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有毒中药功专效捷,其安全应用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而配伍减毒是有毒中药临床合理应用、发挥其疗效优势的重要方法。“异类相制”理论形成于长期的临床实践认知,是临床经验的提炼升华,其含义为有毒中药通过与不同性味、不同功效中药的合理配伍,以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异类相制”理论涵盖了性味相制、异效相制、扶正制毒的配伍减毒方式及交互相呈关系,各药物配伍所起的相反相成作用是其内涵的延伸,可从物质基础、效应机制两方面阐释其原理。在此理论指导下,能够优化有毒中药复方配伍方法,为临床有毒中药的配伍组方提供新策略,实现复方的减毒增效。  相似文献   

2.
基于“异类相制”理论探讨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方治疗是中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依据临床遣药组方实际,在传统"七情"配伍理论,"君、臣、佐、使"制方原则基础上,提出"异类相制"的观点,探讨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作用。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主要通过不同性味、不同功效药物的合理配伍,以调其偏性、制其毒性,起到全面兼顾病情、增强药效、减轻或消除毒性的作用。"异类相制"配伍减毒的主要方式有寒热相制、异效相制、扶正制毒。复方配伍减毒的作用机制可从毒性的物质基础、毒性成分的代谢、毒效相关性等途径进行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3.
基于“异类相制”理论探讨雷公藤肝毒性配伍减毒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江莹  王芳  张贺  孟楣 《中草药》2014,45(18):2711-2715
雷公藤作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首选药,其所含化学成分复杂,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及抗生育等作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天然药物之一。但在使用中雷公藤所引起的肝损伤报道频繁发生,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依据"异类相制"的中药配伍理论,对雷公藤肝毒性减毒方面的有关文献进行归类分析,提出雷公藤肝毒性配伍减毒的组方原则,以期为提高雷公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扶正制毒配伍降低雷公藤肾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雷公藤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功能亢进性疾病具有肯定疗效。近年来其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生育以及抗人类免疫缺陷(HIV)病毒和治疗阿耳茨海默氏病等作用,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雷公藤临床使用过程中易出现多脏器毒性损伤,尤其是肾脏毒性发生频繁且中毒后果严重,致使雷公藤的使用和推广受到了限制。本文借鉴前人使用雷公藤用药规律的经验,深入归类分析,探索和总结中医处方的规律,并依据"异类相制"理论指导下的"扶正制毒"中药配伍方法,提出了雷公藤肾毒性配伍减毒的组方原则,针对雷公藤导致的毒副症状,利用中医中药辨证筛选出合适的药物与之配伍减毒,依法遣药组方,发挥其相辅相成、相反相制的综合作用,以期为提高雷公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传统中药减毒配伍理论主要是七情和君臣佐使.七情中相畏相杀是两味药之间最基本的减毒配伍形式;君臣佐使理论中佐制药是复方配伍减毒的核心,也是相畏相杀的具体运用和扩展.早在相畏相杀和佐制配伍中即蕴含将不同性质类别的中药配伍以减毒,即"异类相制"的思想,"异类相制"在相畏相杀和佐制基础上提炼而来,是对传统中药减毒配伍理论的进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定清络通痹精简方、单味雷公藤、雷公藤配伍三七、雷公藤配伍地黄组合中雷公藤3种毒性成分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雷公藤内酯甲的溶出含量,从化学成分角度探索"异类相制"减毒的规律,为雷公藤的临床配伍减毒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高度选择性和灵敏度的三重四级杆质谱(LC-MS/MS)同时对3种有效成分——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和雷公藤内酯甲进行检测,比较单味雷公藤组、雷公藤配伍三七组、雷公藤配伍地黄组、清络通痹精简方组中3种有效成分的溶出变化。结果:雷公藤药材水提液中雷公藤甲素的含量最高,雷公藤内酯甲次之,雷公藤红素的含量最低。而当雷公藤药材用量相同的情况下,雷公藤中3种有效成分在不同配伍环境下的溶出趋势一致,溶出顺序为单味雷公藤组雷公藤配伍地黄组雷公藤配伍三七组清络通痹精简方组。结论:在配伍组合中三七对雷公藤3种有效成分的溶出有显著地抑制作用,地黄的抑制作用较弱,而清络通痹精简方中雷公藤3种有效成分的溶出明显降低。该研究结果为雷公藤的临床"异类相制"配伍减毒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雷公藤是得到医学界公认的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有效药物,但由于其对多器官的急慢性毒性损害,限制了临床应用。通过对雷公藤配伍减毒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系统梳理,并试图用“异类相制”假说,从气味相制、异效相制和扶正制毒三个方面探求其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8.
雷公藤配伍减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雷公藤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杀虫止痒的功用,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其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肾脏性疾病、皮肤性疾病等,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尤为显著。但因其具有严重的毒副反应,尤其是肝肾毒性,限制了雷公藤的临床安全应用,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虽然目前存在的减毒方式众多,包括传统的净制减毒、炮制减毒、配伍减毒和现代的制剂减毒、结构修饰减毒、生物技术减毒以及其相互间的联合应用等,但并没有本质上解决雷公藤的安全问题。在古代医药文献中药物的毒性常指这种药物的偏性,在中医药理论看来,作为药物都有毒性,关键是正确使用。中药的配伍使用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配伍雏形,到《黄帝内经》中已有君臣佐使配伍用药的方剂,再到《神农本草经》中配伍理论的形成,到最后《伤寒论》经典名方的传世,记录了中药配伍应用的发展,也记录了中药配伍使用的重要意义,随着中药事业逐渐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中药配伍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迈向质量可控、机制清楚的组分配伍,故本文以雷公藤配伍减毒为中心,以配伍形式的发展为主线,对雷公藤配伍减毒进行综述,为雷公藤减毒增效研究提供思路,促进其合理开发和临床安全应用,也为其他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以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为主要抗癌活性成分的雷公藤的毒性研究进展,并提出研究对策。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汇总、分析、综述。结果雷公藤抗癌活性成分TP是其诱导肝毒性、生殖毒性、心肌毒性、肾毒性及厌食、腹泻、消瘦、脾肿大、卵巢萎缩等毒副作用的主要毒性成分,且雷公藤的安全窗口窄,用药安全隐患大。结论建议系统开展配伍减毒增效的研究,即开展基于中医药基本理论的配伍减毒增效药物的筛选研究、基于"量-时-效"关系研究的配伍减毒增效研究、基于配伍的雷公藤及TP安全窗口的拓宽优化研究,拓宽雷公藤的安全窗口,最终为其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并为其它有毒中药的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雷公藤内酯酮为指标,考察黄芪配伍雷公藤前后的雷公藤毒性成分的含量变化,以期推断其可能配伍减毒机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分析黄芪配伍雷公藤前后毒性成分雷公藤内酯酮含量变化,从化学成分层次分析其减毒的物质基础变化,并结合中药七情中"相畏相杀"理论,推断其可能配伍减毒机制。结果含量测定试验中黄芪配伍雷公藤的雷公藤内酯酮平均含量(0.42×10~(-3) mg/m L)明显低于单味雷公藤的雷公藤内酯酮含量(0.54×10~(-3) mg/m L),说明黄芪配伍雷公藤后降低了雷公藤内酯酮的含量。结论黄芪与雷公藤配伍可降低雷公藤毒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炮制对中药毒性的影响及有毒中药的临床应用。方法:复习文献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做条理性分析。结果:炮制可破坏或改变有毒成分的化学结构,或消减有毒成分的含量,方法有净制、制霜、浸泡、加热、加辅料等,临床应用要严格掌握剂量、合理配伍、正确煎服等。结论:针对中药之"毒",炮制要科学严格,辩证要准确,应用要合理,如此可借毒性治大病,起沉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方法:通过对有毒中药的毒性反应、减毒原理、合理配伍等方面来进行研究。结论:通过研究发现,有毒中药可以避其毒性,充分发挥有毒中药独特的临床疗效,以达到安全用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方法:通过对有毒中药的毒性反应、减毒原理、合理配伍等方面来进行研究.结论:通过研究发现,有毒中药可以避其毒性,充分发挥有毒中药独特的临床疗效,以达到安全用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有毒中草药有其毒性的一面,又有其治疗作用的一面。某些药物的毒性成分与其有效成分并存,可通过炮制加工,还可通过配伍使其减毒。近年来的实验研究表明,通过合理配伍可以起到减毒或(和)增效的作用。结合中医古方、经方、名方以及验方中与有毒中药相配伍应用的药物情况,开展有毒中药的配伍减毒研究,不仅对阐释有毒中药的毒性,而且对满足有毒中药临床安全有效应用的需求,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就中药配伍减毒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展配伍减毒的研究奠定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方法:通过对有毒中药的毒性反应、减毒原理、用药剂型、合理配伍等方面来进行研究。结论:通过研究发现,有毒中药可以避其毒性,充分发挥有毒中药独特的临床疗效,以达到安全用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中药配伍应用于雷公藤减毒增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年来中药配伍应用于雷公藤减毒增效的研究发展状况,从现代医学和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阐述了中药与雷公藤配伍减毒增效作用的机制和方法,为其他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了参考,并提出了中药配伍向中药复方制剂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毒性中药在临床上的意义颇受争议,为了更好地降低有毒中药的毒性,增加其在治疗疾病方面的效用,古今医家为此总结出许多的方法。目前主要的减毒增效方法有炮制减毒增效法,包括净制法、水制法、火制法、水火共制法、制霜法、辅料法、发酵法;以及配伍减毒增效法。相对于常用的无毒中药,有毒中药只要炮制合理、配伍得当,可用于攻克一些疑难杂症,从而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存活率,增加患者的生存希望。从长远来说,中药的毒性不仅不会禁锢中药的发展,相反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8.
中药配伍减毒研究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配伍减毒涉及的复杂反应过程制约了对配伍减毒机制的深层次解构。阐明配伍减毒机制是解决中药毒性问题的关键。"效毒二重性"决定了有毒中药"效-毒交集"特征,交集调控可反映配伍减毒复杂过程。网络药理学的出现,为开展有毒中药毒性成分筛查、致毒机制和减毒效应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在回顾中药毒性研究实践的基础上,系统阐述网络药理学在中药配伍减毒研究中的应用策略,并以附子为例探讨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雷公藤为治疗风湿病常用中药,疗效突出,然而其毒副作用,尤其肝毒性居单味肝损伤中药的首位,是困扰其临床运用的关键,也是阻碍其走向世界的绊脚石。基于此,该文对近20年来关于雷公藤肝毒性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并从肝毒性表现、肝损伤的因素、毒性机制、减毒应对措施等方面对雷公藤的肝毒性研究进行总结,发现:①动物实验中雷公藤的肝毒性在生理状态下较病理状态下更为严重;②雷公藤的肝毒性是其所含有的多种有毒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生物碱类对肝脏毒性最大;用药剂量过大和累积服药量过大是雷公藤产生肝毒性的主要原因;③氧化应激学说仍是雷公藤肝毒性的重要机制,且Nrf2作为氧化应激的关键调控酶,已成为肝保护药物拮抗雷公藤肝毒性的作用靶点之一;线粒体自噬和肝超敏状态,是雷公藤诱导肝损伤的新机制;④控制用药量、药物配伍、炮制或改变剂型等措施有助于减轻雷公藤的肝毒性。该文旨在明确雷公藤肝毒性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以期提出新的研究策略,为合理评价雷公藤的安全性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雷公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显著,但其严重的毒副作用限制了临床应用与推广。有毒中药一直是中药炮制研究的重点,古云"有毒宜制"。以雷公藤和炮制为主题,经检索中国知网和Sci Finder等国内外数据库,发现雷公藤炮制研究基本为国内报道。本文就近30年来有关雷公藤的炮制研究进行综述,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炮制对雷公藤毒性、药效及其化学成分的影响,以期为雷公藤的深入炮制研究、新药开发及其临床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