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杨名诗  任天华 《广东医学》2013,34(6):844-847
目的研究腺苷A3受体在新生期母婴分离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模型内脏高敏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新生期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和母婴分离方法建立内脏高敏感模型,分别用腺苷A3受体激动剂2-Cl-IB-MECA及DMSO溶剂作用后,用行为学观察和腹部回缩反射评分来检测内脏痛反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腰骶段脊髓背角神经元c-fos蛋白的表达数量和远端结肠中5-羟色胺阳性细胞数目,用ELISA方法检测远端结肠中5-羟色胺的含量。结肠行常规组织学检测。结果与DMSO组比较,2-Cl-IB-MECA组大鼠在40、60和80 mmHg结直肠压力扩张下的AWR评分显著减低(P<0.05),脊髓背角c-fos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显著减少(P<0.05),结肠黏膜5-羟色胺阳性细胞数目和5-羟色胺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两组大鼠在结直肠压力扩张前后,结肠均未见组织损伤或炎症。结论腺苷A3受体激活可能通过减少结肠5-羟色胺的作用未减轻IBS大鼠模型的内脏高敏感,腺苷A3受体可能是治疗IBS内脏高敏感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结肠5-HT受体的异常变化,揭示IBS模型5-HT受体对内脏敏感性异常调节的途径及中药复方逍遥散的作用环节。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逍遥散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以心理应激联合免疫诱导致敏法建立IBS模型。造模结束后各组大鼠分别灌胃给药,连续给药14天。评估球囊结直肠扩张引起腹部收缩反射(AWR)的最小容量阈值以反映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大鼠结肠黏膜5-HT3受体(5-HT3R)、5-HT4受体(5-HT4R)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引起AWR的最小容量阈值、结肠黏膜5-HT 4受体(5-HT4R)水平降低,结肠黏膜5-HT3受体(5-HT3R)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逍遥散能升高IBS大鼠AWR最小容量阈值,降低结肠黏膜5-HT3R水平,升高结肠黏膜5-HT4R水平(P<0.05,P<0.01)。结论:逍遥散可能通过调节IBS模型大鼠结肠5-HT受体,减弱神经元兴奋性,从而提高内脏痛阈,消除肠道过敏。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刺治疗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患者的慢性腹痛具有良好疗效,然而,其神经生物学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在电针缓解IBS模型大鼠慢性内脏痛敏基础上,观察和分析IBS大鼠脊髓背角中内脏反应神经元的兴奋性在针刺治疗前后的改变,探讨针刺缓解IBS模型大鼠慢性内脏痛敏的机制。方法:采用新生9d的Sprague-Dawley雄性幼鼠,通过结直肠机械扩张刺激制作IBS慢性内脏痛敏模型。饲养至648周后,观察大鼠由结直肠扩张诱发的腹部撤回反射(abdominalwithdrawreflex,AWR)评分变化。电针组穴位取双侧"足三里"和"上巨虚",连续隔日治疗4次,假电针组不通电,其余与电针组同。治疗结束后,取材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背角中c-los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大鼠比较,IBS模型大鼠AwR评分明显升高(P〈0.01),电针治疗后AwR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大鼠相比,IBS模型大鼠脊髓L6-S2节段浅层(superficiallaminae,SDH,laminaeⅠandⅡ)、固有层(nucleusproprius,NP,laminaeⅢandⅣ)、背角颈段(neckofdorsalhorn,NECK,laminaeVandVI),以及T13-L2节段的NECK中,c-los阳性神经元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电针治疗后IBS大鼠脊髓L6-S2节段SDH、NP、NECK以及T13-L2节段的NECK亚区中,c-los阳性神经元明显下降(P〈0.05);假电针对AWR评分、c-los蛋白表达没有影响。结论:电针可以明显抑制IBS模型大鼠脊髓背角中内脏反应神经元异常增高的兴奋性,这可能是针刺缓解慢性内脏痛敏的机制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鼠痛阈及下丘脑与脊髓脑啡肽(enkephalin,ENK)、β内啡肽(β-enkorphin,β-EP)的含量变化,探讨针刀松解法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中枢镇痛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针刀组,后3组首先建立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动物模型,后2组造模后分别给予电针和针刀松解干预治疗。分别在9个时间点测量各组大鼠痛阈,存活28d后取大鼠下丘脑和脊髓腰段,以酶联免疫方法检测大鼠下丘脑与脊髓腰段中ENK、β-EP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痛阈降低,脊髓与下丘脑中ENK、β-EP的含量比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针刀松解法和电针治疗组大鼠痛阈提高,脊髓与下丘脑中ENK、β-EP的含量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接近正常组水平,其中针刀组的含量较电针组更接近正常组(P<0.05)。结论针刀松解法与电针能提高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痛阈,并可良性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内ENK、β-EP的合成和释放,使其接近正常水平,针刀松解法的镇痛效果略优于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动物麻醉机在腹外斜肌放电测量中的应用,为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内脏痛敏的评价提供一种更为客观、有效的方法.方法 对新生期SD大鼠给予结直肠扩张刺激,建立成年大鼠IBS模型.分别在清醒和浅麻醉状态下测量腹外斜肌对结直肠扩张的放电反应来评价大鼠内脏痛觉的敏感性.结果 在清醒和浅麻醉两种状态下,IBS模型组大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醋酸不同注射剂量对大鼠内脏高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取出生8d~21d的大鼠,分组后各组每天给予不同剂量直肠内醋酸刺激,分别在出生后6w、8w,对这些成年后的大鼠进行直肠扩张,评估其腹部收缩反射(AWR)阈值。结果:与新生期生理盐水刺激组相比,直肠扩张时,新生期醋酸刺激组大鼠腹部抬高和背部拱起的容量阈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乳大鼠新生期肠道内醋酸刺激,选用低剂量醋酸可以在成年后引起内脏敏感性增高,而肠黏膜未见异常病理改变,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大鼠新生期结直肠刺激和新生期母婴分离两种模型的造模效果,评价适用于慢性内脏痛研究的模型.方法 雄性新生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结直肠刺激(CI)组、母婴分离(MS)组和对照组.CI组于出生第8~14天每天进行结直肠刺激,MS组于出生第2~21天进行母婴分离,对照组不予处理.大鼠成年后以腹壁回撤反射(AWR)评分、痛阈测定、腹外斜肌放电(EMG)幅度等指标评价其内脏痛觉敏化程度.结果 CI组、MS组的AWR评分、EMG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痛阈测定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模型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新生期结直肠刺激和新生期母婴分离两种造模方法都可引起成年大鼠的内脏痛觉敏化,造模效果基本无异,均适用于慢性内脏痛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生期母婴分离导致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对P物质与其受体NK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4只新生期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母婴分离组(在出生后第2~21天,每天将新生大鼠与哺乳期母鼠分离3h)和对照组(不给予上述处理)。成年后(出生后60d)两组大鼠均给予结直肠球囊扩张(CRD),用行为学观察和腹部回缩反射(AWR)评分来评估内脏痛反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腰骶段脊髓背角P物质及其受体NK1的表达量,并进行远端结肠常规组织学检测。结果引起母婴分离组大鼠内脏痛反应的CRD压力阈值[(19.22±9.26)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24.89±10.9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0、60和80mmHg压力扩张下,母婴分离组的AW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CRD后母婴分离组腰骶段脊髓背角P物质及其受体NK1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母婴分离组和对照组大鼠在CRD前后结肠均未见组织损伤或炎症。结论新生期母婴分离能成功建立IBS大鼠模型,成年后在内脏刺激时产生过强的内脏痛反应和神经元活化反应,P物质及其受体NK1可能不参与其过程。  相似文献   

9.
给予大鼠注射Freund氏完全佐剂形成关节炎,电针大鼠两侧“环跳”穴20分钟后,炎症局部的痛阈明显上升,比针前基础阈值提高149%(P<0.05)。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关节炎大鼠的下丘脑和垂体内甲硫脑啡肽(MEK)的含量,均低于正常组(P<0.01)。而在炎症关节相应的脊髓节段内,亮-脑啡肽(LEK)的含量则明显高于正常大鼠(P<0.05)。经针刺后,上述MEK和LEK的含量均趋向正常,提示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在针刺镇痛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法对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母婴分离方法制作大鼠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加味逍遥丸高、中、低剂量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空白组,正常对照组,雌雄各半;观察各组结肠球囊扩张(CRD)时腹部回缩反射(AWR)并评分。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脊髓背角神经元c-fos、结肠5-HT3R的表达情况,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CRF含量。结果母婴分离法可使大鼠的内脏敏感性增高,雌鼠内脏敏感性更容易升高,直肠球囊扩张容量阈值明显减低(P<0.05)。加味逍遥丸组治疗前容量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容量阈值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下丘脑及血清CRF随着药物剂量的逐渐增加,含量逐渐减少,其中,高中剂量组,中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c-fos、结肠5-HT3R的表达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且有随剂量增加变化越明显的趋势(P<0.05)。结论新生期母婴分离法可使大鼠内脏敏感性增高,加味逍遥丸可降低大鼠的内脏敏感性,且有随剂量增加改善越明显的趋势,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减少下丘脑及外周CRF的分泌及释放以及抑制脊髓c-fos、结肠5-HT3R的表达,从而抑制脑肠轴兴奋,降低内脏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Qi DB  Li WM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4):416-423
目的:针刺治疗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患者的慢性腹痛具有良好疗效,然而,其神经生物学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在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缓解IBS模型大鼠慢性内脏痛觉敏感的基础上,观察和分析IBS大鼠延髓头端腹内侧核(rostralventromediamedulla,RVM)中内脏反应神经元的兴奋性在针刺治疗前后的改变,以及RVM中N-甲基-D-门冬氨酸1型受体(N-methyl~D-aspartatereceDtor1,NRl)在针刺缓解IBS模型大鼠慢性内脏痛敏中的参与机制。方法:采用新生9d的Sprague—Dawley雄性幼鼠,通过结直肠机械扩张刺激制作IBS慢性内脏痛觉敏感模型,持续两周。饲养6~8周后,观察大鼠由结直肠扩张(colorectaldistention,CRD)诱发的痛阈压力值(painthresholdpressure,PTP)和腹部撤回反射(abdominalwithdrawalreflex,AWR)评分变化。电针组穴位取双侧“足三里”和“上巨虚”,连续隔日治疗4次,假电针组不通电,其余与电针组相同。治疗结束后,取材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RVM中c—fos蛋白和NRl受体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大鼠相比,成年IBS模型大鼠PTP值明显降低,且AWR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电针治疗前相比,IBS大鼠电针治疗后PTP值明显升高(P〈0.01),AWR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大鼠相比,IBS模型大鼠RVM各个亚核包括中缝大核(nucleusraphemagnus,NRM)、网状巨细胞核a部(nucleusreticularisgigantocellularisparsalpha,GiA)、外侧旁巨细胞核(nucleuslateralisparagigantocellulari,LPGi)以及网状巨细胞旁核(nucleusreticularisgigantocellularis,Oi)中c—fos蛋白和NRl受体阳性神经元的计数明显升高(P〈0.05),而电针治疗后Gi、LPGi、GiA中c—fos蛋白,以及Gi、LPGi、GiA、NRM中NRl受体免疫阳性神经元的计数与接受电针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O.05);假电针对PTP、AWR、c~los蛋白和NRl受体阳性神经元的计数没有影响。结论:电针可以明显抑制IBS模型大鼠RVM中内脏反应神经元兴奋性异常增高,同时电针能明显抑制IBS模型大鼠RVM中NRl受体表达,这可能是RVM中内脏反应神经元异常增高的兴奋性下降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针刺缓解慢性内脏痛觉敏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康泰胶囊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高敏感性大鼠结肠背根神经元(DRG)兴奋性的作用,探讨康泰胶囊治疗IBS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康泰胶囊组(剂量为6.06 g/kg)、匹维溴铵组(剂量为50 mg/kg),除正常组外,其他组大鼠均采用慢性不可预计条件应激法复制内脏高敏感性IBS模型,根据腹部回缩反射(AWR)结果评估模型内脏敏感程度,分离模型大鼠背根神经元,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测定背根神经元的基电流强度和2倍基电流刺激下神经元反应,观察康泰胶囊对内脏高敏感IBS大鼠结肠背根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康泰胶囊可以显著降低模型大鼠AWR评分(P<0.05或P<0.01),显著升高结肠DRG的基强度(P<0.01),显著减少2倍基强度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数(P<0.01)。【结论】抑制应激引起的内脏高敏感IBS大鼠结肠背根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可能是康泰胶囊治疗IBS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枳实总黄酮苷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10日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枳实总黄酮苷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采用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刺激的方法,建立FD大鼠模型。大鼠8周龄时,开始灌胃相应药物,共14 d。检测胃扩张刺激时腹部撤退反射(AWR)评分、颈斜方肌肌电(EMG)及胃顺应性,评价枳实总黄酮苷对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并筛选出最优剂量进行下一步研究。将另15只10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枳实总黄酮苷最优剂量组,每组5只。造模方法及干预方法同上。检测大鼠胃及脊髓中5-羟色胺(5-HT)含量及脊髓中c-fos mRNA的表达。结果大鼠胃内球囊压力在40、50、60 mm Hg时,枳实总黄酮苷高、中剂量组AWR评分及颈斜方肌EMG均方根变化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胃顺应性高于模型组(P0.05),而枳实总黄酮苷中、高剂量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枳实总黄酮苷中剂量为最优剂量。枳实总黄酮苷中剂量可明显减低5-HT的含量、c-fos mRNA表达(P0.05),且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枳实总黄酮苷可以改善FD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性,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5-HT及c-fos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先天抑郁大鼠Fawn-Hooded(FH/Wjd)与普通Sprague-Dawley(SD)大鼠对幼年结肠乙酸刺激导致的内脏高敏感和脑区激活的差异,了解先天抑郁对内脏敏感性形成的影响及可能的中枢机制。方法:构建大鼠幼年结肠乙酸刺激致慢性内脏高敏感模型(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结肠扩张实验检测大鼠内脏敏感性;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结肠黏膜肥大细胞(mast cell,MC)数目和 结肠黏膜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的表达,以及结肠黏膜和特定脑区包括前边缘皮质(prelimbic cortex,PrL)和前喙扣带皮质(rostral 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rACC)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 dioxygenase,IDO)的表达。结果:(1)大鼠幼年结肠乙酸刺激导致腹壁回测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 , AWR)评分升高(FH/Wjd:2.44±0.04 vs.1.96±0.07,P<0.05;SD:1.75±0.13 vs.1.32±0.05,P<0.05),且FH/Wjd IBS大鼠高于SD-IBS大鼠(2.44±0.04 vs.1.75±0.13,P<0.05);(2)大鼠幼年结肠乙酸刺激导致结肠黏膜MC数目增加(FH/Wjd:43.24±1.72 vs. 24.92±1.38,P< 0.01;SD:23.80±1.28 vs. 14.24±0.92,P < 0.01),FH/Wjd大鼠无论是对照组还是IBS 组,结肠黏膜 MC 数目均高于SD组(P均 < 0.01);(3)幼年结肠乙酸刺激导致FH/Wjd及SD大鼠IBS组结肠黏膜 IDO 及5-HT阳性细胞数均升高(P均<0.01),且FH/Wjd 大鼠对照及IBS组的IDO 及5-HT阳性细胞数高于SD 大鼠(对照:IDO,24.64 ± 2.22 vs. 15.52 ± 1.39;5 HT,21.32 ± 1.26 vs. 12.72 ± 1.12。 IBS:IDO,44.92 ± 2.31 vs. 20.85 ± 1.72;5-HT,31.84 ± 1.57 vs. 19.65 ± 1.09, P均<0.01);(4)FH/Wjd-IBS大鼠PrL 脑区IDO表达高于SD-IBS 组(49.60 ± 4.31 vs. 35.60 ± 2.42,P <0.01),rACC脑区IDO表达高于FH/Wjd对照(45.44 ± 1.16 vs. 34.08 ± 2.76,P<0.01)。结论:先天抑郁使大鼠结肠乙酸刺激后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内脏高敏感,可能与结肠MC数目和5-HT、IDO表达升高有关,提示抑郁可能通过影响机体对炎症刺激的反应而加重胃肠道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及模型评估。方法将3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乙酸刺激加束缚应激组(n=10只),束缚应激组(n=10只),和正常对照组(n=10只)。采用乙酸刺激加束缚应激方法建立IBS动物模型,进行大便情况评估和直肠敏感性测试,盐酸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肠道肥大细胞数量及脱颗粒现象。结果在实验第7天,模型组大鼠粪便点数较正常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酸联合束缚应激组稀便数较其余两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酸联合束缚应激组大鼠直肠敏感性较其余两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酸联合束缚应激组大鼠肠道肥大细胞的数量较正常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酸联合束缚应激组大鼠肠道肥大细胞可见脱颗粒现象。组织学分析显示各组大鼠均无明显的炎症性表现。结论乙酸联合束缚应激可增加大鼠内脏敏感性,并且使大鼠肠道肥大细胞数量增多,细胞脱颗粒现象增强。该综合造模方法能够较好的模拟人类IBS的发病形式,为我们进一步研究IBS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ANA-12靶向阻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B(TrkB)信号对炎症痛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42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6只/组):BDNF处理下的对照组、ANA-12处理组、BDNF处理组以及BDNF和ANA-12联合处理组(BDNF+ANA-12);炎症痛模型下的对照组、CFA处理组以及CFA和ANA-12联合处理组(CFA+ANA-12)。给药完毕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痛觉行为学检测,记录ANA-12处理对BDNF-急性痛和CFA-慢性炎症痛大鼠痛觉行为的影响;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TrkB信号、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Iba1和促炎细胞因子TNF-α以及炎症因子IL-1β、Caspase-1、NLRP3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BDNF增加自发缩足次数(P<0.05);与BDNF组相比,ANA-12降低自发缩足次数(P<0.05)。与对照组相比,CFA增加同侧机械刺激敏感性(P<0.05);与CFA组相比,ANA-12增加同侧缩足阈值(P<0.05)。与对照组相比,BDNF和CFA增加磷酸化TrkB(Y705)水平(P<0.05);与BDNF或CFA组相比,ANA-12降低TrkB(Y705)磷酸化水平(P<0.05)。与对照组相比,BDNF和CFA上调Iba1、TNF-α以及炎症因子表达(P<0.05);与BDNF或CFA组相比,ANA-12降低Iba1、TNF-α以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P<0.05)。结论 ANA-12靶向阻断BDNF/TrkB信号可降低脊髓炎症并缓解急性痛和慢性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经脉及不同神经节段支配的穴位对同一疾病不同症状的疗效差异及相关机制。方法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足三里组和合谷组,每组10~12只。除空白组外,均采用母子分离加醋酸灌肠结合结直肠扩张(CRD)联合制备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造模成功者,2月龄时,足三里组、合谷组给予相应穴位电针刺激,20 min/次,隔日1次,共5次。观察各组大鼠电针前后的粪便性状,采用Bristol分型标准评分;腹部回撤反射(AWR)评价内脏痛觉敏感性;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辣椒素受体(TRPV1)、5-HT2AR的阳性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针刺前,模型组、足三里组及合谷组大鼠的Bristol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针刺后,模型组(P0.01)、合谷组(P0.05)大鼠的评分升高;模型组、足三里组腹抬压力阈值明显降低(P0.01),收缩波明显增加(P0.01),结肠TRPV1阳性表达均升高(P0.01),合谷组结肠TRPV1表达增高(P0.05)。模型组、合谷组结肠5-HT2AR阳性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足三里组及合谷组,针刺后Bristol大便评分降低(P0.01);腹抬压力阈值升高(P0.01)、收缩波个数减少(P0.01);结肠TRPV1、5-HT2AR阳性表达均显著性降低(P0.01)。与足三里组相比,合谷组针后Bristol评分升高(P0.05),结肠TRPV1表达下降(P0.01),5-HT2AR表达升高(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和合谷穴均能降低IBS大鼠肠道痛敏感性,改善胃肠动力障碍。两穴比较,合谷穴对IBS内脏痛的治疗效应略优于足三里穴,而足三里穴对胃肠运动的调节效应更具优势。说明不同经脉、不同神经节段支配的穴位可以治疗同一病症,但存在效应差异,证实了经穴效应特异性存在且具有相对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奥沙利铂(Oxa)致神经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单剂量Oxa腹腔注射诱发 大鼠神经性疼痛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神经性疼痛组(model组)、右美托咪定处理组(Dex组)、 右美托咪定+阿替美唑组(Ati组)。在行为学上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痛阈值(PWT)和冷热痛阈值(TWL);应用免疫印记法和免疫 荧光法检测大鼠脊髓p-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和Ati组PWT和TWL(冷)显著性缩短(P<0.05); 脊髓p-STAT3 的表达水平显著性增加(P<0.01)。与model 组比较,Dex 处理后60~120 min PWT和TWL(冷)显著性延长(P< 0.05);脊髓p-STAT3的表达显著性减少(P<0.01)。与Dex组比较,Ati组在Dex处理后60~120 min PWT和TWL(冷)显著性缩 短(P<0.05),而脊髓p-STAT3的表达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Dex可通过抑制大鼠脊髓p-STAT3的增长,缓解Oxa所致的神 经性疼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抑郁焦虑样行为和肠道动力紊乱、内脏高敏性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慢急性联合应激模型组、不同剂量白藜芦醇组(10、20和40 mg/kg)、氟西汀组以及地西泮组。采用慢急性联合应激建立IBS模型,通过强迫游泳、大理石掩埋实验分别评估动物抑郁、焦虑样行为,以肠道动力学测试和内脏敏感性实验来测定大鼠肠道动力和肠道敏感程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海马、额叶、回肠和结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结果:慢急性联合应激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1),大理石掩埋(P<0.01)和排便颗数明显增多(P<0.01),腹壁撤退反射评分升高(20 mmHg:P<0.05;40 mmHg:P<0.05;60 mmHg:P<0.01;80 mmHg:P<0.01);海马和额叶中BDNF表达水平下降(P<0.01),结肠和回肠BDNF表达增加(P<0.05)。在连续22 d给予白藜芦醇治疗后,上述现象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白藜芦醇能够改善IBS大鼠焦虑抑郁、肠道动力紊乱和内脏敏感性增加的现象,且这一作用很可能与其调节脑内与肠道中BDNF系统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