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浅刺多穴法又称浅剌多针法,是包括针法和选穴法在内的一种方法。浅刺就是用毫针剌入穴位,程度较浅,一般仅有二三分深,并根据病情虚实,行以补法或泻法;多穴或多针是指在治疗时选穴较多,或在病变部位投针较多。临床应用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称之为浅刺多穴法或浅剌多针法。其治疗特点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2.
报刺,合谷刺,阻力针法在临床中的结合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刺、合谷刺、阻力针法在临床中的结合使用300193天津中医学院针灸系李志道,吕炳强报刺、合谷刺都是出自《内经》、《灵枢·官针》篇:“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这种针法是适用于上下游走的疾病。先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黄帝内经》齐刺改良针法——齐刺缠提针法的临床应用加以发掘探索,进一步推动古针法的创新应用与传承。方法通过对阿是穴即肌筋膜痛点、关节活动障碍产生的原因及祛除方法进行整理分析,以"消灶"理念为切入点,对齐刺缠提针治疗肌筋膜粘连性疾病的方法进行探讨。结果齐刺治疗多种肌筋膜粘连性疾病疗效显著,而齐刺缠提针法在松解肌肉、筋膜粘连方面疗效更优。结论齐刺缠提针法是在发掘古针法基础上的创新应用,可用于肌筋膜粘连性疾病的治疗,这不仅有利于用传承和发扬传统中医经验,也为中医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粘连所致的疾病以及临床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和临床基础。  相似文献   

4.
浅刺法针刺在皮部,针刺时可采用浅刺疾出、浅刺留针、沿皮透刺的方法以疏泄病邪,调节机体平衡。现通过对浅刺法的治疗思路进行溯源,并探讨其理论基础、取穴特点及临床应用,以期更好地挖掘浅刺法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美卿  朱江 《中国针灸》2001,21(10):615-617
阐释了日本银针浅刺轻针法的诊疗特点及其建立在《内经》、《难经》上的理论基础。该法通过切尺部、三脘部、水分部、项背腰胁部、寸口脉等获取信息,综合分析作出诊断;以健脏助病脏为其基本治则,施针则用银质毫针浅刺轻针腧穴。此诊疗法目前在国内尚较少应用。  相似文献   

6.
针刺手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现代医家发展出琳琅满目的各种针法。笔者主要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常使用合谷刺、苍龟探穴、齐刺、捣刺、恢刺、傍针刺等针刺手法,在接触了现代“针刀医学”等理论后,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现代的思维方式来重新看待、解释合谷刺、苍龟探穴针法等古代针刺手法,现试述如下。1“不松则痛”的现代理论现代针灸学对于治疗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提出“不松则痛”的理论,认为针灸临床所见的慢性疼痛常为慢性软组织损伤,造成局部软组织发生粘连、疤痕、挛缩等状况,从而局部缺血缺氧,或压迫皮神经而产生疼痛,而治疗的思路就是“松解”,这种思路在朱汉章教授的针刀医学[1]、董福慧教授的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学说(采用铍针治疗)[2]论述中均得到了清晰的体现。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或通过针刀切割,或通过铍针治疗,其目的均是为了破坏、解除局部软组织的粘连、疤痕、挛缩,从而达到“松则不痛”的治疗目的。2合谷刺、苍龟探穴、齐刺、捣刺、恢刺、傍针刺的相同之处合谷刺,又名“合刺”,但非刺合谷穴也。合谷刺是《内经》五刺之一,《灵枢·官针》云:“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儒门事亲·卷七》中有病案提...  相似文献   

7.
浅谈围刺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刺法又称围针法,是一种在病变部位周围进行包围式针刺以达到提高疗效为目的的刺法。本法是古代“扬刺法”的发展。操作要领是:取1.5~2寸毫针,在病灶边缘皮区刺入,针尖呈15°角向病灶中心平刺0.5~1寸,针距相隔1.5~2 cm左右,病灶中心可刺入1~2针。对于病灶面积较大者,可采用双重围刺法。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发疱期)、股外侧皮神经炎、肱骨外上髁炎等病。  相似文献   

8.
王庆智 《中国针灸》1998,18(5):301-302
先父王福山主任医师,师承家传,从事儿科临床六十余年,其针法在儿科的应用,颇有独到之处,临床效果满意,总结介绍如下。1 飞针法 简便易行王氏飞针法,亦称风刺术,以其手法快、取穴精、不留针、痛苦小、简便易行为特点,适应小儿的生理特点,易于患儿接受。在儿科临床广泛应用,其运用概括为:取1寸毫针,右手持针,指切进针法,针尖在中指尖端保留1~2毫米。选定穴位,常规消毒后,行针疾刺,犹如雀啄,势若风行,刺入皮肤1~2毫米,平补平泻手法,轻刺激,急速退针,不留针,整个过程完成于片刻之间,一气呵成。对于常见病疗效显著,如泄泻、呕吐、惊厥、腹痛…  相似文献   

9.
五星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星针法,是指在所患病灶周围针取不同的经络中的5个穴,使这5个穴位每不相邻的两穴针感相连.使针感连成如五角星形状,然后再在所针部位循行的经络远端取一应穴,使应穴成为那五针的中枢。这是笔者根据传统针法中恢刺、豹纹刺、合谷刺、巨刺、谬刺(详见实用针灸大词典297—299页及针灸大成谬刺)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围刺方法。它能使局限性疾病周围经络中的经气相互交通,能调节  相似文献   

10.
蜂针疗法易学难精,必须掌握蜂针的刺法.探讨了蜂针的各种治疗方法,有活蜂直刺法、散刺法(拔针散刺法、蜂体散刺法)、点刺法(挤毒囊点刺法、多位点刺法)、减毒蜂针法(速刺速拔针法、移针蜂刺法)、蜂针丛集式刺法(散点丛集刺法、直刺丛集刺法)、自动蜂针法等.多种刺法在临床上要灵活使用.从多方面探讨了蜂针刺法的选取,强调要因人而异、因体质而异、因时而异、因部位而异、因病情而异.深刻体会蜂针刺法与过敏反应、临床效应的联系,使病人在接受蜂刺同时,减轻痛苦,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顾了针刺镇痛的神经机制及规律,即针刺镇痛的特异性与广泛性取决于刺激强度与刺激部位,当刺激部位与痛源处于同一神经节段时,不论弱刺激或强刺激均可产生镇痛效应;当刺激部位与痛源处于非同一神经节段的远端时,强刺激才能产生镇痛效应。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针对疼痛类疾病临床研究中安慰针刺对照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疼痛类疾病临床研究中,合理的安慰针刺的设置应当在与痛源部位处于非同一神经节段的远端部位进行弱刺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调研针灸科门诊患者群体的针刺不适感程度及对针刺刺激接受程度,促进针灸疗法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1000名患者,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评价患者针刺过程中不适感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及其针刺刺激接受程度。结果:①接受调研的患者针刺过程中不适感的VAS平均分为(2.64±2.00);②其对针刺刺激接受程度按完全能够接受、有点困难、中等困难、很难接受、完全不能接受来划分,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81.08%、13.62%、4.65%、0.54%、0.11%;③针刺不适感VAS评分与其针刺接受程度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49。结论:①调研中大部分患者可以接受针刺过程中的不适感;②其不适感程度与针刺刺激接受程度呈弱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李莉  王刚  支世保 《河南中医》2016,(12):2117-2119
目的:观察眼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急性脑卒中出现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体针及口腔冰刺激治疗,眼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眼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结果:眼针组有效率95.65%,对照组有效率为81.8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眼针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治疗脑卒中吞咽困难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人口学特征的针灸科门诊患者对针刺刺激接受程度之间的差异。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1000例患者,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其针刺接受程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及职业的患者对针刺刺激接受程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中老年男性及已产女性和偏体力劳动者完全能够接受针刺刺激的比例较大。结论不同人口学资料特征的患者对针刺刺激接受程度不同,建议临床工作时,应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施治,以减轻患者针刺时的不适感,提高针灸临床认同度。  相似文献   

15.
卒中后吞咽障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在临床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显著疗效,通过总结该病近5年研究进展,对该病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科研或临床提供参考。现对近5年来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不同针刺疗法进行总结,其中主要包括头针、康复训练、电刺激疗法、舌针、项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头、体针并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头体针组200例、体针组100例,分别采用头体针及体针治疗,1次/d,连续治疗30次。观察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麻痹指数、麻痹程度。结果:头体针组患者的麻痹指数、麻痹程度明显改善,优于体针组(P〈0.05)。结论:在传统针刺穴位(体针)的基础上配合头针治疗面神经麻痹比单纯体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头针加体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加体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为头针加体针组,对照组为单纯体针组。运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和修订长谷川痴呆量表(HDS-R)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进行测评并观察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0.0%和83.3%,对照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0.0%和76.7%,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头针加体针治疗血管性痴呆有很好的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MMSE、HDS-R)、非认知功能(ADL)的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18.
姜影 《西部中医药》2012,25(2):89-91
从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修身养性的重要性,针术的练习,熟读经典,勤于临床、坚持临床等方面探讨了针灸基本功的练习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0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病房收治的60例,病程在30~90 d的脑卒中后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重复经颅磁刺激组30人;综合组(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组)30人。2组均给予吞咽功能训练。重复经颅磁刺激组予重复经颅刺激治疗,综合组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及针刺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治疗前、后采用Frowen吞咽功能量表进行评定。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后,2组患者治疗后Frowen吞咽功能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同一组治疗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Frowen吞咽功能量表评分比较,综合组明显低于重复经颅磁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西方用现代临床试验方法研究针灸引出一些令传统针灸界十分困惑的难题,其中包括如何确认针灸适应症,穴位是否有特异性,为何东方临床经验同西方研究结果迥异等问题。笔者试图以“针灸愈合作用”、“泛穴现象”及“硬针灸和软针灸”3个假说解释西方报道的大量临床研究数据同中国传统针灸理论和实践的差异。相信,采用科学方法对这些假说的证实或否定,将促进对传统针灸的重新认知和现代针灸理论的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