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斌  马巧琳 《河南中医》2008,28(9):33-34
孙玉信主任医师从脾主运化、脾主肌肉、脾治中央等方面探讨脾与腰痛的关系,提出"从脾论治腰痛"的观点并指导临床,疗效满意。当今坐位为主的脑力劳作形式大量增加,"久坐伤肉"(脾主肌肉),"思虑伤脾","从脾论治"对腰痛等腰椎疾病的防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素问·脉要精微论》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故世医治腰痛多从肾论治,如肾虚治肾,此为正治,而属脾气虚者少有论及。《素问·痿论》载:"脾主身之肌肉"。脾主运化,脾在体合肉,脾为气血化生之源,以滋养全身肌肉四肢,方可使全身肌肉健壮。《灵枢·痈疽》记载:"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7,(7):1407-1409
肌肉衰减综合征是伴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一种肌肉不自主性丢失的慢性疾病,是多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退行性变化。中医认为肌肉衰减综合征属于"痿证"范畴,病位在筋脉肌肉,其发生与肝脾肺肾相关,而脾在体合肉、主肌肉四肢,肌肉的壮实及其功能的发挥与脾运化功能的健运密切相关,故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发生与脾关系最为密切。刘晓亭教授认为,肌肉衰减综合征当从"补益脾气"入手,在针刺加四君子汤的治疗基础上,运用中医穴位贴敷的方法对肌肉衰减综合征进行治疗,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显著疗效,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了有效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4.
《圣济总录》记载的脾病名,除包含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外,还包括多系统多种病变。本文通过对"脾痹""肉极""脾瘅""脾积"举例分析,拟挖掘出北宋时期在脾病的命名及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方面的创新,以指导临床从脾治疗多种现代疾病。  相似文献   

5.
从中医辨证论治角度讲,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脾主肌肉、充四肢,为后天之源,先后天互资互生,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开始老化、衰退,脾肾日渐虚损,骨枯肉削,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关键。随着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骨保护蛋白(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信号转导系统在骨代谢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尤其在骨骼和肌肉的微观调控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骨骼和肌肉是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脾主肉,肾主骨"理论,结合OPG/RANK/RANKL信号通路在运动系统中转导作用,就脾肾亏虚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关系展开探讨,从分子学水平为从脾肾论治该病提供依据,以期更好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6.
黄芪论选     
脾主肌肉,甘能解毒,温能生肌,所以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也。风湿热壅于肌肉筋脉中,则筋坏肉败而成大麻风癞疾矣。脾主湿,胆主风,三焦主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黄甘温,补益气血,故治癞疾也。  相似文献   

7.
目前对"脾主肌肉"理论的认识多局限于肢体的骨骼肌与内脏的心肌,缺乏脾对内脏平滑肌影响的研究。平滑肌主要分布于内脏的中空器官及血管壁,如女性之胞宫。妇科疾病包括经、带、胎、产、杂五大类,均与胞宫直接相关,且中医临床从脾论治妇科疾病常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本文从脾主肌肉的理论内涵入手,探讨了脾对内脏平滑肌的影响,认为脾主肌肉是健脾中药治疗妇科疾病取效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8.
膝骨关节炎属"骨痹"范畴,临床上常责之于肾,而笔者认为不仅可以从肾论治,故本文从横向的"肝脾肾"以及纵向的"脏-经-筋-穴"建立起整体观合论膝骨关节炎。首先,从"肾主骨""肝主筋""脾主四肢肌肉",而膝骨关节炎恰恰是下肢关于筋、骨、肉之病变,归其所属;其次,肝脾肾之脏、腑生理特性以及生理功能,对气、血、精、津、液的生成、传输亦可濡养筋、骨、肉;再次,在理论与临床常规操作的基础上,从肝胆脾胃肾膀胱六经之经穴均过"膝府",对膝关节有治疗作用;"膝为筋之府",从经筋理论来看肝脾肾三经筋亦与膝骨关节炎密切相关。因此,从肝脾之"脏-经-筋-穴"论治,体现了标本结合的治疗观以及纵横交织、由内而外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9.
"脾主肌肉"是中医藏象理论的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对这一理论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加之近代以来受西医解剖学的影响,使大家对中医肌肉的认识多停留在西医学肌肉组织的层面,对其临床应用方面往往局限于从脾论治肌无力、肌肉萎缩一类疾病,从而大大降低了这一理论的临床指导价值。笔者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理论出发,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认为中医所说的"肌肉"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的肌肉层以及脂肪层,并囊括现在解剖意义上的横膈、网膜等组织,这些组织发生了病变,都可以从中医"脾"来论治,并结合具体病例加以论证,希望能给予大家些许启发,使中医基础理论能更好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0.
钟文  谢春光  高鸿  晁俊  方传明  富晓旭 《新中医》2017,49(1):196-199
中医学自古有从脾论治消渴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又有脾主肌肉理论及健脾生肌治法。现代科学越来越多研究肌肉与糖尿病的关系。本文旨在从中西医角度探讨中医从脾论治消渴的潜在机制,建立"脾-肌肉-糖调节"轴心,探索从脾论治消渴及糖尿病性肌萎缩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是为“痿证”而提出之治疗大法,古今治“痿”,莫不宗之。然其法之真正含义,则是不止治“痿”之一端。何谓“独取阳明”,亦有含混之处。为探求经旨,窥其全貌,得其真谛,俾临床正确使用,爱将学习体会简述于下,以就正于诸同道。痿证乃四肢软弱无力、肌肉痿缩之证,临床颇为常见。《痿论》专篇作了细致、深入的阐述。其以五脏立论、因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膜、脾主肌肉、肾主骨髓,遂有痿蹙、脉痿、筋痿、肉痿、骨痿之分,名目虽多,其实则一。然篇中  相似文献   

12.
颈型颈椎病属于颈椎病分型中的一种,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僵硬、酸胀疼痛、颈部或颈肩部或肩胛骨附近有压痛点,颈部活动受限等。中医将颈型颈椎病辨为"项痹",经络辨证在太阳、脏腑辨证在肝肾,证型大多是风寒湿痹证,治疗以祛风散寒为主。现代研究认为颈型颈椎病的发生跟颈椎周围肌群有很大关系,且《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五脏生成》中说:"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运用"脾主肌肉"理论来指导治疗颈型颈椎病在临床上有一定成效。研究从理论分析以及临床应用两方面对此进行阐述,以便为临床治疗颈型颈椎病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腰痛的发病一般多认为与肝肾的关系比较大,因"肝主筋","肾主骨",但脾土因素于腰痛病的发病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脾主肌肉","治中央",脾胃乃仓廪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都是从脾论治腰痛病的理论基础。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单纯调补肝肾治疗腰痛疗效欠佳时,通过加入健脾药物,尤其是加入白术、薏苡仁等药物,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认为,脾主运化、主四肢肌肉。"脾主肌肉"是以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充养全身肌肉;脾气健运,则肌肉丰盈强健;脾失健运,则肌肉萎软无力。现代医学认为线粒体是细胞中重要的细胞器,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反应为细胞提供能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膈肌疲劳主要表现为呼吸肌无力萎缩,而呼吸运动所需能量源于线粒体的氧化反应。该文结合中医理论"脾主肌肉"对慢阻肺合并膈肌疲劳与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关系进行探讨,冀以更深入地理解祖国医学中所述"脾主肌肉"的概念,同时为临床治疗慢阻肺合并膈肌疲劳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以"脾主运化"理论为基础,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探讨"脾主运化"理论在诊治、预防疾病各阶段的运用,欲病时先安未受邪之地,截病于未传之时,已病后防止其复发,合理运用"治未病"思想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6.
总结何晓晖教授运用《内经》"脾主唇"理论治疗口唇病临床经验。何师认为脾与唇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脾生气血以荣唇、脾主散精以滋唇、脾主肌肉以充唇、脾气通口以应唇四个方面,通过察唇的色、泽、形、态,辅助脾胃病的临床辨证,创立"健脾益营、泻脾清火、滋脾育阴、清脾化湿、补脾益气"等法则治疗难治性唇病,临床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7.
答: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慢性肝病倦怠乏力是较为突出的症状。中医认为,脾主四肢肌肉,脾损则肌肉失养。肾藏精,精者身之本也。肝藏血,主筋。所以倦怠乏力与脾、肝、肾三脏密切相关。临床应按脾、肝、肾三脏不同病损辨治,现将常见证型及治法,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18.
皮肤病缠绵难愈 ,治疗棘手。山东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张珍玉先生根据传统中医理论 ,结合临床实践 ,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辨治方法 ,用之临床 ,疗效颇佳。  张老认为 ,皮肤病的辨证要点应当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从皮肤病的发病部位而言 ,累及皮毛与肌肉 ,由于肺主皮毛、脾主肌肉 ,辨证时首先要分清病变在皮毛还是在肌肉。一般而言 ,病在皮毛者 ,多表露于皮肤之上 ;病在肌肉者 ,常隐伏于皮肤之下。病在皮毛者 ,与肺关系密切 ,涉及气分为主 ;病在肌肉者 ,多属脾脏受累 ,病涉血分居多。同时 ,还要注意皮毛与肌肉、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不可顾及一…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脾脏具有"脾主运化"和"脾为之卫"的功能,与现代医学胃肠黏膜的消化吸收和免疫屏障作用相应。在临床诊疗过敏性疾病时,注重结合脾胃生理特点来恢复卫外防御功能,从脾主运化、脾主统血、脾在体合肉、脾胃虚则九窍不通具体论治,且过敏性疾病常由饮食诱发,故治疗需重视调护脾胃。  相似文献   

20.
张德修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肌无力属于中医“痿症”范畴,临床上以眼肌无力型为多见,更有全身型者,表现在咀嚼无力,吞咽困难,步行无力,甚则呼吸困难而导致死亡。近年来,张老经治数十例,均有一定疗效。张老认为,治疗本病应首先着手于脾,因脾主肌肉,肌肉无力,当是脾虚肌肉失濡养,而肌肉的牵动又与筋有关。筋者,肝所主之,故辨证肝脾不足,治疗主要以归芪异功散加味为基础方。重者腰膝酸软,全身肌肉无力,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