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哮喘发作期患者中医证型与肺功能检查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7例哮喘发作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分为冷哮、热哮、风哮、虚哮;同时将其肺功能检查结果按评价标准分为正常、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和混合性通气障碍4种类型,正常、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极重度6种分度;分析哮喘发作期患者中医证型与肺功能检查的相关性。结果 1)哮喘发作期各中医证型均存在小气道功能障碍。2)哮喘发作期中医证型以热哮和虚哮为多见。3)哮喘发作期各中医证型肺功能分型,以混合性和阻塞性为多见;其中,虚哮组肺功能分别与热哮组、冷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发作期患者中医证型与肺功能检查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型特征及其与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8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呼吸科门诊40岁以上中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测定其肺功能、FeNO,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179例,其中冷哮证24例、热哮证43例、寒包热哮证16例、风痰哮证56例、虚哮证40例。不同证型患者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虚哮证患者年龄高于其他患者(P0.05)。虚哮证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低于热哮证、寒包热哮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痰哮证患者Fe NO高于热哮证、虚哮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气道炎症者证型分布为热哮证(35%)虚哮证(33%)风痰哮证(15%)冷哮证(12%)寒包热哮证(5%),重度炎症者证型分布为风痰哮证(44%)热哮证(18%)虚哮证(15%)冷哮证(14%)寒包热哮证(10%),不同气道炎症程度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以风痰哮证、热哮证、虚哮证为主,虚哮证患者病程最长且高龄患者多见,风痰哮证在重度炎症患者中的分布和FeNO水平均高于其他患者,FeNO可能为中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乌鲁木齐地区哮喘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总结分析该地区哮喘患者证型分布特点.方法 收集2007年9月-2008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呼吸科支气管哮喘患者477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主要临床证候,确定诊断、分期及中医分型,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 477例患者中发作期263例,缓解期214例.发作期中医证型分布顺序为冷哮(55.13%)、热哮(24.34%)、虚哮(14.83%)、风痰哮(4.94%)、寒包热哮(0.76%);缓解期中医证型为肺脾气虚(65.42%)、肺肾两虚(34.58%).发作期及缓解期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对探索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的哮喘病分布规律、发病特点和中医辨证分型、指导临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鸟鲁木齐地区1 15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总结分析该地区哮喘患者证型分布规律,为哮喘防治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针对哮喘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中医四诊,确定诊断、分期,按照中医有关哮喘的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1 150例患者中发作期690例,缓解期460例。发作期中医证型分布顺序发作期以冷哮最多375例(54.3%),热哮次之169例(24.5%),其次为风痰哮74例(10.7%)、寒包热哮44例(6.4%)、虚哮28例(4.1%);缓解期以肺脾气虚型居多295例(64.1%),肺肾两虚者次之165例(35.9%);发作期及缓解期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哮喘发生主要证型以冷哮为主,因此在预防过程中要重视寒冷刺激对患者的影响,以减少哮喘发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天津市成人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中医证候演变特点与年龄的关系。方法选取天津市6家医院,应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开展成人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调查,纳入病例886例,根据年龄阶段的不同分析其病位、病性要素特点。结果各证型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年龄14~20岁、21~30岁患者均以风哮为主,分别占52.6%、45.1%;其他年龄段患者均以热哮为主。病位要素以肺、脾、肝为主。气郁、痰、风热为主要的实性病性要素,在各个年龄段中均占较高比例(P0.01或P0.05);气虚为主要的虚性病性要素,在各个年龄段中均占较高比例(P0.05)。结论当代天津市成人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中医证型以热哮为主,肺热同时伴有正气亏虚、风邪致病特点,主要病位为肺、脾、肾、肝。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乌鲁木齐地区哮喘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总结分析该地区哮喘患者证型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07年9月-2008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呼吸科支气管哮喘患者477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主要临床证候,确定诊断、分期及中医分型,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477例患者中发作期263例,缓解期214例。发作期中医证型分布顺序为冷哮(55.13%)、热哮(24.34%)、虚哮(14.83%)、风痰哮(4.94%)、寒包热哮(0.76%);缓解期中医证型为肺脾气虚(65.42%)、肺肾两虚(34.58%)。发作期及缓解期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对探索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的哮喘病分布规律、发病特点和中医辨证分型、指导临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天津市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学特点,讨论哮喘中医病因病机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天津市成人支气管哮喘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并提取各个证型的病位及病性要素,分析其发病特点。结果哮喘发作期证候类型分布情况为:热哮占39.7%,风哮22.5%,冷哮13.6%,虚哮12.8% 病性要素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气郁、痰、风、热、气虚、阴虚、血瘀、寒、阳虚、喘脱 病位要素从高到低依次为:肺、脾、肝、肠、胃、肾、表。结论哮喘发作期以热哮为主,其次是风哮、冷哮和虚。肺、脾、肝、肾在哮喘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提示发作期应注意清肺化痰、健脾舒肝、补肾益气。痰、气郁、风、火为主要致病因素,在治疗中要注重化痰、解郁、行气、祛风、清火。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治疗不同证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方面探讨中医药疗法与使用西药的差别。[方法]支气管哮喘期发作期按冷哮、热哮、虚哮辨证论治,描述方法采用证候疗效率和FEV1%(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制图,并用疾病疗效结果和中医证候疗效结果制表,运用SAS9.1.3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方法采用2×r表资料的CMH(Cochran-Mantel-Haensel)检验和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中西药治疗不同证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疾病疗效统计结果:冷哮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热哮组和虚哮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疗效统计结果:冷哮组和虚哮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热哮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疾病疗效情况不同证型综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疗效情况不同证型综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在治疗疾病疗效方面两种方法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在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中医证候方面中医药疗法治疗效果优于西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昆明市中医医院肺病科29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总结分析哮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中医四诊的采集,参照哮病中医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统计各证型所占比例。结果:风痰哮占51.0%,冷哮占31.7%,热哮占11.0%,虚哮占3.1%,喘脱危证占1.4%,肺脾气虚占1.0%,肺肾两虚占0.7%。结论:290例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型以风痰哮为最多,其次为冷哮,治疗中应注重祛风涤痰,降气平喘,并重视温肾助阳,发作期及慢性持续期以祛邪兼扶正治疗为主,缓解期以固护正气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特点,并分析缓解期与发作期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哮喘证候开展前瞻性调查研究,按照现有哮喘证候诊断标准,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应用Epi da-ta3.0建立数据库,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哮喘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二次录入核对,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证候及证候要素进行频次分析。结果哮喘发作期证候类型以热哮、风哮为主,病位主要涉及肺、脾、肝,病性以气郁、痰阻多见;哮喘缓解期脾气亏虚最多,且往往兼夹两种甚至多种脏腑亏虚症状,并与发作期证候有一定关系;哮喘患者随年龄增长,病性表现从风哮、热哮到冷哮、虚哮和病位从肺及脾至肾的由轻到重的演变规律。结论了解哮喘发作期与缓解期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将有助于哮喘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小儿哮喘发作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血清白细胞介素-33(IL-33)、白细胞介素-6(IL-6)、白三烯B4(LTB4)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哮喘发作期患儿124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的儿童1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再将观察组患儿按照中医证型的不同分为风哮组(n=47)、冷哮组(n=32)及热哮组(n=45),观察三组基线资料,比较观察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IL-33、IL-6、LTB4水平,比较各亚组血清IL-33、IL-6、LTB4水平,观察血清IL-33、IL-6、LTB4水平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小儿哮喘发作期热哮证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风哮、冷哮、热哮各证型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清IL-33、IL-6、LTB4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哮血清IL-33、IL-6、LTB4水平高于风哮和冷哮,风哮上述指标水平高于冷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儿哮喘发作期患者血清IL-33、IL-6及LTB4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IL-33水平高、IL-6水平高、LTB4水平高是预测小儿哮喘发作期哮证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小儿哮喘发作期热哮证患儿的血清IL-33、IL-6及LTB4水平表达更显著,三者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血清IL-33、IL-6及LTB4高水平是预测热哮证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2.
哮喘急性发作期两种中医证型的咽部微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哮喘急性发作期冷哮与热哮两种中医证型患者的咽部微生态状态,探索哮喘中医辨证分型与咽部微生态的关系。方法筛选出11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患者进行中医分型并检测其咽部微生态状态。结果 (1)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中热哮型患者需氧菌菌群密度增加,多样性降低,热哮患者较冷哮患者变化更为显著。(2)厌氧菌菌群密度热哮型患者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多样性方面无变化;冷哮型患者的菌群密度和多样性则无显著变化,冷热两型患者在厌氧菌的菌群密度和多样性方面亦无显著变化。结论哮喘急性发作期热哮型患者咽部微生态明显失衡,但寒哮型患者并没有明显变化,两型之间的咽部微生态存在差异;哮喘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热哮宁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热哮宁汤治疗。疗程为2周,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92.5%、95.0%,对照组分别为77.5%、80.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2组各项主要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热哮宁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总结出优势和特色。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多中心、大样本的方法进行临床试验研究360例,分冷哮、热哮两个证候,其中冷哮180例,试验组90例,对照组90例;热哮180例,试验组90例,对照组90例,试验组分别应用"喘嗽宁片""喘息康颗粒",并加外用咳喘膏贴剂,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加用万托林吸入;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案。试验结束后进行哮喘疾病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万托林使用天数及次数,肺功能、ECP、PEF变异率指标评价。治疗期疗程为10 d。结果:1)冷哮、热哮2组在疾病疗效愈显率及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均较对照组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合试验组与综合对照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冷哮、热哮组、综合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愈显率及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痊愈及显效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3)冷哮、热哮2组在万托林使用天数和次数均少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4)冷哮试验组FEV1%、FEV1、PEFR、FVC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对照组FEV1%、FEV1、PEFR治疗前后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热哮试验组FEV1%治疗前后,对照组FEV1%、PEFR、FVC、FEV1治疗前后有明显统计学意义,2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冷哮、热哮)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中医证候调查及证素提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证候要素的提取,总结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哮喘证候开展前瞻性调查研究,按照现有哮喘证候诊断标准,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应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哮喘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二次录入核对,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证候及证候要素进行频次分析。结果哮喘发作期出现频次最高的证候是热哮,其次是冷哮、风哮和虚哮。出现频次前三位的病性要素是痰、气郁和风;病位要素是肺、脾和肝。结论哮喘发作期以热哮为主,兼加痰和气郁的因素,提示证候要素对临床辨证的覆盖率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对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属冷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属冷哮)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其中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疗程均为10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FEV1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FEV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证候学研究是中医辨证论治哮喘的关键。从目前来看,哮喘中医证候分型尚不统一。但总体上可归纳为发作期证型以热哮、寒哮、风哮居多,缓解期证型主要为肺气亏虚、肺脾气虚及肺肾亏虚等虚哮为主;发作期证素以热、风、饮、寒为主,缓解期证素以痰浊、阴阳虚、肺肾虚等为主。哮喘治疗主要有针对病因病机治疗、应用藏象理论及经方治疗、针对体质治疗及使用针灸、敷贴等外治法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305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分析总结发作期哮喘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调查发作期哮喘患者一般资料、发作诱因、肺功能检查、分级、分期、主要临床症状、中医证型等内容。结果显示:1)在哮喘患者中女性罹患高于男性,占64.3%;2)中医辨证分型巾:肝郁〉燥邪伤肺〉热哮〉风痰哮〉寒哮;3)在哮喘急性发作诱发因素构成显示:外感〉过敏等环境因素〉情志刺激〉劳累。4)哮喘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肝郁〉燥邪伤肺〉风痰哮〉热哮〉寒哮。结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女性患病率高;哮喘发作的诱因主要与外感有关;在中医辨证分型中肝郁、燥邪伤肺、热哮为主要证型;支气管哮喘伴焦虑抑郁的发生与肝郁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热哮平方配合中药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确诊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痰热内蕴型)120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30例予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吸入及茶碱缓释片口服治疗;药物组30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热哮平免煎剂口服;贴敷组30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穴位贴敷治疗;药物加贴敷组30例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热哮平免煎剂口服加穴位贴敷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肺功能等指标。结果:各个治疗组在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肺功能疗效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药物加贴敷组比单纯药物组或单纯贴敷组疗效更佳。结论:热哮平方配合中药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痰热内蕴型)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临床症状,改善病情,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20.
内外同治综合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虚哮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内外同治疗法干预哮病急性发作期虚哮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网络随机将12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虚哮证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固本养肺贴膏穴位贴敷联合固本平喘颗粒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吸入剂和口服茶碱缓释片治疗,疗程10d。观察中医证候积分、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等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ACT评分和FEV1%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的中医证候改善有效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外同治综合疗法可显著提高支气管哮喘发作期虚哮证患者ACT评分、肺功能,改善证候评分,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