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剑突下胸腔镜胸腺切除治疗胸腺肿瘤及重症肌无力(MG)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接受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剑突下胸腔镜胸腺切除术27例,经肋间胸腔镜胸腺切除术27例,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术后疼痛评分及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无术中麻醉意外情况出现,剑突下组无中转开胸,肋间组中转开胸1例。剑突下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液量及胸管留置时间,与肋间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剑突下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肋间组,分别为(4.22±1.99)d和(7.44±2.12)d,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剑突下组术后24,48,72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低于肋间组,分别为(2.52±0.85),(1.74±0.81),(1.33±0.73)分和(3.74±1.97),(2.63±1.80),(2.00±1.57)分,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剑突下组围术期并发症低于肋间组,分别为7.4%和18.5%,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剑突下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安全、可行,具有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胸腺肿瘤和MG较为完美的手术方法,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剑突下小切口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剑突下小切口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8例单侧手术时间35~50min,平均44.0±6.5min,8例双侧手术时间70~90min,平均76.4±9.0min,效果良好,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疼痛小。结论:剑突下小切口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胸腔镜和开胸亚肺叶切除术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10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5例接受开胸亚肺叶切除术(开胸组),105例接受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胸腔镜组).随访至术后18个月,评估所有患者的死亡、复发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肺癌病理分型、分期、直径和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手术时间[(137±12)min vs(149±9)min]、住院时间[(11±3)d vs(15±2)d]、失血量[(186±22)mL vs(212±12)mL]明显短于或少于开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发现,胸腔镜组全因死亡人数(9例)少于开胸组(19例),胸腔镜组肺癌致死例数(6例)少于开胸组(15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总人数、局部复发人数、远处复发人数、心脏、肺部和其他各种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缩短了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而且减少了全因死亡例数和肺癌致死例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与经侧胸入路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9月在榆林市第一医院拟实施前纵膈肿瘤切除术的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经侧胸入路胸腔镜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于手术前后,比较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比例];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价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疼痛程度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3.47±7.22) m L、(3.49±1.03) d、(7.35±1.24) d,明显少(短)于对照组的(76.39±7.52) m L、(4.86±1.09) d、(9.57±1.37) 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d、3 d、5 d的VAS评分分别为(2.54±0.87)分、(2.01±0.50)分、(...  相似文献   

5.
张远强  童华杰   《四川医学》2018,39(1):37-39
目的探讨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肺部常见疾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行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23例的临床资料,肺大泡切除术16例,肺楔行切除术7例。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增加肋间胸腔镜手术切口2例,中转开胸1例,平均手术时间43.48(30~100)min,平均出血量26.96(10~200)mL,术后平均胸管留置时间1.83(1~4)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96(3~7)d,无围手术期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结论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需要选择适当病例,治疗简单肺部疾病安全可行,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切除术在前纵隔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33例前纵隔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6例)和观察组(67例)。对照组经侧胸入路行胸腔镜切除术,观察组经剑突下入路行胸腔镜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及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略长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及首次下地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h及72h的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经侧胸入路胸腔镜切除术,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切除术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腔镜纵膈肿瘤切除术治疗纵膈肿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84例纵膈肿瘤手术患者,病例收治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按照随机方法将8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我院传统开胸手术法,观察组患者行胸腔镜纵膈肿瘤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并就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82.45±12.34)min、切口长度(5.12±1.03)cm、术中出血量(90.24±11.56)m L、住院时间(5.15±0.78)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104.18±15.85)min、(10.14±2.05)cm、(170.33±20.41)m L、(8.22±1.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38%、9.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腔镜引导下行纵膈肿瘤切除术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对患者的损伤,降低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电视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VATS)下微创手术治疗食管癌的疗效。方法对58例食管癌患者行电视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并观察疗效。随访3~30个月。结果58例中52例成功完成手术,6例术中转开胸手术;手术时间(190±28)min,胸部操作时间(81±11)min,术中出血(110±32)mL;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8例,胸腔胃150°扭转1例;平均住院时间(12±3)d。56例获得随访,生存>1a者48例(85.71%),死亡8例。结论VATS下微创手术治疗食管癌,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胸腔镜手术治疗纵膈肿瘤的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纵膈肿瘤患者40 例(研究组)前瞻性实施微创电视胸腔镜下纵膈切除术治疗,并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实施开胸手术治疗40例纵膈肿瘤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术中失血量,引流管留置、下床活动、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P<0.05);术后1d、术后3d研究组切口疼痛评分(VAS),血浆中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微创胸腔镜纵膈切除术治疗纵膈肿瘤疗效好,创伤小,患者应激反应低,并发症少,临床应推广适用.  相似文献   

10.
王巍炜  毕书峰  雷青  张勇 《重庆医学》2018,(22):2931-2932,2936
目的 评估剑突下三孔胸腔镜手术在前纵隔肿瘤切除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32例前纵隔肿瘤患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13,行开胸肿瘤切除术)与研究组(n=19,行剑突下三孔胸腔镜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50.51±10.11)mL、住院时间(5.16±2.31)d、术后疼痛评分(2.33±1.21)分均优于对照组的(123.45±18.65)mL、(11.23±1.95)d、(5.09±1.94)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研究组(93.21±23.45)min,对照组(101.56±27.7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08% (P<0.05).结论 经剑突下三孔胸腔镜在前上纵隔肿瘤切除安全、有效,其切口美观,术后疼痛较小,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治疗前纵隔肿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8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开展的所有38例经剑突下单孔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0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为(57.8±14.8)岁,前纵隔肿瘤直径为(2.8±1.7)cm。手术方法为剑突下行纵行单切口(长度约4 cm),在胸腔镜下进行手术。结果 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胸,无围手术期死亡,除1例患者因术后重症肌无力症状加重而依靠呼吸机维持1周外,无其他显著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为1~4 h,平均手术时间为(1.9±0.8)h;术中失血量为10~400 mL,平均术中失血量为(87.5±68.7)mL,手术当日引流量为50~650 mL,平均引流量为(237.4±176.4)mL;术后住院时间为1~19 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4.1±2.9)d。术后病理诊断为A型、B2型、B3型胸腺瘤各1例,AB型胸腺瘤5例,胸腺鳞癌1例,胸腺增生6例,胸腺囊肿16例,单纯胸腺及脂肪6例,支气管囊肿1例。术后1、3、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3.8±2.2、1.5±1.4、0.8±0.6。结论 对于早期胸腺瘤、其他良性前纵隔肿瘤以及部分早期的前纵隔恶性肿瘤,经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式,且能有效避免肋间神经损伤导致的顽固性切口疼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比较电视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在肺部结节诊治中的临床疗效,评价电视胸腔镜手术相比传统开胸手术的优点、临床可行性及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淮南新华医院2015年1月—2018年5月50例肺结节患者,通过术前检查,影像学表现恶性征象明显或要求手术者入组,未见手术禁忌证,术前告知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的风险和获益,根据患者意愿分为2组:25例采用传统开胸手术,25例采用胸腔镜手术,其中1例低肺功能及1例高龄患者入组腔镜组。腔镜组根据肺部结节的位置、术中冰冻的性质,选择了“单孔法”“二孔法”及“三孔法”3种手术方式。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 x±s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引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 结果 腔镜组与开放组的相关观察指标分别如下所示,手术时间:(116.12±46.28)min vs.(142.96±46.27)min,术中出血量:(55.80±54.80)mL vs.(172.40±102.48)mL,胸引管留置时间:(3.40±0.65)d vs.(4.28±0.46)d,术后住院时间:(6.12±4.28)d vs.(7.92±1.66)d,腔镜组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电视胸腔镜手术较传统开胸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有利于明确诊断,早期发现癌变,提高手术切除率,提高治愈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新生儿Ⅲ型食管闭锁合并气管食管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手术治疗的97例Ⅲ型食管闭锁合并气管食管瘘患儿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所有患儿分为开胸手术组(75例)和胸腔镜手术组(22例),比较两组患儿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胸腔镜手术组有1例(4.5%)患儿食管两盲端距离大于4.0 cm,且远端偏细,中转开胸并行Ⅰ期改良Livaditis食管吻合术。胸腔镜手术组的手术时间较开胸手术组延长[分别为(143±48)min和(120±40)min],但呼吸机通气时间较开胸手术组缩短[分别为(55±22)h和(65±19)h],第一次经口喂养时间较开胸手术组提前[分别为(3.2±1.1)d和(3.9±1.3)d,均P < 0.05];两组红细胞输注例数、住院时间、胸腔引流管置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开胸手术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胸腔镜手术组(分别为20.0%和9.1%,P < 0.01),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中开胸手术组2例患儿死亡,胸腔镜手术组无死亡。结论: 胸腔镜手术治疗Ⅲ型食管闭锁合并气管食管瘘相对于常规开胸手术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不使用一次性消耗品的电视胸腔镜手术诊断治疗各种胸外科疾病的经验。方法:90例VATS手术只使用常规VATS及开胸手术器械,部分病例作一5~10cm长的小切口辅助。病种包括:自发性气胸、肺癌、胸腔积液、胸外伤、肺良性肿瘤、纵隔肿瘤等。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15m in(25~155m in),术后平均胸腔引流时间2.5d(1~25d),术后平均住院日9d(7~26d),因胸膜粘连中转开胸6例,发生胸部并发症10例,全部病例无手术死亡。结论:开展不使用一次性消耗品的VATS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手术难度不大,病人住院费用减轻,适合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剑突下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治疗早期肺部恶性肿瘤及局限性良性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4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收治的220例剑突下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评价切口疼痛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为(56.34±10.66)岁,男68例(30.91%)、女152例(69.09%)。平均手术时间为(2.07±0.72)h,术中平均失血量为(91.64±94.20)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4.64±9.97)d。共14例术中转换了手术方式,其中7例(3.18%,7/220)术中增加肋间辅助操作孔,3例(1.36%,3/220)因医源性血管或支气管损伤中转为剑突下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4例中转为开胸手术(1.82%,4/220)。术后主要并发症(术后出血)的发生率为0.45%(1/220),均未发生支气管胸膜瘘或切口疝,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0 d生存率为100.00%。220例患者共切除227个病灶,其中183个(80.62%)为恶性肿瘤,其余为良性或癌前病变。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0个月,未发生术后顽固性切口疼痛,仅2例患者出现切口及周围皮肤爬痒感,1例患者出现切口及周围皮肤感觉减退,所有恶性肿瘤患者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剑突下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是治疗早期恶性肿瘤和局限性、良性病变的有效方法,可以明显避免术后切口疼痛,达到满意的肿瘤学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经胸腔镜治疗的自发性气胸患者26例作为观察组。经开胸手术治疗的25例自发性气胸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及离床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中胸膜腔粘连是否为中转开胸的指征及术中处理办法。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本组施行胸腔镜手术75例,男48例,女27例;年龄16~81岁,平均年龄(41.4±16.4)岁。疾病分类:原发性肺癌22例,肺良性占位22例,气胸17例,纵隔肿瘤7例,心脏疾病7例。手术方式:手术通过常规胸腔镜切口完成,特殊情况下转为开胸或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术中伴随胸膜腔粘连患者,根据其粘连形状及严重程度,予相应处理。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发生。全组手术时间30~235 min,平均(88.4±16.0)min,术中出血10~600 ml。术中发现胸膜腔粘连33例(44.0%),其中肺良性占位患者伴胸膜腔粘连15例(68.2%),恶性肺肿瘤伴胸膜腔粘连10例(45.5%)。全胸腔镜完成手术66例(88.0%),中转开胸或胸腔镜辅助切口9例,中转开胸率12.0%。中转开胸原因:病变复杂累计其他脏器2例,淋巴结干扰2例,出血1例,患者过于肥胖腔镜无法完成1例,胸膜腔广泛致密粘连、呈闭锁状态3例(占胸膜腔粘连患者9.1%)。结论胸膜腔粘连是胸腔镜手术中常见情况,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手术中转开胸的指征。需术中根据不同情况做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和囊肿的方法和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7月—2010年7月完全胸腔镜下或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切除前纵隔肿瘤和囊肿103例临床资料。其中完全胸腔镜切除66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切除37例。结果 10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80±15)min。术中出血平均(100±35)ml。术后留置胸腔闭式引流平均(3.5±0.5)d。术后住院平均(7±0.8)d。术后病理诊断:纵隔畸胎瘤17例,胸腺瘤34例,胸腺增生6例,支气管囊肿11例,胸腺囊肿15例,心包囊肿4例,纵隔囊肿9例,胸腺脂肪瘤3例,甲状腺肿1例,纵隔囊性淋巴管瘤1例,淋巴组织瘤样增生1例,脂肪组织增生1例。术后均无并发症。88例随访1~5年,均无复发。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切除前纵隔肿瘤和囊肿安全可靠,切除彻底,具有微创、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