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非艾滋病(AIDS)相关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的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11年(1997至2007年)间收治的154例非MDS相关隐脑病例,并随访1年,分析影响其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1年中,全因病死率为28.7%(41/143,11例失访),归因病死率为19.6%(28/143).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与全因病死率增加显著相关的因素包括年龄≥60岁、血液恶性肿瘤、实体恶性肿瘤、发病至确诊时间>4个月、病程中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癫痫发作、脑疝),以及行脑脊液脑室外引流或分流术等.与全因病死率减少显著相关的因素包括初始治疗方案中含有两性霉素B者、初始治疗方案中含有氟胞嘧啶者,以及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者.Cox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与全因病死独立相关的因素包括年龄≥60岁、发病至确诊时间>4个月、昏迷、脑疝,以及初始治疗方案不含两性霉素B者;与归因病死独立相关的因素包括发病至确诊时间>4个月、脑疝以及初始治疗方案不含两性霉索B者.结论 非AIDS相关隐脑患者中年龄≥60岁、意识障碍、发病至确诊时间>4个月者预后不佳,应用两性霉素B的初始治疗对预后改善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春合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2,24(3):349-350
目的 了解影响隐球菌性脑膜炎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 70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2例 60岁以上患者 1 0例死亡。 2 5例急性起病者 2 1例死亡 ;45例慢性和亚急性患者 1 1例死亡。 1 9例误诊时间≥ 90天者 1 5例死亡。 1 0例长期使用激素患者 7例死亡。结论 起病急骤 ,年龄偏大 ,误诊时间长 ,有多种慢性基础病 ,长期使用激素及抗生素 ,脑脊液中压力、蛋白过高和糖过低以及细胞数以中性为主的患者 ,病死率高 ,后遗症多 ,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艾滋病(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CM)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近期预后的风险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收治的95例AIDS合并C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转归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建立预后模型,并对所得模型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估。结果 男性8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7.9±10.8岁。存活组70例,死亡组25例。死亡组出现颈抵抗、意识障碍以及脑脊液(CSF)压力、中性粒细胞(N)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而淋巴细胞计数(L)、血小板计数(PLT)、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是AIDS合并C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808,P=0.035),而ALB和CHE则是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OR=0.004,P=0.004和OR=0.072,P=0.030)。预后模型logit(Y)=2.866+2.760×意识障碍-5.417×ALB-2.632×CHE。所得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74(95%CI:0.919~0.996,P=0.000),敏感度88.0%,特异性97.1%。预后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各单独影响因素(P<0.05)。结论意识障碍、ALB、CHE是预测AIDS合并CM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近期预后预测模型对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志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3(Z1)
目的分析儿童隐球菌感染的治疗及预后.方法 8例隐球菌感染患儿均经临床和真菌学检查确诊.其中7例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隐球菌皮肤淋巴结感染;前者治疗采用二性霉素B或二性霉素脂质体静注及自身脑脊液(CSF)稀释的二性霉素B鞘内注射,后者给予伊曲康唑口服.治疗前后检测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墨汁涂片菌体计数,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结果 8例患儿经治疗后治愈5例、显效2例、有效1例,有效率为87.5%.所有患儿治疗后均未见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的明显变化.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中,4例出现颅内压增高、视力下降、听力障碍,1例临床治愈患儿的CSF仍有新生隐球菌菌落生长.伊曲康唑治疗患儿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儿童隐球菌感染药物治疗有效.儿童隐球菌脑膜炎颅内压增高导致的视力和听力下降等后遗症较为严重;临床治愈患者CSF中仍可能有菌体存活. 相似文献
5.
李志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3(Z1):99-101
目的分析儿童隐球菌感染的治疗及预后.方法 8例隐球菌感染患儿均经临床和真菌学检查确诊.其中7例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隐球菌皮肤淋巴结感染;前者治疗采用二性霉素B或二性霉素脂质体静注及自身脑脊液(CSF)稀释的二性霉素B鞘内注射,后者给予伊曲康唑口服.治疗前后检测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墨汁涂片菌体计数,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结果 8例患儿经治疗后治愈5例、显效2例、有效1例,有效率为87.5%.所有患儿治疗后均未见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的明显变化.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中,4例出现颅内压增高、视力下降、听力障碍,1例临床治愈患儿的CSF仍有新生隐球菌菌落生长.伊曲康唑治疗患儿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儿童隐球菌感染药物治疗有效.儿童隐球菌脑膜炎颅内压增高导致的视力和听力下降等后遗症较为严重;临床治愈患者CSF中仍可能有菌体存活. 相似文献
6.
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在国内过去报道较少[1] ,随着对该病警惕性及新型球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提高 ,近年来日渐增多 ,但误诊率及死亡率仍然很高。本文就我院从 1 997年 1月至 2 0 0 0年 4月间诊治的 1 0例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特点 ,及药物与鞘内注射 ,脑室引流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总结如下。1 临床表现1 .1 一般资料 1 0例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均经脑脊液病原学证实 ,男 7例 ,女 3例 ;年龄 1 4~ 42岁 ,平均 2 8岁 .病程最短 1 5天 ,最长达 4月余 ,平均 40天 ,其中外院误…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新型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认识,分析其临床及治疗转归。方法对76例新型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痛、发热、脑膜刺激症、颅内高压为新型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表现。有脑膜炎型48例,脑膜脑炎型27例,脑干脓肿1例。分别予两性霉素B(AmpB)联合5-氟胞嘧啶(5-FC)和(或)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治疗,26例痊愈,29例好转,死亡9例,无效12例。结论新型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头颅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早期误诊率高,确诊须依赖病原学检查,必要时与脑脊液真菌培养、乳胶凝集试验三项检查结合,协助诊断。两性霉素B(AmpB)联合5-氟胞嘧啶(5-FC)仍是治疗新型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首选方案。对于中度及重度新型隐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否须加用氟康唑联合治疗仍有待探讨,一般早期不主张使用氟康唑。 相似文献
8.
影响隐球菌脑膜炎预后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隐球菌脑膜炎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980-1995年间诊治的11例隐球菌脑膜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疗效成功的7例中,联合应用二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的效果肯定;其中5例在疗程中进行了侧脑室外引流术,另有1例在疗程初期还联合应用了氟康唑,均获明显临床效果。11例中,4例在抗真菌治疗中死亡,影响其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主要为:病情进展较快(2/11例),诊治时间偏迟,宿主免疫功能低下,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基础疾病及持续性脑脊液显异常。结论 隐球菌脑膜炎早期诊断困难,抗真菌联合疗法和适时的脑脊髓引流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的MRI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的MRI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了经脑脊液墨汁染色涂片或脑脊液培养证实的隐球菌病患者8例完整的CT及MRI资料,其中7例进行了24次MRI随访复查,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MRI表现4例有轻到中度的脑积水;2例基底节区及深部灰质见多灶假性囊肿,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其间可见分隔,增强后无强化;4例脑膜血管增多、迂曲,血管旁见多个环形强化影或结节状强化影,形成"串珠征"或"葡萄征"; 3例脑实质可见肉芽肿病变(隐球菌瘤),增强后呈环形、结节状或片状强化;1例脑室内可见环状强化灶.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具有典型MRI表现的,结合临床可提示诊断,MRI随访对临床治疗、转归及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基层医院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5,30(5)
隐球菌性脑膜炎简称隐脑,系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而引起的真菌性脑及脑膜的弥漫性炎症.该病为少见病,但近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多发生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及患有恶性肿瘤、结核病、系统性红班狼疮(SLE)、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等的患者,部分有鸽类接触史,通常呈慢性或亚急性起病,偶有急性起病,病情进行性加重,如诊断治疗不及时,预后很差.我院1996~2003年共收治12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均由基层医院转入,无一例首诊为隐球菌性脑膜炎.由于基层医院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实验检查条件有限等,导致该病的误诊、误治.现简要讨论其诊治及其误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原发中枢神经系统(PCNS)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PCNS-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 结果 61例PCNS-DLBCL患者,发病年龄中位数为58岁(11~76岁),以颅内高压和肢体言语障碍为最常见临床表现,病灶好发于大脑半球,深部病灶受累常见。61例均接受部分或全部肿瘤切除,29例术后接受单纯化疗,15例术后接受化疗+放疗,其余17例单纯手术治疗。累计4年总体生存率(OS)为50.1%,无进展生存率(PFS)为41.4%。对所有患者的OS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接受化疗明显优于单纯手术(70.6% vs 0.0%,P=0.000),KPS评分≥70分者优于<70分者(64.8% vs 36.0%,P=0.029)。COX回归分析显示,单纯手术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对接受化疗的44例患者分析提示,男性、KPS评分<70分及多病灶为危险因素,但多因素分析中所有因素预后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化疗+放疗的患者4年OS较接受单纯化疗更高(83.9% vs 63.7%,P=0.115),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对于病理类型为非生发中心的30例患者,化疗中使用美罗华较未使用者4年OS较高(100.0% vs 60.9%,P=0.081)。 结论 PCNS-DLBCL预后不佳,化疗是改善生存的重要措施,而化疗+放疗可能更优于单纯化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2例接受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治疗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人平均每日脑脊液引流液量为(298+105)ml,儿童平均每日脑脊液引流液量为(176±93)ml,成人平均持续引流天数为(20+6)d,儿童平均持续引流天数为(20±14)d。应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后患者的脑脊液WBC、RBC计数及蛋白定量呈下降趋势.脑脊液生化的葡萄糖、氯化物呈上升趋势;此外持续腰大池引流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颅内高压.减少甘露醇的应用剂量。结论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治疗中应用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4年2月至2019年7月346例CR-BSI患者临床资料,对其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46例CR-BSI患者死亡62例,病死率为17.9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2.838,P=0.006)、糖尿病史(χ2=5.966,P=0.015)、感染后拨管时间(t=5.026,P=0.000)、是否入住ICU(χ2=6.885,P=0.009)、置管部位(χ2=5.468,P=0.019)、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χ2=4.731,P=0.030)、发生CR-BSI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t=3.556,P=0.0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χ2=10.209,P=0.001)、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感染(χ2=22.668,P=0.000)、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χ2 相似文献
15.
隐球菌抗原对隐球菌脑膜炎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隐球菌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检测的阳性率,首次使用隐球菌抗原乳胶凝结试验法,对12例患者进行了检测,阳性率为100%。该方法快速、敏感和可靠,是诊断隐球菌脑膜炎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CSFC)和常规脑电图(REEG)联合检测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研究组)和30例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对照组)进行CSFC和REEG检测。结果(1)研究组CSFC阳性检出率为64.67%,REEG为72.67%,与对照组(33.33%与30.00%)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2种检测方法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研究组CSFC和REEG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9.33%,与对照组50.00%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3)CSFC和REEG联合检测阳性率与CSFC、REEG单纯检测的阳性率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检测CSFC和REEG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均有重要临床价值,联合检测CSFG和REEG可明显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率,显著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隐球菌脑膜炎常出现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目前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医疗问题。颅内压增高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作为预后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何监测、治疗此类疾病是临床关注的焦点。由于隐球菌脑膜炎病理生理机制的特点,药物等内科治疗手段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通常需要有创操作的干预。本文总结了隐球菌脑膜炎并发颅内压增高的相关诊治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案治疗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茵脑膜炎(CM)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艾滋病合并CM患者46例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采用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静脉滴注,同时辅以两性霉素B加地塞米松鞘内注药;对照组21例仅采用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过6周治疗,观察组中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复查脑脊液墨汁染色试验阴性17例(68.0%);死亡4例,病死率16.0%;临床症状好转,但复查脑脊液墨汁染色试验仍阳性4例。对照组中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复查脑脊液墨汁染色试验阴性11例(52.4%);死亡6例,病死率28.6%;临床症状好转,但复查脑脊液墨汁染色试验仍阳性4例。死亡病例CIM+T细胞计数〈100个/μ1。两组病死率及治疗后脑脊液墨汁染色阴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T细胞计数低下的艾滋病合并CM患者病死率高,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的同时辅以鞘内注药的疗效未见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早期腰大池置管治疗伴有恶性颅高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伴有恶性颅高压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例伴有恶性颅高压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采用早期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最长引流时间达4周),同时给予两性霉索-B静脉、鞘内注射及5-氟胞嘧啶口服等常规治疗方案,以隐球菌计数、墨汁染色阴性时间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为观察指标。结果: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的患者经早期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后症状即刻减轻,所有患者精神状态短期内明显好转;1例视力障碍的患者经引流处理2天后视力基本正常,仅有1例遗留有轻度视力障碍。经联合治疗最后痊愈4例,好转3例。治愈的4例患者随访至今均无复发。结论:早期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能有效降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颅内压,改善临床症状,为抗真菌治疗赢取时间。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导13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发病早晚不一。2例无任何临床症状;3例症状明显,脑脊液正常;3例在情绪波动后急骤发病,示早诊早治及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