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6年5月~1997年2月,共作冠心病介入治疗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53~83岁。14例作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其中对吻PTCA1例,PTCA加冠脉内支架4例;作经皮冠状动脉内溶栓术(PTCR)2例。除1例冠脉完全闭塞着PTCA未成功外,介入治疗后狭窄从原来的平均94.6%减轻到37.1%,心绞痛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在静脉溶栓失败后行挽救性冠状动脉内溶栓(r—PTCR)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从232例静脉溶栓治疗后冠脉造影显示溶栓失败的106例患者中选择符合条件的83例行尿激酶冠脉内溶栓治疗。结果经挽救性冠脉内溶栓治疗,本组溶栓治疗的成功率由单纯静脉溶栓的54%升至83%,未出现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挽救性冠脉内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有效、安全、可行,可在基层医院选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和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对QT离散度(QTd)变化的影响。方法178例AMI患者分为未溶栓组、溶栓未通组、溶栓再通组及成功急诊PTCA(大部分同时置入冠脉内支架)组,分别测量入院时及溶栓或PTCA后2小时、24小时、1周的QTd,并进行组内、组间比较。结果溶栓再通或成功PTCA后QTd明显缩小,未溶栓和溶栓未通组QTd缩小不明显;且成功的FFCA后QTd的缩小比静脉溶栓更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成功的再灌注治疗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简称AMI)的冠状动脉溶栓治疗是利用静脉输液、静脉推注技术或经皮穿刺导管技术在AMI早期将溶栓药物尿激酶(UK)注入体内,溶解冠状动脉内的血栓,恢复其灌注能力。溶栓治疗可使阻塞的冠状动脉再通,从而挽救濒死的心肌组织,限制梗塞范围,维持心肌功能,并降低死亡率。在溶栓治疗中,正确、及时、恰当的护理,是溶栓成功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
颜崇平 《重庆医学》2005,34(3):474-474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在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栓形成,导致急性闭塞而引起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心梗的治疗方针已由降低耗氧量、限制梗死范围扩展,转而采用溶栓治疗使血管再通,从而挽救缺血心肌.早期溶栓治疗是AMI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现对我院静脉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内溶栓(PTCR)治疗AMI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自1994年5月~1998年6月对6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行冠脉和静脉溶栓.并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表明24例冠脉溶栓(PTCR)的血管再通率为83.3%.40例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为55.0%.二者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溶栓治疗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唐关敏  江力勤  崔蒙 《右江医学》2001,29(3):194-195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 9例起病在 6小时内的AMI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溶栓 ,溶栓剂 8例选用尿激酶 ,剂量为 2 0万~ 12 0万u ,平均 45万u ,1例用rt PA剂量为 5 0mg。溶栓开始后每 15分钟作 1次冠脉造影 ,判断冠脉TIMI血流分级。结果 :9例冠状动脉开通率为 10 0 % ,其中TIMIⅡ级 2例 ,Ⅲ级 7例。溶栓开始至血管再通时间 15~ 60分钟 ,平均 3 0分钟。 5例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1例镜下血尿 ,2例穿刺点局部血肿。随访 ~ 2年心功能均在Ⅰ~Ⅱ级。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内溶栓IRA再通率高 ,溶栓剂用量小 ,出血并发症少 ,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术 ( PTCR)加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 PTCA)由于能够较彻底解除冠状动脉内的狭窄 ,因而具有较单纯经静脉或经冠状动脉内溶栓术更为理想的远期效果。我科2 0 0 0年 5月对 1例中间型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运用 PTCR+ PTCA术 ,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 ,6 5岁 ,因突发胸骨后压榨样疼痛 1小时急诊入院 ,既往无典型心绞痛发作。疼痛持续时间约 1 0分钟 ,间隙 5~ 1 0分钟后再发 ,伴有面色苍白、大汗 ,含服硝酸甘油 0 .6 mg无效。入院后半小时心电图示 :前间壁 ST段呈急性损伤性…  相似文献   

9.
PTCA+直接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直接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2例AMI患者在发病12h内行PTCA术+直接支架置入术,其中5例为心源性休克患者,梗塞相关血管共33支,前降支(LAD)12支,在回旋(LCX)7支,右冠状动脉(RCA)14支。术前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呈完全闭塞(TIMI0级或Ⅰ级)19例,不全堵塞(TIMIⅡ级Ⅲ级)3例;有明确新血栓者2例。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进行PTCA并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住院期间死亡1例(2.6%),为术后再狭窄行溶栓治疗时发生脑出血患者,1例发生术后再狭窄,再次PTCA+支架置入术,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穿刺点出血,经相应处理后好转,结论:直接:PTCA+支架置入手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安全有效措施,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术后复发心肌缺血发生率较溶栓治疗和单PTCA低。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尿激酶溶栓疗效及安全性。②方法 120例AMI患者尿激酶溶栓开始后90分钟行CAG评价。③结果尿激酶剂量150万单位,血管开通率为62.0%;CAG提示有残留血栓的为86.7%;5周病死率为6.67%;严重出血并发症分别为1.67%,均无统计学意义。加大尿激酶剂量至200万单位,并不增加血管开通率反而增加出血并发症。④结论AMI的原因最常见是冠状动脉内急性血栓形成,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可使冠状动脉再通。  相似文献   

11.
目前,见于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治疗上以再灌注治疗为主,其中包括溶栓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由于PCI只能在有条件医院开展,同时费用较高,故溶栓仍为首选。现将我科2002年9月至2006年3月对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发病在6小时以内的AMI病人进行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直接PTCA和溶栓对急性心肌梗塞的QT离散度的不同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直接PTCA和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离散度(QTd)及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对50例AMI患者行直接PTCA,使病变血管血流达到TIMI血流3级,于PTCA术前、术后2小时、48小时作同步12导心电图并测量QTd及QTcd。并与50例AMI患者行溶栓治疗进行比较。同时与5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对照。结果:AMI组与正常对照组间QTd及QTcd有极显著差异。有室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其QTd和QTcd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P<0.05),PTCA组经PTCA术后其QTd和QTcd下降(P值均<0.01),室性心律失常好转。经静脉溶栓组其QTd和QTcd也下降,但两者下降的程度不同,经PTCA术组其QTd和QTcd下降的程度高于静脉溶栓组,两者差异显著。结论:成功的直接PTCA和静脉溶栓均可降低AMI患者的QTd和QTcd,以往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及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对85例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室功能不全的住院患43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另外42例患因各种原因未接受PTCA治疗,而行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成功做为溶栓组,栓组及PTCA治疗组均可明显改善LVEF值,较保守治疗组的运动耐量亦有显的提高。结论 成功的静脉流量尤其是PTCA术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的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4.
手术及相关问题 (1)手术适应症:①有心绞痛,特别是不稳定性心绞痛,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②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失败,或溶栓治疗失败、或前述过程中发生意外者、出现急症情况。③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成功后,症状反复,出现在狭窄。④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狭窄超过50%以上,特别是左主干病变、多支病变者。⑤行其他心脏手术时,术前未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术中发现冠状动脉分支有明显硬结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娄爱芝 《中原医刊》2009,36(1):61-62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与临床事件的关系。方法总结82例溶栓治疗患者,早期溶栓(6~12h以内)、晚期溶栓(12h以后)及未溶栓的病人1个月内所发生的临床事件的不同。结果82例溶栓患者症状消失较快,胸痛反复发作的少,而未溶栓的病人1个月内反复发作心绞痛、心脏意外事件较溶栓者的比例高。结论AMI患者,再灌注治疗,能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提高存活率,减轻病人的痛苦,对无条件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或无能力进行PCI治疗的病人,要尽早进行溶栓治疗以提高病人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即优化介入治疗)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2型糖尿病(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78例发病时间≤12h的首次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治疗+PCI组(45例)和直接PCI组(33例),对2组患者介入治疗前梗死相关血管(IRA)通畅率、介入治疗成功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急性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及出院前左心室功能(LVEF)进行比较。结果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溶栓治疗+PCI组IRA通畅率(53.3%)显著高于直接PCI组(24.3%)(P〈0.05),前者介入治疗成功率98.0%;2组开通率分别为91.1%和87.9%;住院期间2组均无严重出血及急性心脏缺血事件发生;出院前经超声心动图测得LVEF在溶栓治疗+PCI组为64.8%,明显高于直接PCI组57.5%(P〈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联合PCI治疗AMI合并2型DM早期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室功能,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冠状动脉静脉溶栓国内已有大量的文献报导,其疗效已被肯定。但是对AMI发生心室颤动的患者复苏后,即进行冠状动脉静脉溶栓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国内报导不多。我院近年来对4例AMI合并室颤的病人,经除颤心肺复苏(CPR)后,即作静脉溶栓,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8.
常君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3):37-37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50例不典型AMI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不典型AMI患者,30例经常规静脉溶栓,17例静脉溶栓未成功,7~10天冠脉造影严重狭窄血管给予PTCA+支架术治疗,患者症状缓解,3例抢救无效死亡,17例随访3年未出现再狭窄。结论:分析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年龄因素、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的不典型性,为确诊奠定重要基础,合理药物及介入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正> 本文总结了我科自1982年以来300例,346次CAG(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8例PTCA(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及17例PTCR(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术)治疗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成功率.方法:符合WHO诊断标准的青年人(≤40岁)AMI患者25例,年龄25~40岁,其中8例术前曾接受早期(≤3 h)静脉溶栓治疗.全部患者均在发病8 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梗死相关动脉(IRA),示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0~1级或虽达到2级但残余狭窄重,仍表现胸痛者(IRA未再通),立即给予直接或补救性PCI.术后随访6~12个月,若有心绞痛复发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IRA有无再狭窄.结果:25例AMI患者中IRA 27支,PCI使24例患者的26支IRA获得完全再通,血流达TIMI 3级,成功率96.3%(26/27),住院期间无死亡发生.随访PCI成功的患者6~12个月,未发生心肌缺血,其中2例发生再狭窄(8.0%),10例未接受及1例未成功PCI患者再梗死率27.3%.结论:青年人AMI患者PCI成功率高,再狭窄率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