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方剂中生地黄配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生地黄的配伍规律,为临床使用生地黄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中的地黄方1 034首,对药物出现的频次、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生地黄在方剂中最常配伍的药物类别依次为:补益药、清热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止血药;这些药物类别有其高频生地黄配伍药物;生地黄发挥不同功效时有其"特征"性的高频药物配伍。结论:本研究总结了生地黄的配伍规律,可为临证科学组方提供依据,充分发挥生地黄方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荨麻疹方药配伍规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古今185首治疗荨麻疹的方剂,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形成23个因子,运用中医理论,对各因子及方剂用药规律进行分析。从解表药与补益药、解表药与活血药、祛风湿药与活血药、补益药与活血药、补益药与理气药、清热药与活血药、清热药与疏风药、清热药与泻下药、宣肺药与利水湿药、理气药与化湿药、补益药与重镇药等药物配伍方面,探讨了荨麻疹的方药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山药的配伍规律,为临床使用山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中的山药方668首,对对药出现的频次及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山药在方剂中最常配伍的药物类别依次是:补益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清热药、安神药、温里药;这些药物类别有其高频山药配伍药物;山药发挥不同功效时有其"特征"性的高频药物配伍。结论:本研究分析了山药的配伍规律,可为临床科学组方及人们日常保健使用山药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山药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方剂中熟地黄配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熟地黄的配伍规律,为临床使用熟地黄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中的含熟地黄方739首,对药物出现的频次、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熟地黄在方剂中最常配伍的药物类别依次为:补益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和温里药;这些药物类别有其高频熟地黄配伍药物。结论:本研究总结了熟地黄的配伍规律,可为临证科学组方提供依据,更好地发挥熟地黄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分析《医方考》中白术的应用规律。方法:白术性温,味甘苦,归脾及胃经,广泛用于补气方、理气方、补血方、利水消肿方、温化寒痰方、攻下方、温里方、清热燥湿方、化湿方等,本研究以《医方考》中所有含有白术的方剂作为数据来源,通过构建方剂信息数据库,利用频数分析确定含白术方剂的常用药物,分析其所属门类、药性、药味、归经及配伍关系,并网络化展示。结果:含白术方剂实收78首,其中汤剂53首,涉及中药137味,在虚损劳瘵门、痘门、妇人门应用较广,主要配伍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和理气药,配伍频次较高的药物有甘草、茯苓、人参、陈皮;中药的药性分布依次为温>平>寒>热>凉;中药的五味分布依次为甘>苦>辛>酸>咸>涩;中药的归经分布依次为脾>胃>肺>心>肾>肝>大肠>膀胱>胆>小肠>三焦>心包。结论:《医方考》中含白术方剂主要以四君子汤为基础组方,与疾病关联的核心药对有白术-茯苓、白术-人参、白术-甘草。白术与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和理气药配伍过程中,主要发挥其健脾益气、燥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医治疗消渴方剂的配伍规律与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 收集整理《中华医方》治疗消渴的方剂,建立方剂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SPSS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处理,对高频药类、药物、药对、方剂年代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研究的方剂共482首,涉及药物374种,累计用药次数达3784次.清热药、补气药、利水渗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析治疗视疲劳中医方的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为资料来源,按照选方标准把收集到的方剂采用用药频率统计、药物功效归类、配对筛选等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结果:针对视疲劳证的特点,在配伍用药时涉及补虚药、解表药、清热等,不是药味的简单叠加,而是多类药的有机配伍,以滋阴补血解表为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中国方剂数据库》中治疗瘀毒证的方剂药物组合配伍特点。方法:利用《中国方剂数据库》,运用主题词检索提取治疗瘀毒证的方剂,运用频次统计分析其高频药物,利用关联规则分析治疗瘀毒证的药物间配伍关系。从功效、主治、药对配伍等多角度探讨治疗瘀毒证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治疗瘀毒证方剂176首,涉及中药331味。在高频药物中,以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和清热药占比最高。关联规则显示,123首内服方剂中核心药物组合有32个,53首外用方剂中核心药物组合有17个,常用配伍有: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开窍药+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杀虫止痒药,杀虫止痒药+活血化瘀药+化湿药。结论:《中国方剂数据库》收录治疗瘀毒证的方剂主要以清热解毒凉血药物为主,辅以活血、通经、止痛、理气、熄风、燥湿等药物,为临床应用活血解毒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金代名医李东垣中药复方治疗脾胃病的药对配伍规律,为临床选药组方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方法将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中治疗脾胃病的中医复方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oft Office Excel2003软件建立中药复方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药对配伍规律。结果整理治疗脾胃病中药复方61首,涉及中药93种,筛选出甘草、陈皮、人参、白术、升麻、当归等前20味高频核心药物,统计得到药对1107对,而关联频度大于10次的33个。结论通过对高频药对的功效进行统计,得到治疗脾胃病的药对配伍特色: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补血药与解表药中的发散风热药配伍;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补血药与补虚药中的补气药配伍;理气药与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补血药配伍;解表药与理气药、补虚药与清热药相须配伍;止咳化痰平喘药与理气药、补虚药配伍;化湿药与理气药、解表药、补虚药配伍。总结配伍的代表药对,为临床辨证脾胃病处方用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刘宏艳  韩娟 《山西中医》2007,23(6):53-54
《温病条辨》(下文简称为《条辨》)为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总结丰富临床经验,历经10载而著之作。全书共6卷,其中卷一至卷三系统地将温病分为上、中、下三焦进行讨论,全篇共有条文246条,记载方剂208首。其中,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减变化的方剂有40首。为了研究其变化规律,现将相关内容作一探讨。1《条辨》方剂加减变化统计《条辨》中加减变化涉及药物共95味,其中清热药24味,补益药14味,解表药13味,理血药7味,利水渗湿及祛痰止咳平喘药各6味,余下为收涩药、温里药、芳香化湿药、平肝熄风药、理气药、祛风湿药、开窍药、消食药、泻下药及驱虫药。95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江苏省中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14年1-10月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使用中药内服方2周以上且降糖有效患者的中药口服方,将方剂中的单味药建立数据库,统计出现频次、频率及其临床功效.结果 共收集583首方剂,含有药物281味,其中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共107味,以茯苓、白芍、黄芪使用频次最高.这107味中药的临床功效分属10种,其中补益药及清热药所占比重最高(频率分别为30.4%、22.2%),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及理气药其次.结论 2型糖尿病的病机主要以“阴津亏耗、燥热为盛”为主,兼“血瘀、痰湿、气滞”,治以滋阴清热为第一要法,注重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疏肝理气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济阴纲目》认为血液是肝维持正常疏泄功能的物质基础,血虚是导致肝气郁结的重要因素,《济阴纲目》以肝论治肝胆经络循行部位疾病及妇科杂病;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血虚、肝经湿热等证侯以女性多见;补益药、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这四类药为高频药物,其中以补益药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吴良村辨治消化系统肿瘤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2019年3月31日吴良村教授门诊消化系统肿瘤患者79例583诊次。将患者临床信息转化为方剂基础数据库,对药物累计频数、药物类别、药物性味采用描述性分析,对频数最高的50种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以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79例患者583诊次共用药199种,累计用药频次10 753次,其中用药频次最多者为佛手,其后依次为白芍、茯苓、山药、甘草等。药物类别使用最多的为补虚药,其后分别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以及理气药等。药性使用频次最多的为平性,药味使用频次最多的为甘味。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16类,涉及方剂四君子汤等。二药关联规则涉及太子参与山药、茯苓、白术等药对,三药关联规则涉及补虚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补虚药、消食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补虚药等配伍。结论:吴良村辨治消化系统肿瘤以健脾益气为主,随证辅以利水渗湿、解毒抗癌、消食和中之法,临证用药善于甘、苦、辛、平配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寻金元时期补阳方剂、补气方剂的配伍规则。方法: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金元时期13部古医籍进行查阅、采集并整理,分析金元时期补阳剂、补气剂的配伍规则。结果:共收集到金元时期补益方剂168首,其中补阳剂占38.10%,补气剂占27.98%。补阳剂的基本药物为补阳药,有选择的配伍活血化瘀药、温里药、安神药、利水渗湿药、补气药、理气药。补气剂的基本药物为补气药,有选择的配伍补血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结论:金元时期补阳剂和补气剂的主要配伍以中医理论和实践为基础,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可以为补益方剂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脾胃论》是李杲的代表作,包含了李杲治疗脾胃疾病的相关观点及治疗方剂。《脾胃论》方剂剂型包括汤剂及丸散剂,无膏剂;方剂药味数量从2味至21味药物。《脾胃论》中共使用中药103味,以植物药为主;药物使用频次来看,甘草、人参、黄芪、白术的次数最多,其次为陈皮、柴胡、升麻等药物。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还包括:滋阴养血药、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等,从药物使用频次可以体现李东垣用药以益气健脾类中药为主,重视补益脾胃,用药中配合陈皮、柴胡、升麻等理气升提的药物,调理脾胃虚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含甘松Nardostachyos Radix et Rhizoma的中医药处方和中药组合物专利中挖掘甘松的中医药用药规律,为甘松现代临床应用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华医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药典》2020年版等工具书及华柄数据、中医资源网、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含甘松的中医药处方和中药组合物专利。运用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5软件,进行组成药物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含甘松的中医药处方最终纳入372首,涉及《中国药典》收载药物374种,与甘松组合用药频次最高的前10味药为白芷、香附、甘草、木香、川芎、细辛、山柰、丁香、当归和砂仁,功效分类以解表药为主,主治疾病以脾系病类最多,核心药物组合为木香分气丸加减方。含甘松的中药组合物专利最终纳入1533项,涉及《中国药典》收载药物565种,与甘松组合用药频次最高的前10味药为甘草、白芷、丁香、当归、茯苓、川芎、木香、肉桂、黄芪和陈皮,功效分类以补益药为主,主治疾病以脾系病类为首,比传统中医药处方发展了更多的药物组合。结论含甘松的中医药处方与中药组合物专利中药物组成均以解表药、补益药、理气药、活血药、温里药和清热药为主;甘松多与辛、苦、甘味,性温、寒、平,归脾、肝、胃、肺、心、肾经的药物配伍;常用于治疗脾系病类,皮肤病类,躯体痹、痿、瘤等病类,脑系病类和心系病类,与甘松国内外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赵育芳  孙国凌  奚胜艳  钱小燕 《中医杂志》2011,52(14):1233-1235,1245
目的研究中医抗肝纤维化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网(CNKI)1990年1月至2010年1月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研究的文献,统计药物的使用频次和频率,分析总结规律。结果共选取符合标准的文献80篇,其中临床研究44篇,动物实验研究36篇,所用中药共136味。临床研究文献中抗肝纤维化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两类药是补虚药(27.76%)和活血化瘀药(23.62%),使用频率在1%以上的药物依次为活血化瘀药8味,补虚药7味,清热药3味,利水渗湿药2味,解表药、泻下药、止血药、消食药、理气药各1味;实验研究文献中抗肝纤维化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两类药是补虚药(30.54%)和活血化瘀药(26.60%),使用频率在1%以上的药物依次为活血化瘀药7味,补虚药8味,清热药3味,利水渗湿药2味,解表药、泻下药各1味。结论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是抗肝纤维化组方的基本构成要素,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泻下药、止血药、消食药、理气药是主要配伍形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15年版《中国药典》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以下简称《中药成方制剂》)含三七方剂组方规律。方法:对《中国药典》及《中药成方制剂》中含有三七的方剂进行检索,收集资料,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构建含三七方剂数据库,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含三七方剂的功能主治、证候分布、配伍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并对高频药对和高频证候进行深度分析。结果:含三七方剂共197首,涉及中药391种,常用药物组合67个,主治疾病14种,主治证候7种,高频药对"三七-当归","三七-红花"及高频证候"气滞血瘀"及"气虚血瘀"的药物组合分析显示三七在不同药对中功效大致相同,针对不同证候治疗作用具有差异。结论:《中国药典》与《中药成方制剂》中含三七方剂多具有活血止痛之功效,三七常与活血药、补益药、理气药同用,其组方规律与特点为临床新药研发提供依据,其针对"气滞血瘀"与"气虚血瘀"的药物组合为研究三七"生打熟补"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影响细辛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因素(配伍、剂量、剂型、用法),以便于可以更好地控制方剂药效发挥的方向。方法: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搜集913副含有细辛的方剂,利用数据库应用数据资料总结归纳的方式统计细辛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因素。结果:方剂中常与细辛配伍使用的药类有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补虚药、温里药、清热药以及活血化瘀药。细辛常见的配伍结构有细辛配麻黄,细辛配荆芥,细辛配防风等。细辛小剂量常用于解表、通窍、通阳,多选用汤剂与煮散,中量化饮多选汤剂,大量止痛多用散剂内服或外用。结论:影响细辛功效方向的是多个因素综合控制的,最主要的因素还是配伍。  相似文献   

20.
袁泽焕  蔡煜佳 《河南中医》2022,(11):1714-1719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收录《肿瘤方剂大辞典》《肿瘤良方大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治疗乳腺癌的方剂,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统计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249首方剂,涉及中药383味,其中抗癌解毒药8种,活血化瘀药7种,补虚药6种,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各4种,解表药2种,利水渗湿药、平肝熄风药各1种。在关联规则分析中,当归、白芍的药物组合使用频率最高。3味、4味中药药组多以这两味中药加减配伍。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中,相同组合有乳香-没药、穿山甲-王不留行。当归、茯苓、白芍和白术等常配伍使用。结论: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多将抗癌解毒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和理气药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