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拘挛俗称抽筋.始见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多由血气不足、风冷或寒湿侵袭所致.《素问》和《灵枢》中皆称之为"转筋",即肢体肌肉牵掣拘挛[1],伴有单侧或双侧小腿腓肠肌在深夜至凌晨间突发性痉挛,疼痛剧烈,持续10多秒钟左右,至白天小腿仍然酸痛,影响正常行走.  相似文献   

2.
《类经》将《内经》原文全部收录 ,重新分类编注。其中有 83篇《内经》原文是以整篇的形式编入《类经》而没有被分割。其他《内经》原文中 ,以一整篇分成几个完整的单节者占多数。整部《内经》被编入《类经》的前十一类中 ,其中有三节原文重复出现。对《素问》与《灵枢》间严重重复的六节经文 ,其中五节是取自《素问》而舍《灵枢》,一节是取《灵枢》而舍《素问》;重复不甚的经文 ,予以保留。《类经》对极少数《内经》原文的段落节次进行了调整 ,对辞句不作变更。《内经遗篇》,除一节被收录其他卷之外 ,其余内容独立成一卷 ,以与《内经》正文相别。《类经》的第十二类为“汇通类”,收录的内容是《内经》重要原文的摘要。  相似文献   

3.
高玉杰  左甲 《光明中医》2016,(9):1220-1221
"气至"是针刺取得疗效的关键。通过对比《灵枢·小针解》和《素问·针解》对《灵枢·九针十二原》部分条文的解释,发现要探明"气至"在《灵枢》中的本义,必须从《灵枢·九针十二原》原文中寻找答案。"气至"在《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中的本义是指"清气"至。"气至"不是目前普遍理解的"得气",而是指通过九针的操作使经脉血气运行如常。  相似文献   

4.
恢刺法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第七篇《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1恢刺法释义为了更好地理解恢刺法,先对上句《灵枢》原文作一番解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二十二子》本《灵枢》与赵府居敬堂本《灵枢经》比较研究,发现《二十二子》本《灵枢》是一个较好的《灵枢》版本,它订正了许多原文讹误,其校订的主要依据是《甲乙经》及《太素》。其底本可能是赵府居敬堂本《灵枢经》。因此它是研究《内经》比较重要的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二十二子》本《灵枢》与赵府居敬堂本《灵枢经》比较研究,发现《二十二子》本《灵枢》是一个较好的《灵枢》版本,它订正了许多原文讹误,其校订的主要依据是《甲乙经》及《太素》。其底本可能是赵府居敬堂本《灵枢经》。因此它是研究《内经》比较重要的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7.
输刺法是《灵枢·官针》五刺法之一,其广泛应用于临床且疗效显著。笔者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分析原文后明确其相关操作要领,归纳其临床应用范围,总结其治疗原则,同时与《灵枢·官针》"九刺"、"十二刺"中的"输刺"相鉴别,旨在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8.
探讨《黄帝内经》原文"七节之傍,中有小心"的涵义。联系《灵枢·骨度》《灵枢·背腧》《素问·刺热》等篇章,探寻出"七节"的涵义为"肾腧"是在从"膈腧"起始的"第七节"。同时,从《素问·刺禁论》开篇对称的表述和形象的比喻中,探寻出"小心"指代是"两肾"。  相似文献   

9.
"臑"字反复出现在《内经》原文中,多见于《灵枢·经脉》篇的手经经脉循行原文中,关于"臑"字本义,《说文解字》有注:"臂羊矢也",段玉栽等清代学者认为是指动物的前肢,引伸指人的上臂。章太炎由"股羊矢"引伸出"臂羊矢",认为汉代晋人口语中,腹股沟内处言"羊矢",那么上肢近腋内处就名"臂羊矢"。陆宗达认为,臑泛指上臂,其不是从动物前肢引伸而来,而是由臂之羊矢穴本义引伸而来,臂臑穴、臑俞穴等均以臑名,正是"臂羊矢"之遗踪。因此说,综合各家考证,臑可泛指上臂,也特指腋股等处散在的浅表淋巴结处部位。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论述体质的医学文献,其中关于体质的条文散见于《素问·血气形志》《素问·异法方宜》《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灵枢·通天》《灵枢·逆顺肥瘦》等诸篇中,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和归纳。中医体质学说始终围绕《黄帝内经》奠定的体质学理论基础及基本架构,本文从《黄帝内经》原文入手,分析总结了其中关于体质理论构建的条文,尤其对《阴阳二十五人》和《通天》的体质学思维进行了系统剖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略广西近代著名中医、"广西派针法"传播者罗哲初所留手本《针灸发微》和《针灸节要发微》。方法探究两书内容,讨论罗氏发微引据和发微意义。结果两书为罗氏摘取《灵枢》、《素问》等古籍原文和针灸临证经验,对节选经文进行发挥阐释,尤其将其中有经无穴、有穴无治的经文详加注解。结论两书是现代针灸文献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2.
胡玲  焦振廉 《陕西中医》2013,34(5):616-617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注本。方法:分析《黄帝内经》注本的概况和《素问》注本体系、《灵枢》注本体系及类编加注型注本等。结果:《黄帝内经》注本大致可分为注释和发挥两个大类,注释类型为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发挥类型为金代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黄帝素问宣明方论》、清代黄元御的《素问悬解》等;《灵枢》比较重要的注本还有清代张志聪的《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以及日人丹波元简的《灵枢识》等;两书分类重编再加注解开山是隋代的杨上善,并加以系统注解的是明代医家张景岳,继之后有明末清初李士材摘编《黄帝内经》。结论:《黄帝内经》注本不仅具有历史的、文献的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涓子鬼遗方》作为存世最早的中医外科学著作,书中发挥并扩展了《内经.灵枢》的痈疽分类法,备述诊候、治法等,使其理论与临床实现更好地衔接。另外还首创经络分类和三焦分类,对外科发展可谓贡献颇大。从部位分类法等三方面来探究全书的分类方法以及特点。  相似文献   

14.
井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井穴是十二经脉中位于手足之端的穴位.《灵枢》将其喻作水之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故此命名.《灵枢·根结篇》中又将井穴称之为"根",更有脏腑、经气之根本的含义.可见,井穴对于周身脏腑、气血、经脉之气的调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灵枢·骨度》新校勘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注解《灵枢》者,颇不乏人。探幽索隐,阐明原文义理,便于学者研习,厥功甚伟。然于校勘方面,所作不多,因而遇有本属衍脱讹误而致原文义理难解者,则随文敷衍,甚或曲为之说,使学者之惑滋甚。不明其本义,何能融会而贯通,故校勘工作实为整理中医古籍之首务,而校勘学之重要性亦于此可见。今人对《灵枢》之校勘工作日趋重视,整理者均列“校勘”为编写体例之首项,出版部门更有校勘专著——《灵枢经(校勘本)》之印行。不过,正如刘衡如在该书《校者的话》中所云“《灵枢》一书的校勘,前人做  相似文献   

16.
林文佳 《光明中医》2016,(2):184-186
目的探究《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的具体内涵以及指导意义、实践途径。方法主要通过检索历代注家相关注释、古汉语字义,并结合《黄帝内经》原文中的相关内容来探讨经文原意。结果前人从"间不容发"角度对该经文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确实阐明其本义,并且令之难以践行。《黄帝内经》原文实际是以使用弩机为喻,指出了用针重视机宜的重要性。结论依据《黄帝内经》的启示,把握用针机宜是正确施用针刺补泻手法的重要基础,脉诊以及押手的运用或许是准确判断针刺时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正井穴,五输穴的一种,穴位除涌泉外均位于手指或足趾末端。《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井"为地下出泉,形容脉气浅小。全身十二经脉各有一个井穴,称"十二井穴"。少商穴出自《灵枢·本输》篇:"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端"是顶部、锋尖、末梢之意。所以按《内经》原文之意,少商穴应位于拇指顶端的内侧上角,此处有一峰丘正对指甲上角旁(如图1)。《灵枢》关于十二井穴的描述,除涌泉外皆同少商所  相似文献   

18.
医苑百花     
医苑百花《灵枢》释疑三则一、大者如筋《灵枢·血络论第三十九》云:“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原文中的“筋”字,古今医家请注不一。多数医家将其解为“筋脉”。其译文大意是:郁血的络脉,都是坚盛胀满而赤,或上或下,没有固定部位,...  相似文献   

19.
《灵枢》、《素问》、《难经》对督脉的循行各有不同的描述。《素问》所论系拼凑《灵枢·经脉》篇“督脉之别”与足太阳经之部分原文而成,循行十分混乱;《难经》之论被今之教科书广泛采用,但循行方向不符合传统中医理论,有悖于经脉循行规律,只有《灵枢·营气》所论之督脉为最早的记载,也最合乎经脉循行规律。  相似文献   

20.
张建斌 《中国针灸》1998,18(4):239-240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中“徐疾”的含义,是全句的关键所在。《灵枢·小针解》和《素问·针解》对此有不同解释,笔者认为二者不可能都符合原义。为此进一步探究,作《“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释义》(《中国针灸》1995年第1期)一文。对此,有同道表示不同观点。笔者重温《内经》,反复比较和推敲,认为原文中“徐疾”仍应该指脉象,理由如下。1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并非针刺方法首先,不妨去掉《素问·针解》和《灵枢·小针解》两文的注释部分,单从保留的原文来看,其词句结构与《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至“以针为之”完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