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四川成都天回镇汉墓出土医简中整理者命名为《?(刺)数》的部分,是关于针刺治法的专篇,为研究中医针灸的传承衍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新史料。本文运用出土文献、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物互证的方法,对其中所保存的西汉初期针刺古法进行了钩沉探佚。由此发现篇中所述?脉刺??分刺??刺水?诸种不同刺法之操作要领,及其所用针具之形制,可与《灵枢》记载及考古发现的?九针?相印证;篇中众多早期的针方,则反映了《史记·仓公传》《素问·缪刺论》等篇及汉画像石?扁鹊行针图?中的针刺方法。针刺与脉诊的密切结合,体现了古代经脉医学的?通天?思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火齐(剂)的应用规律,发现仓公所善用之火齐汤恰好与成都天回汉墓出土药方简《和齐汤法》中见药必或药力必的两方相符,因此提出火剂与必剂当是同出而异名,均是以大黄为主的攻下之剂,因其药力迅猛、药效显著而得名,从而为火剂这一早期中医的重要剂型提供新考证。  相似文献   

3.
“中医”这个词在现有辞书中不外有3种解释:①中等医术;②中国医学;⑧符合医理(“中”读“仲”)。这些诠注言之有据,但亦有欠缺。本文拟从中字的中和涵义,探讨“中医”的本义及古今义的区别,对历来这一词义解释试作补正。张介宾《类经附翼》提出:“医易相通”,即中医与《易经》之理相通。这是因为中医学是借重《易经》阐明阴阳变化之理从而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欲赅医易,理只阴阳”,可见医易相通,主要是在阴阳学说这一基本点上。周易八卦,中心是太极图,“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它也是医易相结合的医学模型图。太极图表示阴和阳处于一个整体之中,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配合,并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中,因此太极图模式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稳  相似文献   

4.
天回医简中有诸多针灸理论及治疗经验的相关载述,本文主要基于医简中《刺数》等篇,针对腧穴与经脉的命名问题,对比《黄帝内经》及其他出土医籍文献,梳理其名称演变流程,探索变革的规律特点与用意;并以头面与四肢部穴名演进对比,呈现、分析其相异的变化方式;最后对比经脉命名与腧穴命名,推断各自特征背后的因素。这一初步探索,体现出天回医简的对比研究在针灸的文献解读、概念理解、经脉腧穴理论演化规律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成都老官山汉墓医简中记载有多种内外治法,在诸多外治法中与石法相关的简文计20余条。具体内容涉及石法用于不同病证的治疗以及预防保健等,是迄今为止记载石法内容最多且珍稀的古代文献。通过解读老官山医简中运用石法的部分条文,探析石法在古代医学理论和具体运用,进一步了解石法的医理,并为石法的现代研究提供更多的历史佐证。  相似文献   

6.
老官山汉墓医简中包含了传统中医脉诊理论中损脉、至脉的相关内容。这些条文虽然与传世文献有所差异,但仍然提示了其与《难经》等医经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对相关条文中个别字词试作拟补、释义,对引用书籍的相互关系试作探讨,并由此探析扁鹊脉学自战国至于西汉初、中期乃至中古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老官山汉墓医简中如《敝昔诊法》及《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等包含有丰富的脉诊内容,通过对老官山汉墓医简中脉诊理论的解读和分析,并与出土医学文献及传世医学文献的比较对勘,以期为梳理扁鹊脉诊理论的发展脉络提供些许线索。  相似文献   

8.
老官山汉墓医简中临床诊治内容十分丰富,已初步形成了系统的疾病诊治体系,后世望诊内容可在其中找到源头。该汉墓医简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是同色相乘的望诊理论描述,但同色相乘的理论在后世医学文献中保留较少,给理解这一望诊方法的理论及实践带来许多困惑。本文在对老官山出土医简中望色内容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后世医家的相关论述,力求弄清同色相乘所表达的含义,为理解同色相乘的内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时间医学在中国有悠久的研究历史,近年出土的老官山汉墓医简中就记载了时间医学的早期实践与总结,医简中不仅有依人体节律择时用药、应时养生等时间医学思想的运用记载,还涉及对一些疾病病势演变时间规律研究,丰富了时间医学的内容。解读这些条文,既可研究老官山医简中时间医学的运用及特点,亦可为考证中医时间医学思想的形成源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罗琼  顾漫  柳长华 《中国中药杂志》2018,(19):3979-3983
四川成都天回镇汉墓出土医简中有治六十病之方,每病之下收载1方至数方不等,共计106方。整理者根据其内容重在"合和制剂",并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对仓公所传医书的著录,将其命名为《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和齐汤法"义为"和调分剂得宜,以作汤液"之法;该书中保存了久已失传的古经方"汤液""醪醴""火齐"等剂型。从学术源流上考证,《和齐汤法》当为仓公所传,是专门记述合和制剂方法的文献,后世之《汤液经方》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皆上承《和齐汤法》,故其作为当时"经方"的代表性著作,在两汉医学之学术传承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成都老官山医简为新出土西汉初期简书,载录内容丰富。其中除正文之外存在大量符号,这些符号是简帛文本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与正文共同记录着医简文本的信息,有必要进行分类析义。故以战国至秦汉时期一般简牍符号制度为研究基础,通过分析老官山医简符号的使用实例,进而探讨老官山医简符号使用规律,旨在通过对符号所表意义及使用规律的总结,为正确识读、理解原简内容提供相关依据,为验证简书书写年代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2.
对老官山汉墓医简《六十病方》中的鼠和风偏清两种疑难病症名称进行讨论和初步释读,认为鼠为癙,指癙瘘病;风偏即偏风,清义为凉,风偏清兼说病因与症状。这两种病症名称与出土医学文献和传世医书中的相关记载可比对阅读、考释,而老官山医简《六十病方》中的治疗方药对于更好地理解出土文献中的鼠等病名、治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老官山医简《经脉书》与马王堆古脉书所代表的经脉学说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老官山医简《经脉书》与同墓所出人体经穴俑当分属不同的经脉学说,老官山人体经穴俑红白二色脉行线也当分属不同的经脉学说,老官山医简《脉死候》相关内容反映了对待经脉死候的一般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成都出土的天回医简中,除包含一部较为完整的经脉文献《脉书·下经》外,另有一部残损严重的经脉文献,与《医马书》同置于一底箱内。本篇残存竹简中未发现自题篇名,考其文字内容,与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张家山汉简《脉书》,以及天回医简中的《脉书·下经》等均有所不同,而与《灵枢·经脉》的文句多有相类,故整理者拟名为《经脉》。通过对本篇与已出土经脉文献及《灵枢·经脉》的比较,展示秦汉时期中医经脉学说的源流衍变,并以此为例探讨中医经典理论的构建历程。  相似文献   

15.
老官山汉墓医简《六十病方》出土时,维护其竹简顺序的编绳早已风化灭裂,更因为竹简首尾文字每有残损,故排序成为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顺利解决,全部内容将支离破碎,难以成篇,影响其他工作的深入开展。实践证明,对于《六十病方》宏观体例、文字特点和残简特征的准确把握有助于达成相对合理的排序结果。  相似文献   

16.
老官山汉墓医简《六十病方》以15枚有病方编号的题名简为目录,约200支与题名简编号相对应的病方简为正文,二者共同构成了《六十病方》的主体结构。研究中发现《六十病方》的具体内容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主治病症、药物方剂、制用之法、禁忌事项书写完整规范,多处有前缀中圆点的"其一曰"提示性文字运用,一些条文给出方剂的文献来源等等。通过综合考察《六十病方》的整体结构和局部特点,可以认为《六十病方》是经过加工整理后相对成熟的医学文献。此外,《六十病方》中存在的少数残碎医简,因为具有潜在的文字辨识价值,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古代医药文献和现代临床实验互相参证,考释汉代出土医药文献——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骆苏一药。分析其真实含义和药物类型,推论该药在方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揭示两汉时期西北地区药物交流情况。  相似文献   

18.
<正>《汉书·艺文志》曾提到有些医疗措施,处理不当,给热证增热,给寒症增寒。外表也许不显差迟,体内精气,必遭损伤。于是乎,引用谚语强调: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常得中医的中,就谚语的辞义而言,含寓的正是我传统医学之被称为中医的深层原因。甲骨文中略作诸形。学术界的观点,比较一致,以为像建中之旗,契刻的是有飘带的旗儿立建在框中的形象。字的所像,大概是古代测风向及其大小、观日影及其变化的器物。立建的旗儿,飘带无论多  相似文献   

19.
对成都老官山汉墓医简《六十病方》第一方"治风痹汗出方"的简文进行断句、标点及文意梳理,对其中较难解的"酿"和"齐"进行训释,分析了此方所用药物及风痹的一般治疗方法,指出此方须长期坚持使用并兼以其他疗法,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三焦”的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焦”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解剖学名称,远在二千多年前就被古代医家所使用,到现在仍在中医界内广泛地运用着。“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它是中医“随证论治”的基本纲领,包括了解剖、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方面的丰富内容;如果我们学习中医是从内经开始的话,那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