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焦膜系理论认为人体上下内外的各类膜层形态各异,总体来说具有协调脏腑、运行精微、供养全身、代谢决渎的作用。在此理论指导下的腹针治疗,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达到调节脏腑、疏通经络及局部症状解除的作用,近年来应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表现出诸多优点。本文基于三焦膜系理论的研究视角,探讨腹针治疗妇科疾病的中医机制,论证了肠系膜作为"神阙调控系统"的核心,腹腔内器官的功能及病变与肠系膜上的血管、神经等组织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最新的西医发现"肠系膜是一个连续的器官,连续性或许是疾病从腹部转移到其他部位的一个途径",通过探讨腹针疗法治疗机制与该理论的相通之处,进一步印证腹针疗法的科学性与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Mesangialprolif erativeglomerulonephritis,简称MsPGN)是一种以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及不同程度系膜基质增多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为水肿、腰痛、倦怠、乏力等。后期可发展为肾功能衰竭。我国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率为 76 8% [1] ~ 81 7% [2 ] 其中MsPGN约占有 2 9 7% [1] ~ 5 9 5 % [3] 。IgA肾病大部分以弥漫性系膜增生病变为典型改变 ,故MsPGN分为IgA肾病型和非IgA肾病型。对该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临床…  相似文献   

3.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MesangialProliferativeGlomeruloNephritis,简称MsPGN)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肾脏疾患 ,是导致慢性肾衰的最主要原因。据我国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显示 ,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病中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率为 76 8% [1] ~81 7% 3 ] ,其中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约占 2 9 7[1] ~5 9 5 % [2 ] ,可分为IgA肾病型和非IgA肾病型两大类。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增多 ,临床表现为水肿、腰痛、倦怠乏力等 ,实验室检查可见蛋白尿、高脂…  相似文献   

4.
中医膜系泛指体腔内外广泛分布的膜层组织,是气水火布散的通道,物质形态上属于现代医学的结缔组织,而结缔组织病是一类发生在结缔组织上的疾病,与膜系的解剖位置相同.前期,笔者团队提出了中医膜系理论,文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膜系与结缔组织病的关系、生理功能、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为结缔组织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  相似文献   

5.
《内经》最早提出膜原概念,历代医家多认为膜原是指脏腑形体夹缝处膜性结构的间隙,膜原症复杂多变、缠绵险峻。膜原理论的发展是对脏腑学说的补充,也是诊治疑难疾病的重要理论。本文从中医膜原概念的演进、中医膜原的病理阐释及中医膜原的诊治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膜原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PGN)病理上表现以光镜下肾小球呈弥漫性系膜细胞增生和(或)系膜基质增多为特征的肾小球疾病[1],约占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穿刺病例24.7%~30.3%[2]。根据免疫病理分为IgA肾病及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两种类型。现将中医治疗系膜增生  相似文献   

7.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指以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生和不同程度细胞外基质(ECM)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因不明,系膜增生是主要病理改变,实验室检查可见蛋白尿、血尿、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等,约占成人肾活检病例数的24.7%-30.3%。西医对MsPGN的治疗手段单一,主要运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且治疗反应与其病理改变轻重相关,轻者疗效好,重者疗效差。  相似文献   

8.
膜系是全身膜状结构及其附属组织共同构成的多层次复杂系统,根据其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分为外通性膜系与内通性膜系。外通性膜系具有屏障保护功能,是与外界环境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的重要结构;内通性膜系具有联络协调的功能,是机体各脏腑器官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的重要结构。基于膜系理论,可指导临床膜系疾病的治疗。外通性膜系是重要的祛邪途径,临床可采用汗、吐、下等方法,通过调畅外通性膜系的气津输布,以祛邪而出。内通性膜系是疾病传变的重要途径,其常见病理为气机郁滞、水液代谢异常等,可通过调理膜系气津输布治疗疾病。调畅膜系气津输布时,应重点关注少阳与中焦气机,以恢复全身气机升降出入。全身膜系起源于肾,在膜系疾病早期注重顾护肾膜,可先安未受邪之地;在疾病中晚期调补肾阴肾阳,可治疾病之本,顾护正气。  相似文献   

9.
肾小球系膜病理损害的中医病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红敏  王丽英  丁樱  谢春光 《陕西中医》2004,25(12):1121-1122
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增多是多种肾小球疾病的共同病理表现 ,不仅见于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也是多种系统性疾病累及肾脏时的一种非特异性改变。临床以系膜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肾小球疾病 ,发病率高 ,据统计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约占我国成人肾活检患者的  相似文献   

10.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是慢性肾小球肾炎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其病理改变为系膜细胞增生及系膜基质聚积和扩张,系膜基质的过度聚积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和肾衰竭。大多数患者最终发展至终末期肾病。对于该病现代医学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对于MsPGN的治疗则具有一定的疗效且毒性和不良反应小。近年来,  相似文献   

11.
"表里"是中医学中最有特色的理论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中医学"表里"的基本内涵和具有代表意义的"表里"关系,探讨"表里"概念实质及其理论价值。认为"表里"由最初的部位演变为中医理论中辨证的纲领,其内涵意义不断被扩大,然而阴阳六经之"表里"、脏腑之"表里"、经脉之"表里"以及阴阳"表里"出入的气血循环均各有所指,在论述"表里"及相关问题时应时刻注意前提和范畴,在同一背景下进行讨论,切不可过度夸大"表里"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辨治近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PGN)是一个病理形态学诊断名称,是指以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肾小球疾病的总称,并于1977年被WHO肾脏委员会列为一种独立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3.
姚菲  石玮 《新中医》2022,54(14):135-137
从中医膜系角度探讨分析肿瘤的发病与转移。膜系由人体脏腑形态间的空隙膜状组织构成,在人体分布广泛,且能沟通全身气血、津液、精,以通为用。邪易侵犯膜系,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膜的存在与疾病的发展、传播和转移相关;肿瘤的发生发展亦与膜密切相关,癌细胞可顺着膜原内外表里上下传播而发生转移。基于对膜系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分析,认为可运用梳理通导的方法来治疗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4.
中焦膜系属于三焦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中间位置,起着宣上导下、维持平衡的枢纽作用。脾胃疾病的发生与中焦膜系的状态密切相关,当邪气怫郁、内外因叠加,会导致膜系功能紊乱,出现中焦膜系的拘挛、纵缓、破损、瘀阻、津气不利,进而导致中焦脾胃通降失常、润燥纳运失司等病理状态。因此,对中焦膜系的疏通、补养、固护,能纠正膜系状态,使中焦脾胃健运。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疗系膜增生性肾炎现代机理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是多种肾小球疾病的最常见病理类型之一,约占我国肾活检患者的50%.近年来,国内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辨证治疗以系膜增生为主的各种肾小球疾病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已得到国内肾病医疗单位的认可.但中医疗效机理如何,中药疗效是通过什么途径及环节而发挥的?为此,笔者回顾国内有关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对中医治疗MsPGN的机理研究方向提出一些设想,希望能对临床及实验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中医病因分层次理论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医病因理论分层次研究的科学性关键在于中医病因理论是否真正确定和完善,笔者试从确定性病因理论、补充性病因理论和发展性病因理论来探究中医病因分层次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膜原探究     
究膜原之本,已成为中医诊断学上的一个历史性问题.自《黄帝内经》膜原雏形,至后世吴又可立邪伏膜原论,历代医家对膜原的认识从具象、形而下的实质形体部位(器)到抽象、形而上的虚空功能态(道),围绕解剖位置及形质、生理病理及病机等不同角度展开讨论.对于膜原本旨的讨论及认识基于多种阐述基础上,融合建立能更好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膜性肾病是慢性肾脏病常见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以水肿、蛋白尿、低蛋白血证为主要表现。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中医多辩证为脾肾亏虚。本文根据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久病入络"理论指导膜性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罗先涛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5):125-126
中医肺系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因素影响下,造成肺功能失调和病理变化的一类病证[1]。中医肺系病证一般指西医中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3,(4):698-699
在重视、强调中医外治疗法的今天,笔者另辟蹊径,追根溯源,畅游于古代医海之中,纵横于中医经典理论之间,对中医内治法治疗腰痛疾病的理论进行了又一次的悉心梳理。在仔细研究历代医家的理论成果之后,笔者认为腰痛疾病的病因病机可以归结为为"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当用"补肾为先,兼以祛邪"的治则与治法进行临床治疗。具体而言,在临证时既要注重"急则治其标"的外治疗法,更应注重"缓则治其本"通过"补肾之法"来疗病的内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