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穴位敏化是腧穴由"静息态"向"激活态"转化的生理病理过程,是特定腧穴对机体脏腑功能的实时、动态反映。穴位敏化研究是继经络研究之后针灸领域的又一原创性重大科学命题,近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对穴位临床应用的横向推广和穴位本态研究的纵深推进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穴位敏化的多样性、普遍性、规律性、功能性、特异性、动态性及其敏化的中枢机制和外周机制入手,论述了目前关于穴位敏化特性与敏化机制的研究情况,以期丰富和完善穴位本态的具体内涵,同时为腧穴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穴位敏化是指腧穴由"沉寂态"向"激活态"的转化过程,是对机体功能状态的实时反应,具有动态性、多样性、普遍性、特异性及功能性等特征;穴位敏化有其自身的物质结构基础及敏化机制,穴位敏化的研究是对腧穴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有利于腧穴本态的认识;同时,穴位敏化还能指导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支点。本研究将从这几方面对穴位敏化加以浅析,以期为腧穴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针灸基础研究的深入,穴位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结合近阶段研究热点,本刊拟组织一批前沿性、高水平、原创性的论文,系统呈现"穴位本态"领域当前的新成果、新观点、新思路。邀请南京中医药大学徐斌教授作为特邀主编,承担本专栏的组稿工作。一、专栏主题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穴位效应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自血穴位注射疗法前期临床及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其效应机制研究思路。方法:以"自血穴位注射"为检索词,检索Pubmed、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1990-2017年文献,结合本课题组前期临床及实验研究,分析自血穴位注射疗法干预痤疮的效应机制。结果:自血穴位注射通过调节Th1/Th2免疫偏移与皮损局部微生态环境失衡发挥治疗寻常痤疮的作用,这可能是自血穴位注射治疗寻常痤疮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其"调和阴阳,以平为期"作用的体现。结论: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以自血穴位注射对Th1/Th2免疫偏移及皮损局部微生态失衡的影响为切入点,可为本法"调和阴阳,以平为期"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传承中医内涵之"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结合现代意识科学新进展,提出中医新理念"状态观",认识到:人体状态实为心身关系的整体呈现,人体状态具有:"心身网络"和"意识能量"两大特征,由此启发对穴位本质的新认识,穴位是有"状态"的,穴位就是状态心身之网的节点。进一步提出"穴位意识论",从"穴位中的意识"和"意识中的穴位"不同角度阐述了穴位与意识互动的心身机制,为中医经络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穴位敏化及其与肥大细胞(MCs)相关的研究报道,发现肥大细胞参与了穴位敏化的发生,与穴位敏化的功能、机制等密切相关,并有沿腧穴分布的特性,其可能是穴位敏化的关键物质和客观指标之一,望为今后进一步探析穴位敏化的机制、物质结构基础及腧穴本态等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穴位敏化与得气是近年来针灸领域备受关注的两个核心科学命题。本研究从概念、表现形式、组织细胞结构改变、影响因素、调控机制、临床效应等方面对比发现,两者虽有诸多相似之处,如物质结构基础、组织细胞化学变化等,但穴位敏化并不等同于得气。穴位敏化是机体病理状态下体表特定腧穴形态与功能的实时、动态变化,属穴位本态范畴,而得气是针刺腧穴治疗疾病时医患双方对经气的主观或客观感应,属针刺效应范畴,应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8.
系统分析关于机体处于正常生理态、疾病损伤病理态和低频针刺干预态时,同一条经脉不同穴位的反应的研究概况;同时整理分析了针刺同一条经脉不同穴位对相关脏腑功能调节效应差异的研究情况。研究发现,机体无论处于正常生理态,还是疾病损伤态,亦或是针刺干预状态,同一经脉不同穴位反应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并且针刺同一条经脉不同穴位对相关脏腑功能的调节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针灸学科的核心问题是腧穴,穴位敏化的研究是针灸学领域原创性重大科学命题。前期研究指出,穴位敏化指机体从生理的“静息态”转变为病理的“激活态”的动态过程,穴位敏化演化过程涉及的机制及物质基础仍需深入研究。本研究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穴位敏化的研究结果,从3个方面:①穴位敏化发生的外周微理化环境;②穴位敏化发生的中枢机制;③穴位敏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探索穴位敏化发生的科学基础及归纳总结其动态过程,旨在为更好的理解穴位敏化的生物学意义和未来穴位敏化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针灸基础研究的深入,穴位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结合近阶段研究热点,本刊拟组织一批前沿性、高水平、原创性的论文,系统呈现"穴位本态"领域当前的新成果、新观点、新思路。特邀请南京中医药大学徐斌教授作为特邀主编,承担本专栏的组稿工作。  相似文献   

11.
"五经穴"是小儿推拿临床与研究最常用的穴位之一,因其与脏腑关系密切,故备受历代医家重视,但是古今医家对于其定位、补泻操作、功效主治等方面看法不一。故通过对古代小儿推拿经典著作及现代小儿推拿流派学术思想的归纳整理,力图从客观还原其思想背景的基础上,以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等中医学说为理论指导,结合小儿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从多角度探讨"五经穴"的"本态",为今后正确选用该穴提供一定的借鉴,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及科研。  相似文献   

12.
穴位敏化是腧穴由“静息态”到“激活态”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此过程中穴位及其周围发生感觉敏感性的改变;作为当前针灸领域的重大科学命题,穴位敏化为中医认识疾病的发生与其病理表现的联系、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向;穴位敏化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各有侧重,临床应用方面多是采用不同治疗方式经敏化穴位治疗各类疾病的临床疗效研究,而实验研究较多关注穴位敏化机制及规律的研究。笔者将从穴位敏化的内涵、穴位敏化的类型及其探测方法、穴位敏化的机制及规律等方面对穴位敏化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为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围绕穴位本态、穴位敏化两个科学命题的相关内涵及研究开展讨论,认为本态研究中的穴位概念与传统的腧穴概念的内涵不同,当前的穴位可能指的是针灸治疗部位,而不仅仅是腧穴;敏化可能是部位穴位的一种特征,但敏化穴位可能并不是针灸发挥扶正祛邪整体治疗作用的主要部位。当代研究及概念架构在丰富针灸知识体系的同时,不能背离或割裂针灸医学整体调节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查阅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探讨针灸调节病理状态的研究文献,分析针灸效应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情况,结果表明:1针刺机制研究较之于灸法机制研究,数量上稍多,质量稍高;2研究主要集中于针刺镇痛,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已经初步定位于针刺对"疼痛矩阵"脑区和疼痛相关默认网络的靶向性调节,而针灸其它效应的中枢机制尚处于探索之中;3研究方案中多选用单一穴位,较少关注穴位配伍。故建议今后关于静息态fMRI与针灸机制相关的研究需加强灸法应用的中枢机制探讨,考虑与临床实际治疗方案一致的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15.
与穴位特异性比较,有关穴位的非特异性效应研究和报道相对较少。实际上,穴位非特异性效应可能是针灸特异性效应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故从国内外有关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的争论热点出发,提出经穴效应非特异性研究值得思考。从临床疗效等对经穴非特异性效应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总结,初步阐释了穴位非特异性的实质内涵,并分析提出经穴效应非特异性产生的基础可能包括皮肤结构系统、皮肤信号传导系统、针灸后穴位局部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以及中枢广泛效应机制等,为今后的穴位非特异性效应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针刺得气的描述主要强调医者和患者的主观感受,得气与否大多依靠医者经验把握,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不便于针刺疗效机制的阐述和相关研究的开展。笔者提出"针刺得气的脑中枢效应与脑默认模式网络密切相关"的假说,运用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观察以内关穴为中心,本经配穴、同名经配穴、表里经配穴、非穴配穴等不同穴位配伍情况下,针刺得气后脑功能区的激活情况,分析针刺得气激活脑区和脑默认模式网络的关联、激活脑区和与腧穴疗效相关脑区的关联,探索针刺得气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为针刺得气客观化研究提供思路,为科学阐述针刺疗效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针刺鼠类实验是探讨针刺作用机制的主要形式。本研究以针刺干预模式的主客体为切入点,总结了针刺干预不同疾病模型鼠关于针刺形式、选穴配伍及得气效应参数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发掘其一般应用规律,突出最优参数方案。结果显示针刺形式、穴位效应、配穴效应及得气效应的研究结论缺乏明显的一致性,但在针刺鼠类实验中应重视手针、"本经"效穴、特定穴配穴的使用以及"隐性得气"的辨识。  相似文献   

18.
十四正经中以“门”命名的穴位共43个,其中十二经脉双穴有40个,任、督二脉单穴有3个。该文通过对“门”进行溯本求源,深入考究十四正经中43个“门”穴之含义、分布特征、功能及应用,以便为针灸临床用穴和穴位本态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最常见的腹部术后并发症。"肚腹三里留"为"四总穴歌"之一,首见于明代朱权《乾坤生意》。其理论认为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腑之下合穴,善治肚腹诸疾。现代医家运用足三里穴位治疗手法众多,主要包括针刺、电针、灸法、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穴位敷贴、中频透药等,具有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操作便捷等优势。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基于"肚腹三里留"理论,从足三里穴的认识、治疗手法、临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足三里穴治疗胃肠功能疾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列举针灸学的9个最基本科学问题并进行了初步讨论。笔者认为9个基本问题分别是穴位泛性,即在不同种群之间,是否存在大一统的穴位定位;针灸安慰效应;针刺信息的连续性传递,即在特定特殊位置和特定情况下,这种以扩散为主要方式的连续性传递是否持续活跃;发育阶段与针灸效应;获得性状与针灸效应;穴位功能分类维度,即穴位分类的依据有无共性的生物学基础;穴位配伍;穴位功能态转变和得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