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线滟  张娟 《当代医学》2021,27(1):146-147
目的分析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于本院行支架治疗的10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治疗前后采用颈动脉超声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进行联合检测。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1年的颈动脉狭窄管径、舒张末期流速(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并观察大脑中动脉的搏动指数(PI)、PSV值、平均血流速度(Vm)、脑血管储备能力(CVR)等。结果治疗后1个月、1年,患者的颈动脉RI、PSV、EDV、狭窄管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大脑中动脉CVR、PI、PSV、Vm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提升(P<0.05)。治疗后1年,患者的颈动脉RI、PSV、EDV、狭窄管径水平轻微回升,大脑中动脉的CVR、PI、PSV、Vm指标水平有轻微下降,但与治疗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可获得良好疗效,采用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测可有效反映患者的颈动脉管径变化和血流改善情况,可作为疗效评估与随访观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颈动脉狭窄患者在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脑血流的变化趋势及体外循环转机流量的提高对脑血流改善的意义.方法 选取51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患者15例(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50%);B组36例(双侧颈动脉狭窄均<50%).在冠脉搭桥术中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监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麻醉后、体外循环时及停机后MCA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记录分析术中平均体外循环转机流量及平均动脉压与MCA流速变化的相关性.每位患者出院前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 ①颈动脉狭窄患者在体外循环下CABG术中,MCA流速在麻醉后及体外循环手术时较术前减低.②麻醉后,A组患者患侧MCA流速较对照组(B组)下降更为显著;体外循环转机时,两组MCA血流速度无显著差异;停机后,A组患者MCA血流较对照组下降明显.③A组术中平均体外循环转流量与转流时平均动脉压均高于B组.④两组患者术后简易智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颈动脉狭窄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CABG术时MCA血流速度在麻醉后,较术前显著减低,通过提高体外循环灌注流量,可以明显改善颈动脉狭窄侧脑血流,可能预防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TCD)结合屏气试验分析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脑血管反应性(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CVR),为干预缺血性卒中的发生进展及预防时机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者150例,分为脑梗死组110例,对照组(无颅内外血管狭窄及脑梗死者)4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存在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及有无临床症状进行组别比较。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屏气试验前后的血流速度,计算平均血流速度变化值(change value of average blood flow velocity,ΔVm)和呼吸抑制指数(breath–holding index,BHI)。结果 脑梗死组ΔVm及BHI值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依据是否合并颈动脉狭窄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狭窄组ΔVm及BHI值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轻、中度分别与重度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与患侧BHI值呈负相关。结论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CVR具有可行性,BHI可作为评价CVR指标之一。脑血管的反应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有相关性,可作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的指标之一。脑血管反应性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随着狭窄程度的增加CVR逐步减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实时监测技术在颈动脉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颈动脉血管+支架置入(CAS)治疗的37例症状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采用TCD实时监测技术分别对治疗侧大脑中动脉(MCA)围手术期(术前、术中、术后)血流生理参数和微栓子信号(MES)进行监测。结果 CAS术后治疗侧M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峰值血流速度(Vd)、平均峰值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较术前明显增高(P<0.01),血管阻力指数(RI)较术前降低(P>0.05)。术中无低灌注状态出现,8例过度灌注现象,通过积极调控血压,均未导致严重的并发症。37例CAS围手术期均可见MES信号出现(7例术前,37例术中,6例术后),其中球囊预扩及支架植入阶段TCD所监测的MES信号尤为显著,占MES总数的68.13%。监测到的MES均未导致临床症状出现。结论 TCD实时监测技术在CAS围手术期,可为临床医师提供关于局部脑血流变化和微栓子的实时、动态信息,提示与手术过程有关的卒中事件的可能发病机制,减少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脑血管反应性(CVR),探讨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血管反应性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德国DWL MDX 0630型TCD检测仪,通过屏气、过度换气及吸入自体CO2的方法,连续监测双侧MCA脑血流速度变化,计算血管运动反应性(VMR)、脑血管运动储备(CRC)及呼吸抑制指数(BHI)等数值评价脑血管反应性.结果:①颈动脉狭窄组与对照组比较:轻度及中度狭窄组的VMR、BHI、CRC值无明显差异.重度狭窄组的VMR、BHI、CRC值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双侧VMR、BHI、CRC值结果无统计学差异.②呼气末CO2分压(PCO2):对照组与血管狭窄组呼气末CO2浓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①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CVR无明显变化;重度狭窄患者CVR明显减低.②VMR、BHI、CRC值可以作为评价CVR的指标.③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CVR的可行性,易于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或闭塞后颈总动脉(CCA)与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以提高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检测的准确性。方法选择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一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且双侧CCA和MCA正常或狭窄<50%的病人30例。全部行TCD检查,测量双侧CCA和MC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结果 ICA狭窄或闭塞侧CCA的Vm和Vs均较无病变侧明显降低(t=14.35、11.26,P<0.05)。病变侧CCA的PI较无病变侧明显增高(t=9.56,P<0.05)。ICA狭窄或闭塞侧MCA的Vm、Vs和PI均较无病变侧明显降低(t=10.19~15.61,P<0.05)。结论 TCD检查CCA和MC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对IC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并分析颈动脉狭窄和脑梗死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实施评价的临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0月所收治的55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予以彩色普勒血流显像检查,记录脑梗死临床症状明显患者和不明显患者斑块不同回声病例比例,观察多普勒血流参数对于颈动脉狭窄诊断准确性评估情况。结果相对于临床症状不显著的2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显著的35例脑梗死患者混合回声病例数明显要比其高,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普勒血流参数对于颈动脉狭窄诊断准确性评估上,准确性、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均比较高。结论通过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可知,在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狭窄发生率较高,在予以检查时,除了要对头部实施常规检查以外,还需注重颈部血管。同时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来评价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其准确性、特异性以及敏感性均比较高,没有创伤,能重复检查,不仅可评价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情况和IMT,同时还可对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评价,为早期发现以及诊治脑梗死提供了相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成像联合检查在颈部血管狭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颈部血管狭窄75例为对象,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和单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成像以及2种手段联合者检测,将颈部血管造影作为金标准。比较3种方法检测颈部血管狭窄的敏感度与不同狭窄程度的诊断准确率。结果两者联合检测颈部血管狭窄的敏感度高于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成像(P>0.05)。两者联合检测轻度颈部血管狭窄和中度颈部血管狭窄的准确率高于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成像(P>0.05)。3种方法检测颈部血管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成像联合检查对颈部血管狭窄的临床诊断价值高,能准确检出颈部血管狭窄,并可以对颈部血管狭窄的程度进行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为脑梗死及颅外颈动脉狭窄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129例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组)采用超声及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单纯颅外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选择同期住院的经超声及影像学检查证实无颅内、外动脉狭窄的12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血管狭窄的分布,比较2组之间各危险因素之间的差异,分析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狭窄部位以颈内动脉最为常见(63.8%),其次为颈总动脉(34.5%)和颈外动脉(1.7%)。狭窄组中糖尿病及吸烟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3.437,95%CI=1.799~6.566,P=0.000)和吸烟(OR=2.406,95%CI=1.258~4.604,P=0.008)是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外颈动脉狭窄中以颈内动脉狭窄最为常见,吸烟、糖尿病是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能量多普勒趣声检查在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作用.方法:对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颈动脉狭窄的72例住院或门诊患者行能量多普勒超声及32例重度狭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结果:7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狭窄图像显示硬斑49例,软斑8例,混合斑15例;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完全闭塞5例,能量多普勒超声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完全闭塞4例.四种方法所测颈动脉狭窄百分比对照无显著差异,且相关性良好.能量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率(94.44%)高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90.27%)和二维超声显像(88.8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量多普勒超声成像可准确显示狭窄的部位、范围及狭窄程度,其准确性优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可作为颈动脉诊断完全闭的可靠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脑梗塞患者PAgT及双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率及颈内动脉狭窄与脑梗塞发病的关系。 方法测定 12 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及 6 0例正常人的血小板聚集率 (1、5min ,MAR) ,B型多谱勒超声断层扫描检测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程度。 结果脑梗塞组的血PAgT 1min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PAgT 5min、MAR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 <0 .0 1) ,脑梗塞组B超检测颈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占 6 2 .5 % ,正常对照组中度以上狭窄占 35 % ,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0 5 )。 结论血小板聚集率升高及颅外段颈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 ,与脑梗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在检查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20例首发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且具备脑血管狭窄危险因素的患者,均接受经颅多普勒及脑血管造影检查,将其颈内动脉颅内段影像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颅多普勒对比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符合率为94.18%。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作为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的一种检测手段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青中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探测观察组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推动脉的管腔狭窄程度与斑块情况,并与对照组相比。结果:青中年脑梗死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以不稳定斑块为主,且多发生在大动脉分叉处,提示斑块形成除与血脂血压、血糖吸烟等因素有关外,还与血管的切应力有关。结论: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是引起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直接后果是导致青中年脑梗塞多发。而颈动脉超声作为一种无创伤的检查手段,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及病因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毛建华 《河北医学》2005,11(2):123-125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率及颈内动脉狭窄与脑梗塞发病的关系。方法:测定12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及60例正常人的血小板聚集率(1.5min.MAR),B型多谱勒超声断层扫描检测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脑梗塞组的血PagT1min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agT5min、MAR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脑梗塞组B超检测颈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占62.5%,正常对照组中度以上狭窄占35%,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5)。结论:血小板聚集率升高及颅外段颈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与脑梗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静止性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静止性脑梗死组(n=50)和无静止性脑梗死组(n=114)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管腔直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程度。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静止性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2.00%和82.00%,显著高于无静止性脑梗死组(64.91%和58.77%;P=0.000和P=0.004);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38.00%,亦显著高于无静止性脑梗死组(7.02%,P=0.000)。与脑梗死病灶同侧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为69.84%,显著高于非梗死侧(35.1496,P=0.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静止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有较高的发生率;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颅内梗死病灶有同侧相关性。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定期进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及早期发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灌注成像(Ultrasound Perfusion Imaging,UPI)对于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颅内低灌注特征及意义。方法选取单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55例,行UPI及CT灌注成像检查。比较双侧基底节区ROI的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Enhancement,TPE)、微循环血流速度(β)、微循环血管容积(A)以及局部组织血流量(A×β)。绘制ROC曲线,确定UPI各灌注参数最佳临界点,并计算灵敏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结果患健侧基底节区TPE分别为(23.16±4.09)s、(21.07±3.49)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基底节β(1.19±0.87)s-1慢于健侧(1.66±1.18)s-1(P<0.05);患侧A×β(3.21±3.68)dB/s小于健侧(4.83±5.27)dB/s(P<0.05)。β、A×β以及TPE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5(P<0.05)。当β<1.07,灵敏度70.9%,准确度66.4%;当TPE>22.10 s,特异度67.3%;当A×β<1.07 dB/s,灵敏度85.5%,阳性预测值74.2%。结论UPI可定量评价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当达峰时间较对侧延长,微循环血流速度β慢于对侧,局部组织血流量A×β低于对侧,可考虑颅内存在低灌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31例健康志愿者和24例病人的研究,发现穿心莲(APN)提取物能明显抑制 ADP和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而对花生四烯酸和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无明显影响。APN对 ADP诱导的血小板5-HT 的释放也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电镜观察表明,APN体外、体内均可抑制ADP 诱导的血小板致密颗粒和α颗粒的释放及管道系统的扩张。其作用机理可能是刺激血小板腺苷环化酶,提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因而抑制了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CEA)及颈动脉内膜剥脱+人工血管补片成形术(pCEA)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成本。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CEA组和pCEA组。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危险因素、病变狭窄程度及双侧病变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EA组在使用转流管、抗生素例数、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上均低于pCE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手术相关死亡、术后再狭窄及术后同侧脑卒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安全、有效,eCEA术式在治疗成本上优于pCEA术式,可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CA)。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在北京电力医院行全身麻醉手术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为狭窄组,15例无颈动脉狭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相匹配。在稳定的全身麻醉状态下,同时记录脑组织氧饱和指数(TOI)和平均动脉压,计算相关系数r,根据r值判断CA状态。结果狭窄组患者狭窄侧与非狭窄侧的T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52±6.50比65.23±4.50;t=0.93,P=0.368),狭窄组狭窄侧与对照组同一侧的TOI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66.52±6.50比64.22±3.87;t=1.18,P=0.248)。狭窄组狭窄侧和非狭窄侧的r值分别为0.36±0.12和0.17±0.11,狭窄组狭窄侧和对照组同一侧的r值分别为0.36±0.12和0.13±0.08。术前3个月内,狭窄组15例患者中,5例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有脑梗病史。将r值为0.342作为评估CA异常的判断点时,其敏感性为0.625,特异性为0.909。结论在正常血压波动范围内,单侧颈动脉重度狭...  相似文献   

20.
王升  鲁娟娟  刘崇 《医学综述》2013,19(8):1521-1522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MV)和发生脑分水岭梗死的情况。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狭窄患者96例,均用经颅多普勒检查仪检测同侧大脑中动脉的MV,根据大脑中动脉的MV降低程度将患者分为四组,A组:MV正常组20例;B组:MV轻度降低组36例;C组:MV中度降低组32例;D组:MV重度降低组8例。对各组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进行头颅CT和(或)磁共振成像检查以确定分水岭梗死情况。结果 A、B、C、D四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3.0±1.3)分、(4.8±2.0)分、(5.2±2.5)分、(12.8±4.5)分,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18,P<0.01);A、B、C、D四组发生分水岭梗死的比率分别为20.0%、38.9%、62.5%、50.0%,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3,P<0.05)。结论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的NIHSS评分随着MV的降低逐渐升高,病情越重,患侧MV越低,发生脑分水岭梗死的概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