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AECOPD呼吸衰竭临床病例症状、体征等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得出该病证素、证候的分布,并分析其证候与胃肠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以选用的症状、体征辨证素表,症状、体征对证素贡献度(权值)表为基准,计算症状、体征对相关证素的贡献度,根据标准选用达到或超过20的证素,得出常见证素;根据证素组合证候规律及临床实际组合证候,确定AECOPD呼吸衰竭临床常见证候,进一步分析中医证候与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等。结果:1)AECOPD呼吸衰竭病位证素以肺出现频率最高(100%),其次为脾(81.32%)、心(72.29%)、肾(71.08%)等;虚性病性证素气虚出现频率最高(92.17%),其次为阳虚(72.29%)、阴虚(58.43%)等;实性病性证素痰出现频率最高(100%)、热(48.8%)、饮(48.19%)、血瘀(47.59%)等。AECOPD呼吸衰竭的主要证候为肺脾气虚痰浊阻肺证(21.69%),肺肾气阴两虚痰热壅肺证(16.27%),肺脾肾阳虚痰饮停肺证(15.06%)等。2)AECOPD呼吸衰竭中医证候间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肺脾肾不足痰蒙神窍证发生率最高(100%),且胃肠功能障碍评分整体偏高(9.7±3.3),病情严重。结论:AECOPD呼吸衰竭的证素以痰、气虚、阳虚、阴虚、热、饮、血瘀等为主,期间常互相联合,易侵袭肺、脾、心、肾等脏,主要证候表现为肺脾气虚痰浊阻肺证,肺肾气阴两虚痰热壅肺证,肺脾肾阳虚痰饮停肺证等,其各证候间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证素组合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证候要素的分布和组合规律,为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相结合方法,对1977—2008年6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的分析。结果:共收集合格文献48篇,251条记录。在22个证素中影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辨证的主要证素中,在病位因素中以肺为主;病性因素中以气虚为主;病因证素中以痰、火热、瘀血为主。证素的组合形式有五种,其中主要集中在单一证素、两证素和三证素组合,三者累计构成比为90.83%。结论:本虚(气虚、阳虚、阴虚)标实(痰、火热、瘀血)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古籍文献中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中医证治规律。方法 收集《中华医典》(第5版)、超星数字图书、纸本文献等数据库中符合CHF诊断的医案古籍文献,运用R语言及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分析方法包括频次分析、关联分析、共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结果 (1)CHF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喘、咳嗽、胸闷、不能平卧、短气、脚肿等,舌象以舌苔白为主,脉象以沉、细、弦为主,证候要素以痰浊、水饮、阳虚、气虚、阴虚等为主。(2)双关联症状主要包括喘+咳嗽、喘+不能平卧、喘+短气、喘+痰、喘+脚肿、不能平卧+咳嗽、喘+胸闷等,三关联症状主要为喘+不能平卧+咳嗽。(3)病性证素阳虚与痰浊、水饮最相关,病性证素气虚与痰浊、水饮、阴虚最相关,病性证素痰浊与水饮、气虚最相关;病性证素阳虚、水饮与病位证素肺、脾、肾最相关;病性证素痰浊、气虚与病位证素心、肺、脾、肾最相关;病性证素阴虚与病位证素心最相关。(4)CHF阳虚水泛证的核心症状有脚肿、肢冷、腹水、脸肿、烦躁、水肿、自汗、小便少、睡眠差、不能平卧、短气;气虚痰浊证的核心症状有咳嗽、痰、纳差/食少、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中医证候要素的演变规律。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血管科住院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9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收集相关资料,分析证候要素。结果 证候要素分布:射频消融术前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痰浊、血虚、气滞、阳虚、火热,术后1周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痰浊、血虚、气滞、火热、阳虚,术后1个月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阳虚、血虚、气滞、痰浊、火热。证候要素演变:术后1周血瘀证、火热证显著增多,术后1个月血瘀证、痰浊证、火热证较术后1周显著减少,痰浊证较术前显著减少。证候要素组合:术前及术后1个月以两证组合为主,其次为单证、三证组合;术后1周以两证组合为主,其次为三证组合、单证。聚类分析结果:术前及术后1个月中医证候要素组合均聚为阳虚-痰浊-气虚、气滞-血瘀、阴虚-火热-血虚三类,术后1周聚为血瘀-痰浊-阳虚-气虚、气滞、阴虚-火热-血虚三类。结论 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具有明显的中医证候要素演变规律;气虚、阴虚贯穿始终,术后1周时血瘀、火热加重,术后1个月时痰浊明显改善;血瘀的病机...  相似文献   

5.
基于现代文献的肺结核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结核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方法:检索近20年来(1989—2009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k)所收录的涉及肺结核中医文献资料,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肺结核证候频率以肺阴虚(12.26%)、气阴两虚(12.26%)、阴阳两虚(11.32%),其次为肺肾阴虚、肺脾气虚、阴虚火旺、肺脾两虚等。共提取证素15个,证素作用靶点9个。15个证素中,阴虚、气虚、火(热)频率较高,为57.55%、33.02%、14.37%,累计构成比为71.86%;证候靶点主要在肺(53.77%),其次为脾(占21.70%)、肾(占11.32%),三者累计构成比为89.32%。单一证素中,阴虚比率高(占38.89%),其次为气虚(占31.38%),其他证素频率较低。阴虚靶点以肺肾为主,气虚靶点以肺脾为主,阳虚靶点以脾肾为主。两证素中,气虚+阴虚频率最高(占28.26%),其次为阴虚+阳虚(占23.91%)、阴虚+火(占17.39%)。两证素作用的靶点与靶点的组合较少,频次为9。肺结核症状共出现66个,其中舌脉为18个,其中咳嗽、气短、潮热、盗汗、乏力、咯血出现较多。结论:本病病位在肺,病机特点以虚(阴虚、气虚)为主,兼有虚实(火、血瘀、痰等)夹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普通感冒的证素和证候的分布规律及特征,为进一步开展证候诊断标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河南省7家医院普通感冒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患者进行证素与证候学调查。建立临床调查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运用统计描述与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结果:调查发放表格1329份,收回1329份,合格1318份。结果:①构成普通感冒的病性证素以风、热、寒、气虚、燥为主;病位证素以表为主。病性证素组合中二证素组合最常见(构成比58.95%,下同),其次是三证素(28.22%),其他证素组合较少见(<6%)。二证素组合中,风+热最常见(49.03%),其次是风+寒(39.38%)、风+燥(5.66%);三证素组合中,风+寒+气虚最常见(40.86%),其次是风+热+气虚(30.11%)、风+寒+热(11.02%)。②普通感冒的常见证候是风寒证、风热证、风燥证、气虚证,并对主次症特征作了分析。结论:普通感冒的主要病性证素是风、寒、热、气虚、燥,病位证素以表为主;常见证候4种,即风寒证、风热证、风燥证、气虚证。  相似文献   

7.
胸痹心痛中医病性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中医病性证素的分布、主要组合规律及冠心病不同类型证素分布。方法对223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中医病性证素分布的临床调查,分析病性证素的分布及组合情况,并分析冠心病不同分型证素分布规律。结果胸痹心痛常见病性证素分布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阳虚、寒凝;其组合情况:双因素组合中,气虚+血瘀最多,其他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气滞、血瘀+痰浊、气虚+痰浊、阳虚+血瘀、气虚+阳虚、血瘀+阴虚;三因素组合中,气虚+阴虚+血瘀最多,其次为气虚+痰浊+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血瘀+痰浊、阳虚+血瘀+气滞;冠心病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中医病性证素分布存在差异。结论胸痹心痛在治疗上应标本兼顾,以益气活血、滋阴化痰的方药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弥漫性肺间质疾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方法: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系统数据库,检索近15年弥漫性肺间质疾病文献,筛选整理规范名称,对病性证素与病位证素的分布组合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弥漫性肺间质疾病的病性证素以气虚、血瘀、阴虚和痰为主;病位证素以肺和肾为主。单一病性证素与病位证素组合时,肺气虚最常见;二病性证素组合时,气虚血瘀最为常见,病位多在肺肾;三病性证素组合时,气阴两虚兼血瘀及痰瘀互阻兼气虚较为常见,主要病位在肺肾。四病性证素组合时以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较为常见,病位在肺肾。结论:弥漫性肺间质疾病的病位主要在肺肾,病性主要为气虚、血瘀、阴虚和痰,为进一步开展病机及诊断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基于文献报道探讨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中医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CBM、CNKI和TCM,制订<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中医证候文献整理规范>,建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证候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统计描述.结果 14个证素中,气虚频率最高(68.40%),其次为阳虚(11.26%)、阴虚(10.82%)、淤血(4.76%)、痰(饮)(2.16%)等;作用靶点主要位于肺(37.50%),其次为肾(33.82%)、脾(26.47%)等.单一病性证素构成的证候有虚哮证和血淤证等,累积频率4.87%.两病性证素的组合主要有气虚+阴虚、气虚+血淤、阳虚+血淤等,累积频率3.98%.单一病性证素与单一靶点组合,以气虚为主,靶点在肺、脾、肾,表现为肺气虚、脾气虚和肾气虚,累积频率为46.90%;阳虚与肾关系密切,表现为肾阳虚证;阴虚与肾、肺、肝关系密切,表现为肾阴虚、肺阴虚、肝阴虚证;淤血与肺关系密切,表现为肺络淤阻证.单一病性证素与两靶点组合,以气虚、阳虚和阴虚为主,靶点在肺、脾、肾等,表现为肺脾气虚、肺肾气虚、脾肾阳虚、肺肾阳虚、肺肾阴虚等,累积频率为24.34%.两病性证素与单一靶点组合有肾虚寒哮(0.44%).四证素组合有肺脾肾气虚(4.42%)和痰热肾虚证(0.44%).结论 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以肺脾肾气虚、阳虚、阴虚等为本,以感受寒、湿(浊),或形成气郁、淤血、痰(饮)等病理因素为标,其间常相互联合,相互为因,使病机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现代百余年名老中医诊治支气管哮喘的文献,揭示支气管哮喘病因病机与证素分布规律。方法:基于已有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期刊中医肺病数据库》,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支气管哮喘文献研究数据库》,利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证素进行频次、频率统计及证素的相关分析。结果:支气管哮喘常见病因有外感、外寒、内因、痰邪等;病机以肺失宣肃、痰浊阻肺、痰热壅肺、气虚较为常见。22个证素中,病性证素以痰、寒、热、气虚、阴虚较常见;病位证素以肺为主,涉及肾、脾、肝、表、心、胃。证素组合以两证素和三证素组合常见,其中两证素组合形式气虚+肾、气虚+肺出现频率较高,三证素组合形式痰+热+肺、痰+湿+肺出现频率较高。两病性证素组合以痰+热、痰+湿、寒+饮、风+寒较常见,病位在肺。结论:现代名老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与目前教材、专著论述大致相同,也有部分具丰富内涵的独到见解,如病因的血瘀及病机的肝气郁结、郁久化热、木郁伐金等在以往专著中鲜有提及,有待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11.
人参作为中国的传统中药,有着广泛的药用和保健价值,目前人参作为药用食品的营养价值一直是研究热点。肠道菌群在机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得到众多研究者的肯定,该研究利用MiSeq测序平台对长期服用人参提取物的大鼠盲肠内容物样本进行宏基因测序,之后通过对肠道菌群数据结果分析,探究长期服用人参提取物对大鼠肠道菌群结构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长期服用人参提取物,大鼠肠道菌群中的益生菌属如Bifidobacterium,Lactobacillus,Allobaculum,Clostridium等发生显著上调,而致病菌属如Butyricimonas,Parabacteroides,Alistipes,Helicobacter等发生显著下调,证明长期服用人参提取物有助于促进益生菌生长而抑制致病菌生长,该研究为长期服用人参提取对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化瘀解毒方联合化瘀散结灌肠液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75例E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予化瘀解毒方联合化瘀散结灌肠液治疗;对照组予孕三烯酮胶囊口服,每次2. 5 mg,每周2次。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大小、血清CA125水平、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活质量量表(EPH-5)评分,以及药物的安全性及不良事件。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 78%和86. 36%。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EPH-5评分及血清CA125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囊肿缩小(P <0. 05),且两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4. 35%)明显低于对照组(68. 18%)。结论化瘀解毒方联合化瘀散结灌肠液可有效治疗EM患者,明显减轻疼痛症状,缩小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降低血清CA125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不同传承模式效果的比较筛选中医骨伤科手法传承模式。方法 27名手法传承人随机分为视频教学、师承和仪器培训组各9名,每组传承人接受相应传承模式学习颈椎旋提手法规范化操作2周后分别进行仪器和专家考核,其中仪器考核指标包括预牵引力、提扳力、最大作用力、提扳时间、旋转幅度、俯仰幅度合格次数及合格率,专家考核指标包括颈椎定位、颈椎固定、预牵引、提扳力度、提扳方向、提扳技巧合格次数及合格率。结果仪器考核中仪器培训组、视频教学组、师承组总平均合格率分别为82.22%、67.84%、69.91%,专家考核中仪器培训组、视频教学组和师承组总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1.11%、66.96%和83.80%。全部考核后总合格次数分别为视频教学组(5.89±2.54)次,师承组(4.44±2.18)次,仪器培训组(3.11±1.69)次。各组合格次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仪器培训组合格次数明显少于视频教学组(P<0.05),视频教学组与师承组、师承组与仪器培训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仪器培训传承模式在旋提手法治疗颈椎病手法考核时合格率较高,其传承效果优于视频教学和师承模式。  相似文献   

14.
张云鹏教授是上海市首批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师师承班指导老师。张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通过对中医经典《伤寒论》的潜心研究,总结出附子临床应用之大法,尤其对附子的临床应用指证、常见配伍、减轻附子毒副作用等方面独有见地,自成一体,对临床医师正确掌握和灵活应用附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云鹏教授是上海市首批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张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通过对中医经典《伤寒论》的潜心研究,总结出附子临床应用之大法,尤其对附子的临床应用指证、常见配伍、减轻附子毒副作用等方面独有见地,自成一体,对临床医师正确掌握和灵活应用附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探讨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在体外高糖环境下延缓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uman 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s,HGMCs)衰老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在体外培养HGMCs,分为正常组(normal group,N,5.5 mmol·L^-1葡萄糖)、甘露醇组(mannitol group,MNT,5.5 mmol·L^-1葡萄糖+24.5 mmol·L^-1甘露醇)、高糖组(high dose of D-glucose group,HG,30 mmol·L^-1葡萄糖)、低剂量TP组(low dose of TP group,L-TP,30 mmol·L^-1葡萄糖+5 mg·L^-1 TP)及高剂量TP组(high dose of TP group,H-TP,30 mmol·L^-1葡萄糖+20 mg·L^-1 TP),分别在37℃,5%CO2条件下培养,干预72 h后,首先观察TP对HGMCs形态的影响;其次,检测细胞周期、衰老相关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associated-β-galactosidase,SA-β-gal)染色阳性率、端粒长度;最后,检测p53-p21-Rb信号通路中关键信号分子p53,p21,Rb的蛋白表达水平及p-STAT3,miR-126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高糖能诱导HGMCs衰老,不仅表现为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SA-β-gal染色阳性率升高、端粒长度缩短,还表现为p53,p21,R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和p53-p21-Rb信号通路激活。L-TP能延缓HGMCs衰老,不仅表现为HGMCs细胞周期G1期阻滞的改善、SA-β-gal染色阳性率的下降、端粒长度的延长,还表现为p53,p21,Rb蛋白表达水平的下降,端粒-p53-p21-Rb信号通路活性的抑制。此外,高糖诱导HGMCs p-STAT3表达水平上调、miR-126表达水平下调,而L-TP可使这些变化得到改善。总之,高糖能激活端粒-p53-p21-Rb信号通路而诱导HGMCs衰老;L-TP能调节STAT3/miR-126表达水平,抑制端粒-p53-p21-Rb信号通路活性而延缓高糖诱导的HGMCs衰老。这些发现为临床上防治糖尿病肾病相关的肾脏细胞衰老提供了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名老中医张云鹏年近八旬,仍面色红润,精力充沛,门诊不断,笔耕不缀。总结其养生经验,主要有以下3点:①“三淡”养生,仁德为先。“三淡”即淡泊荣辱,淡忘年龄,淡漠名利。②笑口常开,甘于奉献。保持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才能防病抗衰,益寿延年。③养生方法,食药搭配。饮食以营养、素食、清淡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生精通络赞育方治疗特发性弱精子症肾虚瘀阻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特发性弱精子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口服生精通络赞育方,每日1剂,分两次口服;对照组口服五子衍宗软胶囊,每日3次,每次1.8 g;清脉通络丸,每日3次,每次10 g。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单项症状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级、(a+b)级精子活力、精子活动率及精子直线运动速度、中医症状积分。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9.47%(51/57),优于对照组的81.82%(45/55)(P<0.05),且各单项中医症状疗效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a级、(a+b)级精子活力,精子活动率,精子直线运动速度,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生精通络赞育方治疗特发性弱精子症肾虚瘀阻证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精子活力及活动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比民清时期9位医家临证处方规律的异同点,分析探讨中西医汇通派张锡纯、恽铁樵两位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选择张锡纯、恽铁樵及其他7位医家临证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各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四性五味归经补泻运用情况进行方剂计量学特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中西医汇通医家临证处方用药排序前5位的药物包括炙甘草、白术、白芍、茯苓、当归,具有气血并补,补中有泻之意,多以补气阳为主,恽铁樵偏补阴血。两位医家用药偏寒凉,辛甘。张锡纯与中西医汇通医家中唐容川及陆渊雷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826,0.701(P〈0.05),与其他医家均不显著(P均〉0.05),聚类分析显示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张锡纯、唐容川、陆渊雷可聚为一类,恽铁樵单独一类,其他非汇通医家不为同类。结论:两医家临证处方同中有异,皆为攻补兼施,张氏偏补后天脾胃,恽氏更重先天精血。  相似文献   

20.
笔者师从张学文教授,对张教授所提倡的从毒邪论治中风病的观点深有体会,现对张学文教授从毒邪论治中风病的经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