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健康教育中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实效性。方法:选取6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将中医体质应用于健康教育中,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治疗前、1月后、3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评价。结论:中医体质应用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健康教育中,有助于提高生存质量,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文章按照体质学理论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分为气郁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5种常见体质类型,从整体的体质入手,进行辨质论治,分别给予疏肝解郁、益气健脾、化痰除湿、清热利湿、温补脾肾等治法,全面调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机体的失衡状态,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3.
湿邪作为中医外感和内伤的重要致病因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诸多症状与多湿环境、多湿体质、湿邪阻遏气机、湿邪困脾、脾肾阳虚等密切相关,故充分了解其病机关键,掌握核心治法是治疗该病的重点。以"湿邪致病"为理论引导,经过大量文献梳理及反复临床实践,从中医病因病机及西医生理病理机制方面揭示湿邪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内在联系,以"温肾健脾调枢法"为基本治则,以期更有针对性地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黄雅慧主任医师应用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导师讲解、门诊记录及查房总结收集导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认识、辨证分型及遣方用药变化,体会中医药治疗该疾病的优势及有效途径。结果:中医药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优势突出,疗效明显。结论:名中医应用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较为多见的慢性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中腹泻型最为常见。目前临床上尚无确切疗效的药物,加之其病情迁延难愈,时刻困扰着患者及医务工作者。然而中医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面有着良好的疗效。文章基于三焦辨证阐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认识,以及介绍杨勤主任中医师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所创制的清化肠炎方组成、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以期为临床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笔者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病机关键是心神失调、气机紊乱、肠腑失司。本文通过对养心调神针法治疗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理论进行探讨,从而为针灸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7.
肖源诣  李军  欧阳希林  焦琳 《新中医》2020,52(20):167-17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肠道功能紊乱疾病,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经筋理论是中医经络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经筋与脏腑关系密切。经筋功能失常会导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本文首先回顾古今文献对经筋理论的认识,运用中医经筋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病变发展规律,并由此分为3 期,各期治疗要务分别是“舒筋”“解结”“温经养筋”。在经筋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为该病的治疗找到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李佳泽 《中医药学报》2012,40(3):128-129
介绍隗继武教授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积50年临床经验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独到见解。主要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以及柴胡桂枝汤的方药分析、临床应用、验案举例等方面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任宝琦  李成辉 《新中医》2018,50(2):163-166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程长,病因复杂,其本在脾,涉及心、肝、肺、肾。基于五脏相关学说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分析;治疗上认为从脾论治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基本治则,并进一步提出从肝脾相关、心脾相关、脾肾相关、肺脾相关论治的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10.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伴排便异常或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我国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腹泻型占大多数。刘启泉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病机为:脾虚湿盛、肝脾失调。刘启泉教授认为风药具风之清扬开泄之性,善走不守,其性轻灵,具有多重效应,可治多种疾病,并配伍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疗效。风药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可以起到疏肝理脾、祛风除湿、升举清阳、调气引经、活血通络等作用,并列举相关风药的现代药理研究与刘启泉教授运用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16-217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及腹泻便秘交替型(IBS-M),其中以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最常见。近年来内脏高敏机制为其主要发病机制得到逐步认可,痛泻要方可以明显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临床症状,但其机制尚不明确。该文总结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患者内脏高敏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对痛泻要方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内脏高敏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且多发的消化系统疾病。李晶教授治疗疾病强调中医临床思维,临证遣方用药讲求紧扣病机,认为肝郁脾虚、阳虚湿胜为病机关键,临证主张方机相合,用药符合病机。该文对李晶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检索、归纳近年的文献,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对肠易激综合征在中西医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多从便秘、腹泻论治,病机为肝郁脾虚,可采用疏肝健脾祛湿法治疗。西医多用解痉剂、止泻药及益生菌等治疗,粪便微生物群移植适用于难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但一些药物由于有禁忌证或不良反应,不能长期使用。中医、西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各有所长,应把中医、西医结合起来,制定一套系统、多层次、全方位的诊疗体系是临床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王红  刘宝山 《光明中医》2016,(13):1869-187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疾病,发病率高,目前尚无一种药物对IBS有确切疗效,而中医在IBS的治疗方面有良好的疗效。现主要从中医方面总结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经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组成、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介绍刘宝山主任医师运用中医辨证思维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及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正>肠易激综合征~([1])是以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腹部症状与排便习惯改变有明确的相关性,症状可持续或间歇发作,但各种检查未发现生化学和形态学异常。按照罗马Ⅳ诊断标准~([2]),根据粪便形状改变可以分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IBS-M)、不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U),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最为多见。王国斌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现将其治疗IBS-D的经验介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逐渐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分别从中医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分型治疗及针灸、推拿等外治法方面综述了近三年来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及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中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最为常见。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优势在于能有效缓解其腹泻、腹痛等临床症状。临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应特别注意疏肝健脾。现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和辨证施治两方面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来探讨说明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体会。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中医学对肝、脾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生理病理关系的论述,结合目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辨证分型及现代研究中的证治观点,认为肝郁脾虚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基本发病病机,贯穿于病理变化的始末,据此确立施治之法,并附病案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9.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目前,针对这一疾病的治疗,西医治疗方法疗效稍显不足,中医治疗方法尤其是中医外治方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独特优势.本文对近年来中医外治法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模式下结合中医体质应用中医特色疗法(穴位贴敷、艾灸、穴位埋线)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采用罗马Ⅲ诊断标准、中医体质分类标准,将我院住院的300例腹泻型、体质为阳虚质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50例,对照组在优质护理基础上采用神阙穴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阳虚体质应用艾灸及穴位埋线纠正患者阳虚体质。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饮食、运动指导。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及治疗后3个月内复发率。结果: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0.7%、91.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内复发率分别为34.5%、18.2%。结论:优质护理模式下结合中医体质应用中医特色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并且有利于提升我院整体中医诊疗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