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的疗效。方法:3例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或血运重建术治疗过程中应用IABP作血流动力学支持,记录临床治疗效果和随访情况。结果:3例患者在接受IABP治疗平均6h后血流动力学稳定,顽固心绞痛缓解,无相关并发症发生,全部获得成功。结论:IABP治疗安全、可靠,对于高危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血流动力学紊乱或心源性休克者,及早应用IABP,可以减轻血流动力学障碍,增加冠脉内血流,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 (AMI)紧急血循环重建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35例确诊高危AMI ,2 6例并发心源性休克 ,13例同时合并心源性休克和急性左心衰 ,均经常规药物治疗无效 ,行IABP和紧急血循环重建治疗。结果  35例中 ,狭窄冠脉≥ 2支者 34例 ,另 1例为左主干完全闭塞。 2 9例 38支狭窄血管进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共置入 2 4个支架 ;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 3例经上述治疗后病情稳定 ;12例死亡。其中 2例因球囊堵塞提前拔除反搏泵 ,1例因股动脉血肿形成进行了外科手术。结论 IABP置入在高危AMI患者 ,尤其是合并心源性休克者的紧急血循环重建治疗中安全、有效 ,能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 ,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应用IABP前后血液动力学变化情况及病人预后。结果42例患者应用IABP后血液动力学情况及预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辅助治疗的作用.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08年5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所有应用IABP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IABP的治疗效果.结果 23例高危AMI患者接受 IABP治疗,16例患者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17例患者成功行PCI术.死亡7例,病死率30.4%.结论 对于高危AMI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行休克的患者,IABP可以有效地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降低病死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6.
汪砚雨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7):151-152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4例行介入治疗的高危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结果本组34例患者应用IABP治疗时间1-8d,平均(2.25±1.40)d。应用IABP治疗后血压均明显增高(P〈0.05),心率明显减慢(P〈0.05)。结论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可增加治疗的安全性、降低病死率、减少血管再闭塞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有效性.方法:选择同期71例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治疗组,其中40例为发病6h以内;另外53例未行IABP治疗作为对照组,其中33例为发病6h以内.所有患者均未行血运重建.结果:发病6h以内的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在血压、心率、射血分数、院内死亡率有统计学差异;发病6h以外的患者两组间无差异.结论:早期应用IABP治疗AMI伴心源性休克可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8月期间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单盲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介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统计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心脏血流恢复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采用统计学软件对2组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IMI血流3级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左心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NT-pro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LVEF、SV、NT-proBNP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介入治疗基础上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血流动力学,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 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2例接受IABP治疗的AM I合并CS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22例患者中,其中有20例接受急诊或择期PC I治疗,大部分患者经IABP治疗后,其血流动力学改善,平均动脉压从术前(57.97±8.36)mmHg升至术后(74.40±5.81)mmHg,临床症状好转,死亡6例,2例死于泵衰竭(其2例均未接受PC I治疗),2例死于心脏猝死,1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在IABP辅助治疗中出现血小板严重减少。结论:对AM I合并CS患者及时行IABP辅助治疗,尤其尽早联合应用PC I实现血流再灌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8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结果:8例患者有5例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1例合并泵衰竭维持3d后进行PCI;1例维持2d后冠脉造影血管狭窄〈70%,未行PCI;1例冠脉造影后于心外科进行了搭桥手术。8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于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床旁应用IABP治疗,为患者赢得了再灌注治疗的时间,减少了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易远明 《河北医学》2013,19(9):1362-1366
目的:探讨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t)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入院的采用IABP辅助下行冠脉造影及PCI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患者50例(观察组)。另选择我院同期收治的仅使用常规药物的AMI并泵衰竭50例PCI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尿量、临床症状、转归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使用IABP后50例低血压或休克状况,尿量明显增多,心率明显减慢(P〈0.01),且顺利通过PCI手术期,痊愈出院,仅5例死亡,成功率90.0%,死亡率10.O%。对照组50例中,37例患者血液动力学得以改善并接受PCI术,13例分别死亡,成功率74.0%,死亡率26.0%。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BP辅助治疗下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病人,可明显降低其心源性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生存率,使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提示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病人辅助治疗有明显的益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支持下急性重症心肌梗死患者行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5例行介入治疗的急性重症心肌梗死患者应用IABP治疗1~9 d,平均(3.28±2.31)d,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和心率的改变。结果本组25例患者应用IABP治疗后血压均明显增高(P<0.05),心率明显减慢(P<0.05)。结论急性重症心肌梗死患者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增加治疗的安全性,降低病死率,减少血管再闭塞率及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ABP术在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心内科收治的25例应用IABP支持下行急症PCI治疗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确诊后,给予全部患者于心导管室行IABP置入术,再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介入治疗。结果:全部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血压、心率、尿量等均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术前、术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2例患者术后合并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得到好转,2例患者死亡,临床有效率为92%。结论: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尽量应用IABP治疗。  相似文献   

15.
廖洪涛  张传寿 《循证医学》2013,13(6):337-339
1文献来源 Zeymer U, Hochadel M, Hauptmann KE, et al.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by cardiogenic shock: Results of the ALKK-PCI registry[J]. Clin Res Cardiol, 2013,102(3) :223-227.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IABP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19例患者IABP使用时间平均为93.6h,其中13例成功地进行介入治疗(13/14,92.9%),2例成功接受外科搭桥,2例在等待搭桥术过程中死亡,1例药物治疗。三支血管病变10例(占52.6%),二支病变(前降支+回旋支)1例(占5.3%),单纯前降支5例(占26.3%),单纯左主干2例(占10.5%)。住院期间总死亡4例(4/19,21.1%),介入治疗病人死亡2例(2/14,14.3%),未介入或搭桥治疗死亡2例(2/3,66.7%)。结论 IABP支持下急诊行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未能介入治疗和左主干病变经介入治疗后血液动力学仍不稳定者应及时采取外科搭桥治疗。  相似文献   

17.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召伍  占师  陈泽江 《河北医学》2009,15(10):1176-1178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间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4例,给予UK溶栓治疗。结果:本组54AMI患者接受UK溶栓治疗,总的再通率62.96%,无死亡病例。其中〈4h溶栓者再通率为91.67%,而4~8h者为65.38%,8~12h者为37.50%,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溶栓后2h内出现心律失常12例(22.22%),溶栓24h有出血者2例(3.70%),其中显微镜下血尿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低血压1例,经对症治疗未造成严重后果。结论:UK溶栓治疗AMI患者能有效地挽救濒死心肌,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积极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4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休克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42名接受IABP治疗的AMI心源性休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的转归,对不同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文患者总死亡率为52%.其中死于心源性休克者占50%;死于重症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者占36%。结论心源性休克及重症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应用IABP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本地区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发现高危人群。方法:分析我院1990年1月-2000年12月间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发病时间。结果:高血压发病率为83.9%,高血脂发病率为40.5%,糖尿病发病率为13.2%,肥胖者占39.6%。吸烟率为71.6%,饮酒率为50.9%。年龄>40岁者发病率为89.6%,男女比例为1.7:1。结论:本地区年龄>40岁的男性,有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等危险因素者为急性心肌梗塞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0.
阿拓莫兰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昌云  陈志民  刘甲兴 《西部医学》2009,21(8):1350-1351,1353
目的观察阿拓莫兰(谷胱甘肽,GSH)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 intarction,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GSH组,每组30例,前者常规治疗,后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拓莫兰,2周后对所有对象均进行无创心功能评定,比较其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相似,但GSH组患者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射血分数及平均左室周边缩短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再灌注心律失常、心梗后心绞痛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阿拓莫兰佐治AMI效果良好,临床副作用少,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