来昔布胶囊组(t=2.176,P=0.032;t=3.289,P=0.001)。(4)IL-1血清含量。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0.002,P=0.998);2组患者IL-1血清含量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t=0.652,P=0.515);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IL-1血清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164.983,P=0.000);2组患者IL-1血清含量随时间均呈降低趋势,且2组的降低趋势完全一致[(2.85±0.46)ng·L-1,(2.18±0.37)ng·L-1,(2.00±0.48)ng·L-1,F=138.697,P=0.000;(2.79±0.45)ng·L-1,(2.15±0.34)ng·L-1,(1.95±0.08)ng·L-1,F=55.269,P=0.000]。(5)IL-33血清含量。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0.039,P=0.962);2组患者IL-33血清含量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t=0.074,P=0.941);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IL-33血清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151.452,P=0.000);2组患者IL-33血清含量随时间均呈降低趋势,且2组的降低趋势完全一致[(8.68±2.07)ng·L-1,(6.41±1.00)ng·L-1,(5.39±0.82)ng·L-1,F=73.238,P=0.000;(8.84±1.89)ng·L-1,(6.38±1.01)ng·L-1,(5.31±0.78)ng·L-1,F=78.417,P=0.000]。(6)MMP-13血清含量。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0.017,P=0.983);2组患者MMP-13血清含量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t=0.241,P=0.810);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MMP-13血清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76.474,P=0.000);2组患者MMP-13血清含量随时间均呈降低趋势,且2组的降低趋势完全一致[(2.83±0.97)ng·L-1,(2.02±0.68)ng·L-1,(1.68±0.42)ng·L-1,F=38.634,P=0.000;(2.88±0.98)ng·L-1,(2.06±0.28)ng·L-1,(1.66±0.42)ng·L-1,F=36.189,P=0.000]。结论:黄精制剂联合塞来昔布胶囊口服与单纯塞来昔布胶囊口服治疗KOA,均能缓解膝关节疼痛和改善膝关节功能,但前者的疗效优于后者;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降低血清中IL-1、IL-33及MMP-13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关联规则构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症状间关联模式。方法采用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开展的全国9家省级中医院调查所提供的1768份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资料,分为风寒束肺证、外寒内饮证、痰热壅肺证、痰湿阻肺证、痰蒙神窍证、血瘀证,将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数据转换建立基于数据挖掘的数据库。采用Apriori算法,选取最低条件支持度为10%、最小规则置信度为50%、最大前项数为5,对各证候的症状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构建症状间的网络图。结果风寒束肺证488例,构成症状及舌脉共13个,其频率前3位分别为咳嗽(98. 57%)、喘息(83. 81%)、恶寒(72. 34%);咳嗽和喘息的支持度(83. 811%)及置信度(99. 267%)均为最高。外寒内饮证388例,构成症状及舌脉共16个,其频率前3位分别为咳嗽(99. 23%)、喘息(96. 13%)、恶寒(86. 34%);喘息、咳嗽的支持度最高(86. 911%),气逆不能平卧、胸闷置信度最高(100%)。痰热壅肺证1033例,构成症状及舌脉共14个,其频率前3位分别为咳嗽(99. 23%)、喘息气急(88. 19%)、痰多(79. 57%);喘息气急与咳嗽支持度(88. 190%)、置信度(99. 561%)均为最高。痰湿阻肺证572例,构成症状及舌脉共15个,其频率前3位分别为咳嗽(98. 95%)、痰有泡沫(88. 81%)、气短(86. 88%);喘息、气短支持度最高(84. 441%),口黏腻、食少,纳呆、食少,口黏腻、纳呆、食少置信度最高(100%)。痰蒙神窍证350例,构成症状及舌脉共10个,其频率前3位分别为喘息气促(87. 71%)、神志异常(82. 29%)、喉中痰鸣(73. 71%);神志异常与脉数支持度最高(73. 714%),喘息气促与神志异常置信度最高(75. 740%)。血瘀证642例,构成症状及舌脉共6个,其频率前3位分别为口唇青紫(61. 37%)、舌有瘀斑(41. 9%)、舌下静脉迂曲粗乱(40. 81%);舌质紫暗与舌下静脉迂曲粗乱与舌质黯红与舌有瘀斑的支持度均小于20%,置信度均大于95%。结论应用关联规则的置信度可得到COPD急性加重期常见证候症状间关系密切的症状群,并构建关联模式。  相似文献   

15.
调查我国临床医生对《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常见感染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脓毒症》的临床应用情况,以促进该《指南》的后续修订和进一步推广。应用评价调查问卷和适用评价调查问卷均采用记名问卷方法,向我国使用过该《指南》的临床医师各投放500份;采用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应用性评价调查问卷和适用性评价调查问卷各回收211份。该调查得出结论:在现有推荐方案评价较好的基础上,针对整体内容、整体结构上再做调整;对推荐方案的方剂选择、临床证据进行更新;对《指南》应用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提出改善措施,同时为了更好更明确地推广,应加强医患教育,提高指南质量,增大宣传力度,为《指南》的实施推广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该文采用调查问卷和病例调查的方法,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实践指南》为研究对象,邀请来自全国29个地区187家医院医生评价研究《指南》的适用性及临床应用效果,征集《指南》的修订意见。508位临床医生接受《指南》的适用性调查,认为《指南》结构、内容合理,比例分别高达98. 23%,98. 03%。在辨证论治内容中,评价合理性较高的为治则治法(99. 41%)、诊断要点(98. 82%)、辨证分类(98. 03%);合理性相对较低的为康复调摄(97. 05%)、并发症预防(97. 24%);98. 03%临床医生认为《指南》完全适用和基本适用,1. 97%认为修订后适用。通过观察491份病例,对《指南》进行应用性评价分析,符合度较高的为西医疾病诊断(100%)、中医疾病诊断(99. 18%);较低的为治疗措施方面,方剂成药、其他治法符合率分别为77. 18%,83. 05%;《指南》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较好,分别为97. 35%,93. 89%;综合评价较好,99. 41%被调查者愿意遵从《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适合临床推广应用。对于《指南》修订意见主要集中在辨证治疗、并发症预防及康复调摄部分。积极广泛征求意见修订《指南》,可以更好的提高《指南》质量,指导临床,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水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开展实地调研,分析《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咽炎疾病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应用中的阻碍因素,为该《指南》的后续修订及推广提供借鉴。对全国27个地区181家医院临床医师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对阻碍该《指南》应用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别回收501份适用性评价调查问卷及503份应用评价问卷,临床应用阻碍因素主要集中在《指南》内容局限性及获取不便、基层医疗结构应用特殊性及调研对象分布不均。在修改意见上,中医方面建议完善辨证分型、适应症、适用方剂以及增加其他中医特色疗法;西医方面建议明确联用抗生素的使用时机。此次调研,为下一步推广该指南的临床应用以及修订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来自不同级别医院的1 000名有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经验的临床医生,主要针对《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临床适用性和应用性进行评价。研究过程严格执行全程三级质量控制,数据真实、可信。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医生认为《指南》临床适应性好,《指南》中推荐的药物可及性和价格适中,中医药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可以减少抗生素的用量,缩短抗生素应用的疗程。在建议板块中,临床医生希望增加用药指导、希望及时更新《指南》,另外还有希望增加治疗方法和手段者、加强宣传推广者、加强循证方法使用等。在应用性评价中,绝大多数临床医生认为《指南》定义、中西医鉴别诊断描述准确,治疗基本原则及中医药治疗方法选择恰当,中药处方、中成药临床应用效果好。部分临床医生建议细化淋证证候分型。部分医生认为《指南》中推荐方药疗效一般,在其他疗法的推荐中,部分医生对于熏洗操作方法存疑,针对中医特色疗法中药熏洗和针灸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的操作规范及流程待完善。  相似文献   

19.
设计一套可测定黏附力的新装置,并利用此装置对中药提取液进行喷雾干燥热熔黏壁预测研究。该装置以物性测定仪为基础测试平台,添加一套提供热风的设备,并配上摄像头,温湿度探头等搭建而成,可以模拟喷雾干燥仪的干燥环境,分析药液的黏附性随干燥进程的变化。采用数据挖掘机器,建立预测喷雾干燥热熔型黏壁的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该装置可以通过物料的黏附力预测喷雾干燥热熔型黏壁。研究还发现热熔型黏壁的物料黏附性随水分的蒸发而逐渐变大,不黏壁的物料的黏附力则是先变大后急速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挖掘丹溪学派治疗中风病的学术思想及诊治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文献来源,纳入朱丹溪及其嫡传弟子、私淑弟子等著作中内服方剂治疗中风病的医案,建立中医症状及方药信息条文数据库,分别统计中医症状、药物及药物种类频数,并对药物与药物及症状与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医家7位,著作11部,有效记录101条。涉及中医症状共计57种,总频数363,出现频数前3位的症状分别为半身不遂(40)、口舌喎斜(35)、痰涎(29);中药171味,用药总频数1235,使用频数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甘草(66)、当归(49)、茯苓(46);使用药物共22种,使用频数前3位的药物种类分别为解表药(231)、补气药(188)、清热药(127)。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白芍-当归、白芍-甘草、陈皮-甘草为常用药对,情志不畅-白术、发热-茯苓、肥胖-陈皮为常见症-药关系。结论气血亏虚、痰热郁滞是丹溪学派对中风病的基本认识,其中气虚、痰热占有重要的地位,临证治疗以脾胃为基础,同时注重情志致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