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脱屑性唇炎与脾胃关系密切,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中医脱屑性唇炎归为"唇渖"、"唇风"、"唇胗"等疾病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脾胃伏火。脾胃伏火的产生是由于脾胃升降失司,郁遏于内所致。治疗伏火应从调整脾胃气机升降入手。王彦刚教授通过调整脾胃气机升降来消解脾胃伏火治疗脱屑性唇炎,选用泻黄散酌加通降气机之品,是伏火得清,脾肾之功重振,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有利于枢机之能恢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简版:正文:赵法新教授是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擅长治疗胃炎、溃疡病、结肠炎、便秘、唇炎、口疮、疳积、厌食、痤疮、抑郁症、痛经、月经不调等内科、妇科、儿科杂病。  相似文献   

3.
慢性唇炎系唇部慢性疾患,西医以激素治疗为主,虽有见效快的优势,但容易反复发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王健教授以脾胃为基础,以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为指导治疗该病,疗效显著,不易复发,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4.
蔡寅寿教授认为,小儿睑腺炎的反复发作,多与脾胃积热的体质状态有关,用泻黄散加减清脾胃积热,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何斌 《新中医》2015,47(6):317-318
<正>慢性唇炎是唇黏膜的慢性、浅表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唇红缘干燥、脱屑、结痂、皲裂为特征,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无明显季节性,目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风吹、日晒、寒冷、干燥、局部刺激、不良习惯(舔唇、咬唇)、嗜好烟酒、烫食和对唇膏、口红、漱口水、食物、药物等过敏有关,也可由唇部的急性炎症发展而来。有人认为,本病包括了慢性日光性唇炎、慢性接触性唇炎、剥脱性唇炎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脱屑性唇炎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吉英  程伟  张孔平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1616-16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脱屑性唇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脱屑性唇炎41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1例,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对照组20例,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48%,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脱屑性唇炎疗效确切,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7.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故多从心肝论治失眠。谷晓红教授认为小儿生活习惯、体质异于成年人,多因饮食不节或嗜食肥甘厚味,且脾胃虚弱,不能及时腐熟运化水谷,导致食积于内,日久蕴而化热,形成胃肠积热。心胃位置相邻,经络相通,心五行属火,胃属土,为母子关系,二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胃肠有热则扰及于心,心神不宁,发为卧不安,在小儿多表现为夜间蹬被、易醒、眠中哭泣等,故谷教授对于小儿卧不安多从胃肠积热出发,健脾消食,降气导滞,清热除烦,常用药物为焦三仙、莱菔子、瓜蒌、白术、陈皮、竹茹。同时谷教授注重对小儿饮食习惯、推拿、心理的教育,从根本上改善胃肠积热,助力小儿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王敏  喻斌 《光明中医》2023,(8):1469-1472
口臭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病症,常给人们的生活、工作、交际带来极大困扰,现代医学对该病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辨证论治往往能取得满意疗效。喻斌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从脾胃积热论治口臭,以清泻脾胃积热为本,以恢复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为要,临床施治以泻黄散合清胃散为主方,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慢性唇炎是一种迁延难愈的顽固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目前局部治疗及对症治疗远期效果并不明显。笔者立足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结合临床实践,认为慢性唇炎多属脾胃虚弱、气滞血瘀之证,治疗上应健脾和胃、理气消滞、活血化瘀,巧用保和丸从脾胃论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对慢性脱屑性唇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慢性脱屑性唇炎患者4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2人.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辨证为脾胃湿热型、风火上乘型 、血虚化燥型3型治疗;对照组以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2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局部与全身治疗相结合治疗慢性脱屑性唇炎,可调节全身状况,改善消除局部病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化瘀汤结合王不留行外敷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以期丰富带状疱疹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予清热解毒化瘀汤结合王不留行外敷治疗,7天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予西药口服治疗,连续服用14天。比较两组止疱、结痂、脱痂时间、VAS评分、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止疱、结痂、脱痂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VAS评分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优于对照组83.4%(P<0.05)。结论:清热解毒化瘀汤结合王不留行外敷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能快速止痛、加速愈合、减少后遗神经痛,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慢性唇炎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中医药辨证论治具有一定的优势。笔者在治疗中发现从阳论治对小儿慢性唇炎的辨治有重要意义。本文即从小儿稚阳未长的生理特点出发,论述阳气功能失调与小儿唇炎反复发作的关系。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或内伤饮食等均易导致阳气功能失调,或脾不升清、津液不达,或湿气不化、湿热相搏,或阳气郁结、化热生火,或脾阳亏甚、痰浊阻滞,均可表现为唇炎症状。若治疗未切中病机则病情迁延不愈。在此基础上,笔者从升阳化湿、升阳散火、温阳益气及通阳祛湿四个治疗方向论治小儿慢性唇炎,升阳化湿重升提脾阳,升阳散火重疏导郁火,温阳益气重补中焦阳气,通阳祛湿重醒脾开浊。此外,临证治疗还应注重分期论治,根据病情分急性发作期、缓解期及间歇期,每期有不同的治疗侧重。最后附验案一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3.
<正>姜建国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国家中医管理局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临床擅长诊治疑难病症。笔者有幸跟随姜建国教授学习,现将其从血热分析治疗唇炎的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唇炎属中医学唇风范畴。临床表现为唇部黏膜  相似文献   

14.
唇炎,中医称为"唇风",主要与外感风火燥邪,嗜饮醇酒,过食辛辣厚味,思虑劳累,饮食不节,先天体质因素等有关,致脾运化失司,聚湿生痰,日久及肾,随气机流注经络,结于口唇所致。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参考古今对唇炎的研究文献,结合现代对唇炎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临床跟师侍诊,故知唇为脾所主,唇炎病位为脾肾,病性阴虚为主,司外揣内,从"脾肾病位、阴虚病性"论治唇炎。  相似文献   

15.
韩小雅 《四川中医》2020,38(9):53-55
口腔溃疡俗称口疮,是一种发病于口腔黏膜的疾病,多见于软腭、前庭沟、舌头、唇内侧、舌腹、颊黏膜部位,以上部位黏膜角化较差或缺乏角质层均会引起口疮。一旦发病患者疼痛剧烈,局部呈现明显灼痛,严重者还可能影响说话、饮食,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并发口臭、便秘、恶心、慢性咽炎、发热、乏力、头晕、头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当前西医治疗无特效药,在对症治疗基础上,以心脾积热为主,在治疗中着重清热解毒、泻心脾之火,同时还兼顾保护患者脾胃,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进一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从中西医角度探讨了慢性唇炎发生发展的病因病机及治疗,重点探讨了朱明芳教授基于气阴不足论治慢性唇炎的经验。朱教授认为,气阴不足是本病发生的共同病机,在病程中多兼湿,治疗上健脾益气滋阴为主要治法,兼佐以化湿,临床运用,疗效较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7.
剥脱性唇炎目前发病机制不明,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见效快但易复发.中医治疗剥脱性唇炎历史悠久,疗效确凿.陈国丰教授临床经验丰富,对剥脱性唇炎的治疗见解独特,认为该病的病机为外感风邪,湿热内生;阴虚血燥,唇失所养,提出以祛风、胜湿、养血(阴)为主,清热泻火勿忘顾护脾胃的治疗法则,为剥脱性唇炎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  相似文献   

18.
介绍远方教授从五脏论治肾性血尿的经验。肾性血尿发生以脾肾两虚为根本,而肺、肝、心等脏腑造成肾络损伤皆可发为血尿。远教授临床擅从五脏辨证论治:风热犯肺,以银翘散合小蓟饮子加减;心火亢盛,以导赤散加减;肝郁化火,以加味逍遥散加减;脾不统血,以归脾汤加减;肾阴虚火旺,以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合小蓟饮子治之。强调治宜辨别标本,病证结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初步阐述曹式丽教授对中医络病理论与膜性肾病之中医病因病机相关性的独特认识的基础上,指出膜性肾病的中医病因以"风、湿、瘀、虚"为主,病位在肾络,病机关键是肾络失和,提出从络论治膜性肾病的学术观点,倡导应用辛通畅络法和养脏和络法辨证论治膜性肾病的治法理念,强调在临证组方中辨证选用调畅肾络的中药,并注重药味与药性的辨证施用等学术经验。总结其从络论治膜性肾病的学术思想,以期为临床治疗膜性肾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肾性血尿属中医血证、尿血范畴,临床上常从脾肾入手治疗,多忽略从肺论治。王耀光教授认为肾性血尿病位虽在膀胱与肾,然与五脏均有关,在治疗时应审证求因,根据具体的临床表现辨证施治。其中肺肾二脏密切相关,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若辨证准确,从肺论治亦屡有效验。从肺论治肾性血尿须首分虚实,实证常用清上撤下法,予银翘散加减;虚证常用补益肺气、培土生金法,予玉屏风散、四君子汤等加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